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信息时代,手机媒介素养是组成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智能手机的信息辨别、发展、创造等整个过程都基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在如今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实地调研和采访等研究方法对湖州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进行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媒介,媒介素养
一、引言
“媒介素养”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那一时期,媒介素养的源起得益于英国报业及电影文化的发展。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于1992年给媒介素养下过这样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这是“媒介素养”一词真正得到完整的定义。
英国文学批评家F·R·列维斯在文学批评作品《文化与环境》一书中,他倡导媒介教育,反对流行的文化价值观念,磨炼广大青少年去抵抗大众传媒中所提供给受众的最低水平的使用与满足。
手机在当代已成为时代标志之一,除了它自身具备的传统通讯交流功能以外,手机APP的发展让其具备视频播放器、游戏机、电子书、广播、摄影机等多种能力。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成为了“不可离身”的物品。2018年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上显示,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的使用率已达71.4%。[ ]最新数据显示,互联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随着网民普及率的提升,青少年在网民群体中的数量也大为提升。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他们也是新生事物和信息的最先使用与接触者。借助着可以随身、随时、随地使用的优势,手机成为大学生追求娱乐的重要媒介,通过每日频繁地使用手机,对手机媒介产生了过度依赖的现象。手机仿佛已经成为了广大学生群体的身体的一部分,通过无形的根深扎在每个人的手掌,每个人的神经被方寸间的一块小小手机屏幕所牵动。
鉴于此,笔者通过探究湖州本地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现状,归纳总结出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对策看法,为提高大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以及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做出努力。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内容
针对湖州高校大学生群体,本项研究主要探讨以下问题:
1. 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的使用情况如何?每日接触手机的情况是否成普遍性?
2. 大学生对手机具有强烈依赖还是有一定的批判认识能力?
3. 手机社交及通讯软件使用频率如何?是否产出一定价值和意义的内容?
4. 对手机媒介上网络信息的辨识度如何?获取信息是否具备一定的选择和辨析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项目通过使用网络及线下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调研、个例分析采访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湖州当地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含纸质)2000份,回收1630份,有效率为97.6%。
(三)研究内容
问卷设置中,第一部分内容是对本地大学生基本情况以及对手机媒介的基本使用情况,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对手机媒介的使用时长及次数,掌握大学生日常获取信息的方式获取信息的平台以及对平台的使用次数等。
出于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预估和评判等,我提出了对不使用手机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假设,探析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素养方面的知悉程度。还包括对手机获取信息是否需要选择和辨析的疑问。为了解大学生在遇到疑问的解决渠道上,是否对手机媒介产生依赖,我也设置了一系列相关的问答问题和采访调查等。
后半部分的设置主要在对信息的输出和获取上,大学生是否具有对国家法律法规、国家形象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保护意识,以及是否会考虑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三、数据分析
(一)湖州高校大学生受访基本情况
本次受访学生共计1630名,其中男性560名,女性1070名。2018级(大一年级)学生共180人,2017级(大二年级)学生共670人,2016级(大三年级)学生共700人,以及少数2015级(大四年级)学生80人,研究生学历学生0人。
(二)湖州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介的使用現状
1. 有超过4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看手机在四次以上,合计时长超过五小时,男女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长存在明显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受访中的绝大多数同学会将手机作为主要获取信息的方式。使用多种途径作为获取信息的方式的同学占了50.92%,绝大部分的信息都来源于手机媒介的同学占比为44.79%,而通过报刊等其他方式获取信息的同学占比仅仅只有4.29%。另外,在不同场合使用手机的次数比较时(学生可同时多选),据统计,有30.6%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55.2%的学生在食堂吃饭时使用,60.7%的学生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使用,还有26.3%的学生在除以上的其他场合使用。
在男女同等比例下的被采访人数里,有超过50%的学生每天的在线时长在5小时以上,在这50%的人数里,女生所占的比例在29%,远远超过了男生的在线时长。
在线时长受男女生的使用喜好差异所影响,湖州高校女大学生更热衷于影视节目、娱乐综艺、音乐类节目等娱乐方式,男生则在手机游戏上花费时间居多。在手机购物和参与直播观看等方面,男女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据统计,在男女人数成正比的情况下,有超过50%的女生使用手机媒介进行网上购物,而这一比例在男生中竟有60%以上,结果显示男生更热衷于网络购物。
