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志大于扶贫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al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资助育人体系随着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完善,育人手段和育人成效都得到了有效提升,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如何更好的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做实、做细,成为目前的首要问题。高校应培养困难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多方举措,达到完善资助育人体系的目的。
  关键词:资助 育人 体系
  伴随着国家对资助的投入逐渐加大,高校贫困大学生工作与国家脱贫工作的不断深入,优化了资助育人管理机制,推动了资助育人体系的完善。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新形势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逐渐向纵深地带发展,为解决在资助育人工作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应在“扶贫”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提升“扶志”工作质量,对困难生的精神、能力、心态进行引导和关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1 资助育人体系的内涵
  资助育人体系是给予大学生必要的物质帮助,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并培养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资助体系,资助不忘育人,资助育人就是在保证物质资助的基础上,扩大育人成才效果,塑造困难生完整的人格品质,达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资助育人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党中央对于高校资助育人的各项政策,加大工作力度,统筹建立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资助育人体系,培养困难生自立自强的优良品格,努力开创资助工作新局面。
  2 资助工作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资助工作中“扶智”、“扶志”力度弱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表面上看是经济困难问题,从深层次审视则更多涉及的是由此引发的其他问题,诸如心理缺失、人格缺失、人际障碍、能力缺失等等。他们有特殊的成长境遇” 由此可以看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困难学生的问题,更应加强对困难生的精神关怀和价值观引导。
  思想引领工作较少,资助与育人的衔接力度不够,对于资助学生的思想与精神引领工作欠缺,长期以往,加之大学生活的约束力度较小,极易形成不劳而获的受助心理,长此以往,导致困难生养成安于现状,沉浸不前的现状,加之,高校在“扶志”方面开展的相關活动较少,形成的影响力较弱,未能及时帮助困难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困难生价值观扭曲,思想消极,不自信。
  2.2 资助育人中的“育人”作用弱
  在目前高校整体的资助工作中,对于资助政策的执行,更多的是倾向于直接解决经济困难问题,这就给人产生所谓资助工作就是物质帮助的印象,未能充分发挥资助育人中的“育人”作用。
  其德育的效果更是发挥不足,导致困难生的感恩意识和回馈意识逐渐淡化,极易形成依赖助学金的思想,同时产生更多的内在问题,包含了人际障碍、情感障碍、沟通障碍等方面。
  2.3 激发学生自主发展力度弱
  未能将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进行充分结合。显性资助可以说是进行物质帮助,而隐性资助可以是变相的对学生进行资助,如引入社会力量,结合企业的用人需求,校企联合,对学生进行帮扶。还可以发展各种资助项目如:创新创业资助补贴,就业资助补贴等,换个角度对困难生进行资助,这样也激发了困难生自我发展,自我脱贫的热情,充分将“扶贫”与“扶志”结合在一起。
  2 资助育人体系实现路径的探究
  教育部长陈宝生指出:“学生工作必须坚持育人导向,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可见,育人工作对于资助工作来说的重要性,育人既是资助工作的出发点也是资助工作的落脚点。开展育人工作考虑全面发展,形成全校一盘棋的工作思路,最终将学生培养成回馈社会的有用人才,形成育人成才的优良模式,充分发挥高校的育人优势。
  育人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两项工作即为“扶贫”与“扶志”。建立“大资助”体系,总的来说,就是将资助育人中主要的两项工作:“扶贫”与“扶志”紧密的结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的资助文化。建立育人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资助”体系,形成资助育人校园文化。
  2.1 提升素养,升华意识
  要在每一项扶贫工作布置时制定好在这一项资助工作结束时可以采取的“扶志”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养成由“扶贫”到“扶志”的转换意识。及时开展普及面广的相关活动,利用网络资源的快捷便利,扩大影响面,可以采取,网络资助知识竞答、你身边的自强之星线上投票、高校生活我来说短视频等形式,树立优秀典型学生事迹,宣传优秀事迹,在潜意识之中培养学生的自强自立意识。利用节庆日等活动节点,开展相应资助宣传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感恩、诚信、励志、心理健康等教育,全面培养学生,增强感恩意识和诚信意识,提升艰苦奋斗的品质。组织进行交流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以采访优秀的毕业困难生,组织优秀困难生开展座谈会的形式面对面的进行学习交流,并做学习体会的报告会,在不断学习交流讲述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境界,打开自己的视野,拓宽思想,积极思考,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2.2 创新格局,全员育人
  学校的每一位教师都具有资助育人的责任,统筹协调教师资助育人任务,发挥每一级资助育人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学校总体的管理层方面,可以为困难生的学习和生活制定政策法规,保障困难生在学期间的学习生活权益,学校、学院、困难生班主任、困难生导师、后勤服务人员就需要将这些帮扶措施及时落实,严格贯彻以及执行资助育人工作,层层落实,多方合作,并建立监督保障机制,定期检验资助育人每个环节的工作,并将育人成果纳入到学校工作人员的年终考核上来,奖罚分明,提高资助育人每个环节中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保证高校资助人员之间的工作配合好,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培养教育。并且制定资助育人工作人员培训管理办法,定期定点开展高水平的能力提升讲座,组织学访成果较好的学校,相互交流,学习经验,横向对比,科学、综合、全面的提高学校资助育人水平,打开资助育人的新局面。   2.3 校企合作,联合育人
  高校要加大企业对接学生的培养力度,广纳社会资源,开展产学研交流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也为社会力量参与学生发展牵线搭桥,邀请企业当中的优秀人才来学校讲座,拓展学生学习途径,第一时间了解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这样一来可顺势为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也可以解决就业问题,与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形成稳定的校企合作形式,探究细化的工作模式,可以开展“点对点”联系困难生帮扶活动,相互选择,企业做到对人才的提前培养,学生得到了学习技能和提升实践能力的需求,充分发挥校企联合培养的优势,让困难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升困难生的培养质量。
  2.4 创新方法,丰富活动
  丰富资助类型,创新资助方式,大力的宣传学校设立的奖项,让学生了解到通过怎样的努力获得相应的奖励,鼓励学生去争取获得荣誉,使困难生找到自身存在的闪光点,意识到努力奋斗,提升自己所带来的的好处,促进困难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发挥学生社团的力量,在社团中大力开展相应的拓展活动,增进困难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营造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同时也要开设实践技能类课程,提高实践应用技能和综合发展水平,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将其转化为科学技术成果,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在实际行动中检验所学到的知识,并且发挥聪明才智不断提升知识水平。
  2.5 完善体制,动态管理
