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篮球课运用新技术分类理论教学初探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我国现行篮球教材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对抗和非程序性组合为依据的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理论和现代篮球五大技术体系为教改指导思想,并结合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组间对照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积极探索现代高中篮球课运动技术教学实际,结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关键词:篮球 技术分类 运动基本规律 技能习得规律 教改
  一、前言
  篮球运动以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和瞬息万变的攻防转换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对于增强学生体质、保持身心健康和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却出现了学生上课学篮球没兴趣、下课打篮球兴高采烈的怪现象!究其因,似乎是中学过少的教学时数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佳;但仔细分析,其实质却是:多年延续的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理论由于忽视了篮球运动“对抗”规律和技术动作“非程序性适应”的特点,把技术视为相对固定的规范动作,不符合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篮球运动技能习得规律,从而造成了效率低下的现实。因此,如何尽快地教会学生打篮球,使学生具有技术的同时也具有战术意识,是摆在一线广大中学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而又必须解决的课题。
  《论我国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的新体系》一文(这一思想以下简称“新理论”)是上海体育学院李杰凯教授针对我国现行篮球技术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采用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提出的以“对抗”和“非程序性组合”为依据的篮球教材技术分类新理论,即:首先依据篮球运动技术的非周期性和开放性特点,认为篮球运动技术是以对抗为核心、非程序动作组合和讲究技术实际效果的技术系统。其次,对球和攻防关系的适应及专门性知觉的建立,是学习篮球技能的基本前提,在对球的适应、攻守对抗关系的适应中学习,是篮球技能习得的基本规律。为此,技术分类必须以篮球运动的对抗和技术的非程序组合为基本依据。第三,鉴于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的一般要求,把技术作为攻守打法的范型,而把技术动作作为范型应用过程中可以贯通的变式,采用范型与变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篮球技术体系的基本结构框架。
  为此,本文通过借鉴“新理论”作为教改的指导思想来探索高中篮球课技术教学改革,以检验该理论体系的可行性,为丰富篮球技术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作一尝试。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中学高二年级⑴、⑵两个班男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一轮教学实验(2010年9月11日至2011年12月30日)。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相关的教学文件,查阅多篇文章和相应书籍,确定“新理论”为教改指导思想(把篮球运动的特性及战术意识而不是技巧动作本身作为篮球教学的重点,强调让学生从整体上、从项目特点上、从认知上把握篮球运动),在高中篮球课中运用新技术分类理论进行“领会教学法”以代替传统的“技巧教学法”。
  为了保证教学的系统性,使学生的动作及时得到复习、巩固、提高,我们把17次课的时间相对集中,其中一次理论课、两次考核课。理论课上以项目介绍和比赛概述作为篮球课技术练习的开始,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和比赛规则以及比赛所涉及的基本技巧,从而使学生在接触篮球运动的最初,就对如何从事该运动有较清楚的认识;实践课中在介绍了战术之后,将结合实战向学生演示一些如何应付临场复杂情况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瞬时决断能力训练,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全面观察、把握时机、及时应变的能力,要求学生综合所学的战术,作出决断,包括做什么并选择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技巧以及如何做;在学生对比赛过程有所了解并有了相应实战后,教师才视学生的能力及不同需要,引导教学进入“技巧演示”阶段,开始教授学生各种动作的要领和合理运用技巧的诀窍;在学生学习了技巧动作后,教师会让其通过反复练习和比赛来巩固,从而促进他们“动作完成”——完成相应的有质量、有效果的动作,最终达到比赛中的运用自如(见图1)。
  图1、“领会教学法”教学过程模式
  (引自廖玉光等《领会教学的思路》。
  (2)访谈法。对运用“新理论”在高中篮球课进行对照实验教学的条件控制、教学过程以及相应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实际操作问题向一名篮球专家、一名学校体育专家进行信件咨询;同时,就确定篮球技术测评项目及其评价标准对周边多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走访,并结合有关文献,从中筛选、制定出符合中学生素质特点的三项篮球技术测验评价标准,即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半场行进间运球上篮和三点移动,来对比实验前后的教学效果。
  (3)对照实验法。实验前,研究对象分别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三项篮球技术测评标准进行测评。结果,两个班学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见附表及表2、表3、表4中实验前部分),符合随机分组要求。
  此后采用组间对比的设计方法,随机确定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两组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数、场地器材及师资等控制条件均一致。只是对照组依据延续多年的篮球技术分类为教学指导思想,进行常规教学——即技巧教学法;实验组运用符合现代篮球发展趋势的教材分类理论来指导实践,进行领会教学法,在教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对教学进度进行了重新调整,从而使教材内容重组(见表1)。
  表1、两种不同技术分类理论的特点
  三、结果与分析
  1.篮球技术专项成绩测评结果比较
  表2、每人10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实验前后(命中个数)测试结果统计(单位:个)
  表3、每人往返2次半场行进间运球上篮实验前后(所需时间)测试结果统计(单位:秒)
  表4、每人往返10次三点移动实验前后(所需时间)测试结束统计(单位:秒)
  表2、表3、表4显示:在篮球技术专项成绩测评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优于后者。
  2.分析
  第一,运用新技术理论进行领会教学,体现了篮球运动的基本神韵——对抗,符合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因为它克服了传统分类将进攻和防守割裂,使技术分解成纯固定动作的弊端(即让学生学会篮球技术中的某个动作不是目的,而是要让他们学会上场打球),使所有技术都带有攻防关系和实战对抗背景,较好地体现了篮球运动直接接触、对抗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对篮球运动的整体战术意识有了认识,并对比赛中所需要的技术进行全面深刻的领悟,从而使技术与战术同在,学习起来有了感觉。
  第二,运用新技术理论进行领会教学,准确地反映了篮球运动“在适应中学、在对抗中练”的篮球技能习得规律,贴近了高中篮球课运动技术教学实际。
  实验结果表明:运用新技术分类理论进行领会教学是可行的,在不改变教学时数的情况下,不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因为它构建了以“手脚运动”为基础的、以“控制和支配球”为主要争夺手段、以“一对一”为基本攻守对抗形式、以“投篮球得分”为最终目的的篮球运动技术新体系,反映了新的篮球运动观(见附图)。
  第三,传统的“技巧教学法”为何较运用新技术分类理论进行的领会教学法逊色?
