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中问题解决方面的目标包括从数学角度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四个方面。从原来的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到不仅强调“分析与解决问题”,还要强调“发现与提出问题”,其实质上就是进一步注重了创新,鼓励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完整地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特别是要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最近,笔者在课堂教学的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了探索,逐步培养学生养成提问习惯,掌握提问方法,做到有效提问,以打造高效课堂。
一、学生生疑,以问题开路
有效学习,始于新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学生最感兴趣、最愿意解决的是自己发现的问题。上课伊始,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问题开路,产生进一步探索新知奥秘的强烈欲望。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快捷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到所学内容上来。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很容易在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求,学生自己想学时,学习效果是最好的,这样新课的教学自然就水到渠成。
例如: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的公园中的风景图片,同时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学校的旁边,就是美丽的××公园,去年刚刚进行了扩建,在扩建公园时,工人叔叔们还遇到了很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你能猜出他们遇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吗?”接着出示一块原来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圃,又动态演示长方形的几种变化图。学生看到熟悉的场景,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当成了工人,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想把花圃修建得大一些,有什么好办法?扩建后的花圃面积是多大?……
这样就让学生很自然地在问题中触摸到画图的策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2.借助预习提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预习提纲能对学生的预习起到引领的作用,避免学生做无用功。学生借助预习提纲,能够启发思维,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记录整理,为新课的学习埋好伏笔。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预习,提出自学要求:“同学们,动手查阅小学课本中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先独立整理,再记下自己的困惑与疑问。”
这样,学生到了课堂上就有“问”可提,教师也能适时了解不同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样,教师才能全面把握知识结构,并对学生的个性和需要、课堂资源、教学方法等做到统筹兼顾。
3.针对课题内容的思考发现问题
课题是教材重要的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的重点,课题中常常蕴含了丰富的问题。针对课题内容加以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使学生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教学“射线、直线和角”时,教师出示这一课题后,让学生提问题,学生就会提出:“什么是射线?”“射线和直线各有什么特点?”“射线、直线怎样画?”“角是怎么得到的?”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来源于他们的需要,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是最好的真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一般都迫切想要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此时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的巅峰,很多问题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都会迎刃而解,这样的课堂一定是自主的、高效的课堂。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提问,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做到有的放矢,打造高效课堂。
4.通过新知与旧知的比较发现问题
当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或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初步认识圆的特征时我分以下几步进行教学:①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②课件出示圆的实物图,最后抽象出平面图。③把圆和学过的直线图形放在一起比较:这个圆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这些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有什么区别?④小结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被调动起来,促进了全员参与度,提问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也能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并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对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
二、学生说疑,以问题启思
学生发现了问题,想表述清楚,并非易事。教师除了鼓励学生,为学生创设需要发问的“气场”,还要注意教给学生提问的思路、方向和表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愿问”“勤问”的初级阶段逐步达到“会问”“善问”的高级阶段。
每节课的课前预习时,我都要求学生做到画重点、找疑点,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做到逐字、逐词、逐句阅读,用笔把自己认为的重点、关键之处画出来;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先独立思考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确实有困难就在数学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困惑,作为问题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提出来。问题表述不清楚的,可以请其他同学补充和完善。长此以往,学生的方法积累就会转化成一种学习能力,提问就会做到精练有效,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三、学生答疑,以问题深入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知识与知识之间相互关联,有的知识点之间特别容易混淆。教学学生的这些“模糊点”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全面把握教材,设计精当的问题,以问题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完善自己的知识建构。
例如在探索间隔排列的规律时,几种不同的情况很容易混淆。我就设计了一个游戏:请男女生上来排队,五个男生,四个女生,先排成一排,再逐步演变成一个圆形,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适时提问:男生多还是女生多?要使男生和女生同样多,怎么办?这样学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区分出间隔排列的几种不同情况,找到了它们的不同点和联系,使知识得以深化。
四、学生反思,以问题提炼
反思就是学生对学过的内容和活动经验进行深层次的梳理和反省,进一步揭示其中的理性经验。仍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为例,每当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完一道题,我都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这一问题运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运用的?”“运用这一策略有什么好处?”,等等。这种学生自我提问式反思,促进了学生对其解决问题经验的概括和提升。通过反思,实现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概括策略。这样的策略来得真实、自然,学生认识深刻,体验更深刻。
我们著名数学家丁孙曾说过:“没有问题的学生不能算是好学生。”保护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一样,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潜心研究,付诸行动,以有效提问打造高效课堂,让“问题”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导火索,引爆学生的智慧,迎接灿烂的明天!?
