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U(VI)的微生物组合构建及培养条件的优化

来源 :安徽农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sterl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为了筛选U(VI)的抗性微生物及建立高效去除U(VI)的微生物组合。[方法]通过单菌株与混合菌株对U(VI)的抗性比较,采用正交试验对微生物组合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除考式玫瑰菌外,XJ1、耐辐射奇球菌、柠檬酸杆菌3种微生物均能耐受50 mg/L U(VI),其中耐辐射奇球菌和柠檬酸杆菌对30 mg/L U(VI)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4%和84.8%;与单菌株对U(VI)的抗性相比,柠檬酸杆菌-耐辐射奇球菌组合对U(VI)的抗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最佳条件为pH 6.0、温度30 ℃、U(VI)初始浓度10 mg/L,该组合对U(VI)的去除率可达到98.3%。[结论]筛选的微生物组合及其培养条件的优化可为微生物修复核素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U(VI);抗性微生物;柠檬酸杆菌-耐辐射奇球菌组合;正交试验;优化
  中图分类号 S182;X7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3-083-04
  Abstract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creen the resistant microorganisms and establish the efficient microbial combination to the removal of U(VI). [Method] Resistance of single strain and mixed strains to U(VI) were compared. The cultivation conditions of microbial combination were optimized by microbial combination. [Result] Except Kocuria rosea, three microorganisms includig XJ1, Deinococcus radiodurans and Citrobacter freundi were resistant to 50 mg/L U(VI). The removal rate of Deinococcus radiodurans and Citrobacter freundii to U(VI) reached 80.4% and 84.8%. Citrobacter freundiiDeinococcus radiodurans combination played an obvious promotion on the resistance to U(VI) with single strain. The optimum condition was as follows: pH 6.0, temperature 35 ℃, and the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 U(VI) 10 mg/L. The removal rate of Citrobacter freundiiDeinococcus radiodurans to U(VI) was up to 98.3%. [Conclusion] Screening of microbial combin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culture conditions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microbial remediation of nuclide.
  Key words U(VI); Resistant microorganisms; Citrobacter freundiiDeinococcus radiodurans combination; Orthogonal experiment; Optimization
  近年来,随着铀矿开采和核工业技术的发展,铀及其化合物得到广泛应用,但产生的含铀废物对周围水体及环境造成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且伴随着其他放射性核素和金属污染如U235、Pu238、Cr、Mn、Fe等。其中,铀是一种对人体有放射性的核素,主要累积在肝脏、肾和骨骼,造成细胞的分化、凋亡等[1]。相对物理与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方法因具有显著的优势而得到大量研究者的关注。目前,人们已发现枯草芽孢杆菌、硫酸盐还原菌、柠檬酸杆菌、蜡样芽孢杆菌、耐辐射奇球菌等多种微生物对重金属(核素)有去除作用[2-6]。杨晶等[7]指出,微生物与铀作用的机理包括表面配合、氧化还原、无机微沉淀、离子交换等机理。但是,部分微生物对Cd、Hg、Ag等金属非常敏感,甚至受到重金属(核素)的毒害作用[8]。
