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学科,社会学与课堂教学具有深厚的渊源,社会学从社会发展的角度高度重视在各种学科当中渗透和融入人文素质的培养,顺应中学课程改革,将社会学融入课堂教学对中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興趣与探索精神、批判和理性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三个递进层次的人才素质培养和塑造上。
关键词:社会学;课堂教学;作用
一、社会学的定义与功能
社会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产生和发展不过百年历史,定义却百花齐放,对社会学的定义至今已不下百种,这也足以体现了这个新兴学科的包容性。我们用得比较多的定义比如: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社会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学科等等,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的中国,最后者定义较为常用。
社会学具有对社会的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批评功能、社会管理与控制以及人的社会化功能。社会学描述和解释功能强调了事物因果的多联系性和复杂性,这对课堂教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世纪前,占据统治地位的牛顿经典力学被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打破,摧毁了一因一果的线性思维方式,引起了课堂教学的革命。社会的预测功能强调了把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密切结合起来,批判了人们的工具合理l生意识,指出对科学的发展应当重视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意志因素以及人文精神、人文关怀,避免造成现代人的失落虚无感和信仰危机。社会学批评功能是指站在科学、中立的立场上,对错误的思想、过时的观念、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与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揭露与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及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社会学人的社会化功能对个人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向人灌输与强化公民意识,让人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情感态度和文化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夯实培养。在这点上,社会学以其独特的学科特点融入和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能起着积极的推动和发酵作用。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兴趣与探索精神、批判和理性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三个递进的人才素质培养层次上。
(一)社会学有助于课堂教学“从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教走向社会”,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社会学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关注的学科习惯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启示和帮助,课堂教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课堂教知识都是生活和实验的总结,生活中所有的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纯粹的知识灌输不但不能达到学习的良好效果,而且很有可能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具备社会学眼光和社会学思维,推崇“从生活走进课堂教,从课堂教走向社会”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些生活现象或小实验总规律,尝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将不但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极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展他们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每章的知识导入,盘活知识引子,从社会生活、社会现象人手,吸引学生的关注。通过这些易懂有趣的导入,引导学生在熟悉、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教学习。
社会学的很多现象是每个人都熟悉的,每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接触、感受。在繁难的课堂教教学中,如果能将课堂教原理所解释的现象用人们所熟悉的社会学的规律去解释,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活学活用课堂教的基本原理,而且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主要的很可能会对社会学所表现的某些规律找到理论依据,所以烦杂的基础理论内容都可以用通俗语言高度概括,用熟悉的社会学现象理解或解释抽象的课堂教理论是可能的,教学得当,学生学习课堂教可以加深记忆,激发兴趣,引发探索,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社会学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塑造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批判和理性精神
纵观人类历史,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总是在批判和否定中进行。课堂知识是人类知识和文明的呈现,体现了一种文明传承,但是一切学习没有批判就不可能有更大的突破,不能更进一步地推进真理的探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和理陛精神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批判和理性精神的塑造和培养。社会学想象力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的,他的名著《社会学的想象力》对社会学想象力做了完整的描述和阐释,他指出:“社会学的想象力是指这样一种心智品质,它对于领会人与社会之间,个人生活与历史之间,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心智方面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這里米尔斯所说的“信息”就是社会学家通过认真的观察得到的各种现象,并通过价值中立的细致分析,以实证的方式求得的事实真相。这种社会学精神能推动自然科学的否定之否定发展,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养。米尔斯自己也像阿基米德要找到一个支点翘起地球一样,颠覆了许多的旧有理论,将我们的思想逻辑库重新洗牌。社会学想象力让我们去思考社会所认可价值和既定事实背后的观念。虽然某种价值观为我们一直所信奉或批判,但是经过思考,支撑这些价值的观念是否真的站得住脚?我们一直赞同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吗?为我们一直摒弃的就断然是错的吗?当这种想象力就扩散为学生的批判与理性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讲些科学故事,如哥白尼、伽利略的故事,讲地心说与日心说,讲布鲁诺为什么被烧死来渗透这种精神。
