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力推动小城镇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深化改革!调整政策!积极推进我国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小城镇建设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并已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城镇化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主要问题有:
建筑生态文化
行政化严重
我国城镇化的动力主体是政府"具有明显的超经济性"长期以来"政府行为左右城镇化。这种政府发动型的城镇化使得城镇的数量和发展行政化严重"形成了政治中心和經济中心两位一体的城镇网络。可以说"每级政权都将非农产业集中于自己的周围。这种城镇网络的主要优点是各级政权可以集中有限的生产要素重点发展政权所在地的非农产业"其缺陷就在于容易造成政府利用权力对企业进行过多的干预。由于政府是确立城镇化过程的主体"政府能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盲目转移"同时"政府也可以根据某种目标进行’爆发(式的城镇化。行政化手段可以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镇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这种积累方式主要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来进行隐性积累。
小城镇设置过多"规模过小
目前全国有小城镇有19000多个"仅山东省就有1000多个"由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有200多个$首先从镇区规模看"这些中心镇镇区规模只有2平方公里"驻区人口平均仅为1万多人。一般建制镇的规模就更小了$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镇区的平均人口不足4000人"许多所谓的镇其实名不符实$再从镇域规模看"根据国内外的资料"从城镇的人口分布、资源状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小城镇镇域人口应在5至10万人左右比较合适$而山东省200个中心镇平均只有4.3万人"尚达不到适宜人口下限的要求。然而这些小城镇都各自为政"进行工业区、居住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小城镇建设要重视处理好五个关系
小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经济建设、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城镇的骨架,工厂、商店、市场、学校、医院等是一个城镇的肉体,这些“硬件”设施是建设者最为关注的。环境保护设施是一个城镇的微循环系统,往往容易为建设者所忽视。要使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必须把环保设施的建设与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一起纳入总体规划,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规划。实施小城镇建设规划时,资金的短缺绝不能成为环保设施被裁减的理由,必须贯彻实施“环保优先”的原则,保证环保建设与其它建设项目同步实施。
严格控制污染大的项目
近年来,随着大中城市的产业升级,一部分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项目逐步向乡镇企业转移,这是世界第二产业发展过程的一个共同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污染的项目通过各种形式落户于小城镇,如国家明令禁止的小造纸、小冶炼等“五小”项目,因大中城市环保监测执法机构的监督,无法在大中城市立足,而由于其较高的附加值,容易被一些环保监督不力的小城镇接纳。这种以损坏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长期损害的工业项目,不管其带来的现实利益有多大,城镇的管理者都应拒绝接纳。
小城镇建设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小城镇建设无一例外地包括道路、水电、通讯、市场、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共性。但我们决不能因为有了共性,就弱化个性,搞成千镇一面。我们从各地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城镇建设的面貌大体相同,一味模仿大中城市的建设模式:在建筑模式上,建筑风格单调、呆板;在产业上,样样都有,没有形成支柱产业。一个有吸引力的城镇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这种特色是其内在素质的外部表现,是地域的分野,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任何一座城镇,不论它发达还是不发达,总有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这类人文资源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人类的。凡是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就是构成一个地方特色的要素。对于这种资源,要在保护其完好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和聚集,以形成一座城镇的特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会出现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在中心城市工作的人们,选择居住在环境优美的市郊小城镇。一个以消费为主、以超前发展的社区生活服务功能为特色的小城镇群落,将在中心城市周围形成,还有一些以度假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小城镇也将兴起。总之,小城镇建设,不要照搬大中城市的模式,要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风格,要根据各地自然风景、地理环境、乡风民情、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大胆开拓创新,因地制宜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使每个小城镇成为独具风味的新景观。
参考文献
俞燕山.我国城镇的合理规模及其效率研究[J].经济地理,2000,(2):18-20.
朱选功.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的利弊分析[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0,(7):6-9.
