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为“众”

来源 :中国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pao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方飘雪,南方知寒。
  又到了盘整一年的时刻。新的“责任中国公益盛典”公益人物、组织出炉,公益界的盛典如期而至。
  2015年中国社会大基调不变,但变局已生。媒体人或许更能够感受到这种变化,就算再混沌无觉者,也将会被变化裹挟着前行;就算是坚守不移者,也能感受到周边的松动决堤,物是人非。
  而总结变化的实质,或许就是原有的社会组织板块正在消解,个人的能量和魅力正在崛起,“众公益时代”借互联网变革之利正在悄悄实现。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今年9月7日至9月9日三天,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全国数亿人次的网友以爆发的热情展示了“众公益”的力量,一分一毫地聚集,一次次转发、传播,众多的个人和组织发出声音,传播着自己的公益理念,用行动注释着自己的公益理想。这沸腾的三天,是一种象征,在这个时代,哪怕是一个人、一份力量,都可以最大地宣示自己、延伸自己,并汇聚力量。
  对于我来说,这种感受和认识不是凭空而来,我参与的“抚平战争创伤,治疗细菌战烂脚行动”,就是由一个小小的发愿,尝试性的行动,借互联网发声,聚“众力”而成大善。一位脚烂了70年的老人,在伤口终于愈合后,穿上了一双新袜子。他说,“我有70年没有穿过袜子了”。
  今年发生的热点公益事件,大都是这样的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为爱行走”、“老兵遗骨回家”、“全城义载”、“美丽中国”、“大爱清尘”等等,都是由普通个人,因为自己生命的觉醒和内心的善愿,开始行动,或者组成一个团队,或者感染一群人,借助全新的媒体模式,发出声音,扩大延伸。这不只是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施救,而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行动,无论哪一个行动,都带有生命的温度,并在一个理念下,在一个目标下,传递生命的能量,一个个生命以自己可能的方式联成一体,互相助力。除了直接的参与者,更多的人甚至都隐于互联网之后,他们或许和公益的现场相隔万里,但却是一个个公益行动的最基本的构成单元。
  这可能就是公益的灵魂吧——公益为众,众为公益。
  我们这期杂志回望的是2014年荣登“责任中国公益盛典”的部分人物,他们的故事都有这样的逻辑:个体生命的觉醒,个体生命的圆满,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自己周边的人和世界。尽管照亮的范围有大有小,但一个个生命的崛起,自然而然形成最良性的社会。
  或许我们还要全力去拥抱这个前所未有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传播和众公益相加,才会为小小的个人增加力量,才会真正为众公益时代提供可能。
其他文献
5年前,一群媒体人、公益人、学者聚集在中山大学南草坪餐厅外,热议如何通过跨界联合的力量推动中国民间公益的发展。当年底,由南方都市报举办首届责任中国·公益盛典,很快成为了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关注公民行动的民间奖项。  中山大学教授朱健刚是当时的主要设计者,五年过去了,在他看来,一个关注民间公益和个体公民的公益奖项能够活下来,并且取得不错的口碑,已经是个奇迹。更为难得的是,这个奖项坚持不卖奖,朱健刚甚至建
期刊
过去几年的职业公益人角色,我基本是在蒙眼摸索前进,或许是竞争对手不够强,或者是真的很努力,结果看来,似乎爬得很快。但我一直很想解开那块眼布,机缘巧合,最近与为创业企业提供支持的摩西团伙伴一起,贴身接触了几家企业,摩西团帮助创业者将创业盲区显性化,完成以价值为核心的战略与商业模式设计,打通从产品市场到资本市场的价值闭环。过程中,免不了往公益套用,发现很多在商业领域已成常识和规律的理论,在公益领域还未
期刊
