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重要的办法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加强操作。在教学中,教师单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直观上下功夫还是远远不够的,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矛盾,还应充分利用直观教学的各种手段。“直观”具有看得见、摸得到的优点,有时能直接说明问题,有时能帮助理解问题,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多年来,我以自身的教学体验,结合同仁们的教学经验,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游戏是小孩子们特别喜爱的活动,小学生的游戏情节依然是很深的,所以在小学数学中充分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数学学科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能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每答对一题奖励一朵小红花,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了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習兴趣。
二、妥善把游戏迁移到课堂上来,激发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地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经验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如找朋友、夺红旗、开汽车、我是小小邮递员等等。讲“认识8”的教学时,我就是通过这几种游戏巩固了8的组成:第一,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小圆片摆8的组成;第二,老师摆出1至7的数字卡片,指名学生“找对子”;第三,做“找朋友”的游戏,老师把1至7的数字卡分别发给7个同学,每人拿一张站在讲桌前,然后指名其中一人手拿自己的卡片站在6个同学的对面,用自己的卡片去找朋友,他的数字卡片和对面的数字卡片组成了8,大家齐说“对”,不是8,齐说“不对”;第四,看谁得分多,老师和同学比赛,老师拿出一张数字卡(老师慢慢地拿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全体同学说出和老师数字卡片组成的数,说对了(一个不错),学生得分,如果有一个说错,老师得分。做这个游戏时,同学们更齐心了,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少有错。每当他们胜利时,都高兴地鼓起掌来。对低年级学生采用各种游戏进行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利用游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探索创造答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习惯于单一思维,而对多向思维还不习惯,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对于一个问题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考虑,这也就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中到处可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的条件不变变问题、问题不变变条件、一题多解等都属于发散思维类题型。在解题和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靠单一思维去考虑问题,就会遇到困难。碰到困难后带着问题去听课,则会在老师的讲解下顺利解决。这看似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事实上,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教师应该继续因势利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了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五、把教学内容设计得生动有趣。教学内容是死的,教师要开动脑筋,把教学内容设计得生动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方法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方法二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如通过“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学习“比多少”,通过“小动物排队”学习基数、序数,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总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游戏是小孩子们特别喜爱的活动,小学生的游戏情节依然是很深的,所以在小学数学中充分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数学学科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能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每答对一题奖励一朵小红花,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了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習兴趣。
二、妥善把游戏迁移到课堂上来,激发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爱说、爱笑、爱动、爱玩,如果在教学中忽视了这一特点,一味平铺直叙地去讲,必然使他们觉得疲劳乏味,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的。经验证明:要妥善地把他们喜欢做游戏的兴趣迁移到课堂上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如找朋友、夺红旗、开汽车、我是小小邮递员等等。讲“认识8”的教学时,我就是通过这几种游戏巩固了8的组成:第一,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小圆片摆8的组成;第二,老师摆出1至7的数字卡片,指名学生“找对子”;第三,做“找朋友”的游戏,老师把1至7的数字卡分别发给7个同学,每人拿一张站在讲桌前,然后指名其中一人手拿自己的卡片站在6个同学的对面,用自己的卡片去找朋友,他的数字卡片和对面的数字卡片组成了8,大家齐说“对”,不是8,齐说“不对”;第四,看谁得分多,老师和同学比赛,老师拿出一张数字卡(老师慢慢地拿出,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全体同学说出和老师数字卡片组成的数,说对了(一个不错),学生得分,如果有一个说错,老师得分。做这个游戏时,同学们更齐心了,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少有错。每当他们胜利时,都高兴地鼓起掌来。对低年级学生采用各种游戏进行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利用游戏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勤奋学习,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教学质量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探索创造答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习惯于单一思维,而对多向思维还不习惯,教师要有的放矢地加以指导。对于一个问题要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考虑,这也就是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在小学数学中到处可见,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在小学数学中,应用题的条件不变变问题、问题不变变条件、一题多解等都属于发散思维类题型。在解题和日常学习过程中,学生靠单一思维去考虑问题,就会遇到困难。碰到困难后带着问题去听课,则会在老师的讲解下顺利解决。这看似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事实上,这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并没有起多大的作用。教师应该继续因势利导,让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在解决问题中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学过程中,只有亲自动手做一做,才会知道得更多、掌握得更牢。我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主动操作,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学生在操作中理解了新知的来源与发展,体验到参与之乐、思维之趣、成功之愉。同时在教学中,我还提倡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如在“拼积木”活动中,学习小组通过合作交流、讨论,拼成的形状各种各样。教师再加以点拨和鼓励,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萌发了创新意识。在“随意拼”活动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实物和立体模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氛围中拼出了火车、大炮、坦克、长颈鹿、机器人等物体形状。这样的实践活动较好地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和“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使学生在尝到学习乐趣的同时,又激发了求知的欲望。
五、把教学内容设计得生动有趣。教学内容是死的,教师要开动脑筋,把教学内容设计得生动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自觉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方法一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方法二是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到亲切的情境。如通过“小猪帮小兔盖房子”学习“比多少”,通过“小动物排队”学习基数、序数,让学生觉得日常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对数学知识感到亲切可信,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动机。总之,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