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力对学生不作要求)。学生平时注意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考试时就能取得较好成绩。
一、记忆能力的培养
1.采用分散记忆法。学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甚至十几遍,当时记住了,但过几个月差不多就忘光了。我要求学生分开进行学习:当天看一遍,一周复习一次,一月重复一次,考试前巩固一次。这样,学生总费时少而记忆的知识多。
2.采用趣味记忆法。我传授一些,也要求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个皇帝在位,时间跨古代近代,学生往往理不清顺序,对此我要求学生记“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韵上口,学生念一两遍就记住了。
3.学写记忆纲要。学生可先把大量内容归纳为纲要,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详细内容。如康有为的活动归纳为“上书、变法、保皇、复古、复辟”5个词,反映出康有为历史活动的演变过程。再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学生抓住莱克星顿枪声、组建大陆军、《独立宣言》发表、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和英美和约6个事件即可,而且学生记忆纲要也易于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我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1.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教师必须将其内涵讲清。世纪,前后中期,×届×中会议,×大,×届人大等也要同样讲清。教师平时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时,教师应该在举例说明后,让学生再举同类例子加以说明,以巩固基本理论。
3.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现代的考试是大文科和大理科的考查,一科试题往往会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语文课本中大部分课文,如《五人墓碑记》、《改造我们的学习》、《最后一课》、《母亲》等都可加深对历史相关知识的理解,政治中的理论(如民族形成的4个要素)可指导历史的学习(考虑美利坚民族形成的要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数学上的统计比例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
三、分析能力的培养
要学好考好历史,分析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往往不会分析,或无从下手,或东拉西扯不切中要害。我在平日教学中主要从历史地分析、阶级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1.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用现在“打破大锅饭”,反对绝对平均的经济标准去衡量洪秀全的绝对平分土地和产品的主张当然不行。用现在中学生就掌握对数和三角函数去和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比较,进而得出“祖冲之不伟大”的结论当然错误。教师平日对此加以强调,潜移默化地,学生就会有历史的目光。
2.引导学生恰当地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里并不是套用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例如,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调整有利于当时人民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就应肯定;前苏联牺牲波兰人民利益与德国法西斯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应否定;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就应否定,而主持开凿大运河、派人去西域和台湾就应肯定。
3.引导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学生要看看历史材料的出处、提示语,看懂材料的时间、地点、类别和具体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问答题学生则要逐字逐句,默读三遍,找出关键词,列好提纲,绝不能瞅上一眼,草率答题,否则就有可能把“俄国”答成“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共4次)误答为“法国大革命”(1次)等。又如,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中有:“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学生不认真分析就会在理解上出现偏差,误认为“1648年革命不是英国革命”,而实际上正是英国革命。
四、应变能力的培养
试题千变万化,学生的应变能力(不是死记硬背能力)相当重要。我在平日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1.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多思考相关问题。如: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我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国际形势、共产国际七大、国内形势、影响及国共二次合作形成等。再如,19世纪末,日本成为亚洲强国,摆脱民族危机,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垄断形成、《马关条约》、八国联军、瓜分狂潮、英日同盟、日俄战争等。加深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2.一题多用,即把一个题当几个题用。例如:(选择题)19世纪晚期,郑观应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A.《变法通议》?摇?摇?摇?摇?摇?摇?摇?摇B.《盛世危言》
C.《革命军》?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D.《孔子改制考》
学生一般做练习答出B就结束了。我要求学生思考A、C、D3项是谁的作品?内容是什么?与郑观应成就相似的还有谁?训练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要求学生确定所给试题的时间、地点、人物、类别(政治、经济、文化或原因、性质、影响等),答题技术性要求(如对比、分析、归纳、叙述、引用原文等),教师加以补充。学生若经常练习,就能培养解题技能,提高审清题意的能力。
一、记忆能力的培养
1.采用分散记忆法。学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甚至十几遍,当时记住了,但过几个月差不多就忘光了。我要求学生分开进行学习:当天看一遍,一周复习一次,一月重复一次,考试前巩固一次。这样,学生总费时少而记忆的知识多。
2.采用趣味记忆法。我传授一些,也要求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个皇帝在位,时间跨古代近代,学生往往理不清顺序,对此我要求学生记“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韵上口,学生念一两遍就记住了。
3.学写记忆纲要。学生可先把大量内容归纳为纲要,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详细内容。如康有为的活动归纳为“上书、变法、保皇、复古、复辟”5个词,反映出康有为历史活动的演变过程。再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学生抓住莱克星顿枪声、组建大陆军、《独立宣言》发表、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和英美和约6个事件即可,而且学生记忆纲要也易于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我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1.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教师必须将其内涵讲清。世纪,前后中期,×届×中会议,×大,×届人大等也要同样讲清。教师平时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时,教师应该在举例说明后,让学生再举同类例子加以说明,以巩固基本理论。
3.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现代的考试是大文科和大理科的考查,一科试题往往会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语文课本中大部分课文,如《五人墓碑记》、《改造我们的学习》、《最后一课》、《母亲》等都可加深对历史相关知识的理解,政治中的理论(如民族形成的4个要素)可指导历史的学习(考虑美利坚民族形成的要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数学上的统计比例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
三、分析能力的培养
要学好考好历史,分析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往往不会分析,或无从下手,或东拉西扯不切中要害。我在平日教学中主要从历史地分析、阶级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1.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用现在“打破大锅饭”,反对绝对平均的经济标准去衡量洪秀全的绝对平分土地和产品的主张当然不行。用现在中学生就掌握对数和三角函数去和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比较,进而得出“祖冲之不伟大”的结论当然错误。教师平日对此加以强调,潜移默化地,学生就会有历史的目光。
2.引导学生恰当地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里并不是套用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例如,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调整有利于当时人民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就应肯定;前苏联牺牲波兰人民利益与德国法西斯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应否定;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就应否定,而主持开凿大运河、派人去西域和台湾就应肯定。
3.引导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学生要看看历史材料的出处、提示语,看懂材料的时间、地点、类别和具体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问答题学生则要逐字逐句,默读三遍,找出关键词,列好提纲,绝不能瞅上一眼,草率答题,否则就有可能把“俄国”答成“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共4次)误答为“法国大革命”(1次)等。又如,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中有:“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学生不认真分析就会在理解上出现偏差,误认为“1648年革命不是英国革命”,而实际上正是英国革命。
四、应变能力的培养
试题千变万化,学生的应变能力(不是死记硬背能力)相当重要。我在平日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1.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多思考相关问题。如: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我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国际形势、共产国际七大、国内形势、影响及国共二次合作形成等。再如,19世纪末,日本成为亚洲强国,摆脱民族危机,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垄断形成、《马关条约》、八国联军、瓜分狂潮、英日同盟、日俄战争等。加深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2.一题多用,即把一个题当几个题用。例如:(选择题)19世纪晚期,郑观应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A.《变法通议》?摇?摇?摇?摇?摇?摇?摇?摇B.《盛世危言》
C.《革命军》?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D.《孔子改制考》
学生一般做练习答出B就结束了。我要求学生思考A、C、D3项是谁的作品?内容是什么?与郑观应成就相似的还有谁?训练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要求学生确定所给试题的时间、地点、人物、类别(政治、经济、文化或原因、性质、影响等),答题技术性要求(如对比、分析、归纳、叙述、引用原文等),教师加以补充。学生若经常练习,就能培养解题技能,提高审清题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