  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微生物的生长可引起自身形态、生长、繁殖等特征的改变,从而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但是当某些条件的改变超过微生物的极限时,也可引起微生物的死亡。据报道,微生物对重金属(核素)的去除效应易受到pH、温度、金属离子浓度、作用时间、接种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9]。因此,筛选U(VI)的抗性微生物及微生物组合,优化微生物组合的培养条件,研究其对U(VI)的去除效应,对促进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以铀尾矿与盐碱地等特殊环境中筛选的优势菌株、文献中具有特殊功能的菌株等为研究材料,筛选能耐受U(VI)的优势微生物和微生物组合,并且进一步探究在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及微生物組合对U(VI)的去除效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微生物组合去除U(VI)的最适pH、温度、U(VI)初始浓度。
  1 材料与方法
  1.1 微生物菌株 XJ1(Bacillus subtilis),芽孢杆菌属,新疆盐碱地分离的优势菌株;考式玫瑰菌(Kocuria rosea),考克式菌属,若尔盖铀矿分离的优势菌株;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奇球菌属,来源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柠檬酸杆菌属,来源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
  1.2 微生物培养基
  为了消除微生物培养基对U(VI)测量的影响,选择相对于其他微生物培养基含有机成分较少的胰蛋白胨酵母葡萄糖培养基(TGY)。其主要成分为胰蛋白胨5.0 g、酵母粉3.0 g、葡萄糖1.0 g,定容至1 000 ml,pH 7.0~7.2。
  1.3 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对U(VI)的抗性与去除能力研究
  在100 ml作用体系中,U(VI)初始浓度分别为10、30、50 mg/L,置于120 r/min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培养60 h。用分光光度计在600 nm处测量细胞悬浮液OD值。每隔12 h取样,8 000 r/min振荡5 min,利用偶氮胂(Ⅲ)分光光度法在652 nm处测量上清液中U(VI)浓度。重复3次。微生物对U(VI)的去除率按下式计算:
  U(VI)去除率=C1-C2C1×100%
  式中,C1为U(VI)初始浓度;C2为U(VI)残留质量浓度。
  1.4 去除U(VI)的微生物组合筛选
  将柠檬酸杆菌、耐辐射奇球菌按1∶1比例形成微生物组合,按10%接种量加入TGY培养基中,使得U(VI)初始浓度为30 mg/L,置于转速为120 r/min、温度为30 ℃的恒温振荡培养箱中培养36 h,分析单菌株与组合菌对U(VI)的耐受性。
  1.5 去除U(VI)的微生物组合培养条件优化
  按接种量10%,柠檬酸杆菌-耐辐射奇球菌组合与U(VI)作用36 h,以U(VI)去除率为指标,考察菌株组合去除U(VI)的pH、温度、U(VI)初始浓度。
  对pH、温度、U(VI)初始浓度3个相互影响因素按L9(34)进行正交试验(表1)。每组试验3个平行样。
  2 结果与分析
  2.1 U(VI)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为了探索微生物对U(VI)的去除效应,首先需要研究U(VI)对细菌的生長影响情况,使锥形瓶中的U(VI)保持在10、30、50 mg/L,30 ℃,120 r/min振荡培养60 h,每隔12 h取样,于600 nm处测定培养物中的细菌浓度,分别考察微生物在TGY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和对不同浓度U(VI)的耐受性。
  由图1可知,在U(VI)的胁迫下,菌株OD600均出现明显变化,除考式玫瑰菌外,其他3种微生物均能耐受50 mg/L U(VI)。研究表明,高浓度U(VI)对柠檬酸杆菌的生长有轻微的抑制作用,但与10 mg/L U(VI)作用时明显促进该菌株的生长。柠檬酸杆菌分泌的柠檬酸可能改变原溶液中的pH,刺激该菌株的生长。总的说来,柠檬酸杆菌生长受不同浓度U(VI)的影响较小。
