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今年,我的父亲欧阳璇辞世整整50年了。在这世上,除了我,父亲就再也没有什么留下的了。年过六旬的我,总觉得内心对父亲有一种亏欠感。
1980年,我在工厂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参加市里一个写作班的学习。写作班正好设在父亲生前执教的学校。对父亲的无法抑止的思念,驱使我写下了这篇《魂兮归来》。
沧海桑田,世事无常,又是三十五年过去了,心底里对父亲的那份挚爱和追念之情竟日久弥深,有增无已。清明将至,谨以这篇旧作稍加修改删节,献给父亲逝世五十周年祭,并以之寄托我无尽的哀思。
——题记
今天的课又快结束了。
我坐在南边窗口,窗外就是操场。泠泠秋夜,月白风清。我能够辨得出,操场的东南一角曾经是您住过的地方。您那不到十平方米的宿舍早就夷为平地,旧址上如今安放着两副双杠。
踏进这所学校,落坐在这二楼教室的南窗口,我无时无处不感觉到父亲的存在:高挑挺直的身材,俊朗瘦削的面颊,不苟言笑的双唇……啊,那让我梦魂萦绕、心驰神往的,不就是您,您的英灵吗?
我的心一阵无法遏止的颤动。十四年前,您刚四十岁出头便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您去了,您去得离我那么远,您又贴我那么近,我承嗣着您的姓氏,我脉管里奔涌着您的血液,我气质中遗传着您的基因,这是任什么力量也改变不了的。
我最后一次见到您,不就是在那间破旧的宿舍里吗?那是1966年5月上旬一个阴雨的日子。妈妈和您离异两年了,她嘱我放学后去看看您。那天您抱病在床,拥衾半卧,我在您那儿待了很长时间。我委屈地向您诉说:因为贯彻阶级路线,我从班长变成了语文课代表,我原本颇受好评的作文,突然间一落千丈,勉强及格。老师在作文批语中对我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大谈什么“阶级立场”“脱胎换骨”“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端正文风”等等,不就因为父亲在上中学时参加过三青团吗?静静地听我发完牢骚,您温和地指出,要尊重老师,多看看自己的作文有哪些不足,如果对评语和分数实在有异议,可以主动找老师交换意见或是请教导处评议一下。我看得出,说这番话时您的心情其实是复杂而沉重的。我有点后悔,不该在您生病时谈这样敏感的、让您难堪的话题。接着您问起我今年打算报考哪所高中,甚至谈到三年后高考的选科。您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因为家贫考取了南工却上不了学的经历,对我说:你现在的条件比我那时候要好多了,要争取深造,要有真才实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谁能料到,这一次见面竟成了我们父子间的永诀,您的谆谆教诲竟成了我终生难忘的遗言!
一个月后,镇江的大中学校先后掀起了揪斗教师的风潮。看到一大群学生围住瑟瑟发抖的白发老教师,向他脸上掷粉笔头,在他的白衬衫上洒红墨水,看到又一群学生给青年女教师戴高帽、挂纸牌,捺住她的头高呼着口号走过街头,我的心上总掠过一片阴云,平添几分不安,不知道父亲怎么样了?有几次,我想到父亲的学校看看,可每次都是快到校门口时,就因为一阵异样的慌张而止住了脚步。我怕,怕亲眼看见自己的担心成为事实。
我万万没有想到,我面对的是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为了做人的尊严不被践踏,精神肉体免遭凌辱,您抛却了年华也抛下了我们,走上了一条不归的路。6月13日晚,学生们正在谋划第二天贴大字报批斗您,您悄悄去往离镇江数十公里的南京郊外,在一方水塘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曾经无数次地想象,您在告别生命、告别世界的最后时刻,到底想了些什么?您是如何迈出那决绝的一步的?都说自杀者是懦夫,我却以为,面对死亡,您是无畏的勇士!
得到您噩耗的前一天,您作为“无名氏”在栖霞山火化了。妈妈一个人去捧回了您的骨灰。一家人凝视着那长不盈尺的小木盒,泪眼涟涟,无语凝噎。
几天后,妈妈带着我们兄弟二人把您匆匆草草地埋葬在城西一处山冈上。没有墓碑,没有花圈,我们甚至失去了悲哀,流不出眼泪。充塞我心胸的,只有莫名的疲乏和对未来的恐惧。
我不想向您诉说那以后我们饱受的冷落、歧视、刁难与羞辱……打您投入水中的那一刻起,犹如一石激浪,我们的命运就注定要荡起层层波澜,日复一日,年復一年……
可以告慰父亲的是,度尽劫波,十年一觉,我们挺过来了!您也终得平反了!