冯华. 21世纪的热点:发展小城镇,推动城市化[M].科学出版社,2000,6·
关键词:小城镇建设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小城镇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是小城镇建设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并已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城镇化进程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主要问题有:
建筑生态文化
行政化严重
我国城镇化的动力主体是政府"具有明显的超经济性"长期以来"政府行为左右城镇化。这种政府发动型的城镇化使得城镇的数量和发展行政化严重"形成了政治中心和經济中心两位一体的城镇网络。可以说"每级政权都将非农产业集中于自己的周围。这种城镇网络的主要优点是各级政权可以集中有限的生产要素重点发展政权所在地的非农产业"其缺陷就在于容易造成政府利用权力对企业进行过多的干预。由于政府是确立城镇化过程的主体"政府能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措施来限制农村人口向城镇的盲目转移"同时"政府也可以根据某种目标进行’爆发(式的城镇化。行政化手段可以使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方式从农业中积累城镇化初始阶段的建设资金。这种积累方式主要是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来进行隐性积累。
小城镇设置过多"规模过小
目前全国有小城镇有19000多个"仅山东省就有1000多个"由省政府确定的中心镇有200多个$首先从镇区规模看"这些中心镇镇区规模只有2平方公里"驻区人口平均仅为1万多人。一般建制镇的规模就更小了$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建制镇镇区的平均人口不足4000人"许多所谓的镇其实名不符实$再从镇域规模看"根据国内外的资料"从城镇的人口分布、资源状况、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保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小城镇镇域人口应在5至10万人左右比较合适$而山东省200个中心镇平均只有4.3万人"尚达不到适宜人口下限的要求。然而这些小城镇都各自为政"进行工业区、居住区、商贸区、行政区规划"按城市规划铺开摊子搞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
小城镇建设要重视处理好五个关系
小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坚持经济建设、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城镇的骨架,工厂、商店、市场、学校、医院等是一个城镇的肉体,这些“硬件”设施是建设者最为关注的。环境保护设施是一个城镇的微循环系统,往往容易为建设者所忽视。要使小城镇建设健康发展,必须把环保设施的建设与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一起纳入总体规划,否则就不是一个完整的规划。实施小城镇建设规划时,资金的短缺绝不能成为环保设施被裁减的理由,必须贯彻实施“环保优先”的原则,保证环保建设与其它建设项目同步实施。
严格控制污染大的项目
近年来,随着大中城市的产业升级,一部分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较低、污染比较严重的工业项目逐步向乡镇企业转移,这是世界第二产业发展过程的一个共同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高污染的项目通过各种形式落户于小城镇,如国家明令禁止的小造纸、小冶炼等“五小”项目,因大中城市环保监测执法机构的监督,无法在大中城市立足,而由于其较高的附加值,容易被一些环保监督不力的小城镇接纳。这种以损坏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造成长期损害的工业项目,不管其带来的现实利益有多大,城镇的管理者都应拒绝接纳。
小城镇建设中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小城镇建设无一例外地包括道路、水电、通讯、市场、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这是共性。但我们决不能因为有了共性,就弱化个性,搞成千镇一面。我们从各地小城镇建设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到,城镇建设的面貌大体相同,一味模仿大中城市的建设模式:在建筑模式上,建筑风格单调、呆板;在产业上,样样都有,没有形成支柱产业。一个有吸引力的城镇必须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这种特色是其内在素质的外部表现,是地域的分野,是历史、文化的积淀。任何一座城镇,不论它发达还是不发达,总有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这类人文资源越是地方的,就越是人类的。凡是独具特色的人文资源,就是构成一个地方特色的要素。对于这种资源,要在保护其完好的基础上,加以开发和聚集,以形成一座城镇的特色。
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心城市人们富裕程度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极大改善,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会出现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在中心城市工作的人们,选择居住在环境优美的市郊小城镇。一个以消费为主、以超前发展的社区生活服务功能为特色的小城镇群落,将在中心城市周围形成,还有一些以度假服务为主要功能的小城镇也将兴起。总之,小城镇建设,不要照搬大中城市的模式,要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风格,要根据各地自然风景、地理环境、乡风民情、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大胆开拓创新,因地制宜创造出自己的特色,使每个小城镇成为独具风味的新景观。
参考文献
俞燕山.我国城镇的合理规模及其效率研究[J].经济地理,2000,(2):18-20.
朱选功.城市化与小城镇建设的利弊分析[J].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0,(7):6-9.
冯华. 21世纪的热点:发展小城镇,推动城市化[M].科学出版社,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