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品”大会召开在即,本刊调研团队走访了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好教育”的多所代表学校。听着领导班子冷静明晰的办学汇报,看着五光十色的办学成果,我们羡慕了。羡慕这些学校的师生,羡慕这些学校附近的社区与街道,羡慕这些学校……我们欣喜,我们振奋,迫不及待地想一一告知大众。但我们所呈现的报道更像是一块亮点提示牌,写的是学校里最吸引我们的地方,以迅速地指引更广大的读者了解其特色所在。
广雅幼儿园
承广府之大 创雅乐之园
文/谢曼一 图/叶泽涛
广雅幼儿园总园创立于1999年,毗邻广雅小学和广雅中学,后分别于2003年、2013年接手西场园区和柏悦湾园区。三个园区在“雅乐”办园理念引领下,以培养雅乐自主的孩子为目标,在将国学、语言、品格教育渗透到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基础上,分别重点打造生态教育特色、岭南文化特色、多元国际特色,成效明显。
三园鼎立 雅乐共赢
广雅幼儿园西场园区由荔湾区一座百年老祠堂活化而成,门口高挂的仿古花灯映照着由著名艺术家廖冰兄题字的“广雅幼儿园”匾额,入门处的木雕屏风下摆着一排童稚小手利用废弃物制作的彩色小木马,这些都在提醒我们这里不仅仅是一间古屋。移步天井,满园兰桂,生机盎然;两边的过道有“绿瓦花窗”围栏,被开辟为美术坊。二进的主厅宽敞雅致,麻石雕成的石鼓脚支撑着大红的梁柱, 这里既是优雅灵动的音乐厅,也是重大节庆时三园区师生聚会活动的场所。
这本是一间薄弱园所,怀着“营造岭南人文氛围,创办荔湾特色园所”的远大期望,在园长林慧明领导下的全体教师从校园环境建设入手,重新启用原建筑的青石板、装饰花窗,添置部分仿古家具,连放置杂物的柜子和墙上的装饰品都用传统吉祥图案或字画来彰显岭南风情,并逐步建设了全面系统的岭南文化特色课程体系。该园岭南文化园本课程分生活、节庆、艺术三大板块,将岭南风土、风俗、民俗、文学、音乐、美术、节日中的资源,根据幼儿发展特点和社区周围地域的人文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后融入课程体系。如体验活动“粤菜馆”“有趣的粤剧表演”“荔湾名小吃展销会”“西关民间艺术廊”“手工刺绣坊”“岭南雅居”等;如改编民间游戏跳皮筋、斗鸡、何家公鸡何家猜等;如学画“泮塘五秀”、风筝、扇面等,围绕每一个主题,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尽情表达和展现风采。活动室、游乐园、美术坊、音乐厅、书画阁、休闲站,每一处都留下了师生们欢乐印记和成长轨迹,使幼儿园由内而外展现出“岭南文化”韵味。
柏悦湾园区则主打多元国际特色,六个活动室分别以澳大利亚、泰国、中国、英国、美国、埃及等不同国家文化为资源建设室内环境文化,以自主、快乐、发展为课程理念,实施自主课程活动,使幼儿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广雅幼儿园总园于2004年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发展(EPD)”项目的研究行列。在EPD理念指导下,该园的环境教育研究自然站得更高,想得更远。近年来,园长林慧明和骨干教师创建、完善了《绿色之旅》课程,生态教育特色在环境和课程中得到彰显,并成为闪亮的品牌。
家园共育 雅乐飘香
园长林慧明认为,强大的教育团队,包括专业的教师、理念契合的家长、支持工作的社区、引领的专家是广雅幼儿园取得长远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其中,该园特别重视家园共育,多次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奉上先进的育儿理念和家教知识。更难能可贵的是,广雅幼儿园把岭南民俗融入亲子活动,让每个家庭在用心设计的体验式活动中感受地方传统文化。如2015年元宵佳节的亲子活动在西场园区举行。荔湾区文教部门的领导与幼儿园师生、家长共同体验元宵传统习俗,在“心想事成”“称心如意”“心花怒放”“心灵手巧”“团团圆圆”等活动中体会家庭和睦的必要性。虽然建园历史不长,但是园长的专业、教师的进取、孩子的成长使这一集体获得了同行、社区的诸多赞誉。