2. 在使用手机媒介上,学生群体最热衷社交、娱乐和信息获取上,微信、微博和QQ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据调查,在使用平台获取信息的情况中,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的使用占比最高。在杨逍和魏泓全的文章《从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调查谈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中指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特点是:新媒体成为主要接触手段,娱乐休闲战胜新闻资讯和知识学习,网络是他们重要的获取信息的平台的选择对象。
不论是微信还是微博,湖州高校大学生的使用频率都很高。相对而言,微信打造的是一个相对而言较小的社交圈子,学生在进行信息交流时通常是一对一且具有私密性的,而微博是一种强兴趣型产品,学生的关注更倾向于娱乐化的内容,更多的是将微博作为课余时间的一种消遣形式。在采访中,湖州高校60%以上的大学生也表示使用微博是纯粹的娱乐消遣,仅有一小部分人从中获取知识信息。
在张洪孟等人的《基于QQ空间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的研究报告当中,他们指出,QQ空间在社交层面的各项功能基本上已被大学生广泛使用。大学生通过在QQ空间阅读和发表个人动态去了解外界信息,除此之外,大学生还会将发表日志作为一种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个人观点的重要途径。学生们通过对喜欢的内容进行转发、评论和点赞,勇敢的表达自己,并且希望得到他人认同。
四、分析总结
1. 湖州高校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但同时具有一定克制意识。
从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的接触程度和对手机媒介素养的认知与理解的调查结果得知,手机媒介已成为湖州高校大学生对互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补充,但就学生上网的总体素质水平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对手机获取信息时的选择和辨析的问题上,超过一半的学生有对信息具有一定的选择和判断意识,有30%以上的学生同意此观点,但在对手机的使用时会沉浸其中不加选择,也有少数学生认为对海量信息的浏览是没有选择的必要的。
另一方面,尽管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十分频繁,依赖程度较高,但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湖州高校的大学生依然会对事情拥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调查结果得知,有70.55%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先进行独立思考,思考无果才会利用手机媒介查询信息;有25.15%的学生会直接利用手机媒介寻求解决方法,如“百度”等搜索引擎;还有4.29%的学生会极少考虑使用手机,而是完全依靠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
2. 湖州高校大学生对新媒介信息的创造与传播的能力一般,信源的获取和输出方式单一。
在学生日常的手机使用中,仅有0.61%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和利用新媒体创造平台。对发出朋友圈、QQ空间动态、微博和推送内容信息的频率中,对平台的管理和信息的推送等新媒体的良性互动过少。以学生个体原创的公众号平台运营数量,不足以受访学生的2%。
3. 在手机媒介的信息平台的使用上,湖州高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以及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有效地避开手机诈骗等信息。
在对学生手机媒介上信息平台的匿名性使用调查当中,82.21%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并且愿意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有15.34%的学生允许自己偶尔发表些责任感淡薄的言论,随心所欲的传播信息的学生仅占2.45%。在有关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有68.1%的学生会对个人信息有保护防范意识,表示在相关图片中会将个人具体的信息打码,在文字中尽量避免提到个人隐私方面的信息。
五、策略与建议
1. 高校开展媒介素养理论课堂基础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使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手机媒介的本质属性和内涵。理解手机媒介的本质属性才能够让手机更理性地为己所用。早些年,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中就指出要对媒介加以适当的控制的观点。“大学生要认清手机与生俱来的便携性、交互性、娱乐性等属性,规避其不良影响,保持理性的媒介辨识力。”[ ]
2. 为大学生提供和搭建健康的手機媒介平台,培养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与创新能力。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且健康的信息获取平台,保证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同时,建议高校建立“无手机课堂”,有针对性的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信息获取方法上的指导,着力打造各专业、班级、学习小组等信息发布平台,了解信息的传播与输出。网络平台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合适的引导才能发挥其正向的作用。
3. 学校和社会要扩大宣传引导,对宣传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要大力抵制,建立处罚制度。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身为大学生更应该知晓语言文字的力量。在信息扩散飞速的当代,言论以更低的门槛和更大的影响范围进行传播,如何在纷乱的信息洪流中不走岔路,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之课。
参考文献:
1. 杨逍,魏泓全.从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调查谈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0(09):104-106.
2. 张洪孟,候西龙,周金辉,张敏,李晓飞.基于QQ空间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10):33-35.
