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生态批评视角下的《珍妮姑娘》解读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00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珍妮姑娘》是美国作家德莱塞的代表作之一。小说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以男主人公莱斯特一家为代表的美国资产阶级和以女主人公珍妮一家为代表的平民阶级,在19世纪末期美国社会从生产型向消费型转变过程中的生活状况。本文从精神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并从物质主义盛行、道德缺失、理想幻灭三个方面分析小说中主要角色的人物形象及其面临的精神危机,并探讨《珍妮姑娘》对当今时代的意义。
  关键词:精神生态 精神危机 《珍妮姑娘》
  作为20世纪初期独树一帜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德莱塞是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在美国文学史上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如实地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并思考和分析了造成他们悲剧的原因,勇敢地批判资产阶级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珍妮姑娘》就是这样一部极具批判性的作品。作为德莱塞早期的重要作品,讲述了一个出身卑微而美丽善良的女子珍妮的悲惨生活,真实地反映了美国社会处于转型期时残酷的一面。
  在20世纪90年代,精神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分支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鲁枢元认为“人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性的存在、一种社会性的存在,同时还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并将精神生态学定义为“是一门研究作为精神性存在主体(主要是人)与其生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而处在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心理意向和个人意识都是由人的精神性存在所体现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提高和改善的同时,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地发生改变,甚至会受到影响和冲击,造成原有精神生态的失衡,扰乱原有精神世界的秩序,从而出现了如物质主义盛行、道德缺失、理想幻灭等一系列精神危机。“精神生态批评主要是针对人类精神生态领域的一种批评性的实践活动,而对精神生态的概念理解是进行精神生态批评这一实践活动的基础”,运用生态批评的方法来分析人类精神环境里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危机,有助于认清问题的本质,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出路。
  作为德莱塞的代表作之一,《珍妮姑娘》描写了出身卑微的贫家女珍妮先是迫于生活压力,屈服于参议员布兰德的诱惑,布兰德死后,生下遗腹子。后来遇到富家子莱斯特后,重蹈覆辙,与他同居几年,最后惨遭抛弃的故事。
  一、物质主义盛行
  19世纪晚期,美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的迅猛时期,开始由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向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强调大众消费。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向往物质消费和物质享受,物质主义盛行,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开始受到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思想的侵蚀。