《学校品牌管理》总编王永江走访广雅幼儿园后,认为该园的“广雅”特质非常明显。它不同于一般幼儿园谋求点上的契合,而是基于广府文化的“雅”,在幼儿阶段便培养“雅”的气质。广雅幼儿园如“芝兰之室”,这里的幼儿必定能身体健康、品行雅正、兴趣广泛、和谐快乐地成长起来。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策划部记者)
沙面小学
沙面岛,一个由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古时是渔民小艇的聚居地,曾沦为英法租界,广州人民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帝斗争。如今,它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外事游览区和历史文物保护区,被一部分外地游客誉为“广州最有意思的地方”。顾名思义,创办于1949年春天的沙面小学就在这一风光旖旎的小岛上。
那么,沙面小学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学校品牌管理》总编王永江曾这样评价道:“如果说新绛中学是中国高中的课改典型,杜郎口中学是中国农村初中的课改典型,那么沙面小学一定是中国城市小学的课改典型!”换言之,我说沙面小学是城市高端化学校的代表,一点儿也不为过。
“刚刚好”的沙面师生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沙面小学现有沙面、柏悦湾、冼基东三个校区。它们在文化上一脉相承,却各有千秋。这次我所探访的是柏悦湾校区,一个落成于65周年校庆的新校区。以前,我听过一个关于这里的小故事——上学报道的第一天,某位老师让一个男孩子学着拍皮球,结果他因性格内向而害羞,扔下皮球,哭着跑出了教室。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个男孩子的性情日益开朗、活泼,变得自信大方。他的妈妈赞叹道:“这就是好学校的力量啊!”在百姓口碑里,沙面小学的学生思维活跃,自信大方,有灵气、有个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踏入大方朴素的欧式校门,迎面而来的师生带着灿烂的微笑,让原本微凉的空气暖了起来。于是,“刚刚好”这个词从我的心底冒出!这是一种适度的舒服,也是一种恰好的温度,让我更觉沙面小学的“好”。无意间抬头一看,在那一幢高大的环形教学楼上,有一个银色的大家伙吸引了我的视线,其造型创意似乎来自一艘轮船。向站在我身旁的老师一打听,原来这真的是一个匠心独运的校园环境设计,不仅回溯了沙面岛的一段悠久历史,还寓示该校乘风破浪的发展决心,以此激励师生们积极向上。 缩短课时 整合课程去走班
咦,哪里飘来的动人歌声?循声而去,我找到了一间很大的音乐室,内有一群可爱的学生。他们三三两两一组,手持麦克风,音乐旋律从身后的电视机里响起——“每一次哭,又笑着奔跑。一边失去,一边在寻找……”他们正在唱牛奶咖啡组合的《明天你好》!突然,当中的一个小女孩冲我咧嘴一笑,她的笑容感染了我:这里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呀!据介绍,这是一堂艺术选修课,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沙面好声音”!
全面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沙面小学将每一课时改为30分,利用节省出的时间进行课程整合,开设了三大校本课程,即养成课、游戏课、演读课。更稀奇的是,该校全面推行走班制,不仅涉及艺术选修和兴趣选修课程,还涉及语文、数学等主科课程。主科课程方面,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备课,接着让学生在年级内走班。学习水平稍弱一点的去“基础班”巩固知识,稍强的则到“加强班”拓展学习。这种分层次的流动教学方式,照顾了每一名学生的成长需求,是沙面小学对“因材施教”的创新性践行!
