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王位之争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ngla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王位之争与帝王的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历史现象,王位之争的实质是典型武力征伐的专制独裁,是为了满足统治者个人的享受欲、权力欲、荣誉欲等。只有彻底根除封建帝王思想,才能确保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 中国 古代帝王 王位之争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帝王现象一直相依相伴。传说中远古的帝王,其所指虽然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却都称为“三皇”。“皇,大也,从自”,像鼻形,鼻祖也,具有开始之意。然后又有传说中远古时代的“五帝”。赢政统一天下,自认为“德过三皇”,“功盖五帝”,便取其二义,自称“皇帝”。从此,皇帝之称一直延续到公元二十世纪初期的爱新觉罗·溥仪和袁世凯。纵观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远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兴许他们很有武功,也不过是一些部落酋长罢了。所以,他们的王位是禅让的,没有人为了王位而争夺。从夏朝开始,历史进入了奴隶社会,奴隶主国家的君主就是专制独裁的国王,掌握了全国的兵权,王位的纷争开始了,像商汤伐夏桀,周武王伐商纣,虽美其名曰“吊民伐罪”,实际已成为王位之争。春秋时代,在统一的周天子下面,各个诸侯强国觊觎君王宝座,不顾周王的颜面,犯上作乱,兼并侵夺,扩大地盘,自封为王,既是军事领袖,又是专制独裁的君主,对奴隶、对臣仆、对人民都可任意刑杀。由此可见,在中国不论是初称王,后称帝,还是秦始皇以后称皇帝,其帝王的本质含义都没有改变,是典型的武力征伐的专制独裁。
  所以,王者必霸,王者必争。一个人要当上皇帝,特别是开国之君,必须靠武力和争夺,不可能像孟子说的那样推行“仁政”。从夏、商、周三代以来,每逢改朝换代,总会杀人盈野。周初,据说大小诸侯国家还有好几百个,春秋时代就只剩下一百多个了,战国时代就只剩下七国了,都是奴隶主之间为了扩张自己的土地和权势,互相厮杀。最后,杀人最多的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他个人的欲望,同时,他还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分裂变为统一,战乱变为安定,人民生活获得一时的安全,生产获得一定的提高,社会得到一定的发展。总而言之,中国的历史发展到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趋于定型和巩固的时代。而秦始皇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是“以暴易暴”,灭了六国的暴君,自己却比原来的暴君还暴,很快又导致了新一轮的屠杀。
  秦始皇以后,各个朝代的改姓更名,几乎都是如法炮制。像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尔哈赤,没有一个不是用武力征服天下、争得帝位的。即便出身沙门的朱元璋,口口声声“杀一男如杀我父,杀一女如杀我母”,一旦坐上皇帝宝座,狰狞面貌便暴露无余,为防止他人篡夺皇位,也大开杀戒,早就把慈悲为怀忘得一干二净了。可见,数千年的帝王制度,几乎每一页都涂满人民的鲜血,才换得了皇帝的特权。于是,数千年的帝王制度,也形成了皇帝最大的五种特权。
  其一,最大的占有权。他们拥有其在武力统治区内的一切物质,和奴役其内的一切人的权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话集中地表达了帝王的占有权力。
  其二,最大的,包括对一切人的生杀予夺之权。他们处于社会阶层的颠峰,具有支配一切的权力,只要需要,他可以随意杀人,不需要任何理由和法律依据,也无须顾及亲情、友情、君臣之情。据史书记载,在617位帝王中,被杀、俘杀、赐死、自杀者有305人,占帝王总数的49%,这表明帝王之间的互相残杀是十分厉害的。如南北朝时代,南朝宋国孝武帝刘骏有28个儿子,2个孙子,被其弟宋明帝刘彧杀了16人,余皆被宋后废帝刘显杀死。后来,刘彧的儿子宋废帝和宋顺帝刘准又被大臣齐高帝萧道成杀死。而萧道成建立起来的齐国,统治20多年,先后6人称帝,却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叔侄30余人。可见,一个人只要做了皇帝,就无所顾忌,为所欲为,甭说黎民百姓无辜被杀,就是皇帝的本房亲属也时遭杀戮,不得幸免。
  其三,最高的荣誉特权。在被人们推崇为“万乘之尊”、“海内一人”的皇帝周围,往往云集着一群又一群的马屁精,为皇帝歌功颂德,把最好最美的颂词堆在皇帝身上,把最有影响的武功、事功记在皇帝名下。秦始皇统一全国,到处游山玩水,刻石记功,把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建立郡县制等,都归功于自己。其实,这一切都是他手下人搞的,说穿了,是历史的必然,群众的创造。