  U(VI)对耐辐射奇球菌对数生长期具有较小的影响,但在对数期和稳定期影响不明显。陈立等[10]指出,耐辐射奇球菌对核素的抗性机制归因于DNA损伤的高效修复能力、对活性氧自由基的有效清除能力、自身特殊的基因结构与生存方式3个方面。考式玫瑰菌OD600均低于对照组,在未加入U(VI)的情况下,培养至36 h,其OD600可达到5.97,其生长虽可达到5.04左右,但生物量明显降低。这说明从铀污染区域分离的微生物相对于其他微生物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这可能与它的生存环境相关。
  2.2 微生物对U(VI)的去除能力研究
  在250 ml锥形瓶中,加入87 ml TGY培养基与10 ml OD值为0.8的XJ1、考式玫瑰菌、耐辐射奇球菌、柠檬酸杆菌菌液,30 mg/L U(VI),培养温度30 ℃,120 r/min振荡培养箱中培养36 h。每隔12 h取样,8 000 r/min振荡5 min,利用偶氮胂(Ⅲ)分光光度法在652 nm处测量上清液中U(VI)的浓度。每组试验重复3次。
  由图2所知,耐辐射奇球菌、柠檬酸杆菌对U(VI)有显著的去除效应,对U(VI)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4%、84.8%,而XJ1、考式玫瑰菌对U(VI)的去除率仅分别为47.6%、35.7%。
  柠檬酸杆菌为兼性厌氧菌,直杆状,表面光滑,无荚膜,直径约为1.0 μm,革兰氏阴性菌。Xie等[11]研究表明,柠檬酸杆菌对U(VI)的吸附量可达9 000 mg/g,但研究中当U(VI)浓度为30 mg/L时柠檬酸杆菌对U(VI)的去除率可达84.8%。由此可知,柠檬酸杆菌适合处理低浓度含铀废水[12]。
  耐辐射奇球菌为兼性厌氧菌,球状,能产生粉红色色素,革兰氏阳性菌,具有四分体结构。研究中,耐辐射奇球菌对30 mg/L U(VI)的去除率可达到80.4%。与邓钦文等[6]运用耐辐射奇球菌菌体在优化条件下对50 mg/L U(VI)的去除率达92.3%相比,去除率稍低,可能是利用活体微生物去除U(VI)的缘故。相关报道也指出,一些重金属抗性基因已在耐辐射奇球菌中表达[13-16]。
  2.3 单菌株与混合菌株对U(VI)的耐受性比较
  将筛选得到的两种优势菌株按1∶1比例建立对U(VI)作用的高效组合,设定柠檬酸杆菌-耐辐射奇球菌组合,考察单菌株与混合菌株对对U(VI)的耐受性。
  由图3可知,柠檬酸杆菌-耐辐射奇球菌组合对30 mg/L U (VI)的抗性明显增加,其生长趋势相对于两单菌株均有增强,说明它为有效组合。由此可知,菌株的生长与U (VI)的去除率保持某种线性关系。因此,推测柠檬酸杆菌-耐辐射奇球菌组合能提升U (VI)的去除效果。
  2.4 去除U(VI)的柠檬酸杆菌-耐辐射奇球菌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影响微生物生长和去除U (VI)的因素较多。试验中,着重考察pH、温度、U(VI)初始浓度对去除U (VI)的影响。   由表2可知,檸檬酸杆菌-耐辐射奇球菌组合去除U(VI)的最佳条件为:pH 6.0、温度30 ℃、U(VI)初始浓度10 mg/L。各因素对柠檬酸杆菌-耐辐射奇球菌去除U(VI)的影响顺序为pH>温度>U(VI)初始浓度。pH相对于温度和U(VI)初始浓度对微生物组合去除U(VI)的影响较大。
  对比微生物组合对U(VI)的去除率,温度较之于U(VI)初始浓度对微生物组合去除U(VI)的影响较大。正交试验中,温度30 ℃为去除U(VI)的最适温度,推测温度可能影响细胞上金属吸附位点和增加吸附位点与金属离子的亲和力,或为金属离子在细胞内主动运输提供能量而提升去除效率[17]。U(VI)初始浓度对组合菌去除U(VI)的影响较小。这可能是由于试验中U(VI)浓度较小。
  3 结论
  在U(VI)的胁迫下,筛选出3种耐受U(VI)的微生物,分别是XJ1、耐辐射奇球菌、柠檬酸杆菌,且均能耐受50 mg/L U(VI)。研究表明,耐辐射奇球菌与柠檬酸杆菌对U(VI)有显著的去除能力,去除率分别达到80.4%、84.8%,而其他2种微生物则对U(VI)的去除能力不强。
  运用单菌株和菌株组合的耐受性比较分析,构建了柠檬酸杆菌-耐辐射奇球菌组合,再通过三因素三水平优化柠檬酸杆菌-耐辐射奇球菌去除U(VI)的pH、温度、U(VI)初始浓度。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pH 6.0、温度30 ℃、U(VI)初始浓度10 mg/L)下,柠檬酸杆菌-耐辐射奇球菌组合对U(VI)的去除率可达到98.3%。
  参考文献
  [1]PRAT O, BERENGUER F, STEINMETZ G, et al. Alterations in gene expression in cultured human cells after acute exposure to uranium salt: Involvement of a mineralization regulator[J]. Toxicology in Vitro, 2010, 24(1): 160-168.