十四年前,我们错失了“志于学”的黄金年代。如今到了而立之年,既为人夫,初为人父,我又坐进课堂重拾学业,您说,这是喜剧,还是悲剧?如果说我们是在含泪拉开一场喜剧的序幕,那么,您在上一场悲剧刚刚开启便过早地退场,是不幸,又是万幸。
我本不大相信“魂兮”真的能够“归来”,可我分明感受到了,这月朗星稀的秋夜里,这清凉如水的秋风中,父亲!您无所不在,您与我同在。
(作于1980.9改于2016.3)
1980年,我在工厂工作。白天上班,晚上参加市里一个写作班的学习。写作班正好设在父亲生前执教的学校。对父亲的无法抑止的思念,驱使我写下了这篇《魂兮归来》。
沧海桑田,世事无常,又是三十五年过去了,心底里对父亲的那份挚爱和追念之情竟日久弥深,有增无已。清明将至,谨以这篇旧作稍加修改删节,献给父亲逝世五十周年祭,并以之寄托我无尽的哀思。
——题记
今天的课又快结束了。
我坐在南边窗口,窗外就是操场。泠泠秋夜,月白风清。我能够辨得出,操场的东南一角曾经是您住过的地方。您那不到十平方米的宿舍早就夷为平地,旧址上如今安放着两副双杠。
踏进这所学校,落坐在这二楼教室的南窗口,我无时无处不感觉到父亲的存在:高挑挺直的身材,俊朗瘦削的面颊,不苟言笑的双唇……啊,那让我梦魂萦绕、心驰神往的,不就是您,您的英灵吗?
我的心一阵无法遏止的颤动。十四年前,您刚四十岁出头便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您去了,您去得离我那么远,您又贴我那么近,我承嗣着您的姓氏,我脉管里奔涌着您的血液,我气质中遗传着您的基因,这是任什么力量也改变不了的。
我最后一次见到您,不就是在那间破旧的宿舍里吗?那是1966年5月上旬一个阴雨的日子。妈妈和您离异两年了,她嘱我放学后去看看您。那天您抱病在床,拥衾半卧,我在您那儿待了很长时间。我委屈地向您诉说:因为贯彻阶级路线,我从班长变成了语文课代表,我原本颇受好评的作文,突然间一落千丈,勉强及格。老师在作文批语中对我一个十五岁的孩子大谈什么“阶级立场”“脱胎换骨”“改造资产阶级世界观”“端正文风”等等,不就因为父亲在上中学时参加过三青团吗?静静地听我发完牢骚,您温和地指出,要尊重老师,多看看自己的作文有哪些不足,如果对评语和分数实在有异议,可以主动找老师交换意见或是请教导处评议一下。我看得出,说这番话时您的心情其实是复杂而沉重的。我有点后悔,不该在您生病时谈这样敏感的、让您难堪的话题。接着您问起我今年打算报考哪所高中,甚至谈到三年后高考的选科。您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因为家贫考取了南工却上不了学的经历,对我说:你现在的条件比我那时候要好多了,要争取深造,要有真才实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谁能料到,这一次见面竟成了我们父子间的永诀,您的谆谆教诲竟成了我终生难忘的遗言!
一个月后,镇江的大中学校先后掀起了揪斗教师的风潮。看到一大群学生围住瑟瑟发抖的白发老教师,向他脸上掷粉笔头,在他的白衬衫上洒红墨水,看到又一群学生给青年女教师戴高帽、挂纸牌,捺住她的头高呼着口号走过街头,我的心上总掠过一片阴云,平添几分不安,不知道父亲怎么样了?有几次,我想到父亲的学校看看,可每次都是快到校门口时,就因为一阵异样的慌张而止住了脚步。我怕,怕亲眼看见自己的担心成为事实。
我万万没有想到,我面对的是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为了做人的尊严不被践踏,精神肉体免遭凌辱,您抛却了年华也抛下了我们,走上了一条不归的路。6月13日晚,学生们正在谋划第二天贴大字报批斗您,您悄悄去往离镇江数十公里的南京郊外,在一方水塘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曾经无数次地想象,您在告别生命、告别世界的最后时刻,到底想了些什么?您是如何迈出那决绝的一步的?都说自杀者是懦夫,我却以为,面对死亡,您是无畏的勇士!
得到您噩耗的前一天,您作为“无名氏”在栖霞山火化了。妈妈一个人去捧回了您的骨灰。一家人凝视着那长不盈尺的小木盒,泪眼涟涟,无语凝噎。
几天后,妈妈带着我们兄弟二人把您匆匆草草地埋葬在城西一处山冈上。没有墓碑,没有花圈,我们甚至失去了悲哀,流不出眼泪。充塞我心胸的,只有莫名的疲乏和对未来的恐惧。
我不想向您诉说那以后我们饱受的冷落、歧视、刁难与羞辱……打您投入水中的那一刻起,犹如一石激浪,我们的命运就注定要荡起层层波澜,日复一日,年復一年……
可以告慰父亲的是,度尽劫波,十年一觉,我们挺过来了!您也终得平反了!
十四年前,我们错失了“志于学”的黄金年代。如今到了而立之年,既为人夫,初为人父,我又坐进课堂重拾学业,您说,这是喜剧,还是悲剧?如果说我们是在含泪拉开一场喜剧的序幕,那么,您在上一场悲剧刚刚开启便过早地退场,是不幸,又是万幸。
我本不大相信“魂兮”真的能够“归来”,可我分明感受到了,这月朗星稀的秋夜里,这清凉如水的秋风中,父亲!您无所不在,您与我同在。
(作于1980.9改于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