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八大以来高校内部审计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通过不完全统计分析市属本科院校内部审计的现状,指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基于风险管理的视角提出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抓住改革发展机遇,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的四个粗浅建议。
关键词:风险管理 优化 高校 内部审计
“中国传媒大学8名党员领导干部塌方式违纪”、 “四川高校领导接连落马,基建采购领域成腐败高发区”…曾经被誉为“象牙塔”的高等学校,本应是教书育人的清净所在,缘何也成为腐败问题易发高发领域?在震惊和感叹之际,作为高校管理控制“防火墙”的内部审计必须警醒:如何有效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如何及时发现并促进问题解决,适时降低高校运营风险,确保其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已经是摆在高校内部审计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重拳打击腐败,各级纪委、监察部门深度 “三转”,从参与职能部门业务工作中抽身,聚焦监督执纪问责的主责主业,作为 “经济卫士”的我国审计系统势必要担负起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强调,“实行审计全覆盖,既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审计机关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和保障作用的必然要求”,审计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反腐先行军,国家赋予各级审计机构的职能地位达到空前高度。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行业分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积极发现和努力抓住发展机遇,适应和体现国家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
1.“免疫系统”论指导高校内部审计功能新定位。审计功能是指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功效。免疫系统是人体当中重要的防御力量,是人体中专门负责防御病毒和细菌入侵的“部门”。如果免疫系统工作异常,结果当然是毁灭性的。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具有揭示、抵御和预防功能的“免疫系统”。国家审计署在对内部审计的指导意见中特别强调,内部审计要成为单位运行系统中的“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系统”预防、揭示、抵御三大功能的发挥,促进单位事业健康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基于 “免疫系统”功能的新定位,势必要从财务领域的经济监督深入扩展到内部控制、战略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等高校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负责全面防御各种“病毒”和“细菌”入侵。
2.最新规范法规指引高校内部审计方式新探索。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进和强化审计监督,先后修订出台多项规范法规,确保了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可行。譬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强审计监督”,要“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其中,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特别是2009年9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作为第一个行业性的内部审计指南,纳入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指南体系,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方式、新方法提供了规范性的应用指引。
二、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其发展制约因素
经过不断转型发展,高校内部审计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其审计的 “免疫系统”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还不能完全相适应国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和高校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具体现状集中体现在:一是高校内部审计站位不高,注重揭示违纪违规问题,较少关注高校体制机制问题,审计高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审计业务范围较窄,主要着力开展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三是审计力量不足,业务能力不强,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审计之所以能够发挥经济监督、风险防范等“免疫系统”职能,就在于其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等本质特征。相比较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而言,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管理部门,具有得天独厚的内部信息资源优势,能时刻关注单位内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风险,并能及时评价应对策略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然而正是由于内部审计置身其中,使得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具有先天性的缺陷,直接制约着审计本质特征-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的作用发挥。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权威性是审计的气节,公正性是审计的立场。一个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一支专业审计队伍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属17所本科院校均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从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具体情况来看,主要做法有两种:一种是高校将审计机构和纪检、监察部门或财务部门合署办公,合署办公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一种是单独设立审计处,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与其他部门平行,同样弱化了内部审计的獨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无论是校长主管、纪委书记协管,还是校长直管,人员配备、经费来源、审计工作等均不能从所依附的行政权力中脱离出来,受制于高校的经济利益,同样影响着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由此可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机构设置、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是制约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树立风险管理意识,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的策略
