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飘雪,南方知寒。
又到了盘整一年的时刻。新的“责任中国公益盛典”公益人物、组织出炉,公益界的盛典如期而至。
2015年中国社会大基调不变,但变局已生。媒体人或许更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就算再混沌无觉者,也将会被变化裹挟着前行;就算是坚守不移者,也能感受到周边的松动决堤,物是人非。
而总结变化的实质,或许就是原有的社会组织板块正在消解,个人的能量和魅力正在崛起,“众公益时代”借互联网变革之利正在悄悄实现。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今年9月7日至9月9日三天,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全国数亿人次的网友以爆发的热情展示了“众公益”的力量,一分一毫地聚集,一次次转发、传播,众多的个人和组织发出声音,传播着自己的公益理念,用行动注释着自己的公益理想。这沸腾的三天,是一种象征,在这个时代,哪怕是一个人、一份力量,都可以最大地宣示自己、延伸自己,并汇聚力量。
对于我来说,这种感受和认识不是凭空而来,我参与的“抚平战争创伤,治疗细菌战烂脚行动”,就是由一个小小的发愿,尝试性的行动,借互联网发声,聚“众力”而成大善。一位脚烂了70年的老人,在伤口终于愈合后,穿上了一双新袜子。他说,“我有70年没有穿过袜子了”。
今年发生的热点公益事件,大都是这样的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为爱行走”、“老兵遗骨回家”、“全城义载”、“美丽中国”、“大爱清尘”等等,都是由普通个人,因为自己生命的觉醒和内心的善愿,开始行动,或者组成一个团队,或者感染一群人,借助全新的媒体模式,发出声音,扩大延伸。这不只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施救,而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行动,无论哪一个行动,都带有生命的温度,并在一个理念下,在一个目标下,传递生命的能量,一个个生命以自己可能的方式联成一体,互相助力。除了直接的参与者,更多的人甚至都隐于互联网之后,他们或许和公益的现场相隔万里,但却是一个个公益行动的最基本的构成单元。
这可能就是公益的灵魂吧——公益为众,众为公益。
我们这期杂志回望的是2014年荣登“责任中国公益盛典”的部分人物,他们的故事都有这样的逻辑:个体生命的觉醒,个体生命的圆满,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自己周边的人和世界。尽管照亮的范围有大有小,但一个个生命的崛起,自然而然形成最良性的社会。
或许我们还要全力去拥抱这个前所未有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和众公益相加,才会为小小的个人增加力量,才会真正为众公益时代提供可能。
又到了盘整一年的时刻。新的“责任中国公益盛典”公益人物、组织出炉,公益界的盛典如期而至。
2015年中国社会大基调不变,但变局已生。媒体人或许更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就算再混沌无觉者,也将会被变化裹挟着前行;就算是坚守不移者,也能感受到周边的松动决堤,物是人非。
而总结变化的实质,或许就是原有的社会组织板块正在消解,个人的能量和魅力正在崛起,“众公益时代”借互联网变革之利正在悄悄实现。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今年9月7日至9月9日三天,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全国数亿人次的网友以爆发的热情展示了“众公益”的力量,一分一毫地聚集,一次次转发、传播,众多的个人和组织发出声音,传播着自己的公益理念,用行动注释着自己的公益理想。这沸腾的三天,是一种象征,在这个时代,哪怕是一个人、一份力量,都可以最大地宣示自己、延伸自己,并汇聚力量。
对于我来说,这种感受和认识不是凭空而来,我参与的“抚平战争创伤,治疗细菌战烂脚行动”,就是由一个小小的发愿,尝试性的行动,借互联网发声,聚“众力”而成大善。一位脚烂了70年的老人,在伤口终于愈合后,穿上了一双新袜子。他说,“我有70年没有穿过袜子了”。
今年发生的热点公益事件,大都是这样的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为爱行走”、“老兵遗骨回家”、“全城义载”、“美丽中国”、“大爱清尘”等等,都是由普通个人,因为自己生命的觉醒和内心的善愿,开始行动,或者组成一个团队,或者感染一群人,借助全新的媒体模式,发出声音,扩大延伸。这不只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施救,而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行动,无论哪一个行动,都带有生命的温度,并在一个理念下,在一个目标下,传递生命的能量,一个个生命以自己可能的方式联成一体,互相助力。除了直接的参与者,更多的人甚至都隐于互联网之后,他们或许和公益的现场相隔万里,但却是一个个公益行动的最基本的构成单元。
这可能就是公益的灵魂吧——公益为众,众为公益。
我们这期杂志回望的是2014年荣登“责任中国公益盛典”的部分人物,他们的故事都有这样的逻辑:个体生命的觉醒,个体生命的圆满,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自己周边的人和世界。尽管照亮的范围有大有小,但一个个生命的崛起,自然而然形成最良性的社会。
或许我们还要全力去拥抱这个前所未有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和众公益相加,才会为小小的个人增加力量,才会真正为众公益时代提供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