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姑苏自古以来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作为吴文化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南宋以降,随着权力中心的位移,苏州作为当时中国最为繁华的城市之一,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文人纷至沓来,由此形成一种“尚文好学”之风,从范仲淹到顾炎武,从唐伯虎至文征明,既有治国安邦之栋梁,更有诗情画意的逍遥人士。而吴门过云楼作为江南文化的缩影,更是对中国文化的代代传承,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而吴门顾氏过云楼所藏书画历经晚清、民国百年不散,传承至今,与其家族内部几代传人悉为鉴藏和妥善延传密不可分。顾文彬以宦游收藏,与其三子顾承的苏州收罗活动,在同光年间完成过云楼藏品建设,共同创建起早期的书画序列,著《过云楼书画记》。第三代传人顾麟士的大力扩展,使得过云楼书画再次充盈一时,书画庋藏堪称富甲江南,再著《过云楼书画续记》,详细记述了顾家书画的收藏情况。
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深知收藏的文化价值,定下了文化收藏家规,告诫子孙要珍爱这些藏品。据《过云楼书画记》载:“书画乃昔贤精神所寄,凡有十四忌庋藏家亟应知之:霾天一,秽地二,灯下三,酒边四,映摹五,强借六,拙工印七,凡手题八,徇名遗实九,重画轻书十,改装因失旧观十一,耽异误珍赝品十二,习惯钻营之市侩十三,妄摘瑕病之恶宾十四。”(顾文彬、顾麟士《过云楼书画记-续记》)而在《过云楼书画记》自叙中,他还说:“今此过云楼之藏,前有以娱吾亲,后有以益吾世世子孙之学。”认为藏品既可供父辈观赏作为精神享受,更“益吾世世子孙之学”,看重的是收藏品的精神文化的价值与作用。
过云楼收藏的这件《七君子图》,乃纸本墨竹。清代康熙年间为张见阳旧藏,乾隆时为印须老人乔崇修所庋藏,因失去顾定之一幅墨竹图,所以更名为《六逸图》。道光年间,归“别下斋”主人蒋生沐所有,张叔未解元为其书,引首亦以《六君子图》称之。然而张见阳旧藏已非完璧,幸有过云楼主人鹤逸先生从李苏邻家购得此画,取新得梅道人横幅一张,尺寸符合,取以配入,仍名《竹林七友》。此画名人题跋钤印无数,流传有绪,定为真迹。数百年流传或得或失,终归无恙。历经离散沧桑之后,终于被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寻得了最好的归宿。墨竹图之一
此墨竹图为元代画家赵天裕所写,但笔墨与元代绘画却大相径庭,具南宋绘画之风格特点。题署:“渭川川上竹,收拾一图看。密叶藏深碧,虚隐碎竿远。笼烟气淡低,拂雨情乾,舒卷无穷已,相思广岁寒。”落赵天裕款,钤“见阳子珍藏记”朱文印、“见阳图书”朱文印、“子安珍藏记”白文印、“蒋光煦审定”白文印、四神肖像印等。
此画所写墨竹,构图为一角落,而不是全景,但是其中的层次很分明,墨竹繁而不乱,画面呈现一种雨后湿润的美感。笔墨交代清晰,竹子顶端挑尖之处可称为笔,四周山石溪流为之衬景,可谓墨。既有墨的衬托,但又包涵坚挺的笔触,所以我们这里得到了什么样的享受呢?既有情感的浪漫又有理智的融合。古人常把墨变成一个人情感的转化,而笔呢,是人一种理智的体现。好像这幅墨竹图,有一种语言在对话,就像音乐中的交响曲,既有高音部分做主角,又有低音部分相谐调。这幅画和我们看到的元代书画有一些距离,是元初一位优秀画家所绘,此人很懂得绘画的情趣,可惜已经查不到生卒年,很遗憾。因为中国人和西方人不一样,他们从出生之时就在教堂有登记和洗礼,所以任何画家都有其生平事迹的记载。墨竹图之二