课堂协同 老师无办公室
我发现,这里的课桌被摆成一个个错落有致的围桌造型,活像一个个“小包间”。原来,沙面小学全面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力求打通知识间的隔阂,以找到“学科协同教学点”,从而达到学科与学科融合、知识与生活融合的课堂模式。这便是沙面小学的“协同课堂”,采用了“课堂三分”的教学形式,即教师精讲,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合作、交流、互动,学生自我感悟各占1/3的时间。
我还发现,在每个课室前后方各摆放着一张办公桌,一问才知道:这里的老师没有固定办公室,教室就是老师们的办公地点。当然,老师们课间可以到教师工作坊休息,为自己冲上一杯咖啡或奶茶......沙面小学推行“协同式双班主任制”,每班设置两名班主任,不分正副,协同教学,全天候陪伴学生。学校要求所有老师打破各自的专业界限,担任“全科老师”。
在沙面小学逛了一圈,喜悦的心情油然而生。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我对沙面小学的整体印象,那一定非“优质”莫属了。优质的校园环境,优质的师资力量,优质的课程资源,优质的教学模式,可见这是一所“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基”的好学校。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策划部记者)
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筑科技之梦 育自强师生
文/袁嘉慧 图/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广播新闻:热烈祝贺我校学生在全国无线电测向竞标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广播新闻:热烈祝贺我校在2015年国际无线电测向竞标赛中夺得8金2银……”
位于荔湾区十三甫路的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不时地传出类似这样的喜讯,即使是路过的行人,也不得不发出感叹——这里的学生真是厉害!据校方统计,其学生近两年来获得全国比赛奖项有237项,而学生总数才427人,平均下来每两人就有一项国家奖。一项又一项的国家级,甚至国际级大奖,频频落在这所藏在小巷深处的初级中学,让我止不住好奇——它缘何如此出色?
优势发展 倾心科技
走进二十三中校园,我很难从几栋普通的教学楼外看出端倪。正在思考之际,校长吕婵加迎了过来,“走,我们去看看学生的科技课!”
跟着她的脚步,我来到了被称为“创意梦工厂”的学校创意模型实验室,只见桌上摆放着许多用七彩塑料零件搭建而成的货车、起重机、坦克、过山车等模型,精巧极了!吕校长告诉我们,这些模型的搭建包含了齿轮传动、机械传动等多种物理知识,需要多人合作完成。随后,我来到了智能机器人展示室,除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外,还看到了传说中的3D打印机,以及用它打印出来的3D机器人模型……
据吕校长介绍,虽然二十三中经历了初中、完中、职中再到精品小班的变革,但是始终坚持让每一名学生都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都拥有实现梦想的能力,都能从中感受到温馨和幸福。借助此前较好的设备和师资,该校颇为重视科技教育的特色发展,每年在这一方面的投入较大。同时,教授一般课程的老师也在日常教学中挖掘、添加科技元素,注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可是,这些只是二十三中科技教育的小荷一角,因为它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对二十三中的学生来说,科技教育改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例如,以前家用电器出故障了,多是请师傅上门检修,现在自己捣鼓捣鼓也能弄好;参加无线电测向比赛需要强健的体魄,很多学生就自觉地展开锻炼,体质得以增强;沉下心来做智能机器人的学生则表示,自己变得更有耐心,不会像之前那样急躁了。而对二十三中的教师来说,科技教育扩大了个人朋友圈,使他们不仅在校园里辅导学生,还有机会走出校园开设个人讲座,在全国比赛中担任教练、裁判,加快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园到社会,这里的科技教育走得确实够远。更重要的是,它使科技走进人心!
文化暖心 梦想高飞
一直以来,科技文化多被世人认为是一种“硬”文化,使我不自觉地联想到坚硬、机械、冰冷等关键词。很高兴的是,二十三中的科技教育让我看到了柔软、灵活、温暖的一面。在2014年荔湾区素质教育成果展演汇报晚会上,该校的《追逐梦想》飞行器展演节目作为其中唯一由公办初中表演,并且是唯一一个科技类节目,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魅力。这些小小的飞行器仿佛凝结着十三中师生的美好时光和愿望,它们从表演者的手中起飞,穿越一排排观众席,恰似梦想翱翔。
这一精彩异常的展演节目,一方面与机器人校本课程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与科技社团活动密不可分。目前,该校的科技类社团已有20几个,包括了无线电测向、机器人等7至8个较有影响力的社团。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锻炼了活跃的思维、创新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那一本本荣誉证书、一个个奖杯的背后,蕴含着二十三中学师生对成熟、自信与梦想的追求。 《学校品牌管理》副总编何池歆评价道,“真正的特色学校,并非仅仅关注学生现在的特色,更要关注学生梦想的远行。”这恰好与该校“德育先行,质量立校,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其学校师生正以积极的姿态朝梦想进发,相信未来越来越近!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
广州市第一中学
撷点点星光 耀名校品牌
文/颜 甲 图/钟聘枝 颜 甲
作为广州市第一所公办学校,广州市第一中学历尽沧桑,尤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转折点上,其师生校友的诸多事迹告诉我们:它自觉地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一”字当头,勇于担当;“一”马当先,敢于创新,成为积淀于每一代一中人骨髓中、涌动于每一个一中人血管里的文化意识。
2008年4月,该校被正式评为“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可持续发展走在了全省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前列。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专家组对一中的评价,“一所有着辉煌办学业绩的岭南历史名校,一所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坚持改革、勇于创新、特色鲜明、成绩显著的优质普通高中”,这让我顿时肃然起敬且心生向往。
院士标杆 精神感召
广州一中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一中学子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秉南、余国琮、刘颂豪、蔡睿贤、姜中宏、梁栋材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7位院士校友,他们的科研历程及其杰出成就激励着全校师生向前奋进!
