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渊与流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20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泉州提线木偶是历经千年以上的传承与发展而不间断的傀儡戏种,其名声享誉世界海内皆知。文章从一套馆藏提线木偶出发,梳理泉州提线木偶的渊与流,并结合提线木偶遗产化过程,提出当前的发展状况与问题,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传统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泉州提线木偶;源与流;遗产化
  提线木偶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木偶戏的一种,它以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传承下来。这种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表演,随着大规模的中原移民扎根在福建这片沃土上。广泛传播于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在国际艺坛享有崇高声誉。2006年5月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艺术魅力不言而喻。2008年8月8日,提线木偶表演代表着中国戏曲文化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给出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是让提线木偶享誉世界,海内皆知。为了更好地关注研究提线木偶,必须对提线木偶的发源、发展进行分析。在厦门市博物馆的“闽台民俗”展厅里便展示着一套珍贵的提线木偶。
  1 馆藏提线木偶介绍
  这套提线木偶保存极其完整,共50余件,包括木偶、锣、鼓、木兵器、戏箱等组件。木偶造型都极其精美,惟妙惟肖、神态各异。在人物脸部雕刻、色彩描绘、服饰搭配、道具匹配上都体现出人物性格方面的特色。每件木偶的头部刻画细腻,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人物表情尤为夸张,创作出忠、奸、善、恶等类型的脸谱,惟妙惟肖,生动传神。而当代木偶头制作,在历代的传统技艺基础上,更侧重于夸张与变形,尤为强调性格化和表现力,可谓是驰名中外的传统工艺珍品。这套提线木偶生动传神地向我们展示着用生、旦、北(净)、杂四种行当表演传统剧目。单从木偶的礼服上看有身披金线蟒袍的王宫贵族,有穿着靠、剑衣的武官,有镶嵌飘带和璎穗宫衣女子,还有代表忠耿正直、面目狰狞、粗率蟒撞的黑脸侠客,不少花脸、鬼脸头像。这些无疑不体现出木偶戏班演出剧目题材的多样性,内容的广泛性。木偶戏的服装包括蟒袍、靠、剑衣、官衣、宫衣、帔、开氅等。蟒袍又称“花衣”,因蟒袍上面绣有蟒纹而得名。上为云龙,下为海水。在木偶戏中是帝王、将相正式的场合穿的礼服,又有男蟒、女蟒之分。靠就是木偶戏中武将所穿的戏服,包括圆领、紧袖口以及金属装饰,上衣和下裳是连接在一起的,能够到脚。剑衣属于战斗的服饰,呈现小领大襟的样式,马蹄形袖口,下摆四面开口。官衣属于文官的礼服,与蟒袍类似,而且在衣服上绣着不同官员的纹样。宫衣属于女子礼服,整体设计非常考究,绣有华美的花饰纹樣,常常配有飘带和璎穗等装饰物。
  2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渊与流
  厦门市博物馆的这套提线木偶原属泉州德化的风来春戏班,该戏班创建于明嘉靖年间。以福建为代表的东南地区是明清之后木偶戏的重要发展地,而泉州提线木偶则是“唯一历经千年以上的传承与发展而不间断的傀儡戏种”。提线木偶戏作为传统木偶戏的一种,虽然在不同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历尽沧桑,但却一直传承下来。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发源于汉而兴盛于唐。唐末已在泉州地区流行,可以说是孕育中国戏曲的源头之一。早在三国时期,已经有人开始运用偶人完成杂技表演,隋唐时期开始通过偶人进行故事表演。通过演员在幕后操控木偶,配以唱词,让人对故事内容加以理解。