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我国现行篮球教材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对抗和非程序性组合为依据的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理论和现代篮球五大技术体系为教改指导思想,并结合文献资料法、访谈法、组间对照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积极探索现代高中篮球课运动技术教学实际,结果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有所提高。
关键词:篮球 技术分类 运动基本规律 技能习得规律 教改
一、前言
篮球运动以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和瞬息万变的攻防转换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对于增强学生体质、保持身心健康和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却出现了学生上课学篮球没兴趣、下课打篮球兴高采烈的怪现象!究其因,似乎是中学过少的教学时数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佳;但仔细分析,其实质却是:多年延续的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理论由于忽视了篮球运动“对抗”规律和技术动作“非程序性适应”的特点,把技术视为相对固定的规范动作,不符合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篮球运动技能习得规律,从而造成了效率低下的现实。因此,如何尽快地教会学生打篮球,使学生具有技术的同时也具有战术意识,是摆在一线广大中学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而又必须解决的课题。
《论我国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的新体系》一文(这一思想以下简称“新理论”)是上海体育学院李杰凯教授针对我国现行篮球技术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采用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提出的以“对抗”和“非程序性组合”为依据的篮球教材技术分类新理论,即:首先依据篮球运动技术的非周期性和开放性特点,认为篮球运动技术是以对抗为核心、非程序动作组合和讲究技术实际效果的技术系统。其次,对球和攻防关系的适应及专门性知觉的建立,是学习篮球技能的基本前提,在对球的适应、攻守对抗关系的适应中学习,是篮球技能习得的基本规律。为此,技术分类必须以篮球运动的对抗和技术的非程序组合为基本依据。第三,鉴于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的一般要求,把技术作为攻守打法的范型,而把技术动作作为范型应用过程中可以贯通的变式,采用范型与变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篮球技术体系的基本结构框架。
为此,本文通过借鉴“新理论”作为教改的指导思想来探索高中篮球课技术教学改革,以检验该理论体系的可行性,为丰富篮球技术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作一尝试。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中学高二年级⑴、⑵两个班男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一轮教学实验(2010年9月11日至2011年12月30日)。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相关的教学文件,查阅多篇文章和相应书籍,确定“新理论”为教改指导思想(把篮球运动的特性及战术意识而不是技巧动作本身作为篮球教学的重点,强调让学生从整体上、从项目特点上、从认知上把握篮球运动),在高中篮球课中运用新技术分类理论进行“领会教学法”以代替传统的“技巧教学法”。
为了保证教学的系统性,使学生的动作及时得到复习、巩固、提高,我们把17次课的时间相对集中,其中一次理论课、两次考核课。理论课上以项目介绍和比赛概述作为篮球课技术练习的开始,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和比赛规则以及比赛所涉及的基本技巧,从而使学生在接触篮球运动的最初,就对如何从事该运动有较清楚的认识;实践课中在介绍了战术之后,将结合实战向学生演示一些如何应付临场复杂情况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瞬时决断能力训练,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全面观察、把握时机、及时应变的能力,要求学生综合所学的战术,作出决断,包括做什么并选择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技巧以及如何做;在学生对比赛过程有所了解并有了相应实战后,教师才视学生的能力及不同需要,引导教学进入“技巧演示”阶段,开始教授学生各种动作的要领和合理运用技巧的诀窍;在学生学习了技巧动作后,教师会让其通过反复练习和比赛来巩固,从而促进他们“动作完成”——完成相应的有质量、有效果的动作,最终达到比赛中的运用自如(见图1)。
