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2
【摘要】目的:观察选择不同时机,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4组,即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间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等,对比4组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包括动脉栓塞程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超早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组动脉栓塞程度差异不显著(P>0.05),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与间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动脉栓塞程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的动脉栓塞程度均明显优于间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与间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应及早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临床研究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高风险疾病,可能会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生,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我科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相关经验和观察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为20~72岁,平均年龄为(44.2±3.5)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頭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项僵直、视力障碍、动眼神经麻痹和脑膜刺激征等。术前经Hunt-Hess分级,Ⅰ级15例,Ⅱ级13 例,Ⅲ级7例,Ⅳ级3 例,Ⅴ级2例。
1.2研究方法 根据手术距发病时间的差异,将这40例患者平均分为4组。其中,超早期手术组10例,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48h内接受手术。早期手术组10例均于发病后48~72h内接受手术。间期手术组10例均于发病后96~336h内接受手术。延期手术组10例则在发病>336h后接受手术。对比不同组别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包括动脉栓塞程度和并发症情况。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需经常规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常规,心电图及颅脑CT等。针对临床检查,高度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一旦发现存在颅内动脉瘤,应视具体情况应用旋转DSA,以使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周围毗邻关系得以充分显示,并进一步确认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及位置。对患者行全麻、肝素化后,将与动脉瘤直径和形态相匹配的微弹簧圈填塞进动脉瘤腔内。第一枚弹簧圈宜选用三维弹簧圈,使其在动脉瘤腔内"成篮",待"成篮"满意后,根据手术需要,由外向内逐一填塞更加柔软、较小规格的弹簧圈,直到致密填塞动脉瘤[2]。随后行球囊辅助微弹簧圈填塞治疗,并于术后静滴尼莫地平进行扩容,给予激素及抗生素治疗4 d左右。
1.4评价标准 采用脑血管造影对治疗后动脉栓塞程度加以评价,分为完全栓塞、大部分栓塞和部分栓塞,并观察记录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并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对4组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动脉栓塞程度加以观察如表1所示,超早期手术组完全栓塞9例,大部分栓塞1例,部分栓塞0例。早期手术组完全栓塞9例,大部分栓塞1例,部分栓塞0例。间期手术组完全栓塞7例,大部分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延期手术组完全栓塞6例,大部分栓塞3例,部分栓塞0例。经比较,超早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组动脉栓塞程度差异不显著(P>0.05),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与间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动脉栓塞程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的动脉栓塞程度均明显优于间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
超早期手术组和早期手术组均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间期手术组有2例患者出现术后肢体活动障碍,1例患者出现术后动脉瘤再出血。延期手术组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肢体活动障碍,1例患者出现术后脑积水。经比较,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与间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既往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多采用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式,但该法却存在创伤大和风险高等缺点。伴随医学的不断进步,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风险小和恢复快等优势[3]。我科对选择不同时机,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超早期手术组和早期手术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间期手术组、延期手术组(P<0.05),且超早期手术组和早期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间期手术组、延期手术组(P<0.05)。由此证实,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应及早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秦兆为,李义游,苏华实,等. 早期血管内介入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研究[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 (16):2507-2509.
[2]宋良鹏,葛丽丽,孙西周,等. 四藤通脉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J]. 西部中医药,2011(11): 85-87.
[3]赖挺,刘俊,杨辉,等. 血管内栓塞治疗已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 1296-1299.
【摘要】目的:观察选择不同时机,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随机平均分为4组,即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间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等,对比4组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包括动脉栓塞程度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超早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组动脉栓塞程度差异不显著(P>0.05),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与间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动脉栓塞程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的动脉栓塞程度均明显优于间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与间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应及早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临床研究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上常见的高风险疾病,可能会导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生,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我科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现将相关经验和观察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血管内介入治疗的4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为20~72岁,平均年龄为(44.2±3.5)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頭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颈项僵直、视力障碍、动眼神经麻痹和脑膜刺激征等。术前经Hunt-Hess分级,Ⅰ级15例,Ⅱ级13 例,Ⅲ级7例,Ⅳ级3 例,Ⅴ级2例。
1.2研究方法 根据手术距发病时间的差异,将这40例患者平均分为4组。其中,超早期手术组10例,所有患者均于发病后<48h内接受手术。早期手术组10例均于发病后48~72h内接受手术。间期手术组10例均于发病后96~336h内接受手术。延期手术组10例则在发病>336h后接受手术。对比不同组别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包括动脉栓塞程度和并发症情况。
1.3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需经常规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常规,心电图及颅脑CT等。针对临床检查,高度怀疑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一旦发现存在颅内动脉瘤,应视具体情况应用旋转DSA,以使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周围毗邻关系得以充分显示,并进一步确认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及位置。对患者行全麻、肝素化后,将与动脉瘤直径和形态相匹配的微弹簧圈填塞进动脉瘤腔内。第一枚弹簧圈宜选用三维弹簧圈,使其在动脉瘤腔内"成篮",待"成篮"满意后,根据手术需要,由外向内逐一填塞更加柔软、较小规格的弹簧圈,直到致密填塞动脉瘤[2]。随后行球囊辅助微弹簧圈填塞治疗,并于术后静滴尼莫地平进行扩容,给予激素及抗生素治疗4 d左右。
1.4评价标准 采用脑血管造影对治疗后动脉栓塞程度加以评价,分为完全栓塞、大部分栓塞和部分栓塞,并观察记录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行T检验,并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 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结果
对4组患者经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动脉栓塞程度加以观察如表1所示,超早期手术组完全栓塞9例,大部分栓塞1例,部分栓塞0例。早期手术组完全栓塞9例,大部分栓塞1例,部分栓塞0例。间期手术组完全栓塞7例,大部分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延期手术组完全栓塞6例,大部分栓塞3例,部分栓塞0例。经比较,超早期手术组与早期手术组动脉栓塞程度差异不显著(P>0.05),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与间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动脉栓塞程度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且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的动脉栓塞程度均明显优于间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
超早期手术组和早期手术组均无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间期手术组有2例患者出现术后肢体活动障碍,1例患者出现术后动脉瘤再出血。延期手术组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肢体活动障碍,1例患者出现术后脑积水。经比较,超早期手术组、早期手术组与间期手术组和延期手术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既往针对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多采用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式,但该法却存在创伤大和风险高等缺点。伴随医学的不断进步,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微创、风险小和恢复快等优势[3]。我科对选择不同时机,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发现超早期手术组和早期手术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间期手术组、延期手术组(P<0.05),且超早期手术组和早期手术组的术后并发症显著少于间期手术组、延期手术组(P<0.05)。由此证实,针对颅内动脉瘤患者,应及早开展血管内介入治疗,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秦兆为,李义游,苏华实,等. 早期血管内介入联合依达拉奉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临床研究[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 (16):2507-2509.
[2]宋良鹏,葛丽丽,孙西周,等. 四藤通脉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J]. 西部中医药,2011(11): 85-87.
[3]赖挺,刘俊,杨辉,等. 血管内栓塞治疗已破裂后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研究[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3(2): 1296-1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