据校长吴海洋的介绍,人是教育的核心,院士是人群中的“标杆”。七位院士校友既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科学的代表,用他们的精神去定位学校的特色教育,既符合一中的办学历史与文化传承,也更能获得老师、学生、家长的认同感。由此,一中打造了“院士·星光”特色课程。其中,“星光”有两层含义,第一,除了以七位院士校友作为“标杆”,一中还培养了众多在其他领域有所成就的校友,可谓是“繁星璀璨”;第二,通过实施“星光培养计划”,引导新时代的一中学子能追随校友们的成长足迹,继承和学习他们的精神,使学校在未来涌现出更多闪耀“新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特色课程 塑星有道
《院士·星光》特色课程得到了中国教育研究院专家的直接指导,以一个学校文化为核心、院士精神和星光计划特色课程双重聚焦,建构三个学力层次、四大课程体系、五大实践载体、六大发展任务来实施。
在“责任担当”系列课程中,一中依托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重整校园文化布局,打造“院士·星光校园”,营造特色课程浓郁氛围。同时,该校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各种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活动,如学生模拟联合国社独立承办了首届一中模拟联合国活动,邀请了省内多所学校参加,从发出邀请到会议材料准备,到食宿安排,再到会议的举办等都由学生一手操办,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在“创新探究”系列课程中,为学生聘任中大、华工、华师等知名高校的项目导师和学习导师,让他们聆听院士团队的课程,与专家对话,到高校实验室做实验,深入领会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建立一批实践和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我,与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并通过各种社团活动,锻炼合作交往能力。
在“崇美健体”系列课程中,一中制定了体育和艺术育人方案,为每个学生创设机会,实现了全员参与学校艺术节、体育节,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邀请各类专家为学生开设博雅文化讲座,提升学生高雅素养。
在“文化交融”系列课程中,一中利用首批广州市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实验基地的平台,通过PGA国际课程,各年级增设外教课程,组织出国游学,与东莞理工学院、美国北爱荷华大学、英国杜伦大学等合作举办全英语外教夏令营,构建跨文化交流平台,让学生感受国际文化,培养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
作为一个重要抓手,一中以评价促实施,研制了特色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小院士”和“校园之星”评选办法》《星光计划成长手册》等,使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设定了服务社群之星、科技创新之星、科学探究之星、博雅多彩之星、环境保护之星等16项,鼓励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建立导师档案,促进学生有效完成六大发展任务,让课程培养落实到每名学生。
在建设特色课程的驱动下,该校取得了全面的进步:连续25年获得广州市高三毕业班工作一等奖,初、高中部同时成为广州市特色学校。学生在社会活动得到更多的拓展,获得广州市优秀志愿者集体、广州市首批志愿服务进校园试点单位、广州市优秀社团等称号,学生在科技、体育、艺术等领域不断登上省市和国家级别的最高领奖台,证明了自己的努力和能力。
真正的成才,不仅在于分数的高低,更多的是开拓眼界、锻炼思维,兴趣广泛、能力多样,能成为精英,少不了一份对国家责任的担当以及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这些正是《院士·星光》特色课程的核心和精髓,也是广州市一中孜孜以求的最终目标。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
广雅幼儿园
承广府之大 创雅乐之园
文/谢曼一 图/叶泽涛