此图为元人柯九思所绘,通过所绘墨竹之笔法,可推测比赵天裕墨竹图时间稍晚。柯九思(1290~1343年),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浙江仙居人。元代文物鉴藏家,画家。墨竹师法文同,为湖州竹派的继承者,任典瑞院都事时,以善于鉴定书画与鼎彝等古代器物,为文宗皇帝所赏识,特授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凡内府所藏古器物、法书、名画,均命柯氏鉴定。有的经其鉴定后收入内府,如王献之《鸭头丸帖*、苏轼《寒食帖》等法书。柯氏平生收藏丰富,经他观审、题跋、钤印的名迹流传至今者为数颇多。这幅手卷便是其中之一。
九思以墨竹闻名,而画竹被称作“文人雅事”,在元代备受文人推崇,依据画法的不同可分为两派:工笔双钩设色者为“画竹”,以水墨写意者称为“写竹”。柯九思当属写竹的代表人物。这幅柯九思的墨竹图不构成一幅景,而是一幅折枝。题署:“右石室先生文公所画古木,笔意简古,破墨清润,天趣飞动真逸品也,又有元章至能鉴赏于上,可为宝玩。但欠墨竹一枝,故为补于其后,后学柯九思题。”钤“书画印”朱文印、“柯氏敬仲”朱文印、“缊真斋”朱文印,右上钤“奎章阁鉴书博士”白文印。
此画中所题之人“与可”,为大词人苏东坡表弟文同。苏轼与文同都画竹,但文同可以说是画竹的开创者,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墨竹图便是文与可的竹子。这幅墨竹承袭了文同的墨竹法,墨色根据竹的自然生态而有浓淡的变化,每一片竹叶墨色都很透明,以浓墨绘叶的正面,淡墨绘叶的反面。竹子每一处出尖,笔笔都不乱。它虚实有度,前后分明,很有层次。墨竹中多有漏笔痕迹,画中好像告诉我们每一片竹叶从哪里生长出来,交待甚是清楚。
左上角题署:“九思旧于京师见先生墨竹,并题如此。今不敢用已意继先生之,后顾全用旧法也”。钤“锡训”朱文印、“敬仲书印”朱文印、“柯九思敬仲印”朱文印、“见阳子珍藏记”朱文印、“见阳图书”朱文印、“子安珍藏记”白文印、“蒋光煦审定”白文印,另五枚钤印已不辨。柯九思这幅墨竹图在运笔上已注重用书法笔意写竹,即“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金钗股、屋漏痕之遗意”(元徐显《稗史集传》),一股出尘拔俗的清刚之气洋溢于尺幅之间。
墨竹图之三
此幅墨竹图仍为柯九思之作,较之前幅大有变化,少了几分拘谨,多了些许逸韵,显得很靓丽。题署:“敬仲为古山作”,钤“柯氏敬仲”朱文印、“缊真斋”朱文印、“蒋光煦审定”白文印、“见阳子珍藏记”朱文印、“见阳图书”朱文印、“子安珍藏记”白文印等七方鉴藏印。此画竹子很疏朗,竹干以淡墨写出,竹节两端再复以重墨,干身挺拔,圆浑如篆,干与干之间虽无笔墨相连,但虚空处有意到笔不到之妙。
墨竹图之四
赵原的这幅墨竹绘画风格就有所不同。赵原乃元末明初人,本名元,入明后因避朱元璋讳而改作原,字善长,号丹林。中国元末明初画家。菖城人,寓居苏州。善诗文书画,明洪武初(1368年),奉诏人官,以画供奉朝廷,据《明画录》载,因所画不称旨而坐法。(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试想擅画竹子之雅士,怎能受框于官闱之中,以其性格定不能屈就 阿谀,后果然因画人物肖像不称旨意而被朱元璋腰斩,甚为惋惜。其人擅画山水,师法五代董源、元四家之王蒙、倪瓒,作品多作浅绛山水,笔墨圆劲秀逸。亦长于画竹,画法多变,有龙角、凤尾、金错刀之称。墨竹图题署:“龙角赵原”,钤“见阳子珍藏记”朱文印、“见阳图书”朱文印、“子安珍藏记”白文印、“蒋光煦审定”白文印。这张画竹叶稀疏,就写几片竹叶,见笔,见他的个性,而龙角当是竹笋很小之时受到伤害,伴随其不断生长,后形成龙角。观此画竹叶似乎有加笔现象,体现凤尾之妙也。墨竹图之五