3. 张欣. 手机媒介对大学生社会交往心理的影响研究[D].河北大学,2017.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媒介,媒介素养
一、引言
“媒介素养”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那一时期,媒介素养的源起得益于英国报业及电影文化的发展。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于1992年给媒介素养下过这样的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这是“媒介素养”一词真正得到完整的定义。
英国文学批评家F·R·列维斯在文学批评作品《文化与环境》一书中,他倡导媒介教育,反对流行的文化价值观念,磨炼广大青少年去抵抗大众传媒中所提供给受众的最低水平的使用与满足。
手机在当代已成为时代标志之一,除了它自身具备的传统通讯交流功能以外,手机APP的发展让其具备视频播放器、游戏机、电子书、广播、摄影机等多种能力。手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甚至成为了“不可离身”的物品。2018年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上显示,截止到2018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的使用率已达71.4%。[ ]最新数据显示,互联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随着网民普及率的提升,青少年在网民群体中的数量也大为提升。大学生作为青少年的主力军,与此同时,他们也是新生事物和信息的最先使用与接触者。借助着可以随身、随时、随地使用的优势,手机成为大学生追求娱乐的重要媒介,通过每日频繁地使用手机,对手机媒介产生了过度依赖的现象。手机仿佛已经成为了广大学生群体的身体的一部分,通过无形的根深扎在每个人的手掌,每个人的神经被方寸间的一块小小手机屏幕所牵动。
鉴于此,笔者通过探究湖州本地大学生手机媒介素养的现状,归纳总结出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对策看法,为提高大学生的手机媒介素养以及构建和谐的网络环境做出努力。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内容
针对湖州高校大学生群体,本项研究主要探讨以下问题:
1. 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的使用情况如何?每日接触手机的情况是否成普遍性?
2. 大学生对手机具有强烈依赖还是有一定的批判认识能力?
3. 手机社交及通讯软件使用频率如何?是否产出一定价值和意义的内容?
4. 对手机媒介上网络信息的辨识度如何?获取信息是否具备一定的选择和辨析能力?
(二)研究方法
本项目通过使用网络及线下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调研、个例分析采访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湖州当地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含纸质)2000份,回收1630份,有效率为97.6%。
(三)研究内容
问卷设置中,第一部分内容是对本地大学生基本情况以及对手机媒介的基本使用情况,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对手机媒介的使用时长及次数,掌握大学生日常获取信息的方式获取信息的平台以及对平台的使用次数等。
出于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预估和评判等,我提出了对不使用手机媒介对大学生的影响假设,探析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素养方面的知悉程度。还包括对手机获取信息是否需要选择和辨析的疑问。为了解大学生在遇到疑问的解决渠道上,是否对手机媒介产生依赖,我也设置了一系列相关的问答问题和采访调查等。
后半部分的设置主要在对信息的输出和获取上,大学生是否具有对国家法律法规、国家形象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保护意识,以及是否会考虑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三、数据分析
(一)湖州高校大学生受访基本情况
本次受访学生共计1630名,其中男性560名,女性1070名。2018级(大一年级)学生共180人,2017级(大二年级)学生共670人,2016级(大三年级)学生共700人,以及少数2015级(大四年级)学生80人,研究生学历学生0人。
(二)湖州高校大学生手机媒介的使用現状
1. 有超过40%的大学生平均每天看手机在四次以上,合计时长超过五小时,男女学生使用手机的时长存在明显差异。
在日常生活中,受访中的绝大多数同学会将手机作为主要获取信息的方式。使用多种途径作为获取信息的方式的同学占了50.92%,绝大部分的信息都来源于手机媒介的同学占比为44.79%,而通过报刊等其他方式获取信息的同学占比仅仅只有4.29%。另外,在不同场合使用手机的次数比较时(学生可同时多选),据统计,有30.6%的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55.2%的学生在食堂吃饭时使用,60.7%的学生在乘坐交通工具时使用,还有26.3%的学生在除以上的其他场合使用。
在男女同等比例下的被采访人数里,有超过50%的学生每天的在线时长在5小时以上,在这50%的人数里,女生所占的比例在29%,远远超过了男生的在线时长。
在线时长受男女生的使用喜好差异所影响,湖州高校女大学生更热衷于影视节目、娱乐综艺、音乐类节目等娱乐方式,男生则在手机游戏上花费时间居多。在手机购物和参与直播观看等方面,男女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差异。据统计,在男女人数成正比的情况下,有超过50%的女生使用手机媒介进行网上购物,而这一比例在男生中竟有60%以上,结果显示男生更热衷于网络购物。