对于公益组织和公益项目而言,树立品牌非常重要。  25年前,希望工程在项目设计时,我就提出要有六个要素:1、群体需求;2、社会关注;3、政府支持;4、符合宗旨;5、国际接轨;6、树立品牌。当时就提出了“树立品牌”,现在看来,关于项目设计的这六条,对于今天也依然实用。  我还把公益机构的品牌建设归纳为“三部曲”:第一步,先做项目,做出项目品牌,这一点在希望工程特别明显,很长一段时间大家只知道项目,不
期刊
中国、美国都曾做过调查,每天每人大概需要喝两升水。因为饮用水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最为密切,这两升水也就成了计算一个人健康风险的依据。国家新的饮用水标准是106项指标,此指标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化学性危害,第二类是微生物学危害,第三类是放射性危害,第四类是感官性危害。总而言之,潜伏在饮用水中的“隐形杀手”有很多,它们始终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由此,我们需要明白城市饮用水到底存在什么问题。  水质问题
期刊
在中国人民大学对面的茶室见到杨庆祥,他显得比实际年纪要年轻一点。新书《80后,怎么办?》刚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对一代人做文化社会学考察,对杨庆祥来说是超出专业领域的工作。《80后,怎么办?》的主体文章写于2011-2012年。2013年《天涯》第6期发表了它的删节版,题目改为《希望我们可以找到那条路》。由于受到北岛、李陀的赞赏,文章旋即又以原标题在《今天》2013年秋季号上全文刊出。这次发表
期刊
全球最大电子消费品展之一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 )本月在德国柏林举行,记者凯蒂·柯林斯在采访期间架不住“生物黑客”汉内斯·舍布拉德和叶夫根尼·切列示涅夫的“诱惑”,在体内植入了微芯片,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能够人机互联的半机器人(cyborg),本文就是他以第一人称讲述的变身故事。  临时起意的“变身”计划  一年一度的柏林国际电子消费品展览会(IFA )通常都有一套很公式化的体验:肯定会有新
期刊
我们先从一个故事开始。  2011年,是《凤凰周刊》的资深调查记者邓飞发起现在广为人知的“免费午餐”项目的第一年。他后来说,正是在这一年,有两个人对他推动“免费午餐”产生过很大影响,并成为他的精神导师,一个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会长何道峰先生,一个是北京大学新闻系教授师曾志女士。  邓飞从一开始就致力发动更多的人参与,500名记者成为了发起人,而这理论依据是何道峰会长告诉邓飞,公益本质上就是社会运动
期刊
随着艺人徐静蕾、叶璇等公开表示接受了“冻卵”手术,“冻卵”越来越受关注。虽然我国相关法规不允许单身女性冷冻卵子,已婚女性想要“冻卵”也有严格限制,但近年随着都市女性婚育观念转变,趁年轻冷冻健康卵子的需求不断增加。  你真的了解“冻卵”吗?如果政策许可,你会考虑“冻卵”吗?你是否支持放开对“冻卵”的政策限制?针对广州育龄女性进行了街头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女性对这一高冷的技术知之不多,但她们最关注冷
期刊
在丹麦,一种新的趋势正在出现:越来越多女性成为“新式单身妈妈”——主动选择使用捐赠的精子生育后代,而不是徒劳地寻找或等待所谓的“真命天子”。每10个“捐赠宝宝”中就有1个是“新单妈”所生,而这些女性的选择得到了充分的社会肯定和支持。  “‘每个人都有爸爸,’我儿子的朋友有一天这么跟他说。‘不,我就没有。’我儿子回答。”45岁的安娜·帕特丽夏·莱斯多芙说。她是哥本哈根一位律师。“他现在7岁,但从两岁
期刊
在读给“留守儿童”送温暖的公益项目报道时,你有没有注意过照片上孩子的眼神?如果你注意过,就经常会发现他们有一种奇怪的漠然的表情,而不是大众通常所期待的开心、感激或者好奇。每次见到这种漠然,我都非常心疼。作为一个曾经的“留守儿童”,当大人们品头论足地说你妈妈去哪里工作了,你想不想她,你有什么愿望时,我当然知道他们期待我说什么,但我往往选择假装听不懂,自己“关灯”。当时,大人们往往不能理解我心里的愤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