  《珍妮姑娘》中,以布兰德和莱斯特等人为代表的上流社会,深受物质主义的影响,他们生活奢靡,挥金如土。作为参议员,布兰德常住豪华的旅馆,珍妮母女为他洗衣收到的费用就比一个人辛勤卖力一周挣得还要多。而作为富商之子,莱斯特的生活奢侈浪费程度比布兰德更甚。在生活上,一些贵重的衣服,只穿几个月就随随便便扔在一边;一些贵重的鞋子,“只因皮上有几道折痕或后跟磨去一点便扔掉了”,抽一次烟能浪费很多火柴。如果家里的家具稍微有点陈旧,莱斯特就要立刻换掉它们,“把整个房子装饰一新”。而对于饮食,他只喝名贵的酒,吃上品的东西,“每一餐都奢华不已”,每一星期给予厨师的薪水就高达100美元。处在当时这种金钱至上、物质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作为小说的女主人公,温柔、纯洁、善良的珍妮也受到了影响,对物质生活同样也有渴望和向往。在小说的开头,珍妮和母亲去旅馆找工作贴补家用,当母亲问是否有洗刷之类的活时,珍妮的反应是感到不自在并且转开了头。当母女俩在干活的时候,珍妮也情不自禁地捕捉着人们的笑声与喧闹声,感受这间旅馆里惯有的轻松悠闲的气氛,忘记了操劳年老的母亲及烦心事,“她只想着眼前的世界是如此的令人留恋不已,祈愿自己能拥有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发出了“我们要是有钱该多好呀”的感叹。由此可见,珍妮对物质生活和上流社会也是充满向往的。在与布兰德认识的过程中,珍妮对自己的贫困身世充满了羞耻感,不愿让布兰德知道自己的贫困,在布兰德问起家中情况时,珍妮感到羞以启齿,并且说了谎。在看到布兰德舒适与奢侈的住处时,珍妮被“深深地迷住了”。珍妮向往着布兰德奢华的生活,甚至爱屋及乌,认为布兰德“是她见过最有魅力的人”,他样样都好,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得体、高贵和细致周到的。在捡煤归家途中与布兰德偶遇时,珍妮在布兰德的叫唤声中“向相反的方向匆忙奔过去”,不愿布兰德看见她家中的窘迫。布兰德到珍妮家拜访的时候,珍妮的第一反应是想躲开。巴斯出事后,全家人束手无策,而布兰德却很简单地就解决了,这让珍妮对布兰德的感激和崇拜之情到达了顶点,为今后的悲惨生活埋下了祸根。布兰德的死亡让珍妮对“渴慕已久的生活境界,真的像上了天堂一般的”的生活向往破灭了。遇到莱斯特之后,刚开始珍妮对莱斯特的追求是拒绝的,可是当听到莱斯特能给她家人找一个漂亮的家,她母亲不必愁吃愁穿愁房租,可以过得幸福之后,她动摇了。她没有拒绝来自房子这方面的物質所带来的诱惑,而是被它所俘虏。成为莱斯特的情妇后,面对精美的衣物饰品,面对如此绚丽多彩、耀目的生活环境,面对自己不劳而获的一切,珍妮的反应是觉得自己“交上了怎样的好运啊”,深深地沉迷于其中。
  二、道德缺失
  在小说《珍妮姑娘》中,德莱塞笔下的上层阶级的精神世界匮乏得可怜。上层阶级中的人挥霍无度,生活奢华,对财富也同样充满了贪欲,金钱至上的观念深入人心,人们之间的关系仅靠金钱来维持,缺乏真情。个人拥有财富的多寡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是否受人尊敬以及是否具有社会地位的标准,而其他美好的品德被无情地抛弃。布兰德,一个受人尊敬的五十岁的参议员,遇见年轻美貌的珍妮后,就一步一步地引诱着这个懵懂、无知、天真的18岁少女。他知道珍妮对于贫穷的羞耻,洞悉珍妮对物质生活的向往。珍妮每次给他送洗好的衣物,他都会多给钱,甚至接济珍妮的家庭,给他们送圣诞礼物。珍妮来取送衣物时,布兰德待她总是体面大方,“常常送一些小礼物给她和她的弟妹们”,甚至想要送珍妮去读书。可是他对珍妮更多的是同情,对珍妮坦白情意后来到珍妮家里,见识到珍妮家里糟糕的境况后就积极地接济珍妮家里,给珍妮父亲介绍工作。在和珍妮相处愉快的同时,自己一方面也在忧虑,“他常常情不自禁地意识到,……人家很快就会发觉,他同这个洗衣婆的女儿太不同寻常了……闹得满城风雨,他也会声名狼藉”,布兰德意识到了这一点,可还是坚持自己自私的想法,甚至自我欺骗,认为他的所作所为并没有给珍妮带来什么实质性的伤害,以此来安慰自己。他的自私、不道德的行为让珍妮遭人议论,风言风语。在巴斯被抓,珍妮有求于他后,这个在珍妮父母眼中“这么好,这么伟大的人”残忍地剥夺了珍妮生命中最为珍贵的东西,这个代表着平民利益的伟大人物糟蹋了珍妮。布兰德暴死后,懵懂的珍妮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一切,被赶出家门,产女,甚至也为珍妮今后所遭遇的不幸埋下了祸根。   莱斯特,作为富商之子,上流社会中的一员,在其根深蒂固的理想标准中,只要合乎具有同情心、善解人意、年轻和貌美等这些特点的女人一出现,他就要设法把她们弄到手,但如果是“谈婚论嫁,他也许应该从本阶级中物色女人”,如果“只是为了一时的享乐,他可以在任何地方搞女人”。所以遇见珍妮后他就要设法把珍妮弄到手。莱斯特刚一开始对珍妮所抱有的想法就是自私的,不道德的,他清楚地知道不会和珍妮结婚,却自私地想着要占有珍妮。他认为要和珍妮“论及婚姻,那是不可能的,也没有那个必要。他只需喊‘来’,她就得顺服,她命里注定就得这样”。他是如此轻视、不尊重珍妮。在之后的相处中,莱斯特也认为珍妮是“一个值得珍惜的女性的典范”。