一、学生生疑,以问题开路
有效学习,始于新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学生最感兴趣、最愿意解决的是自己发现的问题。上课伊始,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问题开路,产生进一步探索新知奥秘的强烈欲望。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
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快捷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转移到所学内容上来。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很容易在问题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产生解决问题的迫切需求,学生自己想学时,学习效果是最好的,这样新课的教学自然就水到渠成。
例如: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熟悉的公园中的风景图片,同时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学校的旁边,就是美丽的××公园,去年刚刚进行了扩建,在扩建公园时,工人叔叔们还遇到了很多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呢!你能猜出他们遇到了哪些数学问题吗?”接着出示一块原来长8米,宽6米的长方形花圃,又动态演示长方形的几种变化图。学生看到熟悉的场景,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当成了工人,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想把花圃修建得大一些,有什么好办法?扩建后的花圃面积是多大?……
这样就让学生很自然地在问题中触摸到画图的策略,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2.借助预习提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预习提纲能对学生的预习起到引领的作用,避免学生做无用功。学生借助预习提纲,能够启发思维,在预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记录整理,为新课的学习埋好伏笔。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回家预习,提出自学要求:“同学们,动手查阅小学课本中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先独立整理,再记下自己的困惑与疑问。”
这样,学生到了课堂上就有“问”可提,教师也能适时了解不同学生的需要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样,教师才能全面把握知识结构,并对学生的个性和需要、课堂资源、教学方法等做到统筹兼顾。
3.针对课题内容的思考发现问题
课题是教材重要的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学习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的重点,课题中常常蕴含了丰富的问题。针对课题内容加以思考、发现和提出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使学生养成爱提问的好习惯,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比如:教学“射线、直线和角”时,教师出示这一课题后,让学生提问题,学生就会提出:“什么是射线?”“射线和直线各有什么特点?”“射线、直线怎样画?”“角是怎么得到的?”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来源于他们的需要,适合他们的认知水平,是最好的真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一般都迫切想要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此时他们的思维处于活跃的巅峰,很多问题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都会迎刃而解,这样的课堂一定是自主的、高效的课堂。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提问,还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灵活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步骤,做到有的放矢,打造高效课堂。
4.通过新知与旧知的比较发现问题
当教学内容比较枯燥,或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和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恰当的问题,架起知识迁移的桥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初步认识圆的特征时我分以下几步进行教学:①请同学们举例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②课件出示圆的实物图,最后抽象出平面图。③把圆和学过的直线图形放在一起比较:这个圆与我们以前学习的这些由线段围成的直线图形有什么区别?④小结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通过新旧知识的对比,学生的好奇心立刻被调动起来,促进了全员参与度,提问意识得到有效提升;学生也能在比较中发现问题,并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对新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中。
二、学生说疑,以问题启思
学生发现了问题,想表述清楚,并非易事。教师除了鼓励学生,为学生创设需要发问的“气场”,还要注意教给学生提问的思路、方向和表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愿问”“勤问”的初级阶段逐步达到“会问”“善问”的高级阶段。
每节课的课前预习时,我都要求学生做到画重点、找疑点,实际上就是鼓励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做到逐字、逐词、逐句阅读,用笔把自己认为的重点、关键之处画出来;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先独立思考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确实有困难就在数学笔记本上记录下自己的困惑,作为问题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提出来。问题表述不清楚的,可以请其他同学补充和完善。长此以往,学生的方法积累就会转化成一种学习能力,提问就会做到精练有效,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三、学生答疑,以问题深入
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知识与知识之间相互关联,有的知识点之间特别容易混淆。教学学生的这些“模糊点”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全面把握教材,设计精当的问题,以问题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明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完善自己的知识建构。
例如在探索间隔排列的规律时,几种不同的情况很容易混淆。我就设计了一个游戏:请男女生上来排队,五个男生,四个女生,先排成一排,再逐步演变成一个圆形,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适时提问:男生多还是女生多?要使男生和女生同样多,怎么办?这样学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区分出间隔排列的几种不同情况,找到了它们的不同点和联系,使知识得以深化。
四、学生反思,以问题提炼
反思就是学生对学过的内容和活动经验进行深层次的梳理和反省,进一步揭示其中的理性经验。仍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为例,每当学生灵活运用策略解决完一道题,我都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解决这一问题运用了什么策略?”“是怎样运用的?”“运用这一策略有什么好处?”,等等。这种学生自我提问式反思,促进了学生对其解决问题经验的概括和提升。通过反思,实现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概括策略。这样的策略来得真实、自然,学生认识深刻,体验更深刻。
我们著名数学家丁孙曾说过:“没有问题的学生不能算是好学生。”保护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就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一样,非常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潜心研究,付诸行动,以有效提问打造高效课堂,让“问题”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导火索,引爆学生的智慧,迎接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