我们在讲授这些科学故事的时候,我们就在向学生渗透社会学的想象力,让学生明白社会学想象力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方式,让我们颠覆传统,从不同的视角理性思考,不被谣言欺骗,也不屈服与政治蒙蔽,用批判的精神追求真理。 (三)社会运行论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理想与价值追求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践方向
社会学社会运行論思想是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提出来的,他指出社会学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学科,这个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蕴含,强调了社会的发展规律意识,指出了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的一切活动都和社会发展互为联系,在社会发展运行中追求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觀是为一脉相承。社会运行论肯定了社会发展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社会学的观点中,符合了人的培养、发展、社会性的关键性。任何自然科学的发展都不能忽略人文科学的发展,都不能忽视对构成社会的人本身的人文素质培养,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需要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所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把德育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学生教育中的英明决策下,社会学社会运行思想追求的人的社会化发展、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为课堂教学理想与价值目标提供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方向。众所周知,改革开放的深入,多元与开放的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对于阅历较浅的中学生带来强烈的影响和挑战。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锋形势下的价值观较量,我们也看到了新一代中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标准、价值追求、人际关系、生活态度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的课堂教育,是党的十八大《决定》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召唤,是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是课堂教学中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必须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学科教育。强调中学阶段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体现。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例如《火箭》这节课的德育目标可定为:通过了解我国火箭发射的成就,体验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光荣。通过课堂教知识隐性的德育因素,在适时点拨中让学生领悟和明白道理。又比如:《平面镜》这节课提到“我国大约4000多年前夏王朝时代就有了铜镜”,教师必须指出这是人类的创举,是中国人的骄傲,抒发爱国情感。社会学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还强调人与人互动的重要性,要求人必须有合作精神,要求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些正是社会学在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向和目标。
关键词:社会学;课堂教学;作用
一、社会学的定义与功能
社会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产生和发展不过百年历史,定义却百花齐放,对社会学的定义至今已不下百种,这也足以体现了这个新兴学科的包容性。我们用得比较多的定义比如: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学科;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一门学科;社会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一门学科;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学科等等,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流的中国,最后者定义较为常用。
社会学具有对社会的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批评功能、社会管理与控制以及人的社会化功能。社会学描述和解释功能强调了事物因果的多联系性和复杂性,这对课堂教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9世纪前,占据统治地位的牛顿经典力学被20世纪初的量子力学打破,摧毁了一因一果的线性思维方式,引起了课堂教学的革命。社会的预测功能强调了把科技理性与人文关怀密切结合起来,批判了人们的工具合理l生意识,指出对科学的发展应当重视人的因素,关注人的情感、意志因素以及人文精神、人文关怀,避免造成现代人的失落虚无感和信仰危机。社会学批评功能是指站在科学、中立的立场上,对错误的思想、过时的观念、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与行为进行实事求是的揭露与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及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社会学人的社会化功能对个人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向人灌输与强化公民意识,让人正确对待变革中的世界。社会学在现代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新一轮的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培养目标。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同时更加注重社会情感态度和文化价值观等人文素质的夯实培养。在这点上,社会学以其独特的学科特点融入和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能起着积极的推动和发酵作用。这个作用主要体现在兴趣与探索精神、批判和理性精神、理想与价值追求三个递进的人才素质培养层次上。
