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有“教养”地怀疑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jun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怀疑有如草木之牙,从真理之根萌生”……从小到大,我们读书做学问,常常听到教诲,要学会怀疑。
  怀疑,似乎是件很简单的事。拿读书来说,宋代理学家陆九渊在《读书》一诗中说道,“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不慌不忙之时,读到不明处、违背常理处,自然就要留个心眼。做学问也是一样,不迷信权威,比照多方资料,严谨求证,这些方法不知被老师耳提面命了多少回,早已烂熟于心。
  怀疑,有时给人的感觉又很难。互联网时代,搜索一个知识点,常会冒出好几种截然不同的答案。何止是读书做学问,几乎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总会爆发一场“口水战”,吸引不少人围观甚至参战。浏览热门新闻尤其是争议事件的网友评论,辩驳、对骂直至上升到人身攻击,都不稀奇。除了那些永远分不清是非真假的娱乐八卦,争论内容更多是和食品安全、健康养生、伦理道德、生活理念等相关,观点五花八门,真相扑朔迷离。
  这个时候,我们该怀疑什么,又该相信什么呢?
  对于当今的年轻人来说,保持怀疑态度,似乎并不是件难事。很多年轻人更是敢于说不:我不喜欢、我不赞同、我不接受。但问题的另一面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你不喜欢、不赞同、不接受的,有没有可能其实就是真相呢?
  两会期间,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关于“在家教育”的言论引起争议。原来,现在的一些家长,因为种种原因,对九年义务教育说不,选择让孩子在家或者送到所谓“私塾”接受教育。这一明显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不适合绝大多数家庭的行为,却受到不少人的盲目追捧。这位委员从法律常识和教育规律的角度分析并提出,任何“国学”“读经”“私塾”或各类外语、才艺、武术培训机构及个人,不得举办任何形式的取代义务教育的学校。
  就是这样一个好建议,却在网络上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家长有为自己孩子选择教育方式的自由”“国内教育质量差,只能在家学”“美国就可以自由选择在家上学”。这时候,你又该相信谁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带着疑问,翻翻法律文件、看看教育书籍、问问周围师友、查查国外真实情况,也就有了自己的判断和理解。
  “怀疑一切与信任一切是同样的错误。”因此,我们的怀疑,应该是一种有“教养”的怀疑。
  何谓有“教养”?简单理解,就是有理、有据、有责任心。如康德所说,“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讲逻辑、有底线,是为有理;“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能说八分话”,注意信息来源,不妄加揣测,是为有据;自由与责任一体两面,对自己的言行负责,是为有责任心。唯有如此,方可称作有“教养”的怀疑——这既是自身涵養的体现,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陆九渊的这句名言,后面接着的两句同样重要,“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不明白、说不清、有疑问的可以先放一放,仔细思量后再发表意见也不迟。■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21日
其他文献
缶翁吴昌硕晚年和戏曲名家多有交集。缶翁八十寿辰时,拜其为师学画的梨园名宿梅兰芳、荀慧生等,都想为他演戏祝寿。荀慧生自报一出开锣戏《麻姑献寿》,再请缶翁各点梅、荀一出戏。吴昌硕说:今天我不点你们的拿手好戏,而要兰芳唱慧生的戏,演一出《拾玉镯》;要慧生唱兰芳的戏,演一出《审头刺汤》。两大名伶虽感意外,却也欣然从命。当晚,各自演出缶翁所点剧目,效果出乎意外地好。剧终,缶翁对梅、荀二位莞尔笑曰:“生能出新
期刊
传统文化主题夏令营,历史学习体验营,博物馆深度研学……如今,游学活动的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高端”。但据调查,不少游学项目鱼龙混杂。有的靠网上内容拼凑讲解词,有的随便应付之后就让学生自行参观,还有的甚至拿免费资源作为收费内容,等等,需要家长仔细鉴别。  這正是:  价目随意定,  游学挂虚名。  忽悠误子弟,  家长当警醒。
