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盬,是运城盐池的专称。运城盐池作为中国盐业史上的重要产盐区,从舜帝抚琴吟唱南风歌开始,运城盐湖生产的食盐行销山西、陕西、河南等诸多地域,盐池对先民的生息繁衍,对华夏文明的勃兴做出了不可泯灭的贡献。文章以运城博物馆“盬盐春秋”专题展览为例,讲述文博工作者如何发掘运城盐池文物故事,讲清运城盐业发展往事。
关键词:专题展览;乡土气息;陈列语言;文化供给
系统了解区域文化的发展轨迹,提炼地域文化亮点和特色热点,是博物馆进行原创性展览的必修课。近年来,各地博物馆推出了诸多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展览。如何让馆藏文物准确、翔实、鲜活地展示给公众是文博工作者永恒的课题。
在新时代,运城博物馆满载大河之东的厚重历史,汇聚文化璀璨的难忘乡愁,激荡出华夏之音的崭新旋律。“盬盐春秋”专题展作为运城博物馆的一个专题陈列,重点展现了运城盐池形成过程以及历代对盐池的开发、管理,主要展示了“运城因盐而兴”的文化标识。展览通过场景、图表、多媒体触摸屏等辅陈方法,意在加深观众对运城盐池“驴骡牛马之运,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的壮观运销景象及对“千古中条一池雪”“运城文明在一包盐中”的认识理解。
1 挖掘地域资源,把握专题展览的乡土气息
展览专题是一个展览的点睛之笔。运城,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端,这里襟山带河、钟灵毓秀,条山踞其南,吕梁屏其北,内有汾水、涑水流淌,外有大河萦绕。滔滔黄河,万古奔流,及至河东,播撒千年的历史韵致,孕育出一道道别致的大美风景。截至2019年10月,这里分布着1600余处文物古迹,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处,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自然环境优越,地理区位重要,深厚的文物资源,尤其是运城独特的盬盐资源具有鲜明的唯一性。
盬盐是运城特有的文化现象。从仰韶文化开始,人类的目光就逐渐锁定这个(环盐湖)地区,在这里开始定居,并进行了长期的开发。如果说盐湖是这个地区的核心,湖中盛产的食盐就是这个地区文明发展的灵魂。运城是我国唯一一座因盐务而形成的专城。自元代末年建城起,经过多次增修扩建,城池建筑日渐完备,逐渐成为河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成为纵横天下、辉煌数百年的晋商的发展源头。正因如此,作为带“沾泥土”气息的“盬盐春秋”专题展以突出反映运城“以盐立城”为陈列主题。从来馆参观的观众量和意见反馈来看,该展览可以让运城人更加了解运城,外地人可以直观感知运城盐池。
2 通过以“物”见“事”,找准专题展览的鲜活基因
文物藏品是历史的重要见证物,其中隐藏着人类生活的精神密码,可以挖掘文物身后的文化基因,解码藏品背后的人文情怀。专题展览中展品的质量高低、组合搭配离不开对文物藏品故事的整理和发掘。这里保存和出土有很多与盐相关的重要文物、古迹以及盐商、盐运营销的活动烙印,如戎生编钟、大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颂碑、垣曲店下样、禁墙、禁门、蒲津渡浮桥、盐商家族刘敏宽之父刘仁庵墓志。
“盬盐春秋”专题展首先注意对历史文献、学术专著的一手资料研读,从《吕氏春秋》中的“和之美者,大夏之盐”,到《周礼》中的“祭祀,共其苦盐散盐”;从《穆天子传》中的“戊子,至于盬”,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从唐代柳宗元的《晋问》到北宋唐慎微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从《宋史·马池传》《金史·食货志》到《晋盐文化述要》《河东盐法备览校释》,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和研究使“盬盐春秋”专题展带有露珠般鲜活生气。
“盬盐春秋”专题展同时注重对运城盬盐资源的亮点展示。立足于盐池周边的遗址调查,重点是盐池禁墙、禁门、盐池神庙、虞坂古盐道和蒲津渡遗址等与盐池生产、潞盐行销相关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资治通鉴·唐记六十五》记载,至宣宗大中七年(853)时,“每岁天下所纳钱九百二十五万缗余,内五百五十万余缗租税,八十二万余缗榷酤,二百七十八万余缗盐利”,运城盐池盐利几乎占盐税的半数。单就盐池禁墙而言,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盐地区都是绝无仅有的宏伟工程,凸显盐池在国家财政中的重要位置。從运城盐池运销方面看,蒲津渡是潞盐外运的主要口岸之一,同时是古代连接秦晋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蒲津渡作为一条重要的经济命脉,河东的盐、山西的铁都要通过这条道路运往关中。《隋书·食货志》记载:“户口岁增,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
