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作文教学的规律,必须首先探讨作文本身的规律。写文章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仍然有它的基本规律可循。任何一篇文章,描述的都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文章的形成都要经历三个过程:一是观察和熟悉客观事物,收集和积累材料的过程;二是分析客观事物,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的思维过程;三是运用恰当的形式和语言加以表达的过程。晋朝陆机在《文赋》中说:“恒患意不称物,言不逮意。”“物”就是客观事物,“意”就是思维,“言”就是语言表达。陆机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求思维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语言准确地表达思想。总之,物—意—言是写文章的一个总的过程,学生的作文也不例外。由于我们过去对作文的规律和过程缺乏一个完整的认识,在作文教学中常常偏重于语言表达,忽略了另外两个方面,特别是思维训练,以致不少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冥思苦想,无话可说,内容空疏,言之无物;或者信笔所至,思路混乱,平淡肤浅,拓展不开。这是学生作文提高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以上对作文规律和过程的认识,我们当前作文教学改进的主攻方向就是要按照作文的三个过程,有针对性
地培养三种能力,即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学生写好文章,就要丰富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见多识广,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一方面是学生的直接生活,另一方面还有间接生活,即书本知识。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强调这两方面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直接观察生活的能力,又要指导学生多看书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重视间接的生活积累。
在培养学生直接观察事物的能力方面,主要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二是组织学生观察现场,身临其境,进行具体指导;三是以范文引路,把阅读、观察、写作结合起来。现在的问题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能力,包括进一步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加强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反复观察、深入观察等等,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计划地纳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尽管学生接触的生活和可以观察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毕竟有很大局限,大量需要依靠书本知识提供间接的生活素材,在这方面我们重视得还很不够。当务之急,一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他们养成经常阅读书报的良好习惯。大量事实证明,离开学生的多读多看,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不可能的,这不仅有个写作上的借鉴问题,更重要的是知识上丰富和生活上的间接积累问题。二是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而且要指导学生善于读书,在阅读中做有心人,随时摘录、整理、做读书笔记,逐步积累资料。三是逐步培养学生有目的地围绕某一个要求广泛收集和运用间接资料的能力。
二、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是我们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一环,恰恰也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思维能力就是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也就是从掌握的客观事物中分清是非、真伪、善恶、美丑以及现象本质、主要次要等,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就是通常说的立意。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路训练,做到活、清、深。活,就是能凝神思考,由此及彼地联想到其他事物、其他现象、其他问题;清,就是思路清晰,步步展开,合乎逻辑;深,就是能透过现象,掌握本质,从“平凡”中见“不平凡”。立意和构思是作文过程中的两大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地进行严格训练,才能逐步做到“意称物”——思维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勤于思索,善于思索。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决克服繁琐讲解,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思考问题、议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具体办法是很多的,如,结合范文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和分析,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路特色;指导学生就某一素材讨论如何立意和构思,使他们意识到“意”立得好,就能够发掘深刻,平中见奇;专门进行思路训练,用同一个题目进行不同的构思,既可以拓宽思路,又可以通过分析、研究、比较、鉴别,使学生体会到构思的重要,也可以进行列提纲和反复修改提纲的训练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就在于结合平时阅读和写作教学切实加强作文的语言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和熟练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基础工具,真正做到“言逮意”——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驾驭语言工具的能力只能靠刻苦磨炼和平时的积累。因此,这项工作在教学中要务必重视,不能有丝毫放松。
为了达到以上要求,作文教学一定要有所改进,力求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首先,平时的作文命题、指导、批改、评讲,都要围绕“物—意—言”的整个作文过程来安排。从不同年级来说,重点不同,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对症下药。
其次,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自己逐步理解和掌握“物—意—言”这个作文过程,自觉地提高三种能力。
再次,教师一定要常写文章,亲身实践。因为,教师的实践可以加深对作文规律的认识,“业精于勤”。只有这样,指导才精当,切中要害,而且能积累比较丰富的写作经验和较强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潭县回民中学)
基于以上对作文规律和过程的认识,我们当前作文教学改进的主攻方向就是要按照作文的三个过程,有针对性
地培养三种能力,即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要学生写好文章,就要丰富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见多识广,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一方面是学生的直接生活,另一方面还有间接生活,即书本知识。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强调这两方面生活的重要性。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直接观察生活的能力,又要指导学生多看书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重视间接的生活积累。
在培养学生直接观察事物的能力方面,主要的方法大致有三种,一是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二是组织学生观察现场,身临其境,进行具体指导;三是以范文引路,把阅读、观察、写作结合起来。现在的问题是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更好地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能力,包括进一步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加强对学生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能够由浅入深地反复观察、深入观察等等,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计划地纳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尽管学生接触的生活和可以观察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但毕竟有很大局限,大量需要依靠书本知识提供间接的生活素材,在这方面我们重视得还很不够。当务之急,一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使他们养成经常阅读书报的良好习惯。大量事实证明,离开学生的多读多看,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不可能的,这不仅有个写作上的借鉴问题,更重要的是知识上丰富和生活上的间接积累问题。二是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多看,而且要指导学生善于读书,在阅读中做有心人,随时摘录、整理、做读书笔记,逐步积累资料。三是逐步培养学生有目的地围绕某一个要求广泛收集和运用间接资料的能力。
二、大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是我们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一环,恰恰也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思维能力就是学生分析、思考的能力,也就是从掌握的客观事物中分清是非、真伪、善恶、美丑以及现象本质、主要次要等,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就是通常说的立意。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路训练,做到活、清、深。活,就是能凝神思考,由此及彼地联想到其他事物、其他现象、其他问题;清,就是思路清晰,步步展开,合乎逻辑;深,就是能透过现象,掌握本质,从“平凡”中见“不平凡”。立意和构思是作文过程中的两大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地进行严格训练,才能逐步做到“意称物”——思维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勤于思索,善于思索。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决克服繁琐讲解,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思考问题、议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具体办法是很多的,如,结合范文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和分析,研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路特色;指导学生就某一素材讨论如何立意和构思,使他们意识到“意”立得好,就能够发掘深刻,平中见奇;专门进行思路训练,用同一个题目进行不同的构思,既可以拓宽思路,又可以通过分析、研究、比较、鉴别,使学生体会到构思的重要,也可以进行列提纲和反复修改提纲的训练等等。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三、努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就在于结合平时阅读和写作教学切实加强作文的语言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和熟练掌握语言文字这个基础工具,真正做到“言逮意”——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驾驭语言工具的能力只能靠刻苦磨炼和平时的积累。因此,这项工作在教学中要务必重视,不能有丝毫放松。
为了达到以上要求,作文教学一定要有所改进,力求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首先,平时的作文命题、指导、批改、评讲,都要围绕“物—意—言”的整个作文过程来安排。从不同年级来说,重点不同,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对症下药。
其次,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自己逐步理解和掌握“物—意—言”这个作文过程,自觉地提高三种能力。
再次,教师一定要常写文章,亲身实践。因为,教师的实践可以加深对作文规律的认识,“业精于勤”。只有这样,指导才精当,切中要害,而且能积累比较丰富的写作经验和较强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以更好地指导和培养学生。
(本文作者单位:甘肃省临潭县回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