  建立困难生“一生一档”制度,形成帮扶手册,覆盖每一个困难生,清楚掌握困难生所接受的资助项目,记录下帮扶所取得的效果,学生目前的状态,使我们有针对性的开展之后的资助工作。可以网络科技为依托,建立一个全面的困难生信息数据库,实现对困难学生的信息跟踪功能,及时对受助学生的生活、学习、发展状态进行评估,檢验资助工作落实成效,并科学调整学生的资助项目,实现精准定位的发展模式,然后与政府管理部门分享大数据的统计结果,随时调整更新困难生的状态。便于学校了解学生对于社会所做的贡献,择优宣传,扩大影响面积,也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困难生目前的助学贷款等方面信息,形成“学校-社会-政府”的综合培养模式,有利于出台更加实用的资助育人政策,实现资助育人工作的长远发展。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一项长期、综合、艰难的工程。从长远的发展角度看,在开展工作时,资助与育人并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生的问题,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完善体制机制建设,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应立足学生的全面成长,我们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过程中,不能忽略了对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建立大资助文化体系,充分结合“扶贫”与“扶志”的工作,结合具体资助项目开展创新性的行动,分层次,多方面,全角度,有条理的探究资助育人工作路径,使资助育人工作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使困难生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转变。资助育人工作者也应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树立大局观念,不断学习,全面准确的把握资助育人内涵,结合实际工作,深入问题实质,全力解决资助工作中所面临的各项困难,完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N].人民日报,2018-03-01(13).
其他文献
摘要:全球化时代,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日益增多,对当代大学生的交际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前高校面临的问题之一,图书馆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生的跨文化交际培养过程中,图书馆可通过构建跨文化交际藏书体系、打造跨文化交际电子资源库、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培养意识、丰富图书馆跨文化交际活动、加强图书馆学科馆员跨文化交际能力等途径
期刊
摘要:本文致力于对开放大学系统是否需要确保学术权力地位的回归这一争议议题进行明晰,通过分析争议的由来与现实困境、对争议的驳斥与逻辑阐释确证了学术权力在开放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进而结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指出保障学术权力在院校中的地位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教育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提出保障开放大学系统中学术权力回归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开放大学;学术权力;教育质量  2013年,教育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创业逐渐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引擎,这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思想观念的主要 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而然要承担起引领的重任。实现以思政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 育,应当坚持“三个统一”原则、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构建有效的衔接机制、实施合理的激励手段。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发
期刊
摘要: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微博、微信等网络社交软件成为了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微时代自媒体软件种类繁多、输出量大、传播性快、渗透性强等特征促使高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也呈现出了文化娱乐网络虚拟化、价值认知模糊迷茫化、价值追求个性多元化、价值取向功利现实化等新的趋势,使高校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一定的困境。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微时代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现思政教育由线下向线上的转变,提
期刊
摘要:自我国21世纪到来,中国在经济、科技、教育方面得到了不断发展,中国立足于世界的脚跟变得更加稳固。在此环境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逐渐凸显不断出来。基于此,为了能够提高中国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竞争力,需要加强人才教育,人才质量在社会得到持续发展环节中的作用变得更有价值。高校承担着社会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在进行人才教育环节,高校教师应该深刻的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本文主要研究的是
期刊
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面对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我们如何充分有效的利用网络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引言  科技的高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电脑手机,让我们快速的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网上传递的信息并不都是积极正面的,大学生的心智还不是很成熟,对网上的一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概括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于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制度优越性;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
期刊
摘要:1938年抗战期间《论持久战》发表刊登,在这篇文章中毛主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分析了当时的战争形势和敌我双方的优略势,对战争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科学预见,指出抗战胜利的道路和方法,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抗战必胜的信念。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大学生就业问题作为其中的热点话题,值得我们去思考。《论持久战》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和具体的方法论,对于引导大学生走出就业困境,获得
期刊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移动终端的普及,大学生群体暴露于海量信息碎片中,这对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信息碎片化的特点,进而厘清其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形成的挑战,在此基础上,从高校党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等角度,进行了应对挑战的现实思考。  关键词:信息碎片化;意识形态安全;高校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理应引起充分重视。高校的意识形
期刊
当代社会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新媒体作为独特且最为先进的传播媒介,已成为传播机构或传播主体掌握、使用的,并有意识地将文化艺术作品和思想意识纳入其中的新形态。新媒体艺术又具有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任何人均有公平获得信息的可能,已成为当今非常重要的传播媒介。  1 前言  中国人习惯把日常生活概括为“衣食住行”,服饰排在了第一位,由此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位置。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技术、文化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