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个性的花蕾绽放在语文绿地上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lala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学生满怀深情地踏上语言的桥梁,去晤见作者、触摸灵魂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作品“最后的完成者”。每一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感受、思想理念各不相同,阅读时的切入点也不相同,因此,每个学生在解读文本时的接受创造也是各不相同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学生在阅读中个性化的具体体现。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充分展示阅读教学的魅力,使阅读课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
  一、充分了解学生,引领开悟的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了兴趣是个性化阅读成功的保障。个性化阅读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师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更要解读学习的主体——学生,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教材,寻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要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情境,尽量将学生带入某一种氛围中,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积极开展一些激励措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比如:在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首先让学生描绘出自己心目中春天的样子,然后根据课文内容以学生的兴趣点切入教学。结合学生自己描绘的春天看看和作者笔下的春天有哪些地方相同,在此基础上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再细细品读朱自清笔下对春天的描绘,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善于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丰富积累,体会生活无穷无尽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二、认真解读文本,以个性化的理解引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每一篇文章抒发了作者的人生感悟,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感情,都会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气氛。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感情为纽带,以自己真实的、完整的人格与学生交往,指导学生理解生活、理解世界。
  如教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时,我就有意提醒学生留意“纷纷暮雪下辕门”中的“暮”字,学生由此产生了疑问:从边塞到长安旅途艰难遥远,下着雪路这么难走,武判官为何选择在黄昏时分出发呢?走不了多长时间天就黑了,岂不更危险!这其实是我在备课时提出的一个问题,学生由这个问题打开了丰富的想象之门,有了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
  生一:因为时间紧迫,情况紧急,武判官不敢违背皇帝的命令,要尽早回到长安,所以不顾天气恶劣、路途艰难,连夜赶路。
  生二:我不同意他的意见,如果时间紧迫,怎么会有“忠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他们饮酒送别,就不怕耽误时间吗?
  ……
  是呀,如果没有教师的个性化解读以及精心的预设,或许学生就会错过这个极具价值的问题。教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为课堂带来了与众不同的精彩。
  三、设计新颖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是学生感知材料、理解材料的重要方式。阅读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让学生在积极活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课堂讨论是学生展现自我、与人合作、探究真理的学习方式,学生将在讨论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分享……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要善于通过设计探究性、开放性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交流的积极性。
  比如:学散文,可设计“选择文中你觉得最美妙的句子作赏析”;学古诗,可设计“选择诗中你觉得最传神的字眼进行品析”;学小说,可设计“选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人物特征的细节描写分析”。如此等等,随机提问,由于有“你认为……”作宽容余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分析对象,畅所欲言。
  教师还应根据文本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解读,比如诗歌教学中的配乐诗朗诵、根据诗句绘画,童话、剧本、小说教学中的课本剧表演等。
  四、课内外结合,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倡导绿色阅读。
  “世界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对于阅读教学来说,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经历来解读文本,使文本成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一部分,是阅讀教学中重要的一种方式。
  阅读教学中要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放飞学生在生活中的想象力,使阅读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
  新课改下的阅读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语文教师要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引领学生拣取“旅途”中最美的“贝壳”——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在阅读中注重张扬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让学生学得更主动、更生动、更真切,为样才能给每个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达到最美丽的境地。
其他文献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合唱又是音乐教育的主要部分。随着美育在学校的深入开展,合唱这门高雅的艺术形式以其独到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愈来愈受到学校的重视和学生的欢迎,特别是每年各地组织的中小学生合唱比赛,更有效地推动了这门艺术的普及与发展。合唱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都具有重大意义。合唱又是一门知识性、艺术性和
期刊
摘 要:本文所倡导和设计的新概念作业,从学科教材出发,依托于双基的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努力拓展作业的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深入实践、主动探究,能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各类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唤醒学生的灵性,让作业改革走出工具化的误区,走入一条新颖的教学改革之路。  关键词:作业 新概念 学生发展 减负增效  作业是学习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知识技
期刊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然而,长期以来小学生作业的状况却是量大繁重、形式呆板、内容枯燥、要求划一、评价单一、机械重复,导致作业的实效性差,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此,我们随全县作业改革的大潮,积极构建快乐拓展型作业,以提高作业的实效性,全面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设计了如下快乐拓
期刊
摘 要: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的过程,互动教学给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给学生 自主生动 课堂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教师把学习自主权还给学生的要求日趋突出,师生互动教学方式所呈现的突出作用越来越明显。师生互动就是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相互承认与尊重,相互展现与合作,通过多种方式相互作用、相互沟通,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语文是一门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学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而课堂又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因此,要把思维训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引入,激发思维动机;引导探究,培养思维能力;练习设计,提高思维品质;布置作业,开阔思维空间。要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探索者。  关键词:思维动机 数学课堂 思维训练 情境设计  “思维是数学的体操,数学是培养人思维的科学。”数学教学主要是学生思维活动的教学,而课堂又是思维训练的主阵地,因
期刊
摘 要:历史课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无法全部预设,往往会出现“意外”。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契机,运用“急智”解决问题、创设风景,这也正是互动课堂的精彩所在。  关键词:课堂预设 急智 契机 精彩  文喆先生曾说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段生命历程。”作为人文科学的历史学科更应当从人的角度、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学生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变性,动态的过程无法全部预设,在师生、生生、
期刊
摘 要:1.很多教师选择学生回答问题存在提问时缺乏公正性和全面性,导致很多孩子产生了自卑的心理。2.提高课堂教学提问的全面性和公平性,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每一位孩子的自信心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公正性 全面性 自信 随机性 偏颇性 自卑  课堂提问,是检查学生对已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难点,及时调整教学进程的一种艺术,能活跃课堂气氛
期刊
摘 要:好奇是儿童的天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积极学习数学知识和创新探索新知的心理倾向,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让学生在温故而知新的过程中掌握新知识,既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又可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足见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是多么的重要,值得我们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 兴趣 新知  一、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创设故事性
期刊
问题,是发展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设计一些具有开发学生智力而又难度适宜的问题,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他们去思考探索呢?有许许多多的方法,应当根据学科及教材的特點、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  下面就浅谈一下使本人受益的几种方法:  第一,观察法。  观察是思维的“触角”,能不能精细地观察事物,是检验学生思维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多凭借教材,提
期刊
摘 要:本文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评价的标准是:教育性与发展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用性与先进性的统一;多样性与充分性的统一。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 教学评价  “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目前,课程论专家、教材论专家、教育专家眼中的标准并不一致。在20世纪90年代对语文有工具论与人文论之争,进入21世纪逐步归结到课堂“以人的发展”为最高标准的口径上,在“综合”的旗帜下,许多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