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聚氰胺,一个对大多数人而言极为冷门的词汇,最近却频繁地出现在各大报纸、电视的新闻当中,狠狠地火了一把。这种广泛运用于木材加工、塑料、涂料、造纸、纺织、医药等行业的化工原料出现在了不应该出现的地方——婴幼儿奶粉中,将包括一众热点名牌在内的国产乳品企业拉下了马。一时间国人闻奶色变,神州大地掀起一场“白色恐怖”。
事件回顾
▲第一阶段:消费者投诉三鹿
3月:三鹿接到消费者投诉,称送检未发现问题;
▲第二阶段:各地出现结石宝宝
3月:南京出现全国首例肾结石婴儿病例;
8月1日: 三鹿查明不法奶农在原奶中掺入三聚氰胺,但未对外公布消息;
9月1日:豫赣鄂等多省发现类似病例;
9月8日:甘肃14名婴儿患结石住院,均来自农村;
9月10日:陕甘宁再现6例,南京10例婴幼儿结石案例;
▲第三阶段:三鹿承认奶粉受污染
9月8日:甘肃《兰州晨报》等媒体首先以“某奶粉品牌”为名,爆料毒奶粉事件,三鹿稳坐泰山,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9月11日:甘肃59名婴儿患病,1人死亡;
9月11日凌晨3时:三鹿作为毒奶粉的始作俑者,被新华网曝光,社会哗然;
9月11日上午:三鹿称奶粉质检合格,没有18元价位奶粉;
9月11日晚间:三鹿承认700吨奶粉受污染;
9月11日:卫生部提醒停止食用该品种奶粉;
同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发出警告“中国婴儿奶粉不要购买不要食用”;
9月12日:三鹿集团辩称不法奶农在原奶中掺入三聚氰胺;
▲第四阶段:警方传召嫌疑人员
9月12日:石家庄警方传唤78名问题奶粉嫌疑人;质检总局开始全国性调查;卫生部上报病例,印发相关诊疗方案;
9月12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宁波、长沙等地的三鹿奶粉下架;
9月13日:国务院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机制处置三鹿奶粉污染事件;
▲第五阶段:事态蔓延
9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消息,三鹿、伊利、蒙牛、雅士利等22家奶粉中检出三聚氰胺,其中三鹿奶粉含量最高;
9月16日:鉴于三鹿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法人代表田文华对事故负有很大责任,石家庄市委作出决定,免去田文华三鹿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职务,按照董事会章程及程序罢免田文华董事长职务,并解聘其总经理职务。免去石家庄市分管农业生产的副市长张发旺的职务,同时免去石家庄市畜牧水产局局长孙任虎的职务。石家庄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张毅,石家庄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党组书记李志国16日也被上级主管机关免去了党内外职务;
9月17日:石家庄市委副书记、市长冀纯堂被免去石家庄市委副书记职务,次日,其市长职务被免;
9月22日: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职务被免;
同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局长李长江因“毒奶粉”事件引咎辞职,这是事件曝光后第一位被问责的部级官员;
截至2008年9月21日,全国因食用含有三聚氰胺奶粉导致住院的婴幼儿1万余人,官方确认4例患儿死亡。卫生部称,经流行病学调查,这些患儿基本上与食用三鹿牌奶粉有关!
三鹿,巨人猝死!