顾定之的竹子可谓与先前的气象又有所区别,顾安(1289—1365年),字定之,号迂讷居士,淮东人,家昆山,官泉州路行枢密院判官。擅画墨竹,喜作风竹新篁,运笔道劲挺秀。用墨润泽焕烂,于李衍、柯九思外,自成一家。(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题署:“至正乙巳函夏一日定之作于友山小筑。”钤“顾定之印”白文印、“口叟”白文印、“存诚斋”朱文印、“见阳子珍藏记”朱文印、“见阳图书”朱文印、“子安珍藏记”白文印、“蒋光煦审定”白文印等。 所画竹干好似聚一股怒气于其间,古人常说:“怒时画竹,喜时画兰。”定之写竹乃一鼓作气,“成竹在胸”后,用快速的运笔施墨,方能把心中之竹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定之的竹子画得很写实,竹干有干笔皴擦,取的是一种瑟瑟的感情,带点苍凉、悲悲切切的感觉。而这种干笔皴擦在元代的绘画中间经常见到,已成为一种经典。比如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便是。
墨竹图之六
张绅画的墨竹,因时代最晚,所以接近明清文人所绘之竹。张绅乃元末明初画家,字士行,一字仲绅,自称云门山樵,号云门遗老,山东济南人。洪武中官浙江布政使,负才略,谈辩纵横。诗文不经意而自成一家。楷书瘦而颀,棱棱具风采,尤工大小篆,又善写墨竹。(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这幅画中间的几丛竹子就如苏州灵岩山路旁长出的丛竹一样,后以擅画“推篷竹”著称。他的遗墨现存有两件,一件藏于台北故宫,另一件就在苏州博物馆,台湾那件是和他人合作。顾定之的竹叶行笔都自下而上,而张绅的竹叶却往下撇,自成一家。据款识,此画是为普贤寺的一位和尚所画。题署:“门山道人齐郡张绅为无相敬山主写,推篷作枝于普贤寺乙丑正月二十有七日。”钤印;“云门山道人”朱文印。
墨竹图之七
此画系“过云楼”顾氏旧藏《七君子图》最后一段墨竹图,而墨竹图中所绘枝叶,凡点、划、撇、捺,无处不显示梅道人草书飘逸圆润、骨力内涵之神韵。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又梅沙弥,自题其墓日梅花和尚之墓。浙江嘉兴魏塘人。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表。工词翰,草书学巩光,山水师巨然,墨竹宗文同。与黄公望、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大家,善于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写真。九思以竹掩其画,仲圭以画掩其竹。其画虽势力不能夺,唯以佳纸笔投之,欣然就几,随所欲为,乃可得也。相传吴镇与盛懋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画者甚众,而吴之门阒然。吴之妻颇笑之。日:“二十年后不复尔。”后果如其言。
