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不折腾”是一个北方的方言词汇,但胡锦涛总书记生动地将其使用于严肃的政治报告中,使其成为了一个热议的时政新词。我国的特色时政词汇具有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不可译性,译者可以运用音译、意译和变译等翻译方法,必要时应采取加注的手段。
[关键词]时政新词;“不折腾”;音译;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219-02
1 引 言
在2008年12月18日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一句北方方言“不折腾”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也给翻译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在12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现场译员将其译为“Bu Zheteng”。很快,新词“不折腾”该如何翻译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由此引发思考,本文旨在探讨时政新词汇的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不可译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折腾”的释义有三条:①反过来倒过去;②反复做某事;③折磨。相反,“不折腾”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不要反复地做相同或类似的错事”。但是“不折腾”还包含着深刻的联想意义。从上下文分析,原文是“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其中的“三不”互补,“不动摇”指“信念”,“不懈怠”强调“过程和努力”,而“不折腾”侧重“正确的路线和方向”。在这一点上,《中国日报》对“三不”的翻译是:“If we dont sway back and forth,relax our efforts or get sidetracked”。该翻译将句中的“不折腾”译为:“dont get sidetracked”(别走岔路),符合上下文的要求,也与后文的“道路”相吻合。
从社会文化背景分析,“折腾”对中国人民的教训太深刻了。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共和国赢得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机遇,国家的发展进步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然而,“文革”十年内乱的“折腾”,使中国中断了快速发展前进的步伐,这给国家政治带来了“折磨”,给经济建设造成损失。史灿文指出,这些错误或曲折,都是“折腾”的表现,在未来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文明、和谐和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再不能搞那些影响经济发展的无谓的政治斗争。
2 何为“不可译性”
乔曾锐认为,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完全不能互译,而是指某些感情和艺术色彩以及文化特色比较浓厚的作品或词语,在翻译时由于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别而不能达到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奈达也曾说过,在语言间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对等,因此也没有完全准确的翻译。译文的总体影响只会接近原文,而不可能在具体内容上一致。译文只能是无限趋近于原文,而不可能与原文一模一样。正如约翰•卡特福特(John C.Catford)在谈论可译性限度时曾说过,可译性表现为一个渐变体而不是界限分明的二分体。原语的文本或单位或多或少是可译的,而不是绝对可译的或者是绝对不可译的。由此可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并不是一对截然对立的、毫不相关的独立体。
回顾国内外“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研究,包惠南提出,可译性可以按限度分为语言语法上的可译性限度、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和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刘传殊把“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结合分析研究。他认为,语言的文化功能会造成语言的暂时不可译性,这种不可译性可以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而最终变成可译性,而绝对不可译性是指因语言文字本身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可译现象。
可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对矛盾的整体,它们共存于一个文本之中。刘传殊认为绝大多数语篇在总体上是可译的,但同时又总是存在着局部不可译性。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标准的两极,不可译性是相对的,占次要地位,而可译性还是绝对的占主导地位的。卡特福特认为,不可译性可以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3 时政新词的语言不可译现象
语言的不可译性指在语言形式方面,译入语没有与原语文本相对应的形式特征。我国的时政新词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各个时期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些词汇语言生动活泼,形式简洁浓缩,内涵含蓄丰富。做到译入语与原语在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方面的真正等效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例1:三讲
译文:The need to stress study
金山词霸对“三讲”的翻译是“The need to stress study”,这是一个欠妥的翻译。原文“三讲”其实是一次党的教育活动,它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个动词“讲”的归纳。因此,把“三讲”译为“强调学习的需要”不能与原文等效。由于该汉语词汇中的“讲”不是一种常见用法,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属于语言不可译现象,也不能将其直译为“three talks”或者“three lectures”。