“盬盐春秋”专题展兼顾展示在运城出土的盐文物。从东周初年晋昭侯六年(前740)的戎生编钟(现存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名碑唐代《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颂并序》(现存于盐湖区博物馆)、北宋元祐七年(1092)垣曲店下样(现存于垣曲县自然博物馆),到元代《敕封永泽资宝王之碑》、元代《敕封广济惠康王之碑》(现存于池神庙)以及清代彩绘扇面《河东盐池总图》,该专题展览都有展示。被誉为“国之重器”的戎生编钟,四号钟铭文为“嘉遣卤积,俾潛征繁汤,取厥吉金,用作宝协钟。厥音雍雍”。其中,“嘉遣卤积,俾潛征繁汤”是指晋国运送河东盐池(今运城盐池)出产的食盐前往“繁汤”(今河南省新蔡县韩集镇)交换铜料。这对运城盐业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用好陈列语言,传递专题展览的格调情趣
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展览的内容才得以鲜活表现。展览语言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一个好的陈列展览能把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起来,内容明确,形式到位,陈列艺术语言运用得体。
“盬盐春秋”专题展览入口矗立着盐堆的金字塔造型,暗合河东潞盐在运城的历史发展长河基础性地位。体验馆通过多媒体展示盐池制盐原理,向观众说明古人聪明才智和盐池独一无二的产盐工艺。通过场景布置,还原特定历史情境。姚行简修建盐运司、明代修筑禁墙的场景使用,盐商大院以及知名盐商家族遗存建筑构件、“刘仁庵墓志”的后续增补,构成了朴实淡雅的陈列风格,却反衬出整个展厅外在质朴和内涵深厚的特色。 4 兼顾雅俗共赏,实现专题展览的文化供给
博物馆陈列展览从实质上来说,是特殊的文化供给,兼具专业性和通俗性。专业性是就文物遴选、陈列设计、布展施工方面而言,通俗性是就展览受众面向广大观众而言。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思考,举办“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陈列展览的陈列展览要疏通人、物、事三个“关节”。
展览策展人要做好“设计”文章。编辑展览大纲,注重内容故事真实可信。好的展览文本内容(含展品选择、辅陈设施、互动体验)使展览故事情节立体化、空间化。陈列大纲要建立在展品以及深厚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使生动的历史故事环环相扣;引发观众聆听的好奇心,更容易与观众形成对话,实现“展览—观众—社会”的传播交流,实现观众对展览主旨的文化共鸣。
展览展品选用做好“用活”文章。用“讲故事”的方法构建展览体系,注重文物故事营造,可以方便观众走近展览、融入展览。博物馆每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的历史、一段娓娓动听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从物到事”:将孤独和片断式的“物”用主题和故事线串联成“有意义的叙述”。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历,编织着不同的故事,多样文物藏品造就了不同的专题展览。
展览设计做好“走心”文章。铺排时空顺序,优化展线铺排,博物馆展览存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暗线。陈列空间更是有限资源,藏品在一定结构、相对固定的空间内展示。空间铺排应该合理使用辅陈元素,优化展示手法。微缩景观、模型、蜡像、生活群布置、街景展示、室内原貌复原等辅陈手法,结合情境展示的手法,丰富展线内容,满足观众视觉体验。运用明暗结合、色彩色调,實现展线曲折有趣布局。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高度集中的产物,是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是整个社会的黏合剂,可以缩短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的距离。其核心任务永远是收藏、研究、保护和展示,通过所藏“物”及其延伸的“时间”与“空间”,推动多样性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勤德.中国区域文化[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2.
[2]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64.