广雅幼儿园总园创立于1999年,毗邻广雅小学和广雅中学,后分别于2003年、2013年接手西场园区和柏悦湾园区。三个园区在“雅乐”办园理念引领下,以培养雅乐自主的孩子为目标,在将国学、语言、品格教育渗透到幼儿教育五大领域的基础上,分别重点打造生态教育特色、岭南文化特色、多元国际特色,成效明显。
三园鼎立 雅乐共赢
广雅幼儿园西场园区由荔湾区一座百年老祠堂活化而成,门口高挂的仿古花灯映照着由著名艺术家廖冰兄题字的“广雅幼儿园”匾额,入门处的木雕屏风下摆着一排童稚小手利用废弃物制作的彩色小木马,这些都在提醒我们这里不仅仅是一间古屋。移步天井,满园兰桂,生机盎然;两边的过道有“绿瓦花窗”围栏,被开辟为美术坊。二进的主厅宽敞雅致,麻石雕成的石鼓脚支撑着大红的梁柱, 这里既是优雅灵动的音乐厅,也是重大节庆时三园区师生聚会活动的场所。
这本是一间薄弱园所,怀着“营造岭南人文氛围,创办荔湾特色园所”的远大期望,在园长林慧明领导下的全体教师从校园环境建设入手,重新启用原建筑的青石板、装饰花窗,添置部分仿古家具,连放置杂物的柜子和墙上的装饰品都用传统吉祥图案或字画来彰显岭南风情,并逐步建设了全面系统的岭南文化特色课程体系。该园岭南文化园本课程分生活、节庆、艺术三大板块,将岭南风土、风俗、民俗、文学、音乐、美术、节日中的资源,根据幼儿发展特点和社区周围地域的人文资源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后融入课程体系。如体验活动“粤菜馆”“有趣的粤剧表演”“荔湾名小吃展销会”“西关民间艺术廊”“手工刺绣坊”“岭南雅居”等;如改编民间游戏跳皮筋、斗鸡、何家公鸡何家猜等;如学画“泮塘五秀”、风筝、扇面等,围绕每一个主题,师生共同收集资料,尽情表达和展现风采。活动室、游乐园、美术坊、音乐厅、书画阁、休闲站,每一处都留下了师生们欢乐印记和成长轨迹,使幼儿园由内而外展现出“岭南文化”韵味。
柏悦湾园区则主打多元国际特色,六个活动室分别以澳大利亚、泰国、中国、英国、美国、埃及等不同国家文化为资源建设室内环境文化,以自主、快乐、发展为课程理念,实施自主课程活动,使幼儿具备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广雅幼儿园总园于2004年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发展(EPD)”项目的研究行列。在EPD理念指导下,该园的环境教育研究自然站得更高,想得更远。近年来,园长林慧明和骨干教师创建、完善了《绿色之旅》课程,生态教育特色在环境和课程中得到彰显,并成为闪亮的品牌。
家园共育 雅乐飘香
园长林慧明认为,强大的教育团队,包括专业的教师、理念契合的家长、支持工作的社区、引领的专家是广雅幼儿园取得长远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其中,该园特别重视家园共育,多次邀请家庭教育专家为家长奉上先进的育儿理念和家教知识。更难能可贵的是,广雅幼儿园把岭南民俗融入亲子活动,让每个家庭在用心设计的体验式活动中感受地方传统文化。如2015年元宵佳节的亲子活动在西场园区举行。荔湾区文教部门的领导与幼儿园师生、家长共同体验元宵传统习俗,在“心想事成”“称心如意”“心花怒放”“心灵手巧”“团团圆圆”等活动中体会家庭和睦的必要性。虽然建园历史不长,但是园长的专业、教师的进取、孩子的成长使这一集体获得了同行、社区的诸多赞誉。
《学校品牌管理》总编王永江走访广雅幼儿园后,认为该园的“广雅”特质非常明显。它不同于一般幼儿园谋求点上的契合,而是基于广府文化的“雅”,在幼儿阶段便培养“雅”的气质。广雅幼儿园如“芝兰之室”,这里的幼儿必定能身体健康、品行雅正、兴趣广泛、和谐快乐地成长起来。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策划部记者)
沙面小学
沙面岛,一个由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古时是渔民小艇的聚居地,曾沦为英法租界,广州人民为此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反帝斗争。如今,它成为了一个著名的外事游览区和历史文物保护区,被一部分外地游客誉为“广州最有意思的地方”。顾名思义,创办于1949年春天的沙面小学就在这一风光旖旎的小岛上。
那么,沙面小学到底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呢?《学校品牌管理》总编王永江曾这样评价道:“如果说新绛中学是中国高中的课改典型,杜郎口中学是中国农村初中的课改典型,那么沙面小学一定是中国城市小学的课改典型!”换言之,我说沙面小学是城市高端化学校的代表,一点儿也不为过。
“刚刚好”的沙面师生
