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也要作出相应的改革。探求一种与我们的学生实际相适应,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成为必然,探究式学习正顺应了这一要求。本文结合高中数学教学实践,谈了应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上运用探究式教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为实施探究式教学提供了参照的对象。
关键词:高中数学 探究式 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在数学教育方面该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谓探究式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猜想质疑相互交流等探究式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非常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线,精心设计各种教案,尽可能多让学生尝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更多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似真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同时,探究式学习无疑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手段。那么我们怎样实施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自我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思维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联系或者差异,这种联系或差异经过适当的引导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应不失时机的为学生营造“乐学、趣学”的思维环境。创设良好的问题环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让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要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教材中将学的主要内容,初步理解基本概念、公式、典型例题解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如教材上的练习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我精选二至三个解答题,检查学生通过自学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在知识迁移之后,重点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最后再出示一至两个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经过深刻的理解并自己动手解决,通过练习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有计划地合作探究,然后,全班展示交流,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展实验教学,推进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时,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进行引导学生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感受数学的精彩,不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深入观察、从而把抽象的数学学习转变为具体且有生动的数学活动。比如在学习椭圆的过程中,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椭圆的概念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细线和一些图钉,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实验:先用图钉将细线的两端松弛的进行固定,然后利用笔将细线拉紧,并让笔尖在纸上进行移动,这样就能够画出一个椭圆,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先进行固定图钉,然后在将细线系在图钉上,再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是否仍然可以画出一个椭圆?然后继续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如果细线的长度与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相等时,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轨迹?如果细线的长度比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长时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轨迹?最后让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以及观察思考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在高中数学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时,可以通过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能够根据实验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果,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对遇到问题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中学生,不可能一次性直接地把握学习活动的本质.例如,遇到问题怎么办?产生了错误怎么办?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就需要进行反思。反思是指对自身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和检验的过程.反思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即在考察学习活动的经历中探究问题的答案,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智慧。这样在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超越已有信息之外的信息,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动,不断提出问题、发现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方法。
以上仅是本人多年教学中的一些粗浅体会,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将数学教学改革推向深入的一个新举措,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虽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但我坚信,只要我们从小处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必将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龙开奋.数学探究课题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卢高东.新课程数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通报
[3]杜彦武.数学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
关键词:高中数学 探究式 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的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在数学教育方面该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所谓探究式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猜想质疑相互交流等探究式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和情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式学习主要在于学生的学,以独立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活动,非常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索,情感体验和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为主线,精心设计各种教案,尽可能多让学生尝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数学学习中,更多的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似真的学习与探索过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同时,探究式学习无疑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很好的手段。那么我们怎样实施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情境,是指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学生在这一环境内能自我产生强烈的探究、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教学过程精心设计,创设各种思维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探索知识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在问题情境中,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存在着认识上的联系或者差异,这种联系或差异经过适当的引导能诱发学生数学思维的积极性。”教师应不失时机的为学生营造“乐学、趣学”的思维环境。创设良好的问题环境,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让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要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教师要将自主还给学生,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去研究数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表独立见解,敢于与教师争论,与同伴争论,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自学了解教材中将学的主要内容,初步理解基本概念、公式、典型例题解法,并能进行简单的模仿练习,如教材上的练习题可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我精选二至三个解答题,检查学生通过自学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在知识迁移之后,重点针对学生在练习中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到学生知识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精讲。最后再出示一至两个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经过深刻的理解并自己动手解决,通过练习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内有计划地合作探究,然后,全班展示交流,以形成集体探究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展实验教学,推进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时,应该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进行引导学生去引导学生在课堂中感受数学的精彩,不断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深入观察、从而把抽象的数学学习转变为具体且有生动的数学活动。比如在学习椭圆的过程中,在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椭圆的概念有一些感性的认识,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细线和一些图钉,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实验:先用图钉将细线的两端松弛的进行固定,然后利用笔将细线拉紧,并让笔尖在纸上进行移动,这样就能够画出一个椭圆,这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先进行固定图钉,然后在将细线系在图钉上,再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是否仍然可以画出一个椭圆?然后继续向同学们提出问题:如果细线的长度与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相等时,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轨迹?如果细线的长度比两个图钉之间的距离长时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轨迹?最后让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以及观察思考椭圆的定义是什么?在高中数学实施探究式教学方法时,可以通过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能够根据实验解决问题,最后得出结果,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四、对遇到问题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中学生,不可能一次性直接地把握学习活动的本质.例如,遇到问题怎么办?产生了错误怎么办?学生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这就需要进行反思。反思是指对自身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和检验的过程.反思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即在考察学习活动的经历中探究问题的答案,重构自己的理解,激活个人的智慧。这样在活动所涉及的各个方面的相互作用下,产生超越已有信息之外的信息,从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动,不断提出问题、发现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方法。
以上仅是本人多年教学中的一些粗浅体会,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将数学教学改革推向深入的一个新举措,是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虽然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但我坚信,只要我们从小处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必将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确保新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龙开奋.数学探究课题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
[2]卢高东.新课程数学探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数学通报
[3]杜彦武.数学探究教学的有效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