  [2] TAWFIK Z, ABUSHADY M, HAYTHAM M. Uranium uptake by some locally isolated and some reference bacterial species[J]. Acta Pharmaceutica, 2005, 55(1): 93-105.
  [3] 方迪, 王方, 单红仙, 等. 硫酸盐还原菌对酸性废水中重金属的生物沉淀作用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3): 562-565.
  [4] 杨晶. 柠檬酸杆菌吸附重金属镉的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09(5): 64-66.
  [5] 张花香, 宋金秋, 吴莎莉. 蜡样芽孢杆菌对重金属离子的耐受性及其芽孢吸附能力的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5(4):40.
  [6] 邓钦文, 丁德馨, 刘冬, 等. 耐辐射奇球菌对水中铀 (Ⅵ) 的吸附试验[J]. 金属矿山, 2014, 43(1): 150-153.
  [7] 杨晶, 谢水波, 王清良, 等. 微生物吸附铀的机理研究现状[J]. 铀矿冶, 2006, 25(4): 192-195.
  [8] HINOJOSA M B, CARREIRA J A, GARCARUZ R, et al. Microbial response to heavy metalpolluted soil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2005, 34(5): 1789-1800.
  [9] 张伟, 董发勤, 代群威. 微生物富集铀[J]. 铀矿冶, 2006, 24(4): 198-202.
  [10] 陈立, 董俊兴. 耐辐射奇球菌抗辐射作用的研究进展[J]. 癌变·畸变·突变, 2008(4):24.
  [11] XIE S, YANG J, CHEN C, et al. Study on biosorption kinetics and thermodynamics of uranium by Citrobacter freudii[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adioactivity, 2008, 99(1): 126-133.
  [12] 王建龙, 韩英健, 钱易. 微生物吸附金属离子的研究进展[J]. 微生物学通报, 2000, 27(6): 449-452.
  [13] 孙晓宇, 李斌元, 马云, 等. 耐辐射奇球菌的辐射损伤修复机制研究进展[J].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2012, 30(2): 71-75.
  [14] 周绪斌, 邢瑞云, 吕星.耐辐射奇球菌在放射性环境中的生物修复作用[J]. 微生物学通报, 2004, 31(1):118-122.
  [15] 华跃进, 高冠军. 耐辐射异常球菌 DNA 损伤与修复相关基因的比较基因组研究[J]. 微生物学报, 2003, 43(1): 120-126.
  [16] 赵清, 舒为群. 耐辐射球菌抗辐射机制研究进展及其环境修复应用前景[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8, 14(4): 578-584.