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值得珍惜的女性典范,莱斯特却三番四次地让真诚善良的珍妮欺骗家人,名不正言不顺地跟着他,做他见不得光的情妇。他明白和珍妮的事情一旦遭到暴露,将会是一个天大的丑闻,也知道家里人迟早会怀疑的,却还是选择隐瞒,没有让珍妮合法化,让珍妮继续当自己没名没分的情妇。对于珍妮严重的心理负担,他心知肚明,可还是选择忽视。选择辜负这个他认为是他时至今日“遇见过的最好的女人”,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和珍妮这种不正当的关系所带来的平静和宽慰,并对此心满意足。维思塔出现后,他决定要抛弃珍妮,也确定不会考虑和珍妮结婚,可是舍不得放弃舒适的一切,不愿放珍妮走,让珍妮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和侮辱。莱斯特妹妹的出现和对事实的歪曲让莱斯特的家人对珍妮的印象更为不好。恰好此时,莱斯特遇见了昔日的情人,一个富有的寡妇杰拉德夫人。莱斯特对杰拉德夫人的感情日渐加深,对珍妮越加冷漠,最终以无路可走为自己辩解来抛弃珍妮,得到父亲许诺的财产。得到财产之后,莱斯特本可以和珍妮和好如初,可是他却对杰拉德夫人越加痴迷,最后和其结婚,彻底抛弃了珍妮。
  三、理想幻灭
  受工业化的影响,19世纪晚期的美国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很大的提高,可同时,贫富之间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小说中,在旅馆工作的珍妮对旅馆里面的人的奢华生活艳羡不已,渴望自己能成为他们的一部分。遇到布兰德后,在取送衣物的过程中见识到了布兰德奢华而富裕的生活,她被其所拥有的舒适与奢侈的一切深深迷住了。珍妮对物质生活的向往转嫁到了布兰德身上,认为他样样都好,也是她所见过的最有魅力的人了。和布兰德在一起后,本可以和布兰德结婚,珍妮也可以实现上学这个愿望,可是这一切都随着布兰德的暴死而消亡。珍妮第一次可近距离地接触到的物质生活和上流社会的路随着布兰德的死亡而中止,也承受着布兰德的死亡所带给她的不幸的后果。
  生下布兰德的遗腹子后,珍妮一心想堂堂正正地做人,她积极地找工作挣钱,供养家庭和自己的孩子。家里的每个人都很努力,日子也在慢慢好转,如果一直这样,他们将会慢慢地过上好日子。可是父亲受伤,哥哥巴斯也不愿把自己的收入多交给家里,让这个贫穷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面对莱斯特的追求,尽管知道其不可能和她结婚,珍妮还是屈服了。对于莱斯特要给其家人买房的诱惑,珍妮拒绝不了。和莱斯特在一起后,珍妮一直处于尴尬的位置,没名没分地跟着莱斯特好几年,不断地受到一次又一次的侮辱和伤害。可是尽管如此,珍妮还是对和莱斯特结婚的事心存希望。莱斯特昔日的旧情人杰拉德夫人出现后,让舍不得放弃财产和珍妮在一起的莱斯特找到借口抛弃了珍妮。被抛弃后的珍妮还一直对结婚的事抱有幻想,直到莱斯特和杰拉德夫人结婚才彻底打破了珍妮的这个幻想。被抛弃后,珍妮和女儿搬去乡村生活,作为当时痛苦不堪的珍妮唯一的心里安慰和精神食粮,维思塔的去世带走了珍妮仅剩的一丝光亮,让珍妮觉得自己这一辈子都将会暗淡无光地生活下去。
  从精神生态视角来解读《珍妮姑娘》可以發现,德莱塞笔下的社会充满了物质盛行的诱惑和道德缺失的精神危机,处在这种精神危机环境下的人们会因贫富有着无法逾越的鸿沟而使得理想难以实现,最后导致理想幻灭。作者笔下的美国社会虽然很繁荣,可人们的精神却无比空虚,个人行为被物质财富所操控,社会中充斥着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色彩。德莱塞用珍妮的悲惨遭遇来控诉贫富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不管是莱斯特爱珍妮却屈服于财富而导致精神空虚,还是珍妮的不幸都告诫着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要重视在道德上的坚守,只有这样才能缩小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最后实现理想。在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想要实现理想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把握好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追求之间的平衡,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避免在时代的发展中迷失自我。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7.
  [2]朱鹏杰.范畴与体系:中国语境下的精神生态批评研究[J]鄱阳湖学刊,2010 (4):113.