图1、“领会教学法”教学过程模式
(引自廖玉光等《领会教学的思路》。
(2)访谈法。对运用“新理论”在高中篮球课进行对照实验教学的条件控制、教学过程以及相应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实际操作问题向一名篮球专家、一名学校体育专家进行信件咨询;同时,就确定篮球技术测评项目及其评价标准对周边多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走访,并结合有关文献,从中筛选、制定出符合中学生素质特点的三项篮球技术测验评价标准,即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半场行进间运球上篮和三点移动,来对比实验前后的教学效果。
(3)对照实验法。实验前,研究对象分别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三项篮球技术测评标准进行测评。结果,两个班学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见附表及表2、表3、表4中实验前部分),符合随机分组要求。
此后采用组间对比的设计方法,随机确定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两组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数、场地器材及师资等控制条件均一致。只是对照组依据延续多年的篮球技术分类为教学指导思想,进行常规教学——即技巧教学法;实验组运用符合现代篮球发展趋势的教材分类理论来指导实践,进行领会教学法,在教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对教学进度进行了重新调整,从而使教材内容重组(见表1)。
表1、两种不同技术分类理论的特点
三、结果与分析
1.篮球技术专项成绩测评结果比较
表2、每人10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实验前后(命中个数)测试结果统计(单位:个)
表3、每人往返2次半场行进间运球上篮实验前后(所需时间)测试结果统计(单位:秒)
表4、每人往返10次三点移动实验前后(所需时间)测试结束统计(单位:秒)
表2、表3、表4显示:在篮球技术专项成绩测评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优于后者。
2.分析
第一,运用新技术理论进行领会教学,体现了篮球运动的基本神韵——对抗,符合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因为它克服了传统分类将进攻和防守割裂,使技术分解成纯固定动作的弊端(即让学生学会篮球技术中的某个动作不是目的,而是要让他们学会上场打球),使所有技术都带有攻防关系和实战对抗背景,较好地体现了篮球运动直接接触、对抗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对篮球运动的整体战术意识有了认识,并对比赛中所需要的技术进行全面深刻的领悟,从而使技术与战术同在,学习起来有了感觉。
第二,运用新技术理论进行领会教学,准确地反映了篮球运动“在适应中学、在对抗中练”的篮球技能习得规律,贴近了高中篮球课运动技术教学实际。
实验结果表明:运用新技术分类理论进行领会教学是可行的,在不改变教学时数的情况下,不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因为它构建了以“手脚运动”为基础的、以“控制和支配球”为主要争夺手段、以“一对一”为基本攻守对抗形式、以“投篮球得分”为最终目的的篮球运动技术新体系,反映了新的篮球运动观(见附图)。
第三,传统的“技巧教学法”为何较运用新技术分类理论进行的领会教学法逊色?
因为它不符合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体育运动教学发展趋势,没能突出篮球运动项目的特殊规律,从而没能按项目自身的规律组织教学——即篮球是一个以集体竞争的形式、以投球入篮多少来判断胜负的运动,学生在学习篮球前就已经掌握了这一点,因此当教师以滑步和徒手投篮来“开始”篮球教学时,学生虽然在理性上知道这是在学篮球,但手中无球,眼中无篮、无对手、无同伴、无比赛、无胜负,实际上他们在感性上并没有认为是在学习篮球;而且过细的教学步骤又一再地延续着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篮球学习,经常是还没有打篮球、还没有比赛学习就结束了。如此教学下来,学生一般只学会了一些单个动作,没有比赛的运用,也没有实践,学习缺乏实效性,学生也体验不到篮球的乐趣,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自然好不了,出现本文开始提及的怪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小结
高中篮球课是在初中篮球技术教学基础上的深入,在教学中运用新技术分类理论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有所提高。这说明该理论符合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和篮球运动技能习得规律,贴近了高中篮球课运动技术教学实际。
参考文献
[1]李杰凯 论我国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的新体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1—7。