  [17] ANIRUDHAN T S, SREEKUMARI S S.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functionalized graft copolymer of densified cellulose for the extraction of uranium (VI) from aqueous solutions[J]. Colloids and Surfaces A: Physico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Aspects, 2010, 361(1): 180-186.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研究调制后降解产物对香气质、香气量的影响,旨在为优质烟叶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研究了100%无机肥(T1)、25%饼肥+75%无机肥(T2)、50%饼肥+50%无机肥(T3)、75%饼肥+25%无机肥(T4)、100%饼肥(T5)对大田期烤烟质体色素含量及其调制后降解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 大田期生育期内烤烟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配施饼肥有利于提高烟叶叶片内
期刊
摘要 [目的]研究椰糠代替草炭作为香石竹种苗扦插基质的可能性。[方法]以珍珠岩、椰糠为主要基质,通过设置不同配比对香石竹‘马斯特’(R3)、‘珍珠粉’(D24)2个品种进行扦插试验,统计成苗率。[结果]‘马斯特’(R3)采用椰糠和珍珠岩比例为5∶3或5∶7,成苗率虽略低于对照组,但其稀根率亦显著低于对照,具备替代草炭混合基质的可能性;‘珍珠粉’(D24)采用椰糠和珍珠岩比例为5∶5(1∶1)的混合
期刊
摘要 [目的]为更好地选择光合性能好、物质生产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对东北地区常见8个玉米品种的光合指标和产量进行研究,为生产中选择高光效玉米品种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于2013年在吉林省梨树县进行,  在拔节期和吐丝期测定吉单27、穗禾369、先玉335、迪卡516、利民33、农华101、郑单958、京科968玉米品种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以及叶绿素含量,在成熟期分析玉米品种的光合效率及产量
期刊
摘要 通过连续监测,总结分析杨树林下经济效益并提出优化模式,结果表明:杨树林下种养模式既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又能节约林分管理成本和促进林木生长,但不同模式的适用范围和经济效益存在显著差别;适当加大株行距和宽行窄株配置能有效提高林下经济的效益。文章同时提出了适合不同立地和林分的多个杨树林下经济优化模式。  关键词 杨树;林下经济;复合经营;经济效益;优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 S7-9 文献标识码 A 文
期刊
摘要 [目的]进一步研究LWT1基因在调控低温和干旱应答中的功能,构建拟南芥LWT1基因过表达载体,获得相应的转基因株系。[方法]以野生型拟南芥的cDNA为模板,利用PCR扩增LWT1基因全长,将该基因连接到pART27载体上。将获得的重组载体转化至农杆菌菌株GV3101,通过浸花转化法将LWT1重组载体转化到拟南芥野生型植株中,利用转基因筛选与遗传鉴定获得LWT1转基因阳性植株。[结果]LWT1
期刊
摘要 [目的]通过总结2005~2014年安徽统计年鉴数据、农户调查数据及2 495个安徽粮食主产区的田间试验结果,分析安徽化肥消费动态变化和粮食作物节肥潜力。[结果]与2004年相比,2013年化肥施用总量及氮肥、钾肥和复合肥用量分别增加了21.9%、2.4%、6.7%和63.3%,磷肥用量减少了12.2%。经估算,2013年水稻、玉米和小麦生产共可节氮肥152 073 t,而需要增加1 841
期刊
摘要 [目的]为了研究秸秆还田对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方法]采取室内培养的方式,向不同层次土壤加入4%和8%的秸秆,在通气和不通气两种状态下测定土壤呼吸作用。[结果]不同形式的秸秆还田土壤CO2释放量有所不同,但是整体的趋势相近。在烧杯培养中,A、B两层的土壤CO2释放量一直处于降低的趋势,但是C层土壤有所不同,在1~4 d的时间内呈上升趋势,第5天开始下降。而在土柱培养中,第4~35天CO2释放
期刊
摘要 [目的]以拟南芥为材料克隆CDR6基因,构建CDR6基因的过量表达载体并筛选鉴定获得过表达植株。[方法]提取拟南芥mRNA,反转录成cDNA,并以此为模板克隆CDR6基因CDS全长,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切割、T4 DNA连接酶连接,将CDR6基因CDS全长连接到带有35S强启动子的pXB094载体上;然后转化至Trans1T1感受态细胞中,菌落PCR鉴定阳性单克隆并测序确认。将重组质粒转化至根瘤
期刊
摘要 [目的]探索实现水稻高产所需要的移栽基本苗数及相应的施肥量。[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在不同移栽基本苗数条件下配方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在相同施肥水平下,适宜的移栽基本苗数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在相同基本苗数条件下,不同施肥量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结论]试验结果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水稻;基本苗数;配方肥;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
期刊
摘要 [目的]为提高魔芋产品中硒含量。[方法]以无机亚硒酸钠为外源硒,复配成利于吸收转化的叶面微肥。通过大田喷施,研究魔芋球茎富集特性。[结果]施用量在105~1 680 g/hm2范围,魔芋球茎总硒量达0.327~1.842 mg/kg,均达到富硒标准,对外源硒的利用率为0.16%~0.38%,平均为0.30%,用量105~210 g/hm2时,利用率最高0.38%,施用量越大,利用率降低。[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