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建设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yan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西适时提出“一大四小”工程,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突出独特的生态优势,加快生态型工业园区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建立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的制度体系,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发挥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建设;江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6-0100-02
  
  随着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的建设,以及武广高铁的建成通车,江西面临着在中部地区被边缘化的处境。然而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是支撑江西快速发展无与伦比的优势。
  
  1 生态城市建设的意义
  
  生态城市的理念渊源很长,可上溯到中国古代的人居环境、欧洲古代城市和美国印第安人的村庄。现代的生态城市思想起源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物圈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可持续性基础上。
  1.1 生态理念源远流长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发展史上,早就有生态的理念,注意从区域、用地结构、建筑风貌等方面来创造优美的环境,保持一种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如《商君书•徕民篇》:“地,方百里者:山陵处什一,薮泽处什一,溪谷流水处什一,都邑蹊道处什一,恶田处什二,良田处什四,以此食作夫五万。其山陵薮泽溪谷可以给其材,都邑蹊道足以处其民,先王制土分民之律也。”以城市及周围的用地比例作为土地使用、居民分布的规定,来保证城乡居民的安居乐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先民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理念。很多古代宫殿、古城、古镇、古民居、古代园林、宗教名胜建筑群体现了基于山水理念进行的环境设计,各具特色的意境创造和城市环境。
  城市的生态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繁衍的基本条件,作为现代经济、文化、社会交往的载体,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20世纪40年代赖特的《不可救药的城市》、赛尔特的《我们的城市能否存在》警示了环境破坏的后果,20世纪60年代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关注。1987年联合国环境署理事会明确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能满足人类目前的需要,又不对子孙后代的发展及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1992年联合国通过了《环境与发展宣言》及《21世纪议程》,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最高级别的承诺。
  1.2 当前城市的生态状况
  随着人口进一步向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区迁徙聚集,城市生态状况愈加不容乐观。城市建成区面积占陆地面积的2%,废弃物的排放量占到总量的70%~80%,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造成城市的热岛效应,大气质量下降,酸雨产生,能见度降低,破坏臭氧层增加紫外线照射,伴随能源、水、森林等不可再生自然资源的巨大消耗,导致城市局部气象、生物链改变。密集的高层建筑物和地下水、矿藏等的过量开采,导致城市地面沉降,造成建筑物损毁,潮水倒灌,地表积水等人为公害。大量人工环境造成交通拥堵、房地产价格飙升,以及视觉、心理的巨大不适应。
  纵观我国近几十年来城市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的演进轨迹,可以概括为“三生兼顾、永续发展”。第一阶段,可称为“生产型”城市阶段。以工业为主的城市建设阶段,不注重生态环境,不重视生活服务。第二阶段,可称为“生活型”城市阶段。开始突出生活,兼顾生产。认识到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既是生产的载体,也是消费的中心,城市交通、通信、电力等各项基础设施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与完善。第三阶段,可称为“生态型”城市阶段。加快城市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提高环境品质、优化生产生活环境,使城市持续发展。
  
  2 江西生态城市建设的比较优势
  
  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上就是低度市场化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也就是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化水平偏低。一个地区走向现代化,人口等生产要素逐步向城市集中,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增强,带动了区域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
  2.1 江西城市化发展现状
  2007年江西11个市国内生产总值达2282.61亿元,占全省当年经济总量的41.50%;人均GDP达24617元,几乎是全省平均水平12633元的两倍。人均非农产业产值呈显著增长趋势,2007年江西非农产业产值的比重为83.6%,比1978年提高了25.2%。这表明江西人口向城市集聚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出现了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就业结构的演变总体上也呈现出非农化变动特征: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逐步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就业规模逐步扩大。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由1978年的285.6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468.8万人,比重由22.8%增长到62%。但从城市化率来看,江西落后于全国,2008年只有40.9%,而全国平均水平是44.9%。
  2.2 江西生态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江西地处中亚温带,地貌类型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和湖泊水系等,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0.05%。绿水青山,一派田园风情,自然风光优美,有庐山、三清山、井冈山、长江、赣江等众多的名山大川。鄱阳湖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中国最大的湿地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鸟栖息地。“鄱阳鸟知多少,飞时遮尽云和月,落时不见湖边草”。据统计,鄱阳湖的鸟类共有310多种,占全国鸟类的1/4,每年大概有30万只。湖中鱼类140种,占长江水系中鱼类的46.7%。鄱阳湖有巨大的自我净化功能,水质现在基本维持在2~3类。
  20世纪80年代,江西举全省之力,实施了一项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的宏大系统工程——“山江湖工程”,遵循“治湖需治江、治江需治山、治山需治穷”的系统理念。江西近来又提出“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战略,实施“一大四小工程”,确保到201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强调绿色生态是最大的后劲、财富和优势。目前已形成生态系统齐全,生物资源丰富,生态农业前景可喜的局面,绿色农产品正成为重要增长点。得天独厚的良好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是江西省可持续发展独特的优势,建设生态城市具有后发优势。
  