[2]廖玉光 等 领会教学的思路——球类运动项目教法新趋向[J].中国学校体育,1998(3):28。
[3]毛振明 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1。
附表:两组对象受试前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统计
附图:两种不同篮球技术分类体系
附图1、传统的篮球技术分类示意图
(引自《篮球》教材组,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6)
附图2、现代篮球五大技术分类体系示意图
(引自李杰凯,论我国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的新体系)
关键词:篮球 技术分类 运动基本规律 技能习得规律 教改
一、前言
篮球运动以队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和瞬息万变的攻防转换吸引着广大青少年,对于增强学生体质、保持身心健康和培养优良品质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的体育教学中却出现了学生上课学篮球没兴趣、下课打篮球兴高采烈的怪现象!究其因,似乎是中学过少的教学时数导致教师教学效果不佳;但仔细分析,其实质却是:多年延续的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理论由于忽视了篮球运动“对抗”规律和技术动作“非程序性适应”的特点,把技术视为相对固定的规范动作,不符合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篮球运动技能习得规律,从而造成了效率低下的现实。因此,如何尽快地教会学生打篮球,使学生具有技术的同时也具有战术意识,是摆在一线广大中学体育教师面前的一个严峻而又必须解决的课题。
《论我国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的新体系》一文(这一思想以下简称“新理论”)是上海体育学院李杰凯教授针对我国现行篮球技术教学存在的上述问题,采用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以及逻辑分析等方法,提出的以“对抗”和“非程序性组合”为依据的篮球教材技术分类新理论,即:首先依据篮球运动技术的非周期性和开放性特点,认为篮球运动技术是以对抗为核心、非程序动作组合和讲究技术实际效果的技术系统。其次,对球和攻防关系的适应及专门性知觉的建立,是学习篮球技能的基本前提,在对球的适应、攻守对抗关系的适应中学习,是篮球技能习得的基本规律。为此,技术分类必须以篮球运动的对抗和技术的非程序组合为基本依据。第三,鉴于学科知识体系和教材体系的一般要求,把技术作为攻守打法的范型,而把技术动作作为范型应用过程中可以贯通的变式,采用范型与变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篮球技术体系的基本结构框架。
为此,本文通过借鉴“新理论”作为教改的指导思想来探索高中篮球课技术教学改革,以检验该理论体系的可行性,为丰富篮球技术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作一尝试。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安徽省××中学高二年级⑴、⑵两个班男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一轮教学实验(2010年9月11日至2011年12月30日)。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搜集相关的教学文件,查阅多篇文章和相应书籍,确定“新理论”为教改指导思想(把篮球运动的特性及战术意识而不是技巧动作本身作为篮球教学的重点,强调让学生从整体上、从项目特点上、从认知上把握篮球运动),在高中篮球课中运用新技术分类理论进行“领会教学法”以代替传统的“技巧教学法”。
为了保证教学的系统性,使学生的动作及时得到复习、巩固、提高,我们把17次课的时间相对集中,其中一次理论课、两次考核课。理论课上以项目介绍和比赛概述作为篮球课技术练习的开始,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篮球运动的项目特点和比赛规则以及比赛所涉及的基本技巧,从而使学生在接触篮球运动的最初,就对如何从事该运动有较清楚的认识;实践课中在介绍了战术之后,将结合实战向学生演示一些如何应付临场复杂情况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瞬时决断能力训练,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全面观察、把握时机、及时应变的能力,要求学生综合所学的战术,作出决断,包括做什么并选择能取得最佳效果的技巧以及如何做;在学生对比赛过程有所了解并有了相应实战后,教师才视学生的能力及不同需要,引导教学进入“技巧演示”阶段,开始教授学生各种动作的要领和合理运用技巧的诀窍;在学生学习了技巧动作后,教师会让其通过反复练习和比赛来巩固,从而促进他们“动作完成”——完成相应的有质量、有效果的动作,最终达到比赛中的运用自如(见图1)。
图1、“领会教学法”教学过程模式
(引自廖玉光等《领会教学的思路》。