[3]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4]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关键词:专题展览;乡土气息;陈列语言;文化供给
系统了解区域文化的发展轨迹,提炼地域文化亮点和特色热点,是博物馆进行原创性展览的必修课。近年来,各地博物馆推出了诸多亮点突出、特色鲜明、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品牌展览。如何让馆藏文物准确、翔实、鲜活地展示给公众是文博工作者永恒的课题。
在新时代,运城博物馆满载大河之东的厚重历史,汇聚文化璀璨的难忘乡愁,激荡出华夏之音的崭新旋律。“盬盐春秋”专题展作为运城博物馆的一个专题陈列,重点展现了运城盐池形成过程以及历代对盐池的开发、管理,主要展示了“运城因盐而兴”的文化标识。展览通过场景、图表、多媒体触摸屏等辅陈方法,意在加深观众对运城盐池“驴骡牛马之运,西出秦陇,南过樊邓,北极燕代,东逾周宋”的壮观运销景象及对“千古中条一池雪”“运城文明在一包盐中”的认识理解。
1 挖掘地域资源,把握专题展览的乡土气息
展览专题是一个展览的点睛之笔。运城,古称河东,位于山西省西南端,这里襟山带河、钟灵毓秀,条山踞其南,吕梁屏其北,内有汾水、涑水流淌,外有大河萦绕。滔滔黄河,万古奔流,及至河东,播撒千年的历史韵致,孕育出一道道别致的大美风景。截至2019年10月,这里分布着1600余处文物古迹,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处,数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自然环境优越,地理区位重要,深厚的文物资源,尤其是运城独特的盬盐资源具有鲜明的唯一性。
盬盐是运城特有的文化现象。从仰韶文化开始,人类的目光就逐渐锁定这个(环盐湖)地区,在这里开始定居,并进行了长期的开发。如果说盐湖是这个地区的核心,湖中盛产的食盐就是这个地区文明发展的灵魂。运城是我国唯一一座因盐务而形成的专城。自元代末年建城起,经过多次增修扩建,城池建筑日渐完备,逐渐成为河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也成为纵横天下、辉煌数百年的晋商的发展源头。正因如此,作为带“沾泥土”气息的“盬盐春秋”专题展以突出反映运城“以盐立城”为陈列主题。从来馆参观的观众量和意见反馈来看,该展览可以让运城人更加了解运城,外地人可以直观感知运城盐池。
2 通过以“物”见“事”,找准专题展览的鲜活基因
文物藏品是历史的重要见证物,其中隐藏着人类生活的精神密码,可以挖掘文物身后的文化基因,解码藏品背后的人文情怀。专题展览中展品的质量高低、组合搭配离不开对文物藏品故事的整理和发掘。这里保存和出土有很多与盐相关的重要文物、古迹以及盐商、盐运营销的活动烙印,如戎生编钟、大唐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颂碑、垣曲店下样、禁墙、禁门、蒲津渡浮桥、盐商家族刘敏宽之父刘仁庵墓志。
“盬盐春秋”专题展首先注意对历史文献、学术专著的一手资料研读,从《吕氏春秋》中的“和之美者,大夏之盐”,到《周礼》中的“祭祀,共其苦盐散盐”;从《穆天子传》中的“戊子,至于盬”,到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从唐代柳宗元的《晋问》到北宋唐慎微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从《宋史·马池传》《金史·食货志》到《晋盐文化述要》《河东盐法备览校释》,大量文献资料的阅读和研究使“盬盐春秋”专题展带有露珠般鲜活生气。
“盬盐春秋”专题展同时注重对运城盬盐资源的亮点展示。立足于盐池周边的遗址调查,重点是盐池禁墙、禁门、盐池神庙、虞坂古盐道和蒲津渡遗址等与盐池生产、潞盐行销相关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资治通鉴·唐记六十五》记载,至宣宗大中七年(853)时,“每岁天下所纳钱九百二十五万缗余,内五百五十万余缗租税,八十二万余缗榷酤,二百七十八万余缗盐利”,运城盐池盐利几乎占盐税的半数。单就盐池禁墙而言,它在中国乃至世界产盐地区都是绝无仅有的宏伟工程,凸显盐池在国家财政中的重要位置。從运城盐池运销方面看,蒲津渡是潞盐外运的主要口岸之一,同时是古代连接秦晋交通的重要通道之一,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蒲津渡作为一条重要的经济命脉,河东的盐、山西的铁都要通过这条道路运往关中。《隋书·食货志》记载:“户口岁增,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