  其四,最大的物质享受特权。任何朝代的帝王,其物质享受都是当时全国的最高级别。只有上古时代的帝王,由于受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局限,不可能具备锦衣玉食的物质生活条件,还是冬住“营窟”(土穴),夏居“橧巢”(树枝搭造的鸟窝形住所)。史书记载,从夏朝的太康时代(公元前2085—公元前2075年)开始,国王开始住上高大的宫殿,用上豪华的器具,吃饭用的是象牙做成的筷子,酒杯用的是犀角玉器。夏朝末代国王桀,在首都安邑,不惜倾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造用美玉砌成的宫殿,琼室瑶台,三千金柱,十分华丽,已经是远远超过了当时的国力。此后,一代比一代奢侈,一朝比一朝进行超前享受。秦始皇兼并天下,享受欲望激剧膨胀,把建造宫殿放在首位,用70万人建造阿房宫、骊山墓。出行时车驾仪仗设专官管理。秦始皇五次出巡,排场十分壮观。他带着侍臣、美妃、宦官、婢女、卫兵、士卒,浩浩荡荡,连绵十余里。所到之处,百官跪伏两旁,迎进送去,一切饮食,由地方负担,人民被洗劫一空。
  其五,最大的性满足的特权。全国的美女都供皇帝一人享受,他有权在全国公开选美。一夫多妻,在奴隶社会便形成了制度。《礼记·昏义篇》载:“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以明章妇顺,故天下内和而家理。”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偌大个数目,应该是够多了,而帝王们犹嫌不足。后来,《周礼·天官冢宰》对世妇、御妻不再确定具体数目,即可以无限增加。唐朝白居易就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之句,其实有些王朝的淫君拥有的女子远不止此数。
  中国的帝王制度,就这样体现了“安久必争,争而后安”的历史轨迹,就这样直接维护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封建专制的漫长性和一人独裁的特殊性,也间接维护了中国数千年来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大一统的局面。这不能不算是个历史奇迹。
  然而,历史是丰富多彩的。尽管封建帝王都穿龙袍,戴皇冠,都称天子,王天下,他们也都是自私的,为了个人的利益、家族的利益,把国家当成私有财产,对臣民任意杀戮等,但诸多帝王并非一个面孔。他们的思想气质、意志毅力、教育素养、兴趣爱好、习惯作风都千差万别。虽然帝王的权势纷争是历史的必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不同的个人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个人能克制忍让,善待纷争,理智行事,还是可以减轻、减少互相残杀的程度,避免很多的历史悲剧的。
  历代的史学家们对此多有评论。他们把帝王分为好坏两类。对“好”的帝王,又根据他们的各种表现和对历史作出的贡献,分为圣君、贤君、明君、仁君、雄君五种。像上古时代的尧舜、夏禹、商汤、(周)文武尊称圣君;西汉文帝、东汉明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宣宗、清圣祖(康熙)美称贤君;西汉高祖、东汉光武帝、蜀汉昭烈帝(刘备)、隋文帝、后周世宗(柴荣)、宋太宗、宋孝宗、明太祖、清世宗荣称明君;西汉景帝、东汉章帝、北魏孝文帝、后唐庄宗、宋英宗、清德宗人称仁君;赵武灵王、秦始皇、汉武帝、辽太祖、西辽太宗、金太宗、元世祖、明成祖、清高宗则史称雄君。
  这些帝王一般都“先存百姓”,懂得“若安定天下,必须先正其身”的道理,能够广泛听取不同的意见,了解各地民情,广开四方贤路,招揽治国人才。唐太宗时期,谏议大夫魏征总结了做皇帝的十条经验(十思):“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贞观政要·君道》)“十思”之意,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或多或少都能体现在自己的治理之中,起到统一、团结、安定和繁荣的作用,为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
  对“坏”的一类帝王,史学家们也分为暴君、昏君、淫君、乱君、懦君五种。如夏桀、商纣、后赵太祖、南朝宋后废帝、金海陵王人称暴君;秦二世、东汉灵帝、唐僖宗、宋高宗、元顺帝、明宪宗、明熹宗史称昏君;南朝宋前废帝、陈后主(陈叔宝)、北齐文宣帝(高洋)、隋炀帝、后梁太祖、明武宗骂为淫君,周幽王、南齐东昏侯、唐懿宗、南汉南越王、辽天祚帝、南明弘光帝、清末帝史称乱君;西汉惠帝、蜀汉后主刘禅、晋惠帝、南宋理宗和度宗人称懦君。
  从中国的历史来看,这些帝王一般是“继体守文”之君,有的年幼无知,甚至是“白痴”皇帝。他们从小深居宫闱,受的是封闭的特殊教育,养尊处优,继承先人的皇位,不懂得创业的艰难,不懂得民间的疾苦。他们仗恃国家一时的“富国强兵”,或者依仗外戚、宦官的力量,不考虑国家的忧患,或听从他人的摆布。他们总是役使天下的臣民,来顺从自己的奢欲;耗尽天下的财物,来供自己的享受;搜选天下美女,寻求远方珍宝,来满足个人的淫欲;征发徭役没有时限,用兵打仗无休无止,……国家自然不可能长治久安。不过,历朝的末代帝君或亡国之君,也并非都是无能之辈,像唐昭宗、南唐李后主、金哀宗、明思宗、清末帝溥仪,都是比较精明能干的君主,只是国势已衰,无法挽回残局,亡国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一部数千年的中国帝王史,有作为的皇帝实在太少了。他们一旦为君,就贪图一己之私,纵情享受,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舍不得放弃这个宝座,争夺得你死我活。