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信息技术手段在当今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高中政治课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是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客观需要。但要防止为了“不得不用”而使用,以及所谓的为了“创造性教学”而使用,为了“扩充容量”而使用和为了“回归主体”而使用的四大误区。
关键词:信息技术;政治教学;误区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课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原因纵然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历史的原因,现实市场经济的冲击,思政课本身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加大了思政课教学的难度等。再者,思想政治课比较抽象的理论性令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因此,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结构势在必行。打破政治课枯燥、说教的局面,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其中,使用信息技术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必要手段。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对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再者,《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反映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把握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这是一种教育功能目标上的重新定位,是方向性的、系统性的变革。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教育,必须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构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体系、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施加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蕴涵的基本规律,真正从维持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实现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其核心是从教学手段、资源、环境的变化开始,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引发教学模式的革命。
本文所谈的是作为教学手段的变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版)。本文所指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多媒体课件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制作和应用。
目前,许多学校,已经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由此带来的积极意义有很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扩充了课堂知识量,为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知识的巩固,提供更多鲜活的、直观的资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这些也已经被教育界所普遍认可。
二、在实际应用中,要走出以下误区
1. 为了“不得不用”而使用
目前,许多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有些学校在购进多媒体设备之后,为了最大化地发挥它的利用价值,要求老师每节课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甚至具体到每节课至少要使用的时间。校际之间开展的公开课比赛活动,也将是否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作为重要的或者说是必须的评价指标,而且占据了很重要的分数份额。由此导致的问题是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得不使用多媒体,不管这节课的内容是否需要或者适合使用。所以,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的眼睛有很强的刺激性,特别是长时间看着屏幕,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为了“不得不用”而使用所导致的过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及全盘化的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思维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元化的,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等,这些思维单靠视听是不能解决的,要靠学生多动脑筋才能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意志、性格、兴趣、习惯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情况,在课堂教学或个别辅导上注意扬长补短,爱护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增进师生交流,培养师生感情的契机,不能让原本温暖的师生关系变成冰冷的人机关系。否则,课堂只能是单纯的灌输知识的阵地了。
2. 为了“创造性教学”而使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有些老师没有真正理解“创造性”的含义和利用多媒体的意义,只是为了追求“创造性”,“创造性”地抛弃了课本,将教材内容完整地复制到投影上。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运用动态视频、鲜活图片以及声音,将教材中晦涩难懂的内容表达清楚,从而能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目标。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选取那些用口述和板书难以清楚准确表达或者是教材中没有讲解到位的内容再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不必画蛇添足地将教材内容再复制到投影上,无端增加教师自身的负担。而且,这样做还浪费了课本资源。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只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非代替教师教学,也不能代替教材,教师的“创造性教学”也绝非如此。
3. 为了“扩充容量”而使用
有些教师将多媒体的应用简单理解为单纯地增加课堂容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抑或是追求所谓高涨的课堂气氛。于是,忽视教学的实际需要,在课件中加入了许多与教学内容关系不甚密切,甚至根本无关的动画、图片、影片等。扰乱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导致学生分散精力,冲淡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不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更有甚者,人为漏洞百出地编造材料,结果,大大地增加了学生们的疑问。一节课下来,学生头昏脑涨,不知所云。这严重违背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设计的课件要科学、合理,使用的图片、音像要符合政治学科的特点,选用的素材要与所讲的课文内容有密切的关系。思想政治课具有集知识性、政策性、时效性于一体和鲜明的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教师用新颖的、鲜活的事例说明政治理论的科学性,要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增强政治课的魅力,这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逐步提高获取、分析、处理和使用材料的能力。同时,能否将材料有效地整合成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必须坚持科学、经典、适度的原则,切勿一味地为了“扩充知识量”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4. 为了“回归主体”而使用
课堂教学,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即使多媒体的使用,依然没有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构思上,材料的选择上以及课堂的组织上。然而,有的教师索性就直接让学生观看大量视频,很少讲解甚至不予讲解,然后让学生到课本上查找相关内容,生成所谓的“主体回归”。教师的主导作用仅仅局限于选取材料、制作课件,忽略了课堂组织和引导。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漫无目的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曾经说过:“信息技术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能力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增强多媒体技术在政治课教学中的有效性。
总之,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为了能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不慎走入以上误区,只能是增强了教师负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减弱了学习兴趣,使多媒体失去了它原本应该具有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韩洪佐.高中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J].人民教育,2007(08).