  因为它不符合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体育运动教学发展趋势,没能突出篮球运动项目的特殊规律,从而没能按项目自身的规律组织教学——即篮球是一个以集体竞争的形式、以投球入篮多少来判断胜负的运动,学生在学习篮球前就已经掌握了这一点,因此当教师以滑步和徒手投篮来“开始”篮球教学时,学生虽然在理性上知道这是在学篮球,但手中无球,眼中无篮、无对手、无同伴、无比赛、无胜负,实际上他们在感性上并没有认为是在学习篮球;而且过细的教学步骤又一再地延续着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篮球学习,经常是还没有打篮球、还没有比赛学习就结束了。如此教学下来,学生一般只学会了一些单个动作,没有比赛的运用,也没有实践,学习缺乏实效性,学生也体验不到篮球的乐趣,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自然好不了,出现本文开始提及的怪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小结
  高中篮球课是在初中篮球技术教学基础上的深入,在教学中运用新技术分类理论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有所提高。这说明该理论符合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和篮球运动技能习得规律,贴近了高中篮球课运动技术教学实际。
  参考文献
  [1]李杰凯 论我国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的新体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1—7。
  [2]廖玉光 等 领会教学的思路——球类运动项目教法新趋向[J].中国学校体育,1998(3):28。
  [3]毛振明 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1。
  附表:两组对象受试前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统计
  附图:两种不同篮球技术分类体系
  附图1、传统的篮球技术分类示意图
  (引自《篮球》教材组,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6)
  附图2、现代篮球五大技术分类体系示意图
  (引自李杰凯,论我国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的新体系)
其他文献
阅读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触摸灵魂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最后的完成者”。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感受、思想理念各不相同,阅读时的切入点也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的接受创造也是各不相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学生在阅读
期刊
陶渊明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他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了诗歌中,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奠定了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不朽的地位。  他蔑视富贵、安贫乐道、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品德,获得了后世进步理想人士的敬仰,人们常常把他的这种可贵品德与“凌风傲雪”的菊花相提并论。由于陶渊明对菊花的爱好和描写,在后世人的心目中,菊花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但是,如果结合当时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就会发现,陶
期刊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素质。作为人的科学文化素质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学素质所包含的运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呢?  下面谈些不成熟的体会和看法。  一、数学教学与数学应用息息相关  看以下实例:  1.在平面几何教学中,几何图形的对称美、“黄金分割”的和谐美,在服装设计、建筑装饰行业中是一个长盛不衰的永恒话题,从中可以挖掘诸多几何知识的应用实例。 
期刊
数学课,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办法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操作。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多年来,我以自身的教学体验,结合同仁们的教学
期刊
音乐教学应当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陶行知说过:您若变成小孩,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音乐教师想成为真正的先生就必须立刻放下架子,变成小孩,把自己融入学生中,扮演“合作伙伴”、“设计师”的角色,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过程和方法,运用组织、设计、分工、讨论等方式开展音乐学习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从自己有兴趣的体验里获得知识与能力,把音乐学习看成是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语文阅读教学的四大误区,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三个阶段,即个性爱好探究性阅读阶段、教师指导探究性阅读、应考探究性阅读阶段,从而为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探究阅读 个性爱好  语文“新课标”的“阅读教学建议”第四条中扼要阐述了如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新课题,其目标主要是想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来“拓展思维空间
期刊
语文是一门最富情感的学科,语文教师应该是情感丰富之人,语文课堂则应该是情深深趣浓浓的快乐时空。语文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巧妙地创设语文情境,煽动学生情趣,使学生主动愉快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是语文课程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为语文教师,努力让课堂给学生审美享受,给学生文化熏陶,点燃思想火花,激发创作欲望,这才是本分。多年来我时时提醒自己,莫做教书匠,要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诗人。为此,我没有一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表述: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语文教学如何才能落实好课程标准的要求呢?笔者认为,其关键在于语
期刊
摘 要:美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鉴赏能力的培养是发展学生创造能力的基础;激发想象,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有效教学 方法 创造能力 培养  新课程的理念是重实践、重能力、重全面发展,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美术学科,具有树人育才的丰富内涵,因此我们如何真正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依照学科教学特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期刊
物质的水溶性是中学化学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化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说贯穿于全过程。从物质的溶解度到复分解反应的发生以及其他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几乎都要考虑到物质的水溶性,因此是中考常考内容。而微溶性物质种类较少,常常被我们忽视,从而成了中考的难点。  一、微溶性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1.(2005江苏南通)我国化学专家侯德榜的“候氏制碱法”为世界制碱工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以食盐、水、氨气、二氧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