身处事件“风暴眼”的石家庄三鹿集团是一个已经有半个世纪历史,集奶牛饲养、乳品加工、科研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是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连续6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是国产奶粉的“龙头”,奶粉产销量已连续10余年全国第一,2007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8.26%,比位居二三的其他品牌分别高出5.68%和9.43%。
工商资料显示,三鹿集团2007年的总资产为16.19亿元,总负债为3.95亿元,净资产为12.24亿元,在2005年得到新西兰恒天然集团8.64亿元注资以后,三鹿集团的财务状况相当健康,可以说三鹿集团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辉煌的最高峰。
记得去年9月2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曾播出特别节目“中国制造”首集——《1100道检验关的背后》,对三鹿婴幼儿奶粉的生产过程进行了详尽调查,展示了中国婴幼儿奶粉标杆企业——三鹿集团过硬的产品质量和科学、严谨的过程管理。今年1月8日,三鹿集团“新一代婴幼儿配方奶粉研究及其配套技术的创新与集成项目”更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这些荣誉与光环给消费者带来的是信任感与安全感,然而“毒奶门”事件犹如平地一声惊雷,将三鹿集团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形象震得支离破碎!
不少人还记得,早在2004年造成大批“大头娃娃”的阜阳“空壳奶粉事件”中,三鹿就赫然出现在问题奶粉“黑名单”上。事后,经阜阳市有关部门鉴定,最终认为是误将假冒伪劣产品当成三鹿奶粉列入了不合格奶粉的“黑名单”, 当时的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也在接受采访时连连喊冤:“创造一个名牌不易,保护一个名牌更难。”她呼吁各方要负起责任,“不要让李逵替李鬼受过”。成功的危机公关使三鹿逃过一劫,但现在看来,这或许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暗示,是一场大病来临之前的阵痛。在随后的2005年一前一后的“光明问题奶”和”雀巢碘超标奶”,在奶源品质管理的问题上给国内乳制品企业上了相当深刻的一课。很显然,三鹿集团并不是一个会学习的好学生。
其实,在“毒奶门”事件全面爆发之前,三鹿是曾经有机会纠正自己的错误,将事件影响降到最低的。温州泰顺消费者王远萍,2007年11月陆续购买了15包三鹿奶粉。其13岁的女儿每晚睡前喝上一杯,次日早晨的第一次小便就会黏稠、呈淡黄色米汤状。王远萍拨打了三鹿奶粉的服务热线,并按厂方要求邮寄两包原封奶粉送检。非常微妙的是,代理商检验后却没有出示报告单。如此这般,王远萍化名78900880088在天涯等网站上发帖曝光。如果三鹿回头来看,一定会认为这是冥冥中安排的又一次预警。不过三鹿并没有珍惜,用四箱奶粉一纸协议封了消费者的口,也堵上了自己的生路。
按照三鹿集团目前的说法,在原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是三鹿集团下一些奶站的不法分子,三鹿集团本身也是受害者,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不禁要问,即使是奶源受到污染,那么在生产前的检验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发现?被称作“蛋白精”的三聚氰胺,对食品的污染早有先例:2007年美国宠物食品污染事件的初步调查结果认为,是小麦蛋白粉被掺杂了三聚氰胺,而这其中,就有来自江苏徐州和山东滨州的产品。况且,对于三聚氰胺的危害,1994年国际化学品安全规划署与欧洲联盟委员会合编的《国际化学品安全手册》中早有说明:长期或反复大量摄入三聚氰胺可能对肾与膀胱产生影响,导致产生结石。这些对于从事奶粉生产的企业而言,不应该是陌生的。
事实上,三鹿集团在去年就接到消费者的反映,直至今年6月份投诉的人越来越多,8月份偷偷摸摸地停产——从三鹿自己公布的信息来看,这家企业对于自己的奶粉有问题早已知情,但在这期间,三鹿不作为。
而当媒体对三鹿奶粉的质量问题曝光之后,“遮掩问题”却是他们最先实施的应对之策。 三鹿集团传媒部部长崔彦锋说:“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所有的产品都是没有问题的!”这也成为了三鹿各方对事件的统一回应口径。