2. 在使用手机媒介上,学生群体最热衷社交、娱乐和信息获取上,微信、微博和QQ在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力举足轻重。 据调查,在使用平台获取信息的情况中,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的使用占比最高。在杨逍和魏泓全的文章《从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调查谈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 ]中指出,大学生媒介接触的特点是:新媒体成为主要接触手段,娱乐休闲战胜新闻资讯和知识学习,网络是他们重要的获取信息的平台的选择对象。
不论是微信还是微博,湖州高校大学生的使用频率都很高。相对而言,微信打造的是一个相对而言较小的社交圈子,学生在进行信息交流时通常是一对一且具有私密性的,而微博是一种强兴趣型产品,学生的关注更倾向于娱乐化的内容,更多的是将微博作为课余时间的一种消遣形式。在采访中,湖州高校60%以上的大学生也表示使用微博是纯粹的娱乐消遣,仅有一小部分人从中获取知识信息。
在张洪孟等人的《基于QQ空间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的研究报告当中,他们指出,QQ空间在社交层面的各项功能基本上已被大学生广泛使用。大学生通过在QQ空间阅读和发表个人动态去了解外界信息,除此之外,大学生还会将发表日志作为一种抒发个人情感、表达个人观点的重要途径。学生们通过对喜欢的内容进行转发、评论和点赞,勇敢的表达自己,并且希望得到他人认同。
四、分析总结
1. 湖州高校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但同时具有一定克制意识。
从大学生对手机媒介的接触程度和对手机媒介素养的认知与理解的调查结果得知,手机媒介已成为湖州高校大学生对互联网应用的一个重要补充,但就学生上网的总体素质水平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在对手机获取信息时的选择和辨析的问题上,超过一半的学生有对信息具有一定的选择和判断意识,有30%以上的学生同意此观点,但在对手机的使用时会沉浸其中不加选择,也有少数学生认为对海量信息的浏览是没有选择的必要的。
另一方面,尽管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十分频繁,依赖程度较高,但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中,湖州高校的大学生依然会对事情拥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调查结果得知,有70.55%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会先进行独立思考,思考无果才会利用手机媒介查询信息;有25.15%的学生会直接利用手机媒介寻求解决方法,如“百度”等搜索引擎;还有4.29%的学生会极少考虑使用手机,而是完全依靠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
2. 湖州高校大学生对新媒介信息的创造与传播的能力一般,信源的获取和输出方式单一。
在学生日常的手机使用中,仅有0.61%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和利用新媒体创造平台。对发出朋友圈、QQ空间动态、微博和推送内容信息的频率中,对平台的管理和信息的推送等新媒体的良性互动过少。以学生个体原创的公众号平台运营数量,不足以受访学生的2%。
3. 在手机媒介的信息平台的使用上,湖州高校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以及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有效地避开手机诈骗等信息。
在对学生手机媒介上信息平台的匿名性使用调查当中,82.21%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责任意识,并且愿意对自己的言论负责;有15.34%的学生允许自己偶尔发表些责任感淡薄的言论,随心所欲的传播信息的学生仅占2.45%。在有关个人隐私、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有68.1%的学生会对个人信息有保护防范意识,表示在相关图片中会将个人具体的信息打码,在文字中尽量避免提到个人隐私方面的信息。
五、策略与建议
1. 高校开展媒介素养理论课堂基础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使学生正确了解和认识手机媒介的本质属性和内涵。理解手机媒介的本质属性才能够让手机更理性地为己所用。早些年,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在《大众传播、大众鉴赏力和有组织的社会行为》中就指出要对媒介加以适当的控制的观点。“大学生要认清手机与生俱来的便携性、交互性、娱乐性等属性,规避其不良影响,保持理性的媒介辨识力。”[ ]
2. 为大学生提供和搭建健康的手機媒介平台,培养学生对新媒体的利用与创新能力。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良好且健康的信息获取平台,保证信息平台的安全性,同时,建议高校建立“无手机课堂”,有针对性的对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信息获取方法上的指导,着力打造各专业、班级、学习小组等信息发布平台,了解信息的传播与输出。网络平台是一把双刃剑,需要合适的引导才能发挥其正向的作用。
3. 学校和社会要扩大宣传引导,对宣传违反法律法规、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要大力抵制,建立处罚制度。网络并非法外之地,身为大学生更应该知晓语言文字的力量。在信息扩散飞速的当代,言论以更低的门槛和更大的影响范围进行传播,如何在纷乱的信息洪流中不走岔路,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之课。
参考文献:
1. 杨逍,魏泓全.从大学生媒介接触行为调查谈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J].新闻天地(下半月刊),2010(09):104-106.
2. 张洪孟,候西龙,周金辉,张敏,李晓飞.基于QQ空间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0(10):33-35.
3. 张欣. 手机媒介对大学生社会交往心理的影响研究[D].河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