通常情况下,词汇的不可译性主要用三种方法来处理:①音译。翻开英语词典,由汉语音译的英语词汇层出不穷,如“fengshui”(风水),“yinyang”(阴阳),“mahjong”(麻将)等。这类词汇被称为“借词”。同样,汉语里也有由其他语言音译过来的词汇,如“克隆”来源于“Clone”,“咖啡”源于“coffee”等;②直译或变译。上述“三讲”的翻译就是一个变译,但译文语义丢失严重,如果尝试使用该方法翻译三讲,译文会是一个很长的短语,不能简洁精练,有失语体效果;③音译加注。这种方法是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以注解说明,主体译文是音译,附加信息常放在括号内,是对音译解释或说明。依笔者陋见,“三讲”可以采取第三种翻译方法试译为“SAN JIANG(A political urge,among Chinese Communists,to remind themselves of the need for lifelong learning,political awareness and integrity)”。
例2:三个代表
译文:Three Represents
要翻译“三个代表”,必须正确理解它的含义。该词汇主要内涵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可见,“三个代表”中的“代表”和“三讲”中的“讲”一样,属于动词。切不可望文生义将其译为“Three Representatives” (三个代表人物),这与“三个代表”的含义相差万里。官方的译文“Three Represents”非常巧妙地在动词后加复数,表示有“三个相同的动作或行为”,符合英语的习惯,是一个较好的译文。这种将动词变复数的方法在英语中时有发生,如:“Three dos and three donts”就是“三要三不要”或者“三做三不做”的翻译。遗憾的是即使英语受众能理解“Three Represents”的指称意义,也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内在涵义。由于汉语的许多政治词语或词组在英语中都没有完全对等的说法,因此可以用加注的方法进行补充说明。
4 时政新词的文化不可译现象
卡特福特认为,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是与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受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的影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对于我国的时政新词汇来讲,文化的不可译性要比语言的不可译性多得多。
例3:不折腾
译文:Bu Zheteng
“Bu Zheteng”是一种音译。音译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特色,又便于国俗名物词语的传播和使用,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翻译方法,从长远来说是可行的。显然,音译“Bu Zheteng”是译员有意识地把“不折腾”当做一种特有的中国文化来弘扬,旨在像其他“文化空缺词”一样,让它进入英语词典。
因为“不折腾”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中国日报》的“别走岔路”意译不能完整地表达其内涵。在翻译实践中,这种现象称之为“文化空缺”现象。音译是“文化空缺词”翻译的一种很好的选择。当李小龙把“中国功夫”带到美国之后,“kungfu”便取代了“Chinese martial arts”成了社会的流行词汇,不久以后,“kungfu”被编入英语词典,成为了英语中的一个专有名词。还有词汇“宇航员”,美国人称之为“astronaut”,苏联人命名为“cosmonaut”,2003年以后航天词库中又新增了“taikonaut”(源自“太空”的汉语拼音taikong),用来专指“中国的宇航员”。由此可见,“Bu Zheteng”作为“不折腾”的英译具有可行性和一定的理论依据。音译的文化空缺词还有“yamcha”(饮茶),“tofu”(豆腐),“bokchoy”(白菜),“dimsum”(点心),“jiaozi”(饺子),“maotai”(茅台),“genseng”(人参)等。同样,据此思路,中国特色流行词汇“忽悠”也可以按照英语的发音规律音译成“hooyo”。
其实,“不折腾”还有多个不同的翻译,如:“avoid self-inflicted setbacks”(避免自造的挫折),“dont flip flop”(别翻来倒去,朝三暮四)、“dont sway back and forth”(别反复)、“no dithering”(不踌躇)、“avoid futile actions”(不做无用工)、“no trouble making”(别制造麻烦)、“no self-consuming political movements”(不搞自我消耗的政治运动)等。这些英译文虽不够简洁,但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表达“不折腾”的字面含义。可遗憾的是不能传达深层次的文化联想内涵,失去了该词的在原语中的生动性。音译(transliteration)是一种利用发音杜撰词汇的翻译方法,一旦译语受众接受了,它能有效地弥补“文化流失”的缺陷。
在评价众多“不折腾”译文的同时,笔者提出一种新的译法:“No Z turn”(别走“之”字路)。它源于交通规则,属于一种变译方法,比其他译文更形象生动,且与下文的“社会主义道路”吻合,具有互文性。另外,“No Z turn”和“不折腾”都属于口语化很浓的语言,属于相同语体,具有语体对等的特点。
例4:小康
译文:well-off
“小康”最初有几种译法,如:“comparatively well-off”,“moderately well-off”或“comfortably well-off”。该词汇在十六大报告中多次出现,翻译组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将“小康”译为“well-off”,相应的“小康社会”译为“a well-off society”,“小康之家”译为“a well-off family”。而“well-off”在《牛津词典》的释义是“in a good position,especially financially”,其汉语意思是“处于一个好的位置或状态,尤其在经济方面”。由此看来,“well-off”不能完整表达“小康”的内涵。这种“文化遗失”是翻译中的常见现象,只要这种遗失不造成译语受众的偏解或误解,译文就是好译文。从语义的角度分析,“well-off”作为“小康”的译文可以接受。
例5:三农
译文: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三农”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政治词汇,它是由“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词精练而成的。英语中也有类似的首字母缩写的构词现象,如“WTO”代表“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HO”是“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简称。官方翻译“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是对“三农”的一种诠释性翻译,虽然译语受众能从译文中理解其指称意义,但无法体现中国政府对“三农”战略侧重的内涵意义,译文也不够简洁。因此,我们认为该词的文化不可译性较浓。我们可以尝试“用首字母缩写再加注”的方法翻译该词,如“ARF(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比原译文更灵活,在该词使用频率高的语篇中,只需要第一次使用括弧里的加注,其他地方可以省略,简洁明了,又符合英语习惯,何乐而不为?