然而,调查结果却不容三鹿抵赖,三鹿接着承认,6月份开始,病例逐渐增多,直到8月1日才查明真相,“是不法奶农向鲜牛奶中掺入三聚氰胺造成婴儿患肾结石,不法奶农才是这次事件的真凶”。并迅即召回8月6日前产的所有奶粉。但这并不能让消费者满意。既然8月1日就得出结论自己的奶粉中有三聚氰胺,为何要召回8月6日前出厂的奶粉?这就是说,在明明知道自己在生产毒奶粉之后,三鹿还继续生产了至少5天毒奶粉,产量以千吨计。而这次召回是秘密进行的,消费者并不知情,因此,在此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又有多少无辜的孩子喝下了掺毒的奶粉,我们不得而知。这已触犯了中国《刑法》第144条:“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规定,9月17日,警方也正是基于此条款将田文华刑事拘留的。
现在,三鹿奶粉已全面停产、下架,三鹿集团的董事长也被免职、拘留,但由“三鹿事件”引发的我们对企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思考却还在继续。
温家宝总理9月27日出席在天津举行的第二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开幕式并致辞。在致辞中,有一句让媒体喝彩的妙语:希望企业家身上都流着道德的血液。总理强调:“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尤其重视企业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这样才能“使整个中国制造成为中国人放心、世界人民放心、有信誉的产品”。总理一席话,语重且心长,企业当牢记:做品牌不能丧失道德,不能唯利是图,欺蒙坑骗消费者,否则必被市场淘汰,被消费者抛弃!
三鹿集团副总裁王玉良曾经说过,“多年来,三鹿集团一直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确保每一袋产品安全、优质。”讲得太好了,完全将自己放在了道德的高地上,但如今看来这又是多大的一个讽刺。
企业是社会肌体的活力细胞,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是人类进步的推进器。和谐社会呼唤责任企业,具有高度责任感和高尚道德品格的企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三鹿倒下了,在它最为辉煌的时期猝然死去,他没有死在竞争者的手中,而是溺死在道德缺失的泥潭里,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遗憾和深刻的反思!
乳品,行业乱局
三鹿“9·11”事件以来,三聚氰胺犹如一颗威力无比的集束核弹由奶粉到液态奶,相继击中蒙牛、伊利、光明等乳品巨头。亿万国内消费者对国产乳品的恐惧迅速蔓延,“三鹿危机”已迅速演化为中国乳品行业危机。
三聚氰胺造成有毒奶源;
有毒奶源造成问题奶粉;
问题奶粉造成国产乳品业危机;
毫无疑问,“三鹿事件”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案,暴露了整个行业的行为失范,透过三聚氰胺引发的蝴蝶效应,看似罪魁祸首的三鹿奶粉,其实不过是将潜伏已久的危机引爆。十年来,创造出惊人成长业绩的乳制品行业面对三聚氰胺竟然全线失守,我们不禁要问:是什么将中国乳制品行业推到了悬崖的边缘?
从1995年起,雀巢、卡夫、达能、帕玛拉特等乳业大亨先后在我国建立奶品生产基地和营销网络。他们带来了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我国的乳品企业也正是在这段时期开始大规模发展的。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整体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这个时期中国的乳制品行业每年以2位数的增长率迅速发展,同时出现了大量乳品企业。一时间,中国大地上乳品行业群雄并起,逐鹿中原。
这些“野心勃勃”的企业为了迅速扩张,纷纷将目光投向了市场下游,打品牌广告、大面积铺货、占领市场。各大乳品品牌的广告满天飞,其制作精美程度堪比好莱坞大片,品牌知名度也较之一些历史悠久的洋品牌有后来之上之感。以蒙牛为例,2000年到2007年,其销售额从2.47亿元飙升至213亿元,增长了85倍。
正当我们为短时间内产生如此多的民族品牌而欣欣然时,却忽视了这个行业存在的隐忧。