(2)访谈法。对运用“新理论”在高中篮球课进行对照实验教学的条件控制、教学过程以及相应教学方法的选择等实际操作问题向一名篮球专家、一名学校体育专家进行信件咨询;同时,就确定篮球技术测评项目及其评价标准对周边多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走访,并结合有关文献,从中筛选、制定出符合中学生素质特点的三项篮球技术测验评价标准,即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半场行进间运球上篮和三点移动,来对比实验前后的教学效果。
(3)对照实验法。实验前,研究对象分别依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和三项篮球技术测评标准进行测评。结果,两个班学生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见附表及表2、表3、表4中实验前部分),符合随机分组要求。
此后采用组间对比的设计方法,随机确定一个班为实验组,另一个班为对照组。两组的教学任务、教学时数、场地器材及师资等控制条件均一致。只是对照组依据延续多年的篮球技术分类为教学指导思想,进行常规教学——即技巧教学法;实验组运用符合现代篮球发展趋势的教材分类理论来指导实践,进行领会教学法,在教学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对教学进度进行了重新调整,从而使教材内容重组(见表1)。
表1、两种不同技术分类理论的特点
三、结果与分析
1.篮球技术专项成绩测评结果比较
表2、每人10次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实验前后(命中个数)测试结果统计(单位:个)
表3、每人往返2次半场行进间运球上篮实验前后(所需时间)测试结果统计(单位:秒)
表4、每人往返10次三点移动实验前后(所需时间)测试结束统计(单位:秒)
表2、表3、表4显示:在篮球技术专项成绩测评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前者优于后者。
2.分析
第一,运用新技术理论进行领会教学,体现了篮球运动的基本神韵——对抗,符合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 因为它克服了传统分类将进攻和防守割裂,使技术分解成纯固定动作的弊端(即让学生学会篮球技术中的某个动作不是目的,而是要让他们学会上场打球),使所有技术都带有攻防关系和实战对抗背景,较好地体现了篮球运动直接接触、对抗的基本规律,使学生在学习的一开始就对篮球运动的整体战术意识有了认识,并对比赛中所需要的技术进行全面深刻的领悟,从而使技术与战术同在,学习起来有了感觉。
第二,运用新技术理论进行领会教学,准确地反映了篮球运动“在适应中学、在对抗中练”的篮球技能习得规律,贴近了高中篮球课运动技术教学实际。
实验结果表明:运用新技术分类理论进行领会教学是可行的,在不改变教学时数的情况下,不但不影响学生的学习,而且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因为它构建了以“手脚运动”为基础的、以“控制和支配球”为主要争夺手段、以“一对一”为基本攻守对抗形式、以“投篮球得分”为最终目的的篮球运动技术新体系,反映了新的篮球运动观(见附图)。
第三,传统的“技巧教学法”为何较运用新技术分类理论进行的领会教学法逊色?
因为它不符合现代篮球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体育运动教学发展趋势,没能突出篮球运动项目的特殊规律,从而没能按项目自身的规律组织教学——即篮球是一个以集体竞争的形式、以投球入篮多少来判断胜负的运动,学生在学习篮球前就已经掌握了这一点,因此当教师以滑步和徒手投篮来“开始”篮球教学时,学生虽然在理性上知道这是在学篮球,但手中无球,眼中无篮、无对手、无同伴、无比赛、无胜负,实际上他们在感性上并没有认为是在学习篮球;而且过细的教学步骤又一再地延续着他们真正意义上的篮球学习,经常是还没有打篮球、还没有比赛学习就结束了。如此教学下来,学生一般只学会了一些单个动作,没有比赛的运用,也没有实践,学习缺乏实效性,学生也体验不到篮球的乐趣,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自然好不了,出现本文开始提及的怪象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小结
高中篮球课是在初中篮球技术教学基础上的深入,在教学中运用新技术分类理论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有所提高。这说明该理论符合篮球运动基本规律和篮球运动技能习得规律,贴近了高中篮球课运动技术教学实际。
参考文献
[1]李杰凯 论我国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的新体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1—7。
[2]廖玉光 等 领会教学的思路——球类运动项目教法新趋向[J].中国学校体育,1998(3):28。
[3]毛振明 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1。
附表:两组对象受试前身体素质测试结果统计
附图:两种不同篮球技术分类体系
附图1、传统的篮球技术分类示意图
(引自《篮球》教材组,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6)
附图2、现代篮球五大技术分类体系示意图
(引自李杰凯,论我国篮球教材技术分类的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