梅道人画竹承续着文人画的传统观念。突出竹子喻君子之德的象征意义。他画竹的方法偏于笔意,豪迈率放,有峥嵘劲直的气象,与李衍的写实取势派墨竹显示不同的审美取向。其实,吴镇生活在元代,必然深受元初赵孟颊“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用八法通”之“书画同源”理论的影响,他作字用画竹的笔法,相反地,他的画竹,也很大程度上借助于他娴熟的草书笔法。即如此图中枝叶的点、划、撇、捺,无处不显示梅道人草书飘逸圆润、骨力内涵的神韵。此七幅墨竹题款,独梅道人用狂草,极具神采。整幅书画,笔墨略显苍劲和落拓,与其存世其他墨竹相比较,是为老年所画。
这幅墨竹图虽然最后才配人《七君子图》,但通过鉴藏印章可知先前收藏之人颇多。题署:“梅道人遗墨”。钤“梅花盒”朱文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文印、“天籁阁”朱文印、“子京父印”朱文印、“虚朗斋”朱文印、“项墨林鉴赏章”白文印、“吴翰印”白文印。“吴廷”白文印,右上钤有“子京”朱文印、“墨林秘玩”朱文印、“神游心赏”朱文印、“项子京家珍藏”朱文印,右下钤有“陆堇廷氏审定名迹”朱文印、“甫元珍藏”朱文印多方,究其源头,乃多为嘉兴天籁阁主项元汴所钤。
项氏其人拥有众多粉丝,清有乾隆皇帝,今有世界一流博物馆,可以这么说,当今存世的顶级书画珍品所钤之收藏印记,除满清皇帝外,就数他的印记最多。如东晋顾恺之绢本设色《女史箴图卷》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唐代韩干的《牧马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韩干的《照夜白图卷》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神龙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仅仅是他收藏的一角而已。这幅墨竹图右下角有一“两”字,相传项元汴每购回一张书画,都会在其背后标注购价,并在每张书画角尾处用千字文来编写序号,使得其卖出时,不会卖价过低,起到很好的保值作用。1645年,清兵横渡长江,连克南京、无锡和苏州,明军溃散,至6月26日,嘉兴陷落。项氏族人或不愿降清投湖自尽,或流亡他乡。项氏子弟所藏祖上法书名画,一部分烧毁践踏散落民间,而大部分被清兵千夫长汪六水劫掠而去,后又收入清廷内府供皇帝览阅,所以这批劫掠入官的珍品多半钤有诸如“乾隆御览之宝”之类的收藏印记。
此张吴镇墨竹图正是项氏收藏,后流入民间,经陆懂庭、吴廷等人鉴藏后与名画《宋代杨无咎四梅花图》等一起被“过云楼”庋藏。因其年代、题材、尺寸与《七君子图》相符,鹤逸先生遂请人重新装裱配入其中,并由吴昌硕题跋《七君子图》散落记。后传于顾麟士之第三子顾公柔,其去世后又由顾公柔之子顾笃琨继承,并由顾公柔遗孀张惠娟保管。“文革”前夕,张惠娟致电苏州博物馆,要求接收该批文物,当时苏州博物馆人员前往张惠娟家,接收了《七君子图》在内的过云楼旧藏文物,由苏州博物馆暂时保管。i992年落实政策时,顾笃琨已于1947年12月移居台湾。1992年11月,苏州博物馆护送书画前往北京,由国家文物局邀请徐邦达、史树青等专家鉴定。专家一致认为,此幅书画弥足珍贵,当定位一级文物。国家文物局批示将文物留京,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代为保管。2006年lO月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考虑到苏州博物馆和过云楼的历史渊源,积极与顾笃琨后人沟通,通过多方努力和磋商,顾笃琨后人愿以有偿捐赠的方式,以顾笃琨先生之名义捐赠其画。历经离散沧桑之后,包括吴镇墨竹图在内的七张墨竹合画之手卷,终于被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寻得了最好的归宿。