风险无处不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化,高校办学自主权限的扩大,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不断提高高校内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高校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就必须充分抓住改革发展机遇,全面树立风险管理意识,进一步优化内部审计工作,使其成为高校健康发展的自身“免疫系统”,充分发挥其预防、揭示、抵御三大功能。
1.贯彻风险管理理念,强化内部审计功能。高校的风险管理是对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收集、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并结合高校实际,将其影响后果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其在高校内部控制治理中的作用机理和高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发挥的目的不谋而合。将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有机结合,通过树立科学风险管理价值观、成立专业风险管理机构、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并强化内部审计预防、揭示、抵御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 2.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优化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机构要促进管理层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实时探索化解制约其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适合高校运行机制的审计委员制。由上级主管部门、单位负责人和单位职工代表组成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直接隶属于审计委员会,有效增强内部审计在高校中的地位和独立性。
3.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内审人员素质。面对复杂多变的高校经营环境和内容繁多的审计业务,如何防范和降低风险是内部审计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积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健全审计职业保障体系,在“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通过继续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和专业资格考试来强化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其风险管理能力,将风险控制控制在可接受最低程度。
4.确保风险实时控制,优化审计信息技术。结合我国正在推行的“金审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审计过程从单纯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转变,利用网络对审计对象进行实时监控和检查;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高校内部公用审计信息平台,运用现代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对大量的审计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反馈,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来监测、评价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风险状况,通过风险管理信息共享系统将高校内外部的相关风险管理信息进行确认和传递;最终实现高校内部审计技术不断优化,发挥既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風险,又能提高高校规避风险能力的“免疫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家义主编.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5。
[2]教育部财务司编.教育内部审计规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李娟.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李晓慧.风险管理框架下审计理论与流程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
[5]嵇康义,于纹,吴盛南. 从风险视角谈高校内部审计治理的有效途径[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0) 。
作者简介:李金梅,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审计处综合科科长。主要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优化研究。
关键词:风险管理 优化 高校 内部审计
“中国传媒大学8名党员领导干部塌方式违纪”、 “四川高校领导接连落马,基建采购领域成腐败高发区”…曾经被誉为“象牙塔”的高等学校,本应是教书育人的清净所在,缘何也成为腐败问题易发高发领域?在震惊和感叹之际,作为高校管理控制“防火墙”的内部审计必须警醒:如何有效发挥“免疫系统”功能,如何及时发现并促进问题解决,适时降低高校运营风险,确保其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已经是摆在高校内部审计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面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重拳打击腐败,各级纪委、监察部门深度 “三转”,从参与职能部门业务工作中抽身,聚焦监督执纪问责的主责主业,作为 “经济卫士”的我国审计系统势必要担负起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强调,“实行审计全覆盖,既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审计机关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和保障作用的必然要求”,审计特别是经济责任审计已经成为反腐先行军,国家赋予各级审计机构的职能地位达到空前高度。作为内部审计的一个行业分支,高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积极发现和努力抓住发展机遇,适应和体现国家对审计工作的新要求。
1.“免疫系统”论指导高校内部审计功能新定位。审计功能是指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功效。免疫系统是人体当中重要的防御力量,是人体中专门负责防御病毒和细菌入侵的“部门”。如果免疫系统工作异常,结果当然是毁灭性的。刘家义审计长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具有揭示、抵御和预防功能的“免疫系统”。国家审计署在对内部审计的指导意见中特别强调,内部审计要成为单位运行系统中的“免疫系统”,通过“免疫系统”预防、揭示、抵御三大功能的发挥,促进单位事业健康发展。高校内部审计基于 “免疫系统”功能的新定位,势必要从财务领域的经济监督深入扩展到内部控制、战略管理以及风险管理等高校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负责全面防御各种“病毒”和“细菌”入侵。
2.最新规范法规指引高校内部审计方式新探索。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进和强化审计监督,先后修订出台多项规范法规,确保了内部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规可行。譬如,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加强审计监督”,要“健全严格的财务预算、核准和审计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其中,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特别是2009年9月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发布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作为第一个行业性的内部审计指南,纳入了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与指南体系,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方式、新方法提供了规范性的应用指引。