  [3]西奥多·德莱塞.珍妮姑娘[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4]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龙慧,喀什大学人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王永利,湖南永顺县司城若云学校中学高级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小说《金瓶梅》中的潘金莲,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具争议的人物形象之一,形象丰满而性格极其复杂:外在美与内在“丑”对立,聪慧而愚昧、迷信,集被侮辱者与虐人者于一体,精于算计而终被人暗算,心地善良又行事歹毒,泼辣、口才好而叉尖酸刻薄,追求情爱却又轻浮、纵情声色,觉醒而不觉悟,具有矛盾、对立而统一的多重性。  关键词:《金瓶梅》 潘金莲 多重性  小说《金瓶梅》通过对西门庆及其周围的一群世俗女性家庭日常
期刊
摘要:在众多的动物寓言中,庄子尤其喜欢写鱼,在《庄子》一书中,庄子常把自己想象成一条鱼。这条鱼有时处于涸辙之中,有时又欢快地“曳尾于涂中”。庄子有时又把自己当成一名从容的垂钓者,有时又会站在濠梁之上看鱼儿嬉乐。鱼的每一次出现,都会给庄子带来新的生命体悟。庄子写鱼,其实是在写人,是在用鱼来表达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在庄子看来,鱼是鲜活生命的象征,也是一个人追求自由和逍遥生活的体现,可以说,庄子
期刊
摘要:《围城》中提出的围城概念为探讨人生和文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念,城内的人总是向往着城外自由的生活,而城外的人亦渴望能够进城,殊不知欲望是无止境的,一味地追求不可得的事物最终换来的只会是空虚和挫败,《围城》中的方鸿渐和《欲望号街车》中的布兰琪正是此中代表。方鸿渐不安于现状总是努力地逃离爱情和事业的围城,幻想着能够得到梦想的一切,然而逃离出来却发现又再次陷入新的围城,周而复始最终陷入绝望;布兰琪渴
期刊
摘要:六条妃子是《源氏物语》中源氏的情人之一。对六条这个人物的分析,很多人认为她是因为太爱源氏公子,这种爱而不得转化为嫉妒,所以才会生灵出窍害人。本文从精神分析和解构主义的视角探究六条妃子的人物形象,旨在揭示六条之所以会生灵出窍并不是因为对源氏公子的爱而不得,也不是出于对源氏身边女人的嫉妒。无论是源氏还是源氏身边的女人,都是六条追求的理想镜像,看似对源氏的爱也好,对其他女人的嫉妒也罢,均出自于六条
期刊
摘要:韩少功的《月夜》以简洁质朴的语言对比刻画城市的月亮和乡村的月亮,借此诉说自己在人生不同时期的思考感悟,并通过深入生命和宇宙的思考,表达回归自然的渴望之情,回归纯粹的生活追求。  关键词:《月夜》 回归 自然  《月夜》以城市的月亮与乡村的月亮的对比描写展开,表达了作者回归自然的生活追求。全文借景抒情,作者在月夜中循环往复的生活思考引人深思,具有多方面的阅读价值。  一、在月亮的对比中诉说人生
期刊
摘要:戈尔丁生于英国黄金时代落幕之时,“二战”中法西斯的残暴让他对英国一直以来推崇的殖民文化产生了怀疑。因此他一反英国传统荒岛小说中对殖民帝国建立的设定,在《蝇王》中创作了一群欲用英国文化殖民荒岛,却反过来被野蛮文化所殖民的孩子。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在荒岛上的体现、后殖民主义在荒岛上现实的缩影和人性恶的救赎之路三方面来探讨《蝇王》中的后殖民主义批评。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 蝇王 荒岛 人性  威廉·
期刊
摘要:纪德在《背德者》和《窄门》中描述的两段爱情故事均以一方毁灭为悲剧结尾,笔者认为原因—是宗教对思想的极大禁锢,使得主人公在爱情中压抑自我,追求“高尚道德”及“神性圣洁”;二是主人公没有处理好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关系,导致人格结构失衡。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结构理论出发来探讨两段爱情中的宗教因素,以及主导人格失衡的影响。  关键词:爱情悲剧 宗教束缚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失衡  《背德者》和
期刊
摘要:《贝奥武甫》是欧洲中世纪早期著名长篇叙事诗,反映了氏族社会末期北方日耳曼民族部落的社会景况,是日耳曼英雄史诗优秀的代表作之一。“灵魂”之观虽充满着宗教与神秘主义之色彩,但在氏族社会尚未被完全颠覆、宗教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恰是人们在世言行的“指向标”:人拥有怎样的灵魂观,则会呈现出其在世时所做出的符合此观念的言行与抉择。本文以灵魂之概念为观镜,分析《贝奥武甫》当中体现出的灵魂观与其在当时所表现
期刊
摘要:宋代岭南石刻诗歌描绘了岭南山水之特点,反映了岭南地区的著名景点在宋代定型且已经典化。这些诗歌所引典故与传说具有本土化特征,其意象具有较强的写实性。石刻诗歌凸显了宋代贬谪岭南士人的内心世界,他们或积极为政,或超然自处,展现了宋士之风采。从创作方式而言,石刻诗歌大部分为个体创作,也有不少群体唱和之作,体现了宋代岭南文坛之风尚。  关键词:石刻 山水 内心 诗歌  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诗风韵别致,与
期刊
摘要:1921年荣获普利策奖的《纯真年代》为伊迪丝·华顿赢得了文坛的青睐。本文以伊迪丝·华顿的小说《纯真年代》中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为分析对象,结合福柯提出的越界理论,通过分析阿切尔心理、言语和动作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并将其置身于当时的社会伦理环境中进行关照,探讨了一个“真实”的阿切尔。  关键词:伊迪丝·华顿《纯真年代》 纽兰·阿切尔 越界  一、引言  伊迪丝·华顿( Edith Whart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