小结
自南宋以后,写竹行家日渐增多,如赵孟颊、柯九思、顾定之、吴镇之流都是当时大师级的人物。这张过云楼旧藏《七君子图》中,收有柯、顾、吴三位大师的同题作品,令后人可以观摩、鉴赏,实在难能可贵。赵原墨竹图上,作者在画之右下角题有“龙角赵原”四字,是目前唯一仅见的赵原墨竹作品,在最顶级的三位大师作品中,有两张作品是目前仅见的孤品,当年收录《七君子图》的藏家们也许没有想到,他为后人留下的是怎样厚重的一份历史赠予,使我们有幸目睹传世之杰作,而它亦将成为元代墨竹绘画的一把标杆,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而吴门顾氏过云楼所藏书画历经晚清、民国百年不散,传承至今,与其家族内部几代传人悉为鉴藏和妥善延传密不可分。顾文彬以宦游收藏,与其三子顾承的苏州收罗活动,在同光年间完成过云楼藏品建设,共同创建起早期的书画序列,著《过云楼书画记》。第三代传人顾麟士的大力扩展,使得过云楼书画再次充盈一时,书画庋藏堪称富甲江南,再著《过云楼书画续记》,详细记述了顾家书画的收藏情况。
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深知收藏的文化价值,定下了文化收藏家规,告诫子孙要珍爱这些藏品。据《过云楼书画记》载:“书画乃昔贤精神所寄,凡有十四忌庋藏家亟应知之:霾天一,秽地二,灯下三,酒边四,映摹五,强借六,拙工印七,凡手题八,徇名遗实九,重画轻书十,改装因失旧观十一,耽异误珍赝品十二,习惯钻营之市侩十三,妄摘瑕病之恶宾十四。”(顾文彬、顾麟士《过云楼书画记-续记》)而在《过云楼书画记》自叙中,他还说:“今此过云楼之藏,前有以娱吾亲,后有以益吾世世子孙之学。”认为藏品既可供父辈观赏作为精神享受,更“益吾世世子孙之学”,看重的是收藏品的精神文化的价值与作用。
过云楼收藏的这件《七君子图》,乃纸本墨竹。清代康熙年间为张见阳旧藏,乾隆时为印须老人乔崇修所庋藏,因失去顾定之一幅墨竹图,所以更名为《六逸图》。道光年间,归“别下斋”主人蒋生沐所有,张叔未解元为其书,引首亦以《六君子图》称之。然而张见阳旧藏已非完璧,幸有过云楼主人鹤逸先生从李苏邻家购得此画,取新得梅道人横幅一张,尺寸符合,取以配入,仍名《竹林七友》。此画名人题跋钤印无数,流传有绪,定为真迹。数百年流传或得或失,终归无恙。历经离散沧桑之后,终于被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寻得了最好的归宿。墨竹图之一
此墨竹图为元代画家赵天裕所写,但笔墨与元代绘画却大相径庭,具南宋绘画之风格特点。题署:“渭川川上竹,收拾一图看。密叶藏深碧,虚隐碎竿远。笼烟气淡低,拂雨情乾,舒卷无穷已,相思广岁寒。”落赵天裕款,钤“见阳子珍藏记”朱文印、“见阳图书”朱文印、“子安珍藏记”白文印、“蒋光煦审定”白文印、四神肖像印等。
此画所写墨竹,构图为一角落,而不是全景,但是其中的层次很分明,墨竹繁而不乱,画面呈现一种雨后湿润的美感。笔墨交代清晰,竹子顶端挑尖之处可称为笔,四周山石溪流为之衬景,可谓墨。既有墨的衬托,但又包涵坚挺的笔触,所以我们这里得到了什么样的享受呢?既有情感的浪漫又有理智的融合。古人常把墨变成一个人情感的转化,而笔呢,是人一种理智的体现。好像这幅墨竹图,有一种语言在对话,就像音乐中的交响曲,既有高音部分做主角,又有低音部分相谐调。这幅画和我们看到的元代书画有一些距离,是元初一位优秀画家所绘,此人很懂得绘画的情趣,可惜已经查不到生卒年,很遗憾。因为中国人和西方人不一样,他们从出生之时就在教堂有登记和洗礼,所以任何画家都有其生平事迹的记载。墨竹图之二
