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实求是图新

来源 :求是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jilea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东北已经不下十来次了,由于投缘吧,对于这片黑土地豪爽大气的风土人情总是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记得有一次离开时我说了句发自肺腑的话:“我爱东北人!”在东北的几所高校中有一帮同道兄弟,在几个重要的学术刊物中也是朋友一堆,都是一年半载不见面就想得慌的交情。就说学术刊物,从沈阳的《社会科学辑刊》到长春的《社会科学战线》、《文艺争鸣》,再到哈尔滨的《学习与探索》、《求是学刊》等,交往之频繁绝对超过本省的刊物。近年来这些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诞生的学术刊物都已走过30年的辉煌历程,都在一些时间节点上举行纪念活动,组织纪念文章,前不久我曾应邀为《社会科学战线》、《学习与探索》撰文,此次《求是学刊》发刊200期纪念,也约我写点什么,我深感责无旁贷,何敢言辞!
  为了准备文章,将以往在这些刊物发表的文章翻检一过,发现自己在上述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总数大大超过其他刊物。仅《求是学刊》,从1991年至今已发表了14篇之多,其中《新华文摘》1篇全文摘载,1篇论点摘编,6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复印,2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摘载。另外还为该刊主持2组专栏文章,《百年美学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反思》一文2001年获黑龙江省第六届期刊“优秀文章编辑奖”一等奖。本人2001年起被聘为该刊编辑委员会委员。
  20年来与《求是学刊》的超密切关系使我对于该刊有比较充分的了解,感受也格外真实和深切。我觉得《求是学刊》特别值得肯定的是,它始终抱有崇高的学术理想。历任该刊主编的衣俊卿教授、丁立群教授以及李小娟编审等始终标举“唯实、求是、图新”的办刊宗旨,坚守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学术定位,使得该刊在国内众多高校学报中显得特别优秀也特别抢眼。多年来国内学术刊物有一种现象,那些学术质量上乘、学界认同度高的高校学报往往带有社会性学术期刊的性质,如《文史哲》、《文艺理论研究》等,《求是学刊》毫无疑问也在其列。特别有意思的是,我院资料室多年来一直将该刊与《求是》杂志一道放在书架第一排的显要位置,可见“求是”的办刊主旨是多么地受人青睐。近年来,我对于一些学术期刊在商业化大潮下变身变味的做法一直存在腹诽,有的将刊物扩版加期、增大增厚,有的将文章压短瘦身以增加篇数,有的热衷于跑场子拉转载率,有的收取高额版面费,如此做法,均有违于学术精神和媒体使命。值此浊流,该刊自清,一直保持着原有的高品位、高格调和朴实严谨的编辑路线。同时,该刊从2003年起试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2004年继续试行双向匿名审稿和编辑部三审相结合的审稿制度,这就从制度上确保了稿件质量的不断提升。凡此种种,维护了该刊良好的办刊形象和学术声誉。唯其如此,《求是学刊》近年来方能跻身全国高校学报的第一方阵,在众多竞争者之中始终保持强劲的势头。
  《求是学刊》的高品位、高格调与该刊“专家办刊”的路线是分不开的。不仅该刊历任主编是学术名家,而且编辑部成员也不乏知名学者。该刊非常重视各位编辑的在职深造,在熟悉的编辑中多人都是在职完成攻读博士学位和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有的目前还承担着国内、省内以及黑龙江大学重要的学科工作和学术职务。例如文学版负责人杜桂萍教授,本身就是博士、博士后,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得主,中国戏曲史研究专家,同时担任着黑龙江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点的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中文学科评议组评审专家等职。正是这样一个优秀的编辑群体,撑起了该刊的一片广阔天地。他们既是编辑家、出版家,又是术业有专攻的专家,因此在栏目的设立、稿件的组织、遴选的标准等方面都有独到的眼光、思路和招数。例如该刊的“重塑文学史:古代文学研究新视界”不啻是“名刊”中的“名栏”,近年来发表了许多古代文学研究上乘之作,已然成为海内外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重镇。另外像“当代文学思潮前沿问题探讨”、“20世纪中国美学批评”、“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等栏目,也已成为海内外学界精英麇集、思想勃发的园地,各种热门话题、学术焦点的发源地。
  与广大作者建立长期联系和深厚情谊,是《求是学刊》能够引领学术潮流而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原因。由于该刊靠专家办刊,所以与广大作者的联系、沟通就成为“近距离接触”,该刊的编辑也就是学术圈内人,所以对于学术界的脉搏和心跳也就摸得特别精准。例如近期本人正在与该刊文学版策划一组关于“文化政治”的专栏文章,这一话题是从2009年夏本人参加黑龙江大学举办的“文学研究、文化政治与人文学科”国际学术研讨会所作的大会发言引出的,那次发言论及的“文化政治”问题引起了会议代表的兴趣,也引起了该刊的注意,当时就拟定让我就此话题组织一组文章。该刊捕捉重大理论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敏锐感觉和快速反应真是让人深感佩服,而这种学术敏感是以拿捏学术界研究动向的准确度和分寸感打底子的。与《求是学刊》能够保持长期友谊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该刊真正做到了待人以诚、处事以宽,与广大作者相互尊重、相互体谅,对作者从不骄纵,从不苛求,就像孔子所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即不凭空臆测,不独断专行,不固执己见,不自以为是。我想,这既是指一个人的优质品行,也是指一个刊物的良好风格。《求是学刊》恰恰做到了优良的刊物风格与个人品行的完美结合,所以赢得了广大作者的拥戴,也收获了广大作者的真情。
其他文献