“盬盐春秋”专题展兼顾展示在运城出土的盐文物。从东周初年晋昭侯六年(前740)的戎生编钟(现存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名碑唐代《河东盐池灵庆公神祠颂并序》(现存于盐湖区博物馆)、北宋元祐七年(1092)垣曲店下样(现存于垣曲县自然博物馆),到元代《敕封永泽资宝王之碑》、元代《敕封广济惠康王之碑》(现存于池神庙)以及清代彩绘扇面《河东盐池总图》,该专题展览都有展示。被誉为“国之重器”的戎生编钟,四号钟铭文为“嘉遣卤积,俾潛征繁汤,取厥吉金,用作宝协钟。厥音雍雍”。其中,“嘉遣卤积,俾潛征繁汤”是指晋国运送河东盐池(今运城盐池)出产的食盐前往“繁汤”(今河南省新蔡县韩集镇)交换铜料。这对运城盐业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用好陈列语言,传递专题展览的格调情趣
只有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展览的内容才得以鲜活表现。展览语言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一个好的陈列展览能把形式和内容完美结合起来,内容明确,形式到位,陈列艺术语言运用得体。
“盬盐春秋”专题展览入口矗立着盐堆的金字塔造型,暗合河东潞盐在运城的历史发展长河基础性地位。体验馆通过多媒体展示盐池制盐原理,向观众说明古人聪明才智和盐池独一无二的产盐工艺。通过场景布置,还原特定历史情境。姚行简修建盐运司、明代修筑禁墙的场景使用,盐商大院以及知名盐商家族遗存建筑构件、“刘仁庵墓志”的后续增补,构成了朴实淡雅的陈列风格,却反衬出整个展厅外在质朴和内涵深厚的特色。 4 兼顾雅俗共赏,实现专题展览的文化供给
博物馆陈列展览从实质上来说,是特殊的文化供给,兼具专业性和通俗性。专业性是就文物遴选、陈列设计、布展施工方面而言,通俗性是就展览受众面向广大观众而言。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的思考,举办“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陈列展览的陈列展览要疏通人、物、事三个“关节”。
展览策展人要做好“设计”文章。编辑展览大纲,注重内容故事真实可信。好的展览文本内容(含展品选择、辅陈设施、互动体验)使展览故事情节立体化、空间化。陈列大纲要建立在展品以及深厚学术研究的基础之上,使生动的历史故事环环相扣;引发观众聆听的好奇心,更容易与观众形成对话,实现“展览—观众—社会”的传播交流,实现观众对展览主旨的文化共鸣。
展览展品选用做好“用活”文章。用“讲故事”的方法构建展览体系,注重文物故事营造,可以方便观众走近展览、融入展览。博物馆每件藏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曲折的历史、一段娓娓动听的故事。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际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从物到事”:将孤独和片断式的“物”用主题和故事线串联成“有意义的叙述”。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物、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经历,编织着不同的故事,多样文物藏品造就了不同的专题展览。
展览设计做好“走心”文章。铺排时空顺序,优化展线铺排,博物馆展览存在“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暗线。陈列空间更是有限资源,藏品在一定结构、相对固定的空间内展示。空间铺排应该合理使用辅陈元素,优化展示手法。微缩景观、模型、蜡像、生活群布置、街景展示、室内原貌复原等辅陈手法,结合情境展示的手法,丰富展线内容,满足观众视觉体验。运用明暗结合、色彩色调,實现展线曲折有趣布局。
博物馆是人类文明高度集中的产物,是文化融合发展的结晶,是整个社会的黏合剂,可以缩短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程度人群的距离。其核心任务永远是收藏、研究、保护和展示,通过所藏“物”及其延伸的“时间”与“空间”,推动多样性文化传承。
参考文献
[1]李勤德.中国区域文化[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2.
[2]张凤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径探析[J].浙江社会科学,2008(4):64.
[3]蒋宝德,李鑫生.中国地域文化[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7.
[4]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