5 结束语
中国时政新词“不折腾”的出现,给翻译界提供了研究的范例。它的不可译性既具有语言的不可译性,又具有文化的不可译性,但后者占主要成分。“不折腾”的英译众多证明,百家争鸣才是翻译事业的兴旺。笔者建议的新译文“No Z turn”不能取代其他译文,更不能说它是最好的。但它给“不折腾”的翻译开辟了新的思路,还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将其译成法语、日语、俄语、韩语等其他语言。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刘传殊.可译性的语言功能观[J].中国翻译,2000 (1):85-89.
[3]乔曾锐.译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4]史灿文.语言学视角解读“不折腾”[J].语文建设,2009(4):63-64.
[5]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6]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应用文体翻译方法研究”(编号:2010y095)。
[作者简介]操时尧(1968—),男,湖北蕲春人,硕士,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文体翻译。
[关键词]时政新词;“不折腾”;音译;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8-0219-02
1 引 言
在2008年12月18日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一句北方方言“不折腾”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也给翻译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在12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的发布会上,现场译员将其译为“Bu Zheteng”。很快,新词“不折腾”该如何翻译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由此引发思考,本文旨在探讨时政新词汇的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不可译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折腾”的释义有三条:①反过来倒过去;②反复做某事;③折磨。相反,“不折腾”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不要反复地做相同或类似的错事”。但是“不折腾”还包含着深刻的联想意义。从上下文分析,原文是“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其中的“三不”互补,“不动摇”指“信念”,“不懈怠”强调“过程和努力”,而“不折腾”侧重“正确的路线和方向”。在这一点上,《中国日报》对“三不”的翻译是:“If we dont sway back and forth,relax our efforts or get sidetracked”。该翻译将句中的“不折腾”译为:“dont get sidetracked”(别走岔路),符合上下文的要求,也与后文的“道路”相吻合。
从社会文化背景分析,“折腾”对中国人民的教训太深刻了。新中国建立后,人民当家作主,共和国赢得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历史机遇,国家的发展进步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然而,“文革”十年内乱的“折腾”,使中国中断了快速发展前进的步伐,这给国家政治带来了“折磨”,给经济建设造成损失。史灿文指出,这些错误或曲折,都是“折腾”的表现,在未来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文明、和谐和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再不能搞那些影响经济发展的无谓的政治斗争。
2 何为“不可译性”
乔曾锐认为,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完全不能互译,而是指某些感情和艺术色彩以及文化特色比较浓厚的作品或词语,在翻译时由于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别而不能达到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奈达也曾说过,在语言间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对等,因此也没有完全准确的翻译。译文的总体影响只会接近原文,而不可能在具体内容上一致。译文只能是无限趋近于原文,而不可能与原文一模一样。正如约翰•卡特福特(John C.Catford)在谈论可译性限度时曾说过,可译性表现为一个渐变体而不是界限分明的二分体。原语的文本或单位或多或少是可译的,而不是绝对可译的或者是绝对不可译的。由此可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并不是一对截然对立的、毫不相关的独立体。