近代,后起的欧美国家紧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摒弃了中世纪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君主宪政制度,甚至实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制度。而中国呢,所谓“宪政”、“变法维新”,都注定了以失败而告终,以致小小的日本也敢于侵略我们老大的帝国,使生灵涂炭,横尸遍野。今天,中国人民挺直腰杆站起来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但还有人躲在大山的后面树起雪山狮子旗,仰仗外国人扶持搞台独,封建帝制的遗患依然存在,这时刻警醒着我们,要不断反省,与时俱进,绝不能让封建帝王的历史重演。
其他文献
摘 要: 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工作在人才培养中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就社团工作重要性、现状和改进社团工作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社团工作 建议    高校的社团工作一直受到党和国家及有关部门的重视。早在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就指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到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领导与管理”
摘 要: 大部分初中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利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美术教学,过分强调培养学生的模仿意识和模仿能力,过分注重学生的个人作业和学习结果,还没有认识到培养合作意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学生也养成了一种扭曲的竞争意识和与之相应的利己行为,同学之间缺少关心,更缺少互助协作。这种教学模式既不适合初中美术课程的特点,又很难完成初中美术教学目标。因此,对传统的美术教学进行系统的改革至关重要。  关
人生天地间,以何为荣,以何为耻,体现了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对社会的基本态度,也反映着一个人的素质、追求和境界。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在我们的社会里,确立正确的社会价值导向,树立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关系个人的发展进步,而且关系党风、民风、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我们党是执政党,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更应当明荣知耻,做树立和实践社会主
校园文化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加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传播优秀校园文化对高校、社会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校报作为校
国有企业改革以来,下岗失业职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面对城市弱势群体,政府和企业安排了一系列的社会制度来保证他们的基本生活.由于制度的覆盖面有限,在正式制度缺位的情况
去年以来,泰安市工商局岱岳分局立足農业大区实际,积极探索农村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工作规律,突出对农资质量监管,严查假冒伪劣农资,为农业生产安全和农民放心消费建立了坚固的防护屏障,有效地维护了农民利益。
摘 要: 新生教育是指新生从步入大学生涯至基本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期间,学校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各年级学长等对其所提供的咨询、帮扶、引导和教育,以及组织引导新生群体内部以实现“四自四学会”目标的教育行为与举措。本文在简要阐述加强和完善新生教育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新生入学教育的新方法。  关键词: 新生教育 新方法 教育模式    新生教育期是大学生教育的最关键时期,也是大学生人格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X射线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中信号转导蛋白P65表达的影响以及P65与放疗诱导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人舌鳞癌Tca8113细胞复苏后,在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