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知识应用的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份,高中学生能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对他们有着重要意义。学习数学、喜爱数学,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动机。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实处,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在各自的基础上有长足进步。教师要做好数学应用的研究,提高数学教学水平和效率,开创数学教学新局面。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意识与能力 教学改革
一、为何要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一)新编《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决定了数学不仅是从事生产、生活、学习、研究的基础,而且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高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二)重视应用是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加强应用意识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数学是现实的,它属于客观世界与社会,数学教学应是现实的,应该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学应通过具体的问题来传授抽象的数学内容,应该从学生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思想,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才能显露数学、数学教学的本色。如数列中的阅读材料“有关储蓄的计算”和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等,就是为了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的需要。
(三)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考的需要。
从考试角度上说,在高考中正式出现数学应用题,经过多年的摸索,近年应用题在高考试题中又出现加大考查力度,重在考查能力的趋势,应用题的教学更加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
过去我们的高中课程内容陈旧,理论要求偏高,知识面窄。代数、几何、概率、微积分以及有广泛应用的向量、统计初步内容,在我国也已列入新教材的内容,因此需要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在新时代,数学出现了技术化的倾向,它的全方位渗透,社会对数学应用的需求和数学的社会化功能,因此,强调数学的应用是未来社会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差的原因
(一)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它揭示了数学在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这就是数学的价值。以前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少去讲数学的精神、价值、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如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
(二)用数学的意识差。
用数学的意识,简言之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数学应用的程度和水平,理论型教材对实施数学应用教育是极其不利的,这是造成学生缺乏、甚至是逐渐丧失应用意识的主要原因。学生在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缺乏用数学的自觉自愿,又何从谈起用数学解决问题。
(三)数学的能力弱。
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数学的建模是关键。面对学生,首先应从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阅历有限,对应用问题的背景不熟,难以从中构建出数学模型,阻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次是学生抽象能力不强,特别是不习惯应用问题中的字母。
三、如何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
(一)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要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不仅要认识到数学中有计算,有逻辑,对提高人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都有好处,而且要认识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中有许多非逻辑因素;数学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方法和思想;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依赖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我们的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密切相关。一是教师必须在教法上狠下功夫,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一个一个的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二)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推理、空间想象等数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学生应用意识重要方法。侧重于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问题及模型进行变换化归的能力,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阐释和处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1.按“问题解决”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解答过程,把能力培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过程进行检验、评价、反馈、归纳、小结,并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学法指导,设计好教学过程,必将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益;2.可改例题、习题为“问题解决”的形式。教师可改造课本上一些常规性题目,打破模式化,使学生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如: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只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或给出多个条件,首先需要收集、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打破条件规范的框框;也可以给出结论,让学生探求条件等。
关键词 高中数学 意识与能力 教学改革
一、为何要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一)新编《全日制普通高中数学教学大纲》决定了数学不仅是从事生产、生活、学习、研究的基础,而且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高中数学的学习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会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二)重视应用是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需要。
加强应用意识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数学是现实的,它属于客观世界与社会,数学教学应是现实的,应该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数学教学应通过具体的问题来传授抽象的数学内容,应该从学生所经历、所接触的客观实际中提出问题,然后升华为数学概念、运算法则或思想,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加强应用意识,才能显露数学、数学教学的本色。如数列中的阅读材料“有关储蓄的计算”和研究性课题“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等,就是为了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的需要。
(三)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考的需要。
从考试角度上说,在高考中正式出现数学应用题,经过多年的摸索,近年应用题在高考试题中又出现加大考查力度,重在考查能力的趋势,应用题的教学更加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
(四)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
过去我们的高中课程内容陈旧,理论要求偏高,知识面窄。代数、几何、概率、微积分以及有广泛应用的向量、统计初步内容,在我国也已列入新教材的内容,因此需要加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在新时代,数学出现了技术化的倾向,它的全方位渗透,社会对数学应用的需求和数学的社会化功能,因此,强调数学的应用是未来社会的需要,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差的原因
(一)对数学的价值认识不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它揭示了数学在生产力中的巨大作用。这就是数学的价值。以前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很少去讲数学的精神、价值、结论的形成与发现过程、数学对科学进步所起的作用等等内容。这使学生对数学的认识片面化、狭隘化,如许多学生就认为数学不过是一些逻辑证明和计算,甚至认为数学只是一个考试科目。
(二)用数学的意识差。
用数学的意识,简言之就是用数学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阐释现象、分析问题。课程内容的选择在极大程度上反映了数学应用的程度和水平,理论型教材对实施数学应用教育是极其不利的,这是造成学生缺乏、甚至是逐渐丧失应用意识的主要原因。学生在学习与社会实践中缺乏用数学的自觉自愿,又何从谈起用数学解决问题。
(三)数学的能力弱。
数学课中要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数学的建模是关键。面对学生,首先应从实际情况分析,学生的阅历有限,对应用问题的背景不熟,难以从中构建出数学模型,阻碍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次是学生抽象能力不强,特别是不习惯应用问题中的字母。
三、如何加强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培养
(一)让学生懂得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要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较为全面、科学的认识,不仅要认识到数学中有计算,有逻辑,对提高人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都有好处,而且要认识到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中有许多非逻辑因素;数学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数学为其他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基础、方法和思想;数学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学生能否对数学产生兴趣,主要依赖于我们的教学实践,与我们的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和应用密切相关。一是教师必须在教法上狠下功夫,才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功能。当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了一个一个的实际问题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必将被更进一步地激发起来,成为进一步学习的内驱力。
(二)通过“数学建模”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
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推理、空间想象等数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学生应用意识重要方法。侧重于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并表达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用并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能力,对数学问题及模型进行变换化归的能力,对数学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阐释和处理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
1.按“问题解决”的形式设计教学过程。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性归纳”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落实解答过程,把能力培养和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解答过程进行检验、评价、反馈、归纳、小结,并结合问题解决的过程进行学法指导,设计好教学过程,必将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益;2.可改例题、习题为“问题解决”的形式。教师可改造课本上一些常规性题目,打破模式化,使学生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如:把条件、结论完整的题目改造成只给出条件,先猜结论,再进行证明;或给出多个条件,首先需要收集、整理、筛选以后才能求解或证明,打破条件规范的框框;也可以给出结论,让学生探求条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