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原碑系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创立,前濮州鄄城县尉林谔撰,太原府参军房嶙妻渤海高氏书,朝议郎太原府司录参军常山苏倇题额。碑文字体刚劲秀丽,为唐代女书法家、太原参军房嶙之妻渤海高氏所书,简称《高氏碑》。
关键词:《高氏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技艺精湛;碑刻;三火;三刻;凤凰涅槃
在中国佛教史——净土宗史上独树一帜的玄中寺(图1),地处山西省吕梁山交城县的秀丽山川。玄中寺创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净土法门初传中土,便是由玄中寺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集众念佛,弘宣法化,使凈土一系发扬光大,蔚为一宗。玄中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横流中华大地。因山形如壁,峡谷幽静,唐元和七年(812)甘露又降,赐名龙山石壁永宁寺。经唐、宋、元、明、清、民国(殿宇倾毁严重)直至新中国成立,修辑更迭,历久弥新。
在玄中寺前院西侧,有金泰和四年(1204)元在钊法师住持下,按旧藏《石壁寺铁弥勒像碑》墨本,命净悟、净演二师书碑并加跋文,汾州刻工李元甫摸刻的《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碑,背阴有元钊法师阴刻人物像及功德主名录。刻工李元甫技艺精湛,高超复制出原碑特征,此碑尚属珍品,乃玄中寺的镇寺之宝。此碑通高250厘米,面宽95厘米,厚24厘米,材质为青石(石灰岩),有断裂破损痕迹,且拓损较重,遭“三火三刻”,凤凰涅槃,可谓国之瑰宝。原碑系唐代开元二十九年(741)创立,前濮州鄄城县尉林谔撰,太原府参军房嶙妻渤海高氏书,朝议郎太原府司录参军常山苏倇题额。碑文字体刚劲秀丽,为唐代女书法家、太原参军房嶙之妻渤海高氏所书,简称《高氏碑》。本文呈现采集到的金代《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碑刻现存文物拓片数据影像(图2),并详细列出《高氏碑》原碑文的内容。
1 受历代名家和世人共识推崇的《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
《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内容如下:
大唐太原府交城县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
前濮州鄄城县尉林谔撰
太原府参军房嶙妻渤海高氏书
朝议郎太原府司录参军常山苏倇题额
维佛曰觉,是法曰空,镕范所谓敬田,薰崇可兼意境。自西林宴灭,东夏闻教,纳群动故广辟度门,诣真宰即密传智印。功应沙劫,化慈金界,支提所以列寰宇,建葺所以遍山林。石壁寺者,晋之西山,旧号石壁谷。隋隶西寿阳县,唐改寿阳为文水,先朝分置交城而立寺焉。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玉衣。旋复金榜遂开,因诏天下名山形胜,皆表刹焉。所以报护力广真谛也。特起绀台之制,颇余紫禁之恩。禅师寻终,官寺初创,分身建塔,遗迹岿然。多宝不开,吾徒安仰?年龠四纪,诏复六僧。修伽蓝者罐润脱,造山阁者毅本元,竟未雄成,且为能事。奥邑宰敦煌张公令孙,清信香缘,台铉英胄,隐若敌国,知无不为。行春之余,瞻星开制。琢拓岩突,所以面双峰;筑基林间,所以立前殿。飞廊右转,高门南豁。化槛灿烂于虹涧,漱渠香蔼于龙鳞,附丽张惶公之教也。复次,寺大众、县诸吏、乡三老等,端念断结回向,增修属廊殿,功闲,请鼓铸像设。信施山积,稽恳云奔,弦朔再移,公难久抑。爰咨上座普公,曰:和上万亿之中,已经付嘱一方之内。