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沙面小学现有沙面、柏悦湾、冼基东三个校区。它们在文化上一脉相承,却各有千秋。这次我所探访的是柏悦湾校区,一个落成于65周年校庆的新校区。以前,我听过一个关于这里的小故事——上学报道的第一天,某位老师让一个男孩子学着拍皮球,结果他因性格内向而害羞,扔下皮球,哭着跑出了教室。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这个男孩子的性情日益开朗、活泼,变得自信大方。他的妈妈赞叹道:“这就是好学校的力量啊!”在百姓口碑里,沙面小学的学生思维活跃,自信大方,有灵气、有个性,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踏入大方朴素的欧式校门,迎面而来的师生带着灿烂的微笑,让原本微凉的空气暖了起来。于是,“刚刚好”这个词从我的心底冒出!这是一种适度的舒服,也是一种恰好的温度,让我更觉沙面小学的“好”。无意间抬头一看,在那一幢高大的环形教学楼上,有一个银色的大家伙吸引了我的视线,其造型创意似乎来自一艘轮船。向站在我身旁的老师一打听,原来这真的是一个匠心独运的校园环境设计,不仅回溯了沙面岛的一段悠久历史,还寓示该校乘风破浪的发展决心,以此激励师生们积极向上。 缩短课时 整合课程去走班
咦,哪里飘来的动人歌声?循声而去,我找到了一间很大的音乐室,内有一群可爱的学生。他们三三两两一组,手持麦克风,音乐旋律从身后的电视机里响起——“每一次哭,又笑着奔跑。一边失去,一边在寻找……”他们正在唱牛奶咖啡组合的《明天你好》!突然,当中的一个小女孩冲我咧嘴一笑,她的笑容感染了我:这里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呀!据介绍,这是一堂艺术选修课,被师生们亲切地称为“沙面好声音”!
全面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沙面小学将每一课时改为30分,利用节省出的时间进行课程整合,开设了三大校本课程,即养成课、游戏课、演读课。更稀奇的是,该校全面推行走班制,不仅涉及艺术选修和兴趣选修课程,还涉及语文、数学等主科课程。主科课程方面,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备课,接着让学生在年级内走班。学习水平稍弱一点的去“基础班”巩固知识,稍强的则到“加强班”拓展学习。这种分层次的流动教学方式,照顾了每一名学生的成长需求,是沙面小学对“因材施教”的创新性践行!
课堂协同 老师无办公室
我发现,这里的课桌被摆成一个个错落有致的围桌造型,活像一个个“小包间”。原来,沙面小学全面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力求打通知识间的隔阂,以找到“学科协同教学点”,从而达到学科与学科融合、知识与生活融合的课堂模式。这便是沙面小学的“协同课堂”,采用了“课堂三分”的教学形式,即教师精讲,师生间和生生间的合作、交流、互动,学生自我感悟各占1/3的时间。
我还发现,在每个课室前后方各摆放着一张办公桌,一问才知道:这里的老师没有固定办公室,教室就是老师们的办公地点。当然,老师们课间可以到教师工作坊休息,为自己冲上一杯咖啡或奶茶......沙面小学推行“协同式双班主任制”,每班设置两名班主任,不分正副,协同教学,全天候陪伴学生。学校要求所有老师打破各自的专业界限,担任“全科老师”。
在沙面小学逛了一圈,喜悦的心情油然而生。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我对沙面小学的整体印象,那一定非“优质”莫属了。优质的校园环境,优质的师资力量,优质的课程资源,优质的教学模式,可见这是一所“为孩子一生成长奠基”的好学校。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策划部记者)
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筑科技之梦 育自强师生
文/袁嘉慧 图/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广播新闻:热烈祝贺我校学生在全国无线电测向竞标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广播新闻:热烈祝贺我校在2015年国际无线电测向竞标赛中夺得8金2银……”
位于荔湾区十三甫路的广州市第二十三中学不时地传出类似这样的喜讯,即使是路过的行人,也不得不发出感叹——这里的学生真是厉害!据校方统计,其学生近两年来获得全国比赛奖项有237项,而学生总数才427人,平均下来每两人就有一项国家奖。一项又一项的国家级,甚至国际级大奖,频频落在这所藏在小巷深处的初级中学,让我止不住好奇——它缘何如此出色?