此图为元人柯九思所绘,通过所绘墨竹之笔法,可推测比赵天裕墨竹图时间稍晚。柯九思(1290~1343年),字敬仲,号丹丘生,别号五云阁吏,浙江仙居人。元代文物鉴藏家,画家。墨竹师法文同,为湖州竹派的继承者,任典瑞院都事时,以善于鉴定书画与鼎彝等古代器物,为文宗皇帝所赏识,特授奎章阁学士院鉴书博士,凡内府所藏古器物、法书、名画,均命柯氏鉴定。有的经其鉴定后收入内府,如王献之《鸭头丸帖*、苏轼《寒食帖》等法书。柯氏平生收藏丰富,经他观审、题跋、钤印的名迹流传至今者为数颇多。这幅手卷便是其中之一。
九思以墨竹闻名,而画竹被称作“文人雅事”,在元代备受文人推崇,依据画法的不同可分为两派:工笔双钩设色者为“画竹”,以水墨写意者称为“写竹”。柯九思当属写竹的代表人物。这幅柯九思的墨竹图不构成一幅景,而是一幅折枝。题署:“右石室先生文公所画古木,笔意简古,破墨清润,天趣飞动真逸品也,又有元章至能鉴赏于上,可为宝玩。但欠墨竹一枝,故为补于其后,后学柯九思题。”钤“书画印”朱文印、“柯氏敬仲”朱文印、“缊真斋”朱文印,右上钤“奎章阁鉴书博士”白文印。
此画中所题之人“与可”,为大词人苏东坡表弟文同。苏轼与文同都画竹,但文同可以说是画竹的开创者,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墨竹图便是文与可的竹子。这幅墨竹承袭了文同的墨竹法,墨色根据竹的自然生态而有浓淡的变化,每一片竹叶墨色都很透明,以浓墨绘叶的正面,淡墨绘叶的反面。竹子每一处出尖,笔笔都不乱。它虚实有度,前后分明,很有层次。墨竹中多有漏笔痕迹,画中好像告诉我们每一片竹叶从哪里生长出来,交待甚是清楚。
左上角题署:“九思旧于京师见先生墨竹,并题如此。今不敢用已意继先生之,后顾全用旧法也”。钤“锡训”朱文印、“敬仲书印”朱文印、“柯九思敬仲印”朱文印、“见阳子珍藏记”朱文印、“见阳图书”朱文印、“子安珍藏记”白文印、“蒋光煦审定”白文印,另五枚钤印已不辨。柯九思这幅墨竹图在运笔上已注重用书法笔意写竹,即“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金钗股、屋漏痕之遗意”(元徐显《稗史集传》),一股出尘拔俗的清刚之气洋溢于尺幅之间。
墨竹图之三
此幅墨竹图仍为柯九思之作,较之前幅大有变化,少了几分拘谨,多了些许逸韵,显得很靓丽。题署:“敬仲为古山作”,钤“柯氏敬仲”朱文印、“缊真斋”朱文印、“蒋光煦审定”白文印、“见阳子珍藏记”朱文印、“见阳图书”朱文印、“子安珍藏记”白文印等七方鉴藏印。此画竹子很疏朗,竹干以淡墨写出,竹节两端再复以重墨,干身挺拔,圆浑如篆,干与干之间虽无笔墨相连,但虚空处有意到笔不到之妙。
墨竹图之四
赵原的这幅墨竹绘画风格就有所不同。赵原乃元末明初人,本名元,入明后因避朱元璋讳而改作原,字善长,号丹林。中国元末明初画家。菖城人,寓居苏州。善诗文书画,明洪武初(1368年),奉诏人官,以画供奉朝廷,据《明画录》载,因所画不称旨而坐法。(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试想擅画竹子之雅士,怎能受框于官闱之中,以其性格定不能屈就 阿谀,后果然因画人物肖像不称旨意而被朱元璋腰斩,甚为惋惜。其人擅画山水,师法五代董源、元四家之王蒙、倪瓒,作品多作浅绛山水,笔墨圆劲秀逸。亦长于画竹,画法多变,有龙角、凤尾、金错刀之称。墨竹图题署:“龙角赵原”,钤“见阳子珍藏记”朱文印、“见阳图书”朱文印、“子安珍藏记”白文印、“蒋光煦审定”白文印。这张画竹叶稀疏,就写几片竹叶,见笔,见他的个性,而龙角当是竹笋很小之时受到伤害,伴随其不断生长,后形成龙角。观此画竹叶似乎有加笔现象,体现凤尾之妙也。墨竹图之五