佥谓导师,此处山泉,人间卓绝,常叹庭宇浅狭,形像卑古。既众心同欲,敢仰屈专知。先舍俸钱,次添净陕媳望耆阁之德,思摹兜率之笛。宝台系念于仪形,华林正观于神卫。倬开元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铸铁弥勒像一座,良冶攻橐,神物助铜,回禄蒸云而喷铄,飞廉噫风而沸液。焰漏钧外,乃彻金光。非普公之总众罄心,调御之慈悲冥应,则何以仿佛相好,成是福润?十二月八日,设大斋而出之,都人严护以礼。供掌事丛,掀而改座。铲剃设色,醉湛起容,顷者,都师思九,先患两足,绵历数年,医巫竭精,蹇辟生念,忍苦强步,有加无廖。当监理之夜,忽觉轻举。及成像之日,曳空如初。此则指魔易容,如鸟出谷之摄也。此寺幽深,远邃林壑。猛兽不育,濡草罗生。列郡旱亢,祈之则霖雨阖境;岁俭,念之则丰饶。感触加敬,警俗整僧,此则轩台不敢西射,庐山长存东首也。然结构大厦,兼写圣容,工不召而来,役不言而应。始谓陶唐之俗,家尽归依;追悟巧妙之徒,人皆饬力。殿像云毕,居处自空,此则梵帝输灵匠,育王献神兵也。夫金者,物之最刚;像者,代之崇奉。见不坏想,故因感以存质,在有为迹,故凭应以住法。是梵场也,其炳焕乎。上座普敬,寺主会琏、都师思九、法师元琰,大德茂忠、守延,常念宝定,洎龙象法裔,贞实真华,戒珠圆明,智剑猛利。当对初地,踅择胜于闲安,果证中天,已授计于文佛。乡望王思贞、县吏郝仙寿等,五色鸩窖,千里骐骥,琼树尘映玉匣气浮。古署或列于桐乡,虔承遂陪于柰苑。奉钟离之旧政,喜得人心;结昙弥之后缘,仍为佛事。于戏否往泰来,圣作惠出,微妙用之,发挥匠意,表刻纪灵。则我皇之会昌景福,天主之示现功利。不其茂绝穹谷,摩灭苍岑者哉。谔诧傺不偶,诚敬兴徒发于简栖,白林为颂词,欲徵于灵运。石壁言诗,贝叶尚记,买园线花,亦题施树,佛则无愧,谨偈铭云:
世尊传,兜率天,弥勒宴坐对中天。
晋山记,石壁寺,佛影下来留此地。
新殿开,望昭回,白毫放兮昭云隈。
危楼敞,临慈像,翠微浓兮洗烟上。
张公作,神鬼诺,五十六亿龙华乐。
灵匠罢,真僧揩,八万四千狮子骇。
镇帝乡,归梵场,法轮转兮众福证。
铢衣拂兮圣劫长。
开元二十九年,岁在辛巳六月庚辰朔二十四日癸卯建。
碑文中详细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礼谒净土高僧道绰,谨为文德皇后长孙氏祈愿祛病,以及交城知县主持修建寺院,并于开元二十六年(738)铸成铁弥勒像一尊的事迹记录。
汾州刻工李元甫技艺高超,其基本保留了高氏原有的书法艺术。我国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提到过此碑,如宋欧阳修《集古录》:“余所集录古文,自周、秦以下讫于显德,凡为千卷,唐居其十七八。其名臣显达下至山林幽隐之士所书,莫不皆有,而妇人之书,惟此高氏一人尔。然其所书刻石存于今者,惟此颂与《安公美政颂》尔。二碑笔画字体,远不相类,殆非一人之书。疑摹刻不同,亦不应相远如此,又疑好事者寓名以为奇也,识者当为辨之。”《金石记》中做出具体评价:“余所集录亦已博矣,而妇人之笔画着于金石者,高氏一人而已。余入晋中拓得《高氏碑》通,宛然二王书法。”可见宋代欧阳修有幸拓得《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唐碑(注: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当代书法家和学者更是不厌其烦地对其深研细剖,作词修文,拓碑鉴赏,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女性书法家更是效秉千秋,临摹不止,笔耕不辍,络绎不绝! 2 历代金石学家器重的重要文献《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跋文
《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跋文内容如下:
夫法无隆替,弘之在人。若得其人,何虑其道不弘而且大哉!爰兹寺者,唐初大禅师绰公晦迹之地,太宗皇帝创兴净刹。尔后名僧继辑,贤□赞成危阁巨□□出幽岩。迄开元后有□□□□□□□九等,铸铁弥勒像一躯,林谔撰记,房嶙妻高氏书丹,苏琬题额,以字划简古,笔力遒健,世为之《高氏碑》焉。至宋元祐五年夏,遂值火灾,堂殿焚毁十之八九。惟御书阁存焉,碑亦随坏□□□□□□□□。道珍再建堂宇,复刊碑石。至本朝定二十六年春,又值火灾。御书阁、法堂、房廊、寮舍悉为灰烬,碑亦被焚,仅存僧堂、齋厨而已。有大法师元钊,文阳横沟里人也。姓武□□□□□□□□□□□之后遍历讲筳,始及立岁,遂专开演,先于定八年杖锡河南,复扣名师,传大乘戒,至郑州圃田,众请主持福祥院十五余年,于定二十一年还乡,众复请住持本寺,乃重建法堂□□□□□□□□□□。当制基破木之时,其病即愈,以与九公铸像感应无异,人皆谓师再来人也。数年之间,巨堂巍然,壮观泉石,丹□文□,光耀眩目,库堂、□□、僧室、三门相次修完,焕然一新。可谓得其人□□□□□□□□哉。师两处住持,度门弟子一十八人。一日,谓门人曰:即令修盖稍完,弥勒像碑惜乎焚毁,旧得墨本藏之有年,拟再刊石,汝等有□□□□净悟、净行、净演等曰:敬奉尊师。师于是命□□□□□□。一时好事者闻之,喜跃助缘,成斯美事。仆寓迹东邻,杖锡谒师清话终日,因悟演二监寺具言,遂书碑石。泰和四年四月旦日□□□□□□□谨跋。知事僧净悟、净行、净演、净理、净善,净言。
汾水李元甫摸刻
跋文详细介绍了《唐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始创唐开元年间,宋元祐五年(1090)毁于火,宋政和间道珍重刻,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又毁于火,重点提到了金泰和四年(1204)四月旦日元钊法师藏有弥勒像碑旧墨本,净悟、净演书碑,汾水李元甫摸字又重刻之,可谓“途遭两火”“碑石三刻”。明赵崡《石墨镌华》卷四跋云:“《唐弥勒佛颂》,此房嶙妻高氏书。高氏又书《安公美政颂》,欧阳公谓:字迹如出二手,而疑好事者寓名以为奇。余未见《美政颂》,此本借自束肇商,观其笔画遒劲,信足名家。”此碑虽经宋元年间几度毁刻,但所幸文本尚得流传。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四著录:“今在交城县石壁山寺,末有金泰和四年防。”提及《高氏碑》者,还有清王昶《金石萃编》卷八四著录:“碑髙七尺七寸三分,广三尺二寸,二十三行,行五十八字,行书,在交城县石壁山永宁寺。”遗憾的是,明清两代所看到的《高氏碑》不过是唐碑的复制品,但也十分受到青睐,足可见金代重刻此碑的高超技巧和唐高氏书法的魅力。对于目前我们所看到的《高氏碑》碑刻,需要特别指出碑文开头的常山苏倇名字的倇偏旁是“单立人”,而后者跋文中苏琬题额的琬偏旁是“王”字旁,似乎是后者有意的安排,耐人寻味。碑文中房嶙的嶙偏旁是“山”字旁,而康熙八年《交城县志》中所载碑文房璘的璘是“王”字旁,值得考证。这首跋文为后世点明了碑刻的历史价值,更为后世留下了考证的题记,可谓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令人敬佩的是,历代金石学家观其词文,知其来意,明赵崡《石墨镌华》中“金人口苑跋语历历可证”对跋文“重刻碑石”的保护行为大加赞赏,跋文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开创了文物保护信息采集保藏的先河,铸就了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的活化石。
3 当代书家赏识的书法文献《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分析
今所见金泰和四年(1204)重刻的《高氏碑》仍然矗立,清道光后《高氏碑》断为六石(断后的六石图2中用1~6标注区分),署名为太原府参军房嶙妻渤海高氏书。
3.1 金刻善本
《高氏碑》的流传善本较多,目前上海松隐禅寺金刻善本较为珍贵。金刻善本《石壁寺铁弥勒像颂》,传揭精细入微,字口清晰而不板滞,纸