回顾国内外“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研究,包惠南提出,可译性可以按限度分为语言语法上的可译性限度、修辞手法的可译性限度和文化的可译性限度。刘传殊把“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结合分析研究。他认为,语言的文化功能会造成语言的暂时不可译性,这种不可译性可以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而最终变成可译性,而绝对不可译性是指因语言文字本身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可译现象。
可见,“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一对矛盾的整体,它们共存于一个文本之中。刘传殊认为绝大多数语篇在总体上是可译的,但同时又总是存在着局部不可译性。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翻译标准的两极,不可译性是相对的,占次要地位,而可译性还是绝对的占主导地位的。卡特福特认为,不可译性可以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3 时政新词的语言不可译现象
语言的不可译性指在语言形式方面,译入语没有与原语文本相对应的形式特征。我国的时政新词汇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各个时期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些词汇语言生动活泼,形式简洁浓缩,内涵含蓄丰富。做到译入语与原语在含义、作用、范围、感情色彩、影响等方面的真正等效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例1:三讲
译文:The need to stress study
金山词霸对“三讲”的翻译是“The need to stress study”,这是一个欠妥的翻译。原文“三讲”其实是一次党的教育活动,它是“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个动词“讲”的归纳。因此,把“三讲”译为“强调学习的需要”不能与原文等效。由于该汉语词汇中的“讲”不是一种常见用法,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汇,属于语言不可译现象,也不能将其直译为“three talks”或者“three lectures”。
通常情况下,词汇的不可译性主要用三种方法来处理:①音译。翻开英语词典,由汉语音译的英语词汇层出不穷,如“fengshui”(风水),“yinyang”(阴阳),“mahjong”(麻将)等。这类词汇被称为“借词”。同样,汉语里也有由其他语言音译过来的词汇,如“克隆”来源于“Clone”,“咖啡”源于“coffee”等;②直译或变译。上述“三讲”的翻译就是一个变译,但译文语义丢失严重,如果尝试使用该方法翻译三讲,译文会是一个很长的短语,不能简洁精练,有失语体效果;③音译加注。这种方法是在音译的基础上加以注解说明,主体译文是音译,附加信息常放在括号内,是对音译解释或说明。依笔者陋见,“三讲”可以采取第三种翻译方法试译为“SAN JIANG(A political urge,among Chinese Communists,to remind themselves of the need for lifelong learning,political awareness and integrity)”。
例2:三个代表
译文:Three Represents
要翻译“三个代表”,必须正确理解它的含义。该词汇主要内涵是“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由此可见,“三个代表”中的“代表”和“三讲”中的“讲”一样,属于动词。切不可望文生义将其译为“Three Representatives” (三个代表人物),这与“三个代表”的含义相差万里。官方的译文“Three Represents”非常巧妙地在动词后加复数,表示有“三个相同的动作或行为”,符合英语的习惯,是一个较好的译文。这种将动词变复数的方法在英语中时有发生,如:“Three dos and three donts”就是“三要三不要”或者“三做三不做”的翻译。遗憾的是即使英语受众能理解“Three Represents”的指称意义,也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内在涵义。由于汉语的许多政治词语或词组在英语中都没有完全对等的说法,因此可以用加注的方法进行补充说明。
4 时政新词的文化不可译现象
卡特福特认为,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是与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受地理环境、生活习俗等的影响,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对于我国的时政新词汇来讲,文化的不可译性要比语言的不可译性多得多。
例3:不折腾
译文:Bu Zheteng
“Bu Zheteng”是一种音译。音译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特色,又便于国俗名物词语的传播和使用,是一种科学的、有效的翻译方法,从长远来说是可行的。显然,音译“Bu Zheteng”是译员有意识地把“不折腾”当做一种特有的中国文化来弘扬,旨在像其他“文化空缺词”一样,让它进入英语词典。