二、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及其发展制约因素
经过不断转型发展,高校内部审计专业化、职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是其审计的 “免疫系统”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还不能完全相适应国家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和高校发展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具体现状集中体现在:一是高校内部审计站位不高,注重揭示违纪违规问题,较少关注高校体制机制问题,审计高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审计结果运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审计业务范围较窄,主要着力开展建设工程项目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宽;三是审计力量不足,业务能力不强,审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审计之所以能够发挥经济监督、风险防范等“免疫系统”职能,就在于其具有独立性、权威性和公正性等本质特征。相比较国家审计、社会审计而言,内部审计作为单位内部管理部门,具有得天独厚的内部信息资源优势,能时刻关注单位内外部环境变化所导致的风险,并能及时评价应对策略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然而正是由于内部审计置身其中,使得其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具有先天性的缺陷,直接制约着审计本质特征-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的作用发挥。
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权威性是审计的气节,公正性是审计的立场。一个独立的审计机构和一支专业审计队伍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市属17所本科院校均独立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从内部审计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具体情况来看,主要做法有两种:一种是高校将审计机构和纪检、监察部门或财务部门合署办公,合署办公严重影响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一种是单独设立审计处,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与其他部门平行,同样弱化了内部审计的獨立性和权威性。内部审计作为高校内部设置的机构,无论是校长主管、纪委书记协管,还是校长直管,人员配备、经费来源、审计工作等均不能从所依附的行政权力中脱离出来,受制于高校的经济利益,同样影响着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公正性和权威性。由此可见,高校内部审计机构的机构设置、管理体制直接影响着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是制约高校内部审计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树立风险管理意识,优化高校内部审计的策略
风险无处不在,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深化,高校办学自主权限的扩大,为全面推进依法治校、不断提高高校内部治理能力、不断提升高校领导干部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就必须充分抓住改革发展机遇,全面树立风险管理意识,进一步优化内部审计工作,使其成为高校健康发展的自身“免疫系统”,充分发挥其预防、揭示、抵御三大功能。
1.贯彻风险管理理念,强化内部审计功能。高校的风险管理是对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目标实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进行收集、识别和评价的基础上,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并结合高校实际,将其影响后果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的过程;其在高校内部控制治理中的作用机理和高校内部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发挥的目的不谋而合。将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有机结合,通过树立科学风险管理价值观、成立专业风险管理机构、营造风险管理文化氛围,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并强化内部审计预防、揭示、抵御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 2.建立风险管理制度,优化内部审计机制。内部审计机构要促进管理层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实时探索化解制约其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公正性,适合高校运行机制的审计委员制。由上级主管部门、单位负责人和单位职工代表组成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在机构、人员、经费上直接隶属于审计委员会,有效增强内部审计在高校中的地位和独立性。
3.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升内审人员素质。面对复杂多变的高校经营环境和内容繁多的审计业务,如何防范和降低风险是内部审计工作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积极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建立健全审计职业保障体系,在“免疫系统”理论指导下,通过继续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和专业资格考试来强化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增强其风险管理能力,将风险控制控制在可接受最低程度。
4.确保风险实时控制,优化审计信息技术。结合我国正在推行的“金审工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审计过程从单纯现场审计转变为现场审计与远程审计、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转变,利用网络对审计对象进行实时监控和检查;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高校内部公用审计信息平台,运用现代审计信息处理系统对大量的审计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处理、分析和反馈,利用计算机软件系统来监测、评价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风险状况,通过风险管理信息共享系统将高校内外部的相关风险管理信息进行确认和传递;最终实现高校内部审计技术不断优化,发挥既能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風险,又能提高高校规避风险能力的“免疫系统”功能。
参考文献:
[1]刘家义主编.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审计理论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5。
[2]教育部财务司编.教育内部审计规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李娟.高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问题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李晓慧.风险管理框架下审计理论与流程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0。
[5]嵇康义,于纹,吴盛南. 从风险视角谈高校内部审计治理的有效途径[J].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6(20) 。
作者简介:李金梅,女,硕士研究生,讲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审计处综合科科长。主要研究方向:高校财务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