期刊
古漪园的莲,真是美轮美奂。不仅美,每一种还都配上一个别致的名字。比如瑞秋,花的周围是一圈白色花瓣,托住中间一团嫩黄的花蕊,清丽端庄,莲叶却是红褐色的。犹如美剧《老友记》中的瑞秋,很可爱,从一个娇滴滴的千金大小姐到职场白领,变得成熟坚韧,什么都压不垮。火狐,应是妩媚妖娆的女子,紫色的纤细的花瓣层层叠叠,开得坦诚、彻底,如箭在弦上,根根作发射状。它的莲叶更冲击人的视角,竟是绿色与褐色相间的条纹组成,别
期刊
对于我们当下教育的看法,坦率地说,我不相信今天的教育。为什么?因为在我看来,今天我们没有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教育。  我们在不断让步,为自己找理由,为孩子们开脱。我想说,教育不是这样,也不应该是这样的。  比如对独生子女,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没有兄弟姐妹的人在那么短时间内出现在一个国家。而我们所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手段都是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今天,我们的教育者在拼命反思,但是别忘了
期刊
今天,大家对于教育问题的看法是:中国的教育问题很糟糕。我认为这要一分为二来看的,中国的教相当好,但中国的育相当不够,教和育是两个概念。  其实,作为老师而言,让学生一辈子最容易记住你的,是从音乐、美术、体育里面告诉过他做人的道理。现在的孩子读书很好,但是做人的道理各方面差了很多。知识是可以传授的,是可以勤奋、努力学习的,但是文化是玩出来的,现在孩子玩的时间实在太少,我们老师玩的时间也很少。如果重新
期刊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绛洞花主〉小引》有言:“《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这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红楼梦》作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一定会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众说纷纭莫一衷。喜怒哀乐皆由我,取意参差各西东。我就从中读出了刺贪劝廉的味道。  第二回中,当了不到一年知府老爷便被革职的贾雨村,因“身
期刊
如今,有不少人提倡快乐学习、快乐阅读。这有沒有错呢?也没有错,但是过于片面。如果学习、阅读的过程都是快乐的,那人人将来都可以做伟人,都可以做科学家。请不要忘记一句话:科学之门就是地狱之门!你以为做科学研究那么简单吗?选择这条道路,就像打开了地狱之门。  马克思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艰险沿着崎岖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在崎岖山路上前行,注定不那么容易,也不要幻想
期刊
1999年,有一本书风靡,书名是《格调》,副标题是“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这本书谈的是美国社会的阶层问题,认为造成阶层差异的,不只是收入水平,更是文化趣味和生活方式。这本书出版之后,不少人把它当作生活方式的指南。比如《格调》中提到,平民阶层最喜欢穿带着大logo的衣服,还喜欢戴棒球帽,平民阶层的家里,电视总摆在很显眼的位置。在生活方式上有所追求的人,看了这些描写,就会反着来。  一转眼20年过去了
期刊
最近,北京某医生讲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一位血管病患者躺在手术台上,术前被告知大约需要放置4个支架。手术中,医生发现病情比预估的复杂,决定再加一个支架。听到医生的讨论,处于局麻状态的病人突然说:“大夫,求求您别放了,我只有4个支架的钱。”医生一惊,没想到患者在默默数着支架。于是,他安慰患者说:“不必担心费用,另外一个支架的钱由我们垫付,啥时有钱啥时还。”  一个支架,成为压垮一个家庭的“最后一根
期刊
前不久,一位市委书记在大会上痛批一些干部还存在服务不到位、进取不积极、工作不落实、担当不主动等问题,并斥之为“新衙门作风”,引发热议和共鸣。  作风彰显形象,作风成就事业。党员干部的作风,折射工作态度乃至品行人格。有什么样的干部作风,就有什么样的党风政风。近年来,从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再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党员干部不断扫除作风之垢,涤荡“四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