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如何培养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ran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思维能力是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记忆、理解、分析和应变能力(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能力对学生不作要求)。学生平时注意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考试时就能取得较好成绩。
  
  一、记忆能力的培养
  
  1.采用分散记忆法。学生往往把某一段教材一次背上七八遍甚至十几遍,当时记住了,但过几个月差不多就忘光了。我要求学生分开进行学习:当天看一遍,一周复习一次,一月重复一次,考试前巩固一次。这样,学生总费时少而记忆的知识多。
  2.采用趣味记忆法。我传授一些,也要求学生自己创造一些。如清朝先后12个皇帝在位,时间跨古代近代,学生往往理不清顺序,对此我要求学生记“努皇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押韵上口,学生念一两遍就记住了。
  3.学写记忆纲要。学生可先把大量内容归纳为纲要,使用时由纲要再扩展为详细内容。如康有为的活动归纳为“上书、变法、保皇、复古、复辟”5个词,反映出康有为历史活动的演变过程。再如美国独立战争经过,学生抓住莱克星顿枪声、组建大陆军、《独立宣言》发表、萨拉托加大捷、约克镇战役和英美和约6个事件即可,而且学生记忆纲要也易于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
  
  二、理解能力的培养
  
  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我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史学理论,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1.教师讲清基本概念。如在讲授君主制、民主制、共和制、君主立宪制;民主革命、民族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论述、叙述、评述、分析;改革、变革、沿革等基本概念时,教师必须将其内涵讲清。世纪,前后中期,×届×中会议,×大,×届人大等也要同样讲清。教师平时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并且在具体问题的指导下,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2.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史学理论。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时,教师应该在举例说明后,让学生再举同类例子加以说明,以巩固基本理论。
  3.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现代的考试是大文科和大理科的考查,一科试题往往会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语文课本中大部分课文,如《五人墓碑记》、《改造我们的学习》、《最后一课》、《母亲》等都可加深对历史相关知识的理解,政治中的理论(如民族形成的4个要素)可指导历史的学习(考虑美利坚民族形成的要素),地理上的山川地形知识、英语上的词语知识、数学上的统计比例知识等都会促进历史学习。反过来,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
  
  三、分析能力的培养
  
  要学好考好历史,分析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往往不会分析,或无从下手,或东拉西扯不切中要害。我在平日教学中主要从历史地分析、阶级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1.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用现在“打破大锅饭”,反对绝对平均的经济标准去衡量洪秀全的绝对平分土地和产品的主张当然不行。用现在中学生就掌握对数和三角函数去和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比较,进而得出“祖冲之不伟大”的结论当然错误。教师平日对此加以强调,潜移默化地,学生就会有历史的目光。
  2.引导学生恰当地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这里并不是套用极左时期的“阶级斗争为纲”,而是引导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即注意人民性问题。例如,地主阶级或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改革或政策调整有利于当时人民生活和国家的发展,就应肯定;前苏联牺牲波兰人民利益与德国法西斯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就应否定;隋炀帝奢侈腐化,滥用民力就应否定,而主持开凿大运河、派人去西域和台湾就应肯定。
  3.引导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学生要看看历史材料的出处、提示语,看懂材料的时间、地点、类别和具体要素,充分提取有效信息。问答题学生则要逐字逐句,默读三遍,找出关键词,列好提纲,绝不能瞅上一眼,草率答题,否则就有可能把“俄国”答成“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答成“二次革命”,把“近代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共4次)误答为“法国大革命”(1次)等。又如,马克思《资产阶级和反革命》中有:“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学生不认真分析就会在理解上出现偏差,误认为“1648年革命不是英国革命”,而实际上正是英国革命。
  
  四、应变能力的培养
  
  试题千变万化,学生的应变能力(不是死记硬背能力)相当重要。我在平日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1.培养学生扩散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多思考相关问题。如:1935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我引导学生思考当时国际形势、共产国际七大、国内形势、影响及国共二次合作形成等。再如,19世纪末,日本成为亚洲强国,摆脱民族危机,我引导学生思考相关的明治维新、甲午战争、垄断形成、《马关条约》、八国联军、瓜分狂潮、英日同盟、日俄战争等。加深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
  2.一题多用,即把一个题当几个题用。例如:(选择题)19世纪晚期,郑观应的代表作品是什么?
  A.《变法通议》?摇?摇?摇?摇?摇?摇?摇?摇B.《盛世危言》
  C.《革命军》?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摇D.《孔子改制考》
  学生一般做练习答出B就结束了。我要求学生思考A、C、D3项是谁的作品?内容是什么?与郑观应成就相似的还有谁?训练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要求学生确定所给试题的时间、地点、人物、类别(政治、经济、文化或原因、性质、影响等),答题技术性要求(如对比、分析、归纳、叙述、引用原文等),教师加以补充。学生若经常练习,就能培养解题技能,提高审清题意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要: 现代社会, 信息来源的多面性使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课堂上干巴巴的讲解说教。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时代性、时间性很强, 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把图片、数据、文字、音像等资料结合在一起, 实现超时空的多媒体的信息整合, 使学生能在同一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 提高学习兴趣, 大大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生动起来。  关键词: 思
期刊
摘要: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综合课程,本课程的目标是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进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与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体验能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引导
期刊
摘要: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为古今教育界所认同,当前教育界提出的“好的早期教育=好习惯与思维=好未来”理念,对于青少年,需要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生活需要的教育,高中政治课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常规的学习习惯是基础,本文从课前预习习惯、课堂学习习惯与课后复习习惯三方面探索学习规律和学习方法,并以此为基础,以终身发展观为指导
期刊
泱泱中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中华民族自身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还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是“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这也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德育于历史教学,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及知识更丰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