顾定之的竹子可谓与先前的气象又有所区别,顾安(1289—1365年),字定之,号迂讷居士,淮东人,家昆山,官泉州路行枢密院判官。擅画墨竹,喜作风竹新篁,运笔道劲挺秀。用墨润泽焕烂,于李衍、柯九思外,自成一家。(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题署:“至正乙巳函夏一日定之作于友山小筑。”钤“顾定之印”白文印、“口叟”白文印、“存诚斋”朱文印、“见阳子珍藏记”朱文印、“见阳图书”朱文印、“子安珍藏记”白文印、“蒋光煦审定”白文印等。 所画竹干好似聚一股怒气于其间,古人常说:“怒时画竹,喜时画兰。”定之写竹乃一鼓作气,“成竹在胸”后,用快速的运笔施墨,方能把心中之竹的感觉准确地表达出来。定之的竹子画得很写实,竹干有干笔皴擦,取的是一种瑟瑟的感情,带点苍凉、悲悲切切的感觉。而这种干笔皴擦在元代的绘画中间经常见到,已成为一种经典。比如黄公望的名作《富春山居图》便是。
墨竹图之六
张绅画的墨竹,因时代最晚,所以接近明清文人所绘之竹。张绅乃元末明初画家,字士行,一字仲绅,自称云门山樵,号云门遗老,山东济南人。洪武中官浙江布政使,负才略,谈辩纵横。诗文不经意而自成一家。楷书瘦而颀,棱棱具风采,尤工大小篆,又善写墨竹。(俞剑华《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这幅画中间的几丛竹子就如苏州灵岩山路旁长出的丛竹一样,后以擅画“推篷竹”著称。他的遗墨现存有两件,一件藏于台北故宫,另一件就在苏州博物馆,台湾那件是和他人合作。顾定之的竹叶行笔都自下而上,而张绅的竹叶却往下撇,自成一家。据款识,此画是为普贤寺的一位和尚所画。题署:“门山道人齐郡张绅为无相敬山主写,推篷作枝于普贤寺乙丑正月二十有七日。”钤印;“云门山道人”朱文印。
墨竹图之七
此画系“过云楼”顾氏旧藏《七君子图》最后一段墨竹图,而墨竹图中所绘枝叶,凡点、划、撇、捺,无处不显示梅道人草书飘逸圆润、骨力内涵之神韵。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尝自署梅道人,又梅沙弥,自题其墓日梅花和尚之墓。浙江嘉兴魏塘人。为人抗简孤洁,高自标表。工词翰,草书学巩光,山水师巨然,墨竹宗文同。与黄公望、王蒙、倪瓒并称元四大家,善于用墨,淋漓雄厚,为元人之冠。兼工墨花,亦能写真。九思以竹掩其画,仲圭以画掩其竹。其画虽势力不能夺,唯以佳纸笔投之,欣然就几,随所欲为,乃可得也。相传吴镇与盛懋比门而居,四方以金帛求盛画者甚众,而吴之门阒然。吴之妻颇笑之。日:“二十年后不复尔。”后果如其言。
梅道人画竹承续着文人画的传统观念。突出竹子喻君子之德的象征意义。他画竹的方法偏于笔意,豪迈率放,有峥嵘劲直的气象,与李衍的写实取势派墨竹显示不同的审美取向。其实,吴镇生活在元代,必然深受元初赵孟颊“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用八法通”之“书画同源”理论的影响,他作字用画竹的笔法,相反地,他的画竹,也很大程度上借助于他娴熟的草书笔法。即如此图中枝叶的点、划、撇、捺,无处不显示梅道人草书飘逸圆润、骨力内涵的神韵。此七幅墨竹题款,独梅道人用狂草,极具神采。整幅书画,笔墨略显苍劲和落拓,与其存世其他墨竹相比较,是为老年所画。
这幅墨竹图虽然最后才配人《七君子图》,但通过鉴藏印章可知先前收藏之人颇多。题署:“梅道人遗墨”。钤“梅花盒”朱文印、“嘉兴吴镇仲圭书画记”白文印、“天籁阁”朱文印、“子京父印”朱文印、“虚朗斋”朱文印、“项墨林鉴赏章”白文印、“吴翰印”白文印。“吴廷”白文印,右上钤有“子京”朱文印、“墨林秘玩”朱文印、“神游心赏”朱文印、“项子京家珍藏”朱文印,右下钤有“陆堇廷氏审定名迹”朱文印、“甫元珍藏”朱文印多方,究其源头,乃多为嘉兴天籁阁主项元汴所钤。
项氏其人拥有众多粉丝,清有乾隆皇帝,今有世界一流博物馆,可以这么说,当今存世的顶级书画珍品所钤之收藏印记,除满清皇帝外,就数他的印记最多。如东晋顾恺之绢本设色《女史箴图卷》现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唐代韩干的《牧马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韩干的《照夜白图卷》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神龙本)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仅仅是他收藏的一角而已。这幅墨竹图右下角有一“两”字,相传项元汴每购回一张书画,都会在其背后标注购价,并在每张书画角尾处用千字文来编写序号,使得其卖出时,不会卖价过低,起到很好的保值作用。1645年,清兵横渡长江,连克南京、无锡和苏州,明军溃散,至6月26日,嘉兴陷落。项氏族人或不愿降清投湖自尽,或流亡他乡。项氏子弟所藏祖上法书名画,一部分烧毁践踏散落民间,而大部分被清兵千夫长汪六水劫掠而去,后又收入清廷内府供皇帝览阅,所以这批劫掠入官的珍品多半钤有诸如“乾隆御览之宝”之类的收藏印记。
此张吴镇墨竹图正是项氏收藏,后流入民间,经陆懂庭、吴廷等人鉴藏后与名画《宋代杨无咎四梅花图》等一起被“过云楼”庋藏。因其年代、题材、尺寸与《七君子图》相符,鹤逸先生遂请人重新装裱配入其中,并由吴昌硕题跋《七君子图》散落记。后传于顾麟士之第三子顾公柔,其去世后又由顾公柔之子顾笃琨继承,并由顾公柔遗孀张惠娟保管。“文革”前夕,张惠娟致电苏州博物馆,要求接收该批文物,当时苏州博物馆人员前往张惠娟家,接收了《七君子图》在内的过云楼旧藏文物,由苏州博物馆暂时保管。i992年落实政策时,顾笃琨已于1947年12月移居台湾。1992年11月,苏州博物馆护送书画前往北京,由国家文物局邀请徐邦达、史树青等专家鉴定。专家一致认为,此幅书画弥足珍贵,当定位一级文物。国家文物局批示将文物留京,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国家博物馆)代为保管。2006年lO月苏州博物馆新馆开馆后,考虑到苏州博物馆和过云楼的历史渊源,积极与顾笃琨后人沟通,通过多方努力和磋商,顾笃琨后人愿以有偿捐赠的方式,以顾笃琨先生之名义捐赠其画。历经离散沧桑之后,包括吴镇墨竹图在内的七张墨竹合画之手卷,终于被苏州博物馆永久收藏,寻得了最好的归宿。
小结
自南宋以后,写竹行家日渐增多,如赵孟颊、柯九思、顾定之、吴镇之流都是当时大师级的人物。这张过云楼旧藏《七君子图》中,收有柯、顾、吴三位大师的同题作品,令后人可以观摩、鉴赏,实在难能可贵。赵原墨竹图上,作者在画之右下角题有“龙角赵原”四字,是目前唯一仅见的赵原墨竹作品,在最顶级的三位大师作品中,有两张作品是目前仅见的孤品,当年收录《七君子图》的藏家们也许没有想到,他为后人留下的是怎样厚重的一份历史赠予,使我们有幸目睹传世之杰作,而它亦将成为元代墨竹绘画的一把标杆,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