  3 江西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的对策
  
  生态城市是全球或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子系统,是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更是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的理想人居环境。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努力开创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
  3.1 加快生态型工业园区建设
  借鉴 “经济发达,工业优先”的经验,梯度转移沿海地区低污染、低能耗、生态型产业,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不搞粗放型尤其是污染型产业。将生态型工业园区作为江西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成为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共青城的变化可以说是江西省这几年的缩影,2002年开始按照建设服装城、生态休闲城、教育与高新产业城的发展总体思路,着力进行工业园区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快速发展。共青城两所高等院校在校生达30000人,服装纺织加工能力达5000万件,拥有“鸭鸭”、“回圆”、“大嘴鸭”等著名品牌。
  3.2 建立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的制度体系
  落实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措施,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在土地征用和户籍管理等领域率先改革,建立城乡开放、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和功能性分割,使农民在选择职业时与城镇居民具有等同教育权、医疗权和低保权等。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让城乡居民自由迁徙,按职业来划分农业和非农业人员,实行城乡户口一体化弹性管理,户口与人随走随迁随落户。将强制性的行政征用土地改为交易性的市场购买,让农民和农村集体组织成为独立的市场交易主体,杜绝对农村土地的不合理征用。
  3.3 加快生态型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建设
  城市是人口、资本、生产和消费聚集的地方,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以自然资源、人力作用资源和人文资源作为功能载体,带动、辐射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以铁路、高速公路等通道为主轴的“大井字”生产力布局,借鉴珠三角、长三角的经验,借助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加快培育若干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形成有特色的经济区。在每个经济区内率先发展一两个大城市,形成二级区域中心,根据不同的区位和产业优势,按照生态建设的要求,形成不同的功能定位,实现城乡互为资源、市场、服务、生态融合的局面。
  3.4 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江西是我国传统粮食主产区,“偏农”、“重农”导致产业结构始终处于低层次状态,城市经济实力明显偏弱,与发达的沿海地区同类城市相比,城市聚集和辐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生态型城市体系,将县城建设成具有沟通城乡市场,衔接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功能。选择若干在经济、地理、生态和人文资源方面有优势的城镇加以扶持,发挥小城镇对人口分流的作用,使农民获得大量非农就业机会,使城市化、工业化、生态化和“三农”现代化并驾齐驱,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功能。
  3.5 加快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江西最大的优势在于生态环境,鄱阳湖是江西生态环境优势的集中体现。温家宝总理指出:要保护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使鄱阳湖永远成为“一湖清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是以鄱阳湖为核心,以环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强化三带(生态保护带、生态恢复带和生态控制带),构建四区(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建设高层次的生态经济圈。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要求,运用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合理利用资源,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完善交通体系,强化中心城市带动作用,培育城市群。
  