优势发展 倾心科技
走进二十三中校园,我很难从几栋普通的教学楼外看出端倪。正在思考之际,校长吕婵加迎了过来,“走,我们去看看学生的科技课!”
跟着她的脚步,我来到了被称为“创意梦工厂”的学校创意模型实验室,只见桌上摆放着许多用七彩塑料零件搭建而成的货车、起重机、坦克、过山车等模型,精巧极了!吕校长告诉我们,这些模型的搭建包含了齿轮传动、机械传动等多种物理知识,需要多人合作完成。随后,我来到了智能机器人展示室,除了各种各样的机器人外,还看到了传说中的3D打印机,以及用它打印出来的3D机器人模型……
据吕校长介绍,虽然二十三中经历了初中、完中、职中再到精品小班的变革,但是始终坚持让每一名学生都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都拥有实现梦想的能力,都能从中感受到温馨和幸福。借助此前较好的设备和师资,该校颇为重视科技教育的特色发展,每年在这一方面的投入较大。同时,教授一般课程的老师也在日常教学中挖掘、添加科技元素,注重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可是,这些只是二十三中科技教育的小荷一角,因为它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对二十三中的学生来说,科技教育改变了他们的日常生活。例如,以前家用电器出故障了,多是请师傅上门检修,现在自己捣鼓捣鼓也能弄好;参加无线电测向比赛需要强健的体魄,很多学生就自觉地展开锻炼,体质得以增强;沉下心来做智能机器人的学生则表示,自己变得更有耐心,不会像之前那样急躁了。而对二十三中的教师来说,科技教育扩大了个人朋友圈,使他们不仅在校园里辅导学生,还有机会走出校园开设个人讲座,在全国比赛中担任教练、裁判,加快了自身的专业成长。
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园到社会,这里的科技教育走得确实够远。更重要的是,它使科技走进人心!
文化暖心 梦想高飞
一直以来,科技文化多被世人认为是一种“硬”文化,使我不自觉地联想到坚硬、机械、冰冷等关键词。很高兴的是,二十三中的科技教育让我看到了柔软、灵活、温暖的一面。在2014年荔湾区素质教育成果展演汇报晚会上,该校的《追逐梦想》飞行器展演节目作为其中唯一由公办初中表演,并且是唯一一个科技类节目,让我感受到了不一样的魅力。这些小小的飞行器仿佛凝结着十三中师生的美好时光和愿望,它们从表演者的手中起飞,穿越一排排观众席,恰似梦想翱翔。
这一精彩异常的展演节目,一方面与机器人校本课程密切联系,另一方面与科技社团活动密不可分。目前,该校的科技类社团已有20几个,包括了无线电测向、机器人等7至8个较有影响力的社团。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锻炼了活跃的思维、创新的品格和远大的志向。那一本本荣誉证书、一个个奖杯的背后,蕴含着二十三中学师生对成熟、自信与梦想的追求。 《学校品牌管理》副总编何池歆评价道,“真正的特色学校,并非仅仅关注学生现在的特色,更要关注学生梦想的远行。”这恰好与该校“德育先行,质量立校,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其学校师生正以积极的姿态朝梦想进发,相信未来越来越近!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
广州市第一中学
撷点点星光 耀名校品牌
文/颜 甲 图/钟聘枝 颜 甲
作为广州市第一所公办学校,广州市第一中学历尽沧桑,尤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转折点上,其师生校友的诸多事迹告诉我们:它自觉地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一”字当头,勇于担当;“一”马当先,敢于创新,成为积淀于每一代一中人骨髓中、涌动于每一个一中人血管里的文化意识。
2008年4月,该校被正式评为“广东省第一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优秀学校”,可持续发展走在了全省国家级示范高中的前列。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验收专家组对一中的评价,“一所有着辉煌办学业绩的岭南历史名校,一所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坚持改革、勇于创新、特色鲜明、成绩显著的优质普通高中”,这让我顿时肃然起敬且心生向往。
院士标杆 精神感召
广州一中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环境造就了一中学子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林秉南、余国琮、刘颂豪、蔡睿贤、姜中宏、梁栋材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7位院士校友,他们的科研历程及其杰出成就激励着全校师生向前奋进!