[2]倪华,张文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关键词:信息技术;政治教学;误区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政治课目前的现状不容乐观,原因纵然是多方面的:有社会历史的原因,现实市场经济的冲击,思政课本身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加大了思政课教学的难度等。再者,思想政治课比较抽象的理论性令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因此,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优化教学结构势在必行。打破政治课枯燥、说教的局面,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其中,使用信息技术则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必要手段。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对于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再者,《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反映了高中阶段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要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把握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特点和要求,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这是一种教育功能目标上的重新定位,是方向性的、系统性的变革。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基础教育,必须确立以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突破旧的教育模式,构建有利于培养人的创新素质的教学内容及方法体系、教学模式及评价体系。通过对学生施加以系统的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和新方法,掌握蕴涵的基本规律,真正从维持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实现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的变革。其核心是从教学手段、资源、环境的变化开始,牵一发而动全身地引发教学模式的革命。
本文所谈的是作为教学手段的变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手段获取、传递、存储、处理、显示信息和分配信息的技术(《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2001年修订版)。本文所指的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多媒体课件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制作和应用。
目前,许多学校,已经将多媒体课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由此带来的积极意义有很多: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扩充了课堂知识量,为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知识的巩固,提供更多鲜活的、直观的资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等,这些也已经被教育界所普遍认可。
二、在实际应用中,要走出以下误区
1. 为了“不得不用”而使用
目前,许多学校积极筹措资金建设多媒体教室,老师更是积极采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有些学校在购进多媒体设备之后,为了最大化地发挥它的利用价值,要求老师每节课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甚至具体到每节课至少要使用的时间。校际之间开展的公开课比赛活动,也将是否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作为重要的或者说是必须的评价指标,而且占据了很重要的分数份额。由此导致的问题是许多老师在课堂上不得不使用多媒体,不管这节课的内容是否需要或者适合使用。所以,几乎所有的课程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对学生的眼睛有很强的刺激性,特别是长时间看着屏幕,容易引起视觉疲劳、头脑发昏,学习效率可想而知,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也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为了“不得不用”而使用所导致的过分崇拜和依赖多媒体教学及全盘化的多媒体教学,不但发挥不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还有可能适得其反。
此外,在学习过程中,思维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元化的,如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发散思维等,这些思维单靠视听是不能解决的,要靠学生多动脑筋才能培养。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学生的意志、性格、兴趣、习惯等方面存在的不同情况,在课堂教学或个别辅导上注意扬长补短,爱护和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也是增进师生交流,培养师生感情的契机,不能让原本温暖的师生关系变成冰冷的人机关系。否则,课堂只能是单纯的灌输知识的阵地了。
2. 为了“创造性教学”而使用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倡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由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有些老师没有真正理解“创造性”的含义和利用多媒体的意义,只是为了追求“创造性”,“创造性”地抛弃了课本,将教材内容完整地复制到投影上。
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运用动态视频、鲜活图片以及声音,将教材中晦涩难懂的内容表达清楚,从而能够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目标。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选取那些用口述和板书难以清楚准确表达或者是教材中没有讲解到位的内容再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当形象思维发生偏差时,我们可以用影像来纠正;当教师和学生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能用常规教学手段解决教学问题时,我们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当学生因生活阅历的限制,无法想象课文中所述的实景、实物时,我们也可以用多媒体手段来加以弥补。不必画蛇添足地将教材内容再复制到投影上,无端增加教师自身的负担。而且,这样做还浪费了课本资源。多媒体应用于教学,只是为了增强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也就是说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非代替教师教学,也不能代替教材,教师的“创造性教学”也绝非如此。
3. 为了“扩充容量”而使用
有些教师将多媒体的应用简单理解为单纯地增加课堂容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抑或是追求所谓高涨的课堂气氛。于是,忽视教学的实际需要,在课件中加入了许多与教学内容关系不甚密切,甚至根本无关的动画、图片、影片等。扰乱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导致学生分散精力,冲淡了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不能很好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教学目标也就无法实现。更有甚者,人为漏洞百出地编造材料,结果,大大地增加了学生们的疑问。一节课下来,学生头昏脑涨,不知所云。这严重违背了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初衷。
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设计的课件要科学、合理,使用的图片、音像要符合政治学科的特点,选用的素材要与所讲的课文内容有密切的关系。思想政治课具有集知识性、政策性、时效性于一体和鲜明的思想性、社会性、实践性的特点,要求教师用新颖的、鲜活的事例说明政治理论的科学性,要紧密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从而增强政治课的魅力,这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逐步提高获取、分析、处理和使用材料的能力。同时,能否将材料有效地整合成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必须坚持科学、经典、适度的原则,切勿一味地为了“扩充知识量”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4. 为了“回归主体”而使用
课堂教学,应该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即使多媒体的使用,依然没有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的构思上,材料的选择上以及课堂的组织上。然而,有的教师索性就直接让学生观看大量视频,很少讲解甚至不予讲解,然后让学生到课本上查找相关内容,生成所谓的“主体回归”。教师的主导作用仅仅局限于选取材料、制作课件,忽略了课堂组织和引导。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漫无目的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曾经说过:“信息技术可以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能力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增强多媒体技术在政治课教学中的有效性。
总之,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为了能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合适的教学情境中愉快地学习知识,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如果不慎走入以上误区,只能是增强了教师负担,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减弱了学习兴趣,使多媒体失去了它原本应该具有的积极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韩洪佐.高中政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J].人民教育,2007(08).
[2]倪华,张文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