根据不同的木偶形体以及操纵技术,能够分为提线木偶、布袋木偶、铁线木偶和杖头木偶等。前两种木偶戏非常的流行,而后两种木偶在现代并不常见。明朝初年,曾被朱熹禁止,导致木偶戏的发展一落千丈。但是随着东南沿海城市经济的繁荣发展,新兴阶层的不断成长,给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气息,进而推动了木偶戏的发展变化。在万历年间,木偶戏的发展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而且已经与杂技表演相分离。通过木偶戏也可以表现出规模宏大的故事题材,不再是简单的片段。清代至民国初,则是泉州提线木偶戏在历史上最蓬勃繁盛的时期。经历了战争中的沧桑与衰落后,泉州提线木偶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被纳入国家叙事体系,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表达政治话语的工具。从改革开放至20世纪末,泉州提线木偶戏又经历了恢复与创新发展的阶段,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至20世纪末,又逐步走向衰落;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非物质遗产的不断保护与发扬,泉州提线木偶又发展为“遗产化”的重要对象。
  3 泉州提线木偶戏的“遗产化”
  历经千年不间断传承的泉州提线木偶积累了一套极为贴近民众生活并拥有独特稳定又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丰富的表演曲目,包括闽南语系民间风俗习惯等相关的内容,如民间信仰、婚丧嫁娶。其独特的“唐风宋韵”的木偶头造型及精美绝伦的雕刻、粉彩、偶像结构、服饰盔帽等制作工艺,使其一度成为泉州及闽台等地老百姓生活娱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表演活动。在泉州地区有“前棚嘉礼后棚戏”的说法,表现出民间群众对提线木偶的喜爱。如果有任何其他的戏班与提线木偶戏班对棚时,必须等提线木偶先表演,否则其他的戏就不能开。可见,提线木偶在闽南地区极为盛行和被重视。近年来,国际性的“非遗热”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演进,中国很多传统文化也不断进行“遗产化”的保护与利用。泉州提线木偶在国际与国内遗产化大发展的背景下,也不断提升为国家的公共文化资源,走向“遗产化”的道路。2006年泉州提线木偶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提线木偶表演,更是让提线木偶享誉世界,海内皆知。在2011年,泉州木偶剧团获得“福建省第一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称号;随后在2012年获得“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与此同时,省级及地方政策对“非遗”的各种政策扶持以及对其产业化发展的重视,促进了提线木偶戏“遗产化”的不断发展与革新。提线木偶在整个“木偶戏”家族里,可谓拥有不同国家、地区、不同宗教文化、不同阶层、不同年龄受众,具有普遍性和国际性,赢得了世界观众的赞许与热爱,但是在国内却忽视了本地提线木偶发展,导致“墙内开花墙外香”。
  泉州提线木偶戏虽然获得了很多国际认同与荣誉,但是在泉州本地泉州木偶戏已没有往日的繁荣景象,尤其在中青年群体已日益萎缩。根据相关数据结果表明,目前提线木偶的主流受众以泉州本地老年群体为主,而现代青年人对这些古老的戏曲并不关心,缺乏兴趣,甚至有许多青年人根本不知道提线木偶的存在。木偶戏的传承人也是青黄不接,后继人才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传承工作关键是在人才的培养,培养优秀的创新人才,来充实传承队伍。提线木偶戏表演受众数量越来越少、传承人亟待增加两者形成恶性循环是目前提线木偶发展的最大问题。如何传承发扬泉州提线木偶,实现遗产“活化”利用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庄幼红.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流变与传播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5.