据校长吴海洋的介绍,人是教育的核心,院士是人群中的“标杆”。七位院士校友既是知识的化身,也是科学的代表,用他们的精神去定位学校的特色教育,既符合一中的办学历史与文化传承,也更能获得老师、学生、家长的认同感。由此,一中打造了“院士·星光”特色课程。其中,“星光”有两层含义,第一,除了以七位院士校友作为“标杆”,一中还培养了众多在其他领域有所成就的校友,可谓是“繁星璀璨”;第二,通过实施“星光培养计划”,引导新时代的一中学子能追随校友们的成长足迹,继承和学习他们的精神,使学校在未来涌现出更多闪耀“新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特色课程 塑星有道
《院士·星光》特色课程得到了中国教育研究院专家的直接指导,以一个学校文化为核心、院士精神和星光计划特色课程双重聚焦,建构三个学力层次、四大课程体系、五大实践载体、六大发展任务来实施。
在“责任担当”系列课程中,一中依托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重整校园文化布局,打造“院士·星光校园”,营造特色课程浓郁氛围。同时,该校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开展各种具有影响力的教育活动,如学生模拟联合国社独立承办了首届一中模拟联合国活动,邀请了省内多所学校参加,从发出邀请到会议材料准备,到食宿安排,再到会议的举办等都由学生一手操办,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在“创新探究”系列课程中,为学生聘任中大、华工、华师等知名高校的项目导师和学习导师,让他们聆听院士团队的课程,与专家对话,到高校实验室做实验,深入领会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思维;建立一批实践和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我,与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并通过各种社团活动,锻炼合作交往能力。
在“崇美健体”系列课程中,一中制定了体育和艺术育人方案,为每个学生创设机会,实现了全员参与学校艺术节、体育节,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邀请各类专家为学生开设博雅文化讲座,提升学生高雅素养。
在“文化交融”系列课程中,一中利用首批广州市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实验基地的平台,通过PGA国际课程,各年级增设外教课程,组织出国游学,与东莞理工学院、美国北爱荷华大学、英国杜伦大学等合作举办全英语外教夏令营,构建跨文化交流平台,让学生感受国际文化,培养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
作为一个重要抓手,一中以评价促实施,研制了特色课程评价体系,包括《“小院士”和“校园之星”评选办法》《星光计划成长手册》等,使评价从单一走向多元,设定了服务社群之星、科技创新之星、科学探究之星、博雅多彩之星、环境保护之星等16项,鼓励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通过建立导师档案,促进学生有效完成六大发展任务,让课程培养落实到每名学生。
在建设特色课程的驱动下,该校取得了全面的进步:连续25年获得广州市高三毕业班工作一等奖,初、高中部同时成为广州市特色学校。学生在社会活动得到更多的拓展,获得广州市优秀志愿者集体、广州市首批志愿服务进校园试点单位、广州市优秀社团等称号,学生在科技、体育、艺术等领域不断登上省市和国家级别的最高领奖台,证明了自己的努力和能力。
真正的成才,不仅在于分数的高低,更多的是开拓眼界、锻炼思维,兴趣广泛、能力多样,能成为精英,少不了一份对国家责任的担当以及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这些正是《院士·星光》特色课程的核心和精髓,也是广州市一中孜孜以求的最终目标。
(作者系《学校品牌管理》采编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