摘 要:长期的经济萧条可催生一系列的技术革新,而技术革新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又可培育与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基于技术-经济范式的发展逻辑,技术变革与新兴产业是一个不断协同和融合的过程,而这种协同与融合又会诱发新的技术与产业。通过分析可知,发展中国家在新兴产业演化的不同阶段面临的优势与劣势有所不同,而发展中国家的具有明显较强技术赶超能力的企业应选择在新兴产业演化的萌芽时期进入新兴产业,而发展中国家赶超
专家简介:  储伟,1965年出生,四川大学教授,博导,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995年获北美催化协会J. Kokes Grant奖;1995年获得美国化学会ACS评优。2013年12月份获得国际ENI Award环境保护大奖提名(意大利ENI公司是世界500强前100名)。研究领域方向为纳米碳材料(碳纤维、石墨烯)、等离子体技术应用、清洁能源转化和储存技术(油气转化、
投身科海,赵亚平最爱的事情是挑战“不可能”;扎根科研,赵亚平最大的目标是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作为东北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学院教授,他紧密围绕齿轮啮合理论、动力学与可靠性展开研究,积极进行新型齿轮传动开发与研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敢于挑战“不可能”,才能有创新  很多创新成果在取得以后回望,当时的设想都是三个字——“不可能”。然而,机会往往就蕴藏在这诸多“不可能”之中。赵亚平教授深知这一点。多年来
一、施莱尔马赫与《克拉提洛斯》问题  在柏拉图的35部对话中,《克拉提洛斯》(Kratylos)是一部非常令人费解的作品。早在施莱尔马赫(F.Schleiermacher)翻译柏拉图文集之时,他就在《克拉提洛斯》的“引论”中谈道,这部对话给“柏拉图的朋友们带来了极大的困难”[1](P228)。根据施莱尔马赫的说法,《克拉提洛斯》带来的困难主要在于:其一,“似乎很难确定柏拉图对语言究竟持怎样的意见”
公共研究是许多技术创新的源泉,其成果商业化是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商业化渠道正在不断拓展。政策制定者们还需要加深认识,进一步探索加强公共研究成果商业化的新方法。  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从事的公共研究是当今很多技术创新的源泉,包括从DNA重组、全球定位系统、MP3到苹果的Siri语音识别技术。公共研究成果商业化正备受各国政府重视,但是大学和公共研究机构的专利量、许可量、创建公司数的增速近年来
有报道——“2011年度中国重大技术进展”其中的一项是“2.1 核能技术取得突破——铀利用率提升60倍”: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研究人员经过24年的研究,经过反复实验,在核研究上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突破了全套技术体系,研发了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技术,实现了核动力堆中燃烧后的核燃料的铀、钚材料回收。如果能将钚在动力堆上实现循环利用,将意味着在现有核电规模下,中国已经探明的铀资料从大约只能使用50-
DOI编码:10.19667/j.cnki.cn23-1070/c.2020.01.003引言  2019年12月24日,北京民航总医院医生杨文在诊疗过程中,被患者家属持刀扎伤颈部,后抢救无效死亡。在此事件发生前,2012年3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患者李梦南因对医生的治疗方案产生误解,持刀追砍医护人员造成一死三伤;2013年10月,浙江台州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发生了医患矛盾引发的袭医事件,3
1985年5月,原国家科委根据当时乡镇企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形势和需要,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抓一批短、平、快科技项目促进地方经济振兴”的请示,其宗旨是希望通过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和应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走上依靠科学技术的轨道。这一报告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并以中央1号文件(中发[1986]1号)批准实施这项计划。至此,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计划——星火计划正式诞生。  自1986年星
摘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成为当下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研究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对地区环境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发展在总体上会显著降低地区环境污染水平,从而有助于提升地区环境质量。就山东省而言,目前上述影响作用主要是由半岛沿海地市以及济南等高技术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所引起的。此外,根据选取的不同环境指标,高技术产业发展对环境质量的提升作用可能存在一定滞
人生在世,除了生活中的磕磕绊绊,还有伤病对身体的困扰,这时各种药物就会像我们的三餐一样必不可少。我们都知道,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当药物发挥作用病痛消失的那一刻,我们不禁感慨药物的神奇疗效。但我们不知道的是,要研发出一种治疗某种疾病的药物是一个非常漫长且复杂的过程,多少药物学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而王嗣岑教授正是这样一位知名的药物学家。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走进药物研发的世界。  王嗣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