  参考文献:
  [1]肖金成,杨洁,袁朱,等.打造中心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2]理查德•瑞吉斯特.生态城市——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M].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肖良材(1972—),男,汉族,江西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办公厅财务处处长,研究方向:中部地区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提升的主要方式和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金融发展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先导力量。我国计划在2020年将上海建设成国际金融中心,这要求我国必须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因此对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的关系金融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使用了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的综合得分函数,进而使用得分函数对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做回归分析,研究了金融创新和金融发
期刊
日前,匹克在北京、上海、广州等23个城市陆续启动了“PEAK TEAM—NBA球星中国行”活动。据悉,这是匹克第五次邀请NBA球星到中国和中国球迷与消费者互动。而爱心和社会责任则是匹克每一次活动主题中追求的关键词。  8月5日,匹克公司代言人—国王队球星卡尔·兰德里(Carl Landry)造访福建泉州,掀起了一股火热的篮球激情。8月6号,兰德里赴莆田SOS儿童村探望孤儿,并代表匹克公司向SOS儿
期刊
有一个行业,不管风吹浪打,在商业中都极具活力,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上升趋势。  有一家企业,在13年中4次更名、4次变址,最终在滨城大连的餐饮业树立起一杆王旗。人们并不了解它所经历的次次突围,明暗交织,以及身后的惊鸿无数。  有一类企业家,他们从“富贵不返乡,如锦衣夜行”的乡土观念中慢慢淡出,从“在中国做生意什么都可以谈的”商业潜规则中慢慢进步,最终在商业领域超前建立起自己健全的商业人格,以及完备的产
期刊
2010年7月IT市场景气指数为1072.15点,环比上涨23.34点,同比上涨52.96点。价格指数为91.27点,环比下降0.79点,同比上升2.27点。    我们的观点    7月电脑整机市场成为影响景气上涨的主要因素。暑促正值高峰,厂商、经销商希望凭借暑促为完成全年销售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消费者则希望趁暑促买到物美价廉的电子商品。7月份中关村市场总体景气持续回暖。    市场景气状况监测 
期刊
[摘 要]实践的普遍性特征凸显了人对物的超越关系,标志着人的特质的生成;实践的直接现实性表征了人的存在的社会性。人通过实践并在实践的结果中“直观”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又通过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本质,增强了自己的本质力量。  [关键词]普遍性;直接现实性;本质直观;本质确证  [中图分类号]B0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39-0120-03    马克思
期刊
[摘 要]“不折腾”是一个北方的方言词汇,但胡锦涛总书记生动地将其使用于严肃的政治报告中,使其成为了一个热议的时政新词。我国的特色时政词汇具有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不可译性,译者可以运用音译、意译和变译等翻译方法,必要时应采取加注的手段。  [关键词]时政新词;“不折腾”;音译;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219-02  
期刊
[摘 要]本文根据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深交所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内部融资和债务融资顺序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内部融资和债务融资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内部融资是债务融资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据此,本文认为,中小板上市公司在进行融资决策时,部分地遵循优序融资理论,先考虑内部融资,再考虑债务融资。  [关键词]内部融资;债务融资;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中图
期刊
据商务部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下称“盛泽指数”)监测显示, 2010年7月份盛泽市场月度景气指数下滑。市场整体景气指数为92.20点(图表1所示),环比下滑了1.38点。从分类产品市场景气指数来看,化纤类产品市场景气指数为92.66点(图表2所示),环比下降了1.15点;而丝绸类产品景气指数则环比下调了3.01点,收在104.56点(图表3所示)。      化纤产品景气指数影响因素分析    
期刊
[摘 要]本文在分析生态足迹算法缺陷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国际上比较成熟的MRIO模型,并以此测算我国2007年度贸易生态足迹。研究显示:我国2007年度进出口贸易存在巨额的生态赤字,其中第一产业表现为生态盈余,第二、第三产业都表现为生态赤字,证明了我国目前所实行的贸易顺差战略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足迹;MRIO模型;投入产出分析;进出口贸易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
期刊
[摘 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如何继承传统园林之精华,突破其局限,设计出具有更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景观,成为当代设计师所面临的挑战。本文以湘潭市红太阳广场景观设计为例,针对广场区位、空间形态和现状等问题,提出将中国传统园林精髓与现代景观相融合的设计理念。通过提炼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文化意境和装饰元素,营造出符合现代审美的广场空间。项目中的前广场水景观、园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