(一)社会学有助于课堂教学“从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教走向社会”,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门学科,社会学对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的关注的学科习惯对课堂教学具有重要启示和帮助,课堂教学是一门理论和实际相联系十分紧密的课程,课堂教知识都是生活和实验的总结,生活中所有的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纯粹的知识灌输不但不能达到学习的良好效果,而且很有可能消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厌恶和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具备社会学眼光和社会学思维,推崇“从生活走进课堂教,从课堂教走向社会”的教学方法,通过一些生活现象或小实验总规律,尝试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将不但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记忆知识,极大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发展他们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精神,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例如,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每章的知识导入,盘活知识引子,从社会生活、社会现象人手,吸引学生的关注。通过这些易懂有趣的导入,引导学生在熟悉、轻松的氛围中进入课堂教学习。
社会学的很多现象是每个人都熟悉的,每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接触、感受。在繁难的课堂教教学中,如果能将课堂教原理所解释的现象用人们所熟悉的社会学的规律去解释,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活学活用课堂教的基本原理,而且还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主要的很可能会对社会学所表现的某些规律找到理论依据,所以烦杂的基础理论内容都可以用通俗语言高度概括,用熟悉的社会学现象理解或解释抽象的课堂教理论是可能的,教学得当,学生学习课堂教可以加深记忆,激发兴趣,引发探索,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社会学想象力在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塑造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批判和理性精神
纵观人类历史,人们对真理的追求总是在批判和否定中进行。课堂知识是人类知识和文明的呈现,体现了一种文明传承,但是一切学习没有批判就不可能有更大的突破,不能更进一步地推进真理的探知。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和理陛精神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学的想象力有助于学生批判和理性精神的塑造和培养。社会学想象力是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的,他的名著《社会学的想象力》对社会学想象力做了完整的描述和阐释,他指出:“社会学的想象力是指这样一种心智品质,它对于领会人与社会之间,个人生活与历史之间,自我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心智方面的品质。这种品质可以帮助人们利用信息增进理性,从而使他们能看清世事,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的事情的清晰全貌。”這里米尔斯所说的“信息”就是社会学家通过认真的观察得到的各种现象,并通过价值中立的细致分析,以实证的方式求得的事实真相。这种社会学精神能推动自然科学的否定之否定发展,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养。米尔斯自己也像阿基米德要找到一个支点翘起地球一样,颠覆了许多的旧有理论,将我们的思想逻辑库重新洗牌。社会学想象力让我们去思考社会所认可价值和既定事实背后的观念。虽然某种价值观为我们一直所信奉或批判,但是经过思考,支撑这些价值的观念是否真的站得住脚?我们一直赞同的东西就一定是对的吗?为我们一直摒弃的就断然是错的吗?当这种想象力就扩散为学生的批判与理性精神。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给学生讲些科学故事,如哥白尼、伽利略的故事,讲地心说与日心说,讲布鲁诺为什么被烧死来渗透这种精神。
我们在讲授这些科学故事的时候,我们就在向学生渗透社会学的想象力,让学生明白社会学想象力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方式,让我们颠覆传统,从不同的视角理性思考,不被谣言欺骗,也不屈服与政治蒙蔽,用批判的精神追求真理。 (三)社会运行论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理想与价值追求提供理论思考和实践方向
社会学社会运行論思想是著名社会学家郑杭生提出来的,他指出社会学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学科,这个思想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蕴含,强调了社会的发展规律意识,指出了人和社会的关系,人的一切活动都和社会发展互为联系,在社会发展运行中追求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觀是为一脉相承。社会运行论肯定了社会发展中人的因素的重要性,所以在这个社会学的观点中,符合了人的培养、发展、社会性的关键性。任何自然科学的发展都不能忽略人文科学的发展,都不能忽视对构成社会的人本身的人文素质培养,社会的发展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需要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德才兼备的接班人。所以,在党中央高度重视把德育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学生教育中的英明决策下,社会学社会运行思想追求的人的社会化发展、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为课堂教学理想与价值目标提供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方向。众所周知,改革开放的深入,多元与开放的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对于阅历较浅的中学生带来强烈的影响和挑战。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锋形势下的价值观较量,我们也看到了新一代中学生在理想信念、道德标准、价值追求、人际关系、生活态度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的课堂教育,是党的十八大《决定》的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召唤,是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是课堂教学中人的基本素质培养。必须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小学学科教育。强调中学阶段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体现。寓德育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例如《火箭》这节课的德育目标可定为:通过了解我国火箭发射的成就,体验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光荣。通过课堂教知识隐性的德育因素,在适时点拨中让学生领悟和明白道理。又比如:《平面镜》这节课提到“我国大约4000多年前夏王朝时代就有了铜镜”,教师必须指出这是人类的创举,是中国人的骄傲,抒发爱国情感。社会学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还强调人与人互动的重要性,要求人必须有合作精神,要求人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科学及其相关技术对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些正是社会学在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向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