中国的乳制品企业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山东等畜牧大省,导致很多企业奶源不足。而各大企业又纷纷将钱投放在下游销售渠道的建设上,而对奶源地的建设重视不够。蒙牛2004年销售支出为10.39亿元,用于奶源地建设的费用仅为4000万元;光明乳业上市之初,甚至将奶牛资产作为“非优质资产”从上市公司剥离。1998年到2006年,中国乳制品产量从60万吨增加到1622万吨,增长了28倍;但奶牛存栏数仅从1998年的439.7万头增加到了2007年的1387.9万头,只增长了3倍多。迫于竞争,中国乳品企业近几年常见的做法是有奶必收,甚至四处“抢奶”。就以此次问题暴露最为严重的河北省为例,仅保定一地就聚集了伊利、蒙牛、三鹿、完达山等规模以上乳品企业,日生产能力总和超过2000吨,但当地日产鲜奶只有800吨,高速发展的乳品行业与原奶供应能力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企业对奶源可谓是“寸土必争”。
单纯的强调市场占有与销售渠道的建设,而忽视奶源地的建设和投入,这种舍本逐末的发展模式无异于饮鸩止渴。
早在2007年9月的达沃斯论坛上,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中国乳品行业的盛世危言:“中国乳品市场销售空间巨大,但整个行业已经过了最为巅峰的高速增长期,在世界乳品价格暴涨的情况下,受制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乳品行业价格不仅不涨,反而出现了下降。成本在提高,价格却在下降,导致的必然是恶性循环。”
非常不幸,潘刚的话一语成谶。时至2007年下半年,受国际奶粉价格暴涨及今年年初饲料价格上升的影响,“抢奶”现象越演越烈,各厂商争相叫价,鲜奶价格一个月内由每公斤1.90元疯涨到最高2.30元。而在奶源最为紧张时,甚至有奶贩子开着奶罐车到奶农家以比市价每公斤高出0.20到0.30元的价格收奶,而通过添加水和其他化合物,这些奶贩可以将1顿奶变成1.5吨甚至更多,照样获利。
要使其灭亡,先使其疯狂,于是惩罚终于来了。
中国乳品企业用十几年的时间培育出了世界上最大的乳品市场,但却被自己亲手加进去的三聚氰胺在一夜之间将市场的信心摧垮。
9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三聚氰胺专项检查结果后,伊利、蒙牛的订单已锐减8成。伊利连续逆市跌停,换手率达到上市以来最高的31%。9月23日,蒙牛复牌,亦狂泻65%,6.85港元的开盘价创下52周来的最低,市值损失高达近186亿港元,折合162.6亿元人民币。瑞信报告认为,蒙牛的产品损失可能达到8亿元。光明乳业也连续几天跌停。乳业三杰因股价暴跌而令市值合计损失已经高达人民币210.47亿元。
乳品乱世以一个惨烈的形态骤然收场,市场洗牌在所难免,一个新的行业格局在混沌的酝酿之中,我们期待着一个治世的到来!
政府,厉行立信
如果说“三鹿事件”的曝光带给我们的是震惊,而当真相一层层的揭开,带给大众的就是愤怒。
早在8月2日石家庄市政府就已经接到有关问题奶粉的报告,其本应在两小时内上报,但为了不可告人的目的竟悍然将“问题”雪藏,终至于无法收拾的地步。因由自然无须讳言:三鹿集团家大业大,之于当地经济和政府税收皆至关重要,遂起袒护之心。河北省、市两级政府,完全成为一地之私的俘虏,他们既在乎形象,又在乎利益,唯独不在乎公共安全。真相水落石出,三鹿丑闻连带出更惊世的政府丑闻。所有暗渡陈仓的企图,皆不过是一枕黄粱。当地政府辛苦经营的这堵看似密不透风的墙,瞬间成为断壁残垣,而内里的丑陋也一览无遗地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之内。
三聚氰胺毒奶粉丑闻不但重创中国奶业,更因为再度打击中国在国际上本已脆弱不堪的食品安全形象,而使北京奥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国际形象受损。大众对国产食品安全的信心溃堤,恐怕也淹没了他们对当地政府的执政能力、公信力的认同,其严峻的后果是毒奶粉撼动了社会基本信心,如果不能妥善的处置、及时全面的改革,最终将削弱国家的统治基础。
“向人民做出交待!”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所形成决议的最后七个字,这七个字字字千钧。
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机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由卫生部牵头,国家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农业部、公安部、食品药品监管局等部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参加,共同做好对三鹿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的处置工作。
一场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重树政府形象的战役迅即打响!
