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配合梧州工业园区企业需求做好人力资源培养工作,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对深圳、中山、东莞及梧州等地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未来3至5年梧州市本地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以及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根据调研结果与园区企业联合探索打造校企合作的示范点,最终确定电子电器专业“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职业行为导向 电子专业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B-0055-02
职业,通常又称为工作岗位,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一般比较单一明确,一个专业方向对应一个职业目标。“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将学生带进职业环境,将职业环境引进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激励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发展。本文以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探讨电子专业“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研究背景
2011年10月28日,位于梧州工业园区内的市电子信息产业园正式启动建设,其总体目标是以“8821”(即8类手机配件生产企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企业、8类手机零部件生产企业、二线品牌手机整机生产企业和一线品牌手机整机生产企业)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及产业体系的形成,力争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千亿元支柱产业,把梧州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国家重要的移动互联网特色产业基地。2013年3月28日,项目总投资10.7亿元的梧州市鑫华通电子信息科技园项目在梧州工业园正式开工建设。然而,梧州市技能型、生产型工人短缺,研发、设计、销售等高端人才储备不足,让电子信息产业园在本地招工方面备受困扰。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对深圳、中山、东莞及梧州等地的多家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企业对中职校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研究分析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对深圳及周边地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未来3~5年梧州市本地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以及梧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中获得为梧州市人才培养提供决策、经验及指导作用的一线资料。经过多次到梧州电子信息科技园区进行调研,与园区企业达成共识,联合探索打造校企合作的示范点,最终确定了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专业“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步骤
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专业实施“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的职业了解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从对职业的了解开始。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车间现场,针对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和工作岗位对技能的要求,结合学校在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安排学生到车间观摩、学习、实践,进行企业课程学习,了解所从事的行业对人员的要求,包括行业要求、企业要求及岗位要求等,将学生带进真实的职业环境,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职业角色。
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的职业体验教育。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2012年“十二五”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立项建设中,把建设目标定位为引进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设备,构建以电工技能和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集教学、生产性实训、技术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和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就业及教师下厂锻炼等功能为一体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依托完善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条件,结合教学进度及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第二学年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生产性实训,把职业环境引进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做中学,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
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的对口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技巧及增强岗位体验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和校内专业实践课以后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引导性的企业课程学习,到指导性的生产性实训体验,再到实际生产的顶岗实习,实现了阶梯式的职业成长发展的过程。
三、“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电子电器专业实施“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时期的重要任务。立足梧州,面向“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辐射桂东南地区,把握梧州市电工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迅速发展和扩大的机遇,通过与大中型企业深层次合作,实践“职业行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人才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改革课程体系,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区域性电工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服务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带动桂东南地区同类专业的发展建设。
(一)调整专业方向。学校根据梧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增电子工艺制造技术专业方向,通过多次调研定位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一致。
(二)改革课程体系。“职业行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根据实施的三个阶段分为三个层次的主导课程、文化教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主导课程分为职业了解课程、职业体验课程和顶岗实习课程。 1.职业了解课程。又称企业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主要针对职业环境、职业要求、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等,如职场管理、如何做到有效沟通、电子原件认识、SMT历史现状及发展等,为学生构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奠定基础。
2.职业体验课程。主要是专业课程,如SMT工艺及制造、手机通信原理、手机主板的测试原理操作、工厂品质组织架构及管理规范等。这类课程是在真实或模拟的实践环境中,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系统化的任务训练中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
