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除不看电影的婴幼儿和老人,中国有三种人,男人、大老婆和第三者,男人对第三者心存歉疚,对正室无奈,这电影一下子讨好了2/3的观影主力,票房能不高么?
本来这大烂片不值一评,之所以想起来,是因为看到一条新闻,《非诚勿扰》在香港票房150万,台湾则有两个数字,媒体说30多万,出品方宣称过了百万。电影票房、投资和杂志发行量一样,至少要打个对折,你姑妄说,我姑妄听。就算真过了百万,比起在内地“号称”过3亿的票房,也怪丢人的。
枪手赶紧替烂片找补,放映时间太晚,盗版猖獗,两岸文化差异,诸如此类的理由,并举出很有力的例子——《海角七号》不也是内地票房糟糕么?没错,这理由有它的真实性。《海角七号》只是个很普通的软性小品,它的性质就像岛内很红的另一部电视剧《眷村的故事》,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一个没有孤岛心态,没有经历过殖民文化的大陆人,是很难体会到日本文化对台湾人的深刻影响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这些最重要的符号对大陆人民如隔靴搔痒,《海角七号》剩下的只有平庸的演员和歌曲,有什么可感动的?
《非诚勿扰》的内地票房高也并不能证明它打动了内地观众。不可否认,它是一部很有效的旅游风光宣传片,无论是没付钱的北海道旅游局,还是付了钱的杭州市、某邮轮公司、某银行、某名牌车……都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首先你要把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产品塞进一个壳里,还要保证它不腐烂,能表面光鲜地端给消费者,这种难度只有冯小刚游刃有余。
它也有一定的现实性,在犬儒主义越来越盛行的中国,理想、高贵、纯洁、善良变成很扯淡的事,从褒义词变成中性词。对某些穿越道德底限的行为,如果你看不惯就是愤青,麻木不仁被称为宽容。小三越来越流行的今天,《非诚勿扰》不是第一次,但是很堂皇地以一种悲悯、怜惜的态度看待这个群体,把她们放在弱者地位。去除不看电影的婴幼儿和老人,中国有三种人,男人、大老婆和第三者,男人对第三者心存歉疚,对正室无奈,这电影一下子讨好了2/3的观影主力,票房能不高么?盡管它在深度、展示人心的腐烂程度上远不如《手机》,《手机》还聊胜于无地解了一点痒。中国观众欠缺独立思考,喂什么吃什么,又容易受舆论影响。所以他们对名导的烂片有观影惯性,电影不能像电视剧一样,看几眼可以换台,50块钱买张票,情侣两个,再加上可乐、爆米花,进一次影院至少花上一百多块,总要心疼一下钞票。
冯小刚最聪明的地方是知道自己在透支观众对他的信任,他会在拍一部不用心的电影之后,再拍一部用心的补偿一下。如果连着两次糊弄观众,就会砸了自己的牌子。《非诚勿扰》的故事陈腐,但有这几年的舆论铺陈,《让爱作主》、《牵手》、《来来往往》等大量电视剧模糊了婚姻中的道德界限,第三者不再是负面形象,它的成功和《画皮》一样,只是商业,也只能是商业。媒体中像观众一样不思考的记者也很多,比如《无极》,并不比《黄金甲》差,更没有《黄金甲》的意识阴暗、狠毒,但因为一部讽刺短片和陈凯歌不谨慎的应对,导致他无法翻身,直到今天还跋涉在重拾自信的路上。
中国大片的票房,和片子的品质不一定形成正比,宣传投入、花里胡哨的外包装、正好契合当下某个热点话题,5年后不会有人再想起这些片子。能在内地骗个过亿,已经属于走了狗屎运,还好意思委委屈屈地叫唤,内心真是强大得可以。
本来这大烂片不值一评,之所以想起来,是因为看到一条新闻,《非诚勿扰》在香港票房150万,台湾则有两个数字,媒体说30多万,出品方宣称过了百万。电影票房、投资和杂志发行量一样,至少要打个对折,你姑妄说,我姑妄听。就算真过了百万,比起在内地“号称”过3亿的票房,也怪丢人的。
枪手赶紧替烂片找补,放映时间太晚,盗版猖獗,两岸文化差异,诸如此类的理由,并举出很有力的例子——《海角七号》不也是内地票房糟糕么?没错,这理由有它的真实性。《海角七号》只是个很普通的软性小品,它的性质就像岛内很红的另一部电视剧《眷村的故事》,有强烈的地域色彩。一个没有孤岛心态,没有经历过殖民文化的大陆人,是很难体会到日本文化对台湾人的深刻影响以及他们内心的挣扎。这些最重要的符号对大陆人民如隔靴搔痒,《海角七号》剩下的只有平庸的演员和歌曲,有什么可感动的?
《非诚勿扰》的内地票房高也并不能证明它打动了内地观众。不可否认,它是一部很有效的旅游风光宣传片,无论是没付钱的北海道旅游局,还是付了钱的杭州市、某邮轮公司、某银行、某名牌车……都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首先你要把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产品塞进一个壳里,还要保证它不腐烂,能表面光鲜地端给消费者,这种难度只有冯小刚游刃有余。
它也有一定的现实性,在犬儒主义越来越盛行的中国,理想、高贵、纯洁、善良变成很扯淡的事,从褒义词变成中性词。对某些穿越道德底限的行为,如果你看不惯就是愤青,麻木不仁被称为宽容。小三越来越流行的今天,《非诚勿扰》不是第一次,但是很堂皇地以一种悲悯、怜惜的态度看待这个群体,把她们放在弱者地位。去除不看电影的婴幼儿和老人,中国有三种人,男人、大老婆和第三者,男人对第三者心存歉疚,对正室无奈,这电影一下子讨好了2/3的观影主力,票房能不高么?盡管它在深度、展示人心的腐烂程度上远不如《手机》,《手机》还聊胜于无地解了一点痒。中国观众欠缺独立思考,喂什么吃什么,又容易受舆论影响。所以他们对名导的烂片有观影惯性,电影不能像电视剧一样,看几眼可以换台,50块钱买张票,情侣两个,再加上可乐、爆米花,进一次影院至少花上一百多块,总要心疼一下钞票。
冯小刚最聪明的地方是知道自己在透支观众对他的信任,他会在拍一部不用心的电影之后,再拍一部用心的补偿一下。如果连着两次糊弄观众,就会砸了自己的牌子。《非诚勿扰》的故事陈腐,但有这几年的舆论铺陈,《让爱作主》、《牵手》、《来来往往》等大量电视剧模糊了婚姻中的道德界限,第三者不再是负面形象,它的成功和《画皮》一样,只是商业,也只能是商业。媒体中像观众一样不思考的记者也很多,比如《无极》,并不比《黄金甲》差,更没有《黄金甲》的意识阴暗、狠毒,但因为一部讽刺短片和陈凯歌不谨慎的应对,导致他无法翻身,直到今天还跋涉在重拾自信的路上。
中国大片的票房,和片子的品质不一定形成正比,宣传投入、花里胡哨的外包装、正好契合当下某个热点话题,5年后不会有人再想起这些片子。能在内地骗个过亿,已经属于走了狗屎运,还好意思委委屈屈地叫唤,内心真是强大得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