其他文献
摘 要:清代不少文人都以其书画为载体来表达他们对孔子及儒家学说的推崇和喜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博物馆和艺术收藏界都为不同时代孔子的图像解读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从康熙的书法到顾见龙的《孔子出游图》,其中即折射出清代帝王眼中孔子至圣先师的博大,也折射出文人眼中儒家教育的雅致。这些作品体现的精神层面追求都与当今欧美提出的博雅教育观不谋而合,由此可见孔子教育观的普适性、深刻性及中国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关键
期刊
摘 要:当今博物馆在社会发挥的功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有异于传统固定不变的机构,博物馆正在重塑自身价值,更具交互性,关注公众需求,更具多变性、移动性和适应性特征。当代博物馆正发展成为城市文化中枢,是创新与知识密切结合的人文场所,更是和广大观众文化共享和交流互动的窗口平台。  关键词:公众教育;传统与未来;创造;分享;互动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传承与延续灿烂的中华文明,弘扬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
期刊
摘 要:汉文字是目前世界上最科学、蕴藏信息熵最高的文字。文章简述了汉文字数千年来从古老符文、徽文发展至今天的汉文字系统的过程。  关键词:汉文字;起源;发展  原生中国黄淮地区有三大古老符文或徽文,分别是夏民族的符号文字、鸟夷黎系民族的徽记和图形符号、东夷民族的兽骨卜符。华夏奴隶制联邦和夏帝国使用仓颉文字。商帝国在三大文符的基础上,以鸟夷黎系民族的徽标和图形符号为主体创造了象形文字—甲骨文。数千年
期刊
摘 要:研学旅行是实践性的综合活动课程,博物馆作为研学旅行基地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也是研学旅行中重要的校外课堂。博物馆的自身特点不同,造就了研学方式的不同,博物馆的研学课程直接影响着研学效果。文章从研学教育发展现状分析入手,以中国国家博物馆研学实践课程开发为例,探究博物馆研学实践课程开发的方式方法。从中发现博物馆研学实践课程的优劣与馆校合作的密切程度有关,只有馆校双方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做好线下课程
期刊
摘 要:新中国成立初期,赖少其与赵朴初共同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后于1954年相识于上海。此后萍水相逢的二人只是“点头之交”,直至1977年,他们开始艺事不断、互动频繁。赵朴初为赖少其山水画代表作《万松图》两次题跋,不仅见证了二者对相互人品和艺品的认可,而且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一代书画大师讴歌人民、反映新时代精神面貌的决心与努力,值得后人铭记。  关键词:赖少其;赵朴初;书画;情
期刊
摘 要:原碑系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创立,前濮州鄄城县尉林谔撰,太原府参军房嶙妻渤海高氏书,朝议郎太原府司录参军常山苏倇题额。碑文字体刚劲秀丽,为唐代女书法家、太原参军房嶙之妻渤海高氏所书,简称《高氏碑》。  关键词:《高氏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技艺精湛;碑刻;三火;三刻;凤凰涅槃  在中国佛教史——净土宗史上独树一帜的玄中寺(图1),地处山西省吕梁山交城县的秀丽山川。玄中寺创建于北魏
期刊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是将教育智能化、数据化、个性化与服务化。人工智能将赋予高校通识教育“多元”“整合”和“智能”的特性,并以LMS(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在线学习系统)为架构基础,实现对目前高校通识教育的升级和创新,即多学科融合、教师角色转换、智能批改、分类分级阅读和智能陪练,与传统教育形成优势互补。在新时代,高校通识教育中的文物鉴定教育还将同时被赋予民族文
期刊
摘 要:2018年4月29日至2018年5月30日,天水市博物馆首次引进了国际大展“天才狂想曲——毕加索版画艺术精品展”,通过80件海外珍藏的毕加索艺术版画,全面展示毕加索不同时期的作品特点。为了让青少年及绘画艺术爱好者了解展览内容,体会、学习艺术家对生活的解读和再创造,天水市博物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组织开展了版画艺术展配套教育项目。该项目于2019年被评为“甘肃省博物馆纪念馆社会教育示范项目
期刊
摘 要: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在地方考察中多次来到博物馆考察文物保护工作。文物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文物能够体现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因此,保护文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博物馆是收藏与保护历史文物的重要场所,但是许多博物馆在收藏文物和保护文物的方式上都存在不足。文章主要以江西省博物馆为例,通过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经验做法、存在
期刊
摘 要:新时代要求博物馆完成从“文化机构”向“文化中枢”的转变,以高质量文化供给社会的同时,发挥超级连接作用,成为公众、社区、组织、机构的纽带,搭建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平台,主导各领域,增强凝聚力,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立足传统,面向未来,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会更加多元化、人性化,呼应并满足服务社会和公众的需要。  关键词:博物馆;文化中枢;传承;未来  博物馆及其馆藏是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文明进步、自然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