3.顶岗实习课程。主要包括顶岗实习和综合实践课,如品质抽检原理及操作、组装工艺流程、QC七大手法、ESD防护及应用、MSD防护及应用等,从而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职业工作过程及能力需求,体会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工作要求、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4.文化教育课程。经调查发现,不同行业对一线员工文化知识类別有不同的要求。目前,在中职学校,各专业都开设基本相同分量、相同内容的文化课,有许多“用不上”的内容,使中职学生难以形成学习动力。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把电子专业对应职业群对文化课知识点、能力点的特殊要求,作为中职文化课改革的重要参照点,同时改革评价方式,结合专业课程学习选用笔试、测试、答辩、报告、总结等考核形式。
5.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是在主导课程的基础上为拓展知识、为以后的岗位变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开设的选修课程。
(三)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重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培养,制定了《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师培养制度,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进修培训,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通过校企互动的培、聘、引等有效机制,实施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企业优秀人才聘用引进工程,打造以“教学名师+能工巧匠”引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四)实训基地建设。新建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电子产品装配实训室、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室,共设置66个工位,其中电子产品装配工位40个;波峰焊操作、调试与检测工位8个;SMT表面贴片组装、调试与检测工位18个,小型工业制板、组装、检测和调试系统,高度仿照工厂的生产流水线。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性实训,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得到训练,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与本市相关企业合作,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电子产品生产实习车间,为PCB设计制作能力、电子产品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并且能够承担企业相关电子产品的生产装配任务。
四、成效分析
“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自2013年10月开始在电子电器专业实施以来,已经完成了第一、第二阶段的实施计划,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合作企业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职业行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了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培养目标,引导了以职业实践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实践为载体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学校成为一个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企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快适应企业生产的管理式方,让学生尽快感受企业工作氛围,了解企业规章制度,工作、生活要求等,使学生到企业后能更快进入企业员工角色,安心工作,降低新员工流失率。第一阶段的实施计划完成后,梧州市西江都市报做了题为“人才不足成梧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困局,教室搬进企业或成破局利器”的专题报道,工业园区多家企业主动来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寻求合作,为下一阶段培养方案的实施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
[2]王贵君,王春荣.围绕产业建设专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0)
[3]曹红葵.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沿海企业与经济,2009(8)
[4]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作者简介】甘 亮(1974- ),男,广西梧州人,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与自动化专业部部长,中职高级讲师,家电维修高级技师,工程技术工程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电子电器专业教学。
(责编 刘 影)
【关键词】职业行为导向 电子专业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2B-0055-02
职业,通常又称为工作岗位,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一般比较单一明确,一个专业方向对应一个职业目标。“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通过将学生带进职业环境,将职业环境引进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增强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激励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发展。本文以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例,探讨电子专业“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研究背景
2011年10月28日,位于梧州工业园区内的市电子信息产业园正式启动建设,其总体目标是以“8821”(即8类手机配件生产企业和软件信息服务企业、8类手机零部件生产企业、二线品牌手机整机生产企业和一线品牌手机整机生产企业)的思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及产业体系的形成,力争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千亿元支柱产业,把梧州建设成为西江经济带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国家重要的移动互联网特色产业基地。2013年3月28日,项目总投资10.7亿元的梧州市鑫华通电子信息科技园项目在梧州工业园正式开工建设。然而,梧州市技能型、生产型工人短缺,研发、设计、销售等高端人才储备不足,让电子信息产业园在本地招工方面备受困扰。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通过对深圳、中山、东莞及梧州等地的多家企业进行调研,根据企业对中职校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学生的职业岗位需求,研究分析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对深圳及周边地区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未来3~5年梧州市本地电子信息产业人才需求以及梧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教学现状进行分析,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中获得为梧州市人才培养提供决策、经验及指导作用的一线资料。经过多次到梧州电子信息科技园区进行调研,与园区企业达成共识,联合探索打造校企合作的示范点,最终确定了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专业“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步骤
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专业实施“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第一学年的职业了解教育,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从对职业的了解开始。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车间现场,针对企业文化、企业规章制度和工作岗位对技能的要求,结合学校在本学期的教学计划,和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安排学生到车间观摩、学习、实践,进行企业课程学习,了解所从事的行业对人员的要求,包括行业要求、企业要求及岗位要求等,将学生带进真实的职业环境,引导学生初步进入职业角色。