因为“不折腾”有着丰富的内涵意义,《中国日报》的“别走岔路”意译不能完整地表达其内涵。在翻译实践中,这种现象称之为“文化空缺”现象。音译是“文化空缺词”翻译的一种很好的选择。当李小龙把“中国功夫”带到美国之后,“kungfu”便取代了“Chinese martial arts”成了社会的流行词汇,不久以后,“kungfu”被编入英语词典,成为了英语中的一个专有名词。还有词汇“宇航员”,美国人称之为“astronaut”,苏联人命名为“cosmonaut”,2003年以后航天词库中又新增了“taikonaut”(源自“太空”的汉语拼音taikong),用来专指“中国的宇航员”。由此可见,“Bu Zheteng”作为“不折腾”的英译具有可行性和一定的理论依据。音译的文化空缺词还有“yamcha”(饮茶),“tofu”(豆腐),“bokchoy”(白菜),“dimsum”(点心),“jiaozi”(饺子),“maotai”(茅台),“genseng”(人参)等。同样,据此思路,中国特色流行词汇“忽悠”也可以按照英语的发音规律音译成“hooyo”。
其实,“不折腾”还有多个不同的翻译,如:“avoid self-inflicted setbacks”(避免自造的挫折),“dont flip flop”(别翻来倒去,朝三暮四)、“dont sway back and forth”(别反复)、“no dithering”(不踌躇)、“avoid futile actions”(不做无用工)、“no trouble making”(别制造麻烦)、“no self-consuming political movements”(不搞自我消耗的政治运动)等。这些英译文虽不够简洁,但都能在一定的程度上表达“不折腾”的字面含义。可遗憾的是不能传达深层次的文化联想内涵,失去了该词的在原语中的生动性。音译(transliteration)是一种利用发音杜撰词汇的翻译方法,一旦译语受众接受了,它能有效地弥补“文化流失”的缺陷。
在评价众多“不折腾”译文的同时,笔者提出一种新的译法:“No Z turn”(别走“之”字路)。它源于交通规则,属于一种变译方法,比其他译文更形象生动,且与下文的“社会主义道路”吻合,具有互文性。另外,“No Z turn”和“不折腾”都属于口语化很浓的语言,属于相同语体,具有语体对等的特点。
例4:小康
译文:well-off
“小康”最初有几种译法,如:“comparatively well-off”,“moderately well-off”或“comfortably well-off”。该词汇在十六大报告中多次出现,翻译组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将“小康”译为“well-off”,相应的“小康社会”译为“a well-off society”,“小康之家”译为“a well-off family”。而“well-off”在《牛津词典》的释义是“in a good position,especially financially”,其汉语意思是“处于一个好的位置或状态,尤其在经济方面”。由此看来,“well-off”不能完整表达“小康”的内涵。这种“文化遗失”是翻译中的常见现象,只要这种遗失不造成译语受众的偏解或误解,译文就是好译文。从语义的角度分析,“well-off”作为“小康”的译文可以接受。
例5:三农
译文: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
“三农”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政治词汇,它是由“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词精练而成的。英语中也有类似的首字母缩写的构词现象,如“WTO”代表“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HO”是“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的简称。官方翻译“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是对“三农”的一种诠释性翻译,虽然译语受众能从译文中理解其指称意义,但无法体现中国政府对“三农”战略侧重的内涵意义,译文也不够简洁。因此,我们认为该词的文化不可译性较浓。我们可以尝试“用首字母缩写再加注”的方法翻译该词,如“ARF(Agriculture;Rural areas and Farmers)”比原译文更灵活,在该词使用频率高的语篇中,只需要第一次使用括弧里的加注,其他地方可以省略,简洁明了,又符合英语习惯,何乐而不为?
5 结束语
中国时政新词“不折腾”的出现,给翻译界提供了研究的范例。它的不可译性既具有语言的不可译性,又具有文化的不可译性,但后者占主要成分。“不折腾”的英译众多证明,百家争鸣才是翻译事业的兴旺。笔者建议的新译文“No Z turn”不能取代其他译文,更不能说它是最好的。但它给“不折腾”的翻译开辟了新的思路,还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将其译成法语、日语、俄语、韩语等其他语言。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2]刘传殊.可译性的语言功能观[J].中国翻译,2000 (1):85-89.
[3]乔曾锐.译论[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4]史灿文.语言学视角解读“不折腾”[J].语文建设,2009(4):63-64.
[5]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6]Nida,E.A.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应用文体翻译方法研究”(编号:2010y095)。
[作者简介]操时尧(1968—),男,湖北蕲春人,硕士,孝感学院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文体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