卫生部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各医疗机构对食用含三聚氰胺奶粉的婴幼儿进行免费筛查,对筛查确定为泌尿系统结石的患儿实施免费救治。
三鹿奶粉在出事之前是国家名牌,国家质检总局的免检产品。三鹿产品之所以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国人对这两块牌子的信任,更深层次而言是对国家、对政府的信任。但“三鹿事件”一出,大众一下子发现自己上当了,一开始他们认为是上了三鹿这个牌子的当,但渐渐地发现是上了权威部门的当。
公众质疑的目光首先投向了国家质检总局。此次检测出含有三聚氰胺的三鹿、伊利、蒙牛等几大知名乳品企业的奶粉等产品皆享有国家质检总局颁发的“免检产品”称号。按道理,要拿到这么一块“免检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严格的申报条件、严格的申报程序、严格的检验检测…… 然而如此严格之下竟然发生了如此严重的事件,并且事件的揭发却并非由质监部门的抽检发现,而是用上万无辜孩童的健康、多个幼小生命的早逝及无数家庭的眼泪来哭诉痛陈。
2000年8月,国家质检总局本着“扶优扶强引导消费”的目的而实施的“免检制度”,其初衷无疑是好的,但却为某些企业的暗箱操作提供了可能,成为失德企业牟利的“保护伞”,造成政府对免检产品监督上的真空。由此看来,“免检制度”作为一个制度本身其设计是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的。
9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从即日起停止所有食品类生产企业获得的国家免检产品资格,相关企业立即停止对国家免检资格的宣传活动,其生产的产品和印刷在包装上已使用的免检标志不再有效。执行了8年之久的免检制度在食品行业寿终正寝!
9月22日,64岁的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正式引咎辞职,开启了新形势下反省罪己的先例。中央也掀起了问责风暴,石家庄市党政一把手及多名相关责任官员纷纷被风暴刮倒,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被刑事拘留。中央的处理手段很大程度上顺应了民意、平息了民愤,让我们看到了中央用霹雳手段治党理政的决心,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负责任的政府。
然而,公众对于产品质量安全的不安心态却不能仅仅通过一个制度的废除和责任人的受罚而消除,只有完备制度、健全机制,才能在今后有效的预防问题、解决问题,才应该是政府在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重中之重。
10月9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条例对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法律责任作了三个方面的规定,包括建立违法生产经营者“黑名单”制度、对有关人民政府、有关部门负有领导责任的负责人依法追究责任等。我们可以将这个看做政府对于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改革走出的第一步。
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只有短短的30年时间。而西方的发达国家经过了数百年的市场经济摸索,也经历了无数惨痛的教训。规则清晰、公正透明、权责对等、专业化、民主化——这是西方国家总结监管史上的诸多教训而得出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以缩短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期。9月23日,温家宝总理在纽约回答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的提问时,也特别强调,中国要采取有力措施确保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中方愿在此方面加强同美方合作。中国将加大开放的力度,加大学习外国先进经验的力度,以不断变革我们的体制,这无疑是令人鼓舞的。
“三鹿事件”所掀起的这场震动如同汶川地震一样在国人的心坎上划下了猩红的伤口,物质上的坍塌可以经由重建而获得新生,而信任的瓦解与政府公信力的沦落,需要重建的道路则更长。
愿国人早日走出“毒奶粉”带来的“白色恐怖”!
愿孩子们的苦难,真的能在“民族进步的过程中得到补偿”!
(责任编辑:胡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