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的职业体验教育。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2012年“十二五”广西中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立项建设中,把建设目标定位为引进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设备,构建以电工技能和电子产品生产过程为载体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集教学、生产性实训、技术服务、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中心等功能为一体的高水平校内实训基地和集教学实训、顶岗实习、就业及教师下厂锻炼等功能为一体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依托完善的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条件,结合教学进度及教学计划,安排学生在第二学年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生产性实训,把职业环境引进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不同岗位上做中学,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
第三阶段为第三学年的对口企业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方式,是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技巧及增强岗位体验的一项重要教学环节和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在完成文化基础课、部分专业课和校内专业实践课以后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从引导性的企业课程学习,到指导性的生产性实训体验,再到实际生产的顶岗实习,实现了阶梯式的职业成长发展的过程。
三、“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在电子电器专业实施“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国家示范校建设时期的重要任务。立足梧州,面向“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辐射桂东南地区,把握梧州市电工电子产品制造企业迅速发展和扩大的机遇,通过与大中型企业深层次合作,实践“职业行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和人才需求,调整专业方向,改革课程体系,建立一支业务能力强、教学水平高、专业实践能力突出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区域性电工电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技术服务中心和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心,带动桂东南地区同类专业的发展建设。
(一)调整专业方向。学校根据梧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新增电子工艺制造技术专业方向,通过多次调研定位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保证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一致。
(二)改革课程体系。“职业行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根据实施的三个阶段分为三个层次的主导课程、文化教育课程、专业拓展课程。主导课程分为职业了解课程、职业体验课程和顶岗实习课程。 1.职业了解课程。又称企业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主要针对职业环境、职业要求、企业制度、企业文化等,如职场管理、如何做到有效沟通、电子原件认识、SMT历史现状及发展等,为学生构建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奠定基础。
2.职业体验课程。主要是专业课程,如SMT工艺及制造、手机通信原理、手机主板的测试原理操作、工厂品质组织架构及管理规范等。这类课程是在真实或模拟的实践环境中,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在系统化的任务训练中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质。
3.顶岗实习课程。主要包括顶岗实习和综合实践课,如品质抽检原理及操作、组装工艺流程、QC七大手法、ESD防护及应用、MSD防护及应用等,从而使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感知职业工作过程及能力需求,体会工作质量、工作态度、工作要求、专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4.文化教育课程。经调查发现,不同行业对一线员工文化知识类別有不同的要求。目前,在中职学校,各专业都开设基本相同分量、相同内容的文化课,有许多“用不上”的内容,使中职学生难以形成学习动力。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把电子专业对应职业群对文化课知识点、能力点的特殊要求,作为中职文化课改革的重要参照点,同时改革评价方式,结合专业课程学习选用笔试、测试、答辩、报告、总结等考核形式。
5.专业拓展课程。专业拓展课是在主导课程的基础上为拓展知识、为以后的岗位变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开设的选修课程。
(三)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重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新教师的培养,制定了《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建立和完善骨干教师培养制度,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进修培训,鼓励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学校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和高级管理人员担任专业建设委员会委员,通过校企互动的培、聘、引等有效机制,实施教师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企业优秀人才聘用引进工程,打造以“教学名师+能工巧匠”引领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四)实训基地建设。新建具有实际生产能力的电子产品装配实训室、现代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实训室,共设置66个工位,其中电子产品装配工位40个;波峰焊操作、调试与检测工位8个;SMT表面贴片组装、调试与检测工位18个,小型工业制板、组装、检测和调试系统,高度仿照工厂的生产流水线。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生产性实训,让学生在这种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得到训练,实现资源互补和利益双赢。与本市相关企业合作,具有真实生产环境的电子产品生产实习车间,为PCB设计制作能力、电子产品生产管理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并且能够承担企业相关电子产品的生产装配任务。
四、成效分析
“职业行为导向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的过程中构建起来的,自2013年10月开始在电子电器专业实施以来,已经完成了第一、第二阶段的实施计划,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合作企业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职业行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了专业调整和课程改革;在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了培养目标,引导了以职业实践为导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从根本上解决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以实践为载体的教学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学校成为一个校企资源共享的管理平台。企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快适应企业生产的管理式方,让学生尽快感受企业工作氛围,了解企业规章制度,工作、生活要求等,使学生到企业后能更快进入企业员工角色,安心工作,降低新员工流失率。第一阶段的实施计划完成后,梧州市西江都市报做了题为“人才不足成梧州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困局,教室搬进企业或成破局利器”的专题报道,工业园区多家企业主动来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寻求合作,为下一阶段培养方案的实施奠定了更加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国教育报,2010-07-30
[2]王贵君,王春荣.围绕产业建设专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0)
[3]曹红葵.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沿海企业与经济,2009(8)
[4]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11)
【作者简介】甘 亮(1974- ),男,广西梧州人,梧州市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电子与自动化专业部部长,中职高级讲师,家电维修高级技师,工程技术工程师,研究方向:中等职业教育、电子电器专业教学。
(责编 刘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