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话”

来源 :教育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1308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课程标准”中做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素——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倒是“对话”二字。
  “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
  “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
  其实,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在他看来,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这就是“教学对话原理”。
  首先,这种师生间的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教师不是学生的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法”截然不同。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教师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教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最后还是要由教师一锤定音。
  这种对话还应当是互动的。教学既然是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这种对话还应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说到对话式的教学,我不由得想起了希腊的大学者、大教育家苏格拉底。他教授弟子经常采用的就是对话式。他对弟子实施教育,一无固定的课堂,二无固定的教材。或在田头,或在街道,因地制宜,随机施教。他往往让弟子们先去体验,然后再通过与弟子的对话,启发他们深入思考,有所领悟。
  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打个比方,后者好像是一种工业生产的方式,是按照图纸去生产一模一样的机器。而前者则类似农业生产的方式,农民并不制造禾苗,只是为禾苗的生长提供条件,如按时播种,并适时灌溉、施肥、捉虫等,从而促使禾苗茁壮成长。与此相适应,对话教学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由此看来,所谓对话教学,不是看是否采取了对话的形式,主要是看是否体现了“对话”的精神与原则。
  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实施这种对话式的教学呢?我以为关键在于调整好阅读教学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阅读教学,教师先通过钻研文本,把文本的内容全弄明白了。然后根据自己的钻研所得写成教案,在课堂上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贯彻自己的教案,将自己的钻研所得灌输给学生。文本学生是懂了,但不是读懂的,而是听懂的。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渠道不畅。教师用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不能称为“对话”,只能算是“传话”。
  阅读教学不是先生讲学生听,不是单方面的灌输。阅读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具有自主性、独立性,教师则起引导、点拨的作用。我们应当以这样的理念来调整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我们应把着力点放到疏通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渠道上。教师要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充分地去读书。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不是单方面地吸收文本所负载的信息,而是学生与文本“对话”。这是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阅读时,各种相关的知识与生活体验都被读物的信息激活,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有人将阅读活动比喻成“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很有见地的。基于个人生活经验与相关知识积累而产生的对文本的理解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可以让学生各自表达自己的理解,进行平等的、无偏见的、无权威的交流。在此基础上,可以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发问、评价,以促进学生加深或反思自己对文本的理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呢?我以为教师好像一个“婚姻介绍人”,其任务是把文本介绍给学生,要促使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跟文本的作者直接对话、交流感情。作为介绍人,应当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该避让的就要避让,不要过多地居间聒噪,喋喋不休。只有当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故障”,介绍人才出面帮助疏通。具体地说,教师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组织与调控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②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③随机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自我体验,化解阅读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疑难;④适时的示范与点拨;⑤善于捕捉在师生互动中闪耀出的创造火花,适时组织合作性学习,通过心灵的碰撞,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生成新的认识。⑥即时的评价与激励。
  实施对话教学,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师生关系。
  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等理念。只有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氛围。老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当学生在对话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
  二是正确地处理结论与过程的关系。教师要激发学生全神贯注地去体验文本,通过对话去理解文本,发展文本。至于结论,最好像苏格拉底那样,让学生自己去体悟,教师不必包办代替。面对着各不相同的感悟、理解,老师也不要强行统一,最好是鼓励学生通过对话,继续深入进行探究。
  三是处理好预设与开放的关系。按照现代教学论的理念,我们既要有课前的预设,又要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份。对于师生对话中出现的即兴创造的火星,教师应敏锐地捕捉住它,并予以引燃,使不同的体验有一个交流和争辩的机会,从而超越预先设定的目标。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
其他文献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关系到祖国未来建设。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了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想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条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以
期刊
学校教育包括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两方面,在智育方面,每个学校都非常重视,抓的也比较紧,而德育教育,因为没有硬指标,教育效果不好评价,很多学校把它放在了次要位置,变得可有可无,造成学校的育人功能缺失。有的教师苦于找不到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方法,致使学生“成才”了,但未必“成人”。  1 研究学生思想和行为  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把握学生思想变化的脉搏,找到学生出现思想、认识问题的症
期刊
校长即是学校的领导者也是学校的管理者,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所学校办的好坏,很大成度上取决于校长的能力素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新课程的深入开展,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新的要求,作为校长应如何把握现代教育的发展脉搏,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改革传统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每位校长面前的一个新课题。笔者认为要促进学校稳定发展,校长必须具备以下能力。  1 校长的创新能力是学校发
期刊
想不想,愿不愿意,能不能够在师德师风、教育教学、教研教改等方面得到良好的表现和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不断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关键取决于每位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所付出的实际行动。因此,我们既要用正确的教学观念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又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付出具体的行动。那么,教师应该树立怎样的教学观,应该坚持哪些教学观?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看法。笔者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有如下的教学观:  
期刊
【摘 要】 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在日益提升,课程的开设也向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慢慢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将会学习到先进的计算机技术。那么如何在计算机课程的讲授中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理论学习和实用的实际操作相融合,就是我们教师必须面临和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 计算机 积极性 主动性    计算机的使用融入了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
期刊
小学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要想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得到迅速提高,小学语文教育创新势在必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一项基本任务。  1 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创新能力离不开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需要人们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机去创造。从而产生自信,人有了自信就会产生巨大勇气和动
期刊
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的全面推进,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等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校教学管理如何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了切实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深入的挖掘新课程中课堂适应的因素,为了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提供了具体框架,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确定创新性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创新的前提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
期刊
【摘 要】 本文分析了钳工目前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的差异,指出在确保基本技能教学扎实的前提下,利用或争取条件,结合学校现有的实训教学设备资源,进行钳工实训教学课题的拓展,丰富教学内容,改进老、旧教学模式与手段,并用训练实例加以说明本人对教学内容、方法做的改革,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以适应当前社会需求。  【关键词】 钳工实训 部件装配 教学研究    1 钳工实训教学的现状  1.1 现状:
期刊
人们常说的“没有最不聪明的学生,只有最不努力的学生”,说明学习中后进生形成的可能性,与后天的努力程度关系最为密切。本文确定的“后进生”,是英语学科中的“后进生”。他们在英语学习活动中,由于受个性、兴趣、思维、智力水平等的因素影响,发展成为后进生的过程虽然各不相同,但这一过程大致可以描述成如下几种现象。  1 从好奇到恐惧感  当一种新的事物、新的现象出现的时候,人们往往对之发生好奇而急于了解、观察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积极地投入情感,因为语文学科不仅具有知识性、社会性、艺术性、综合性等方面的属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思想性,语文学习只有师生共同投入情感,语文课才会变得充满生命力。  1 创设美的学习情感,诱发学生在美的感受中学习语文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可爱的小学生,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给他们创造具体生动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上课伊始,老师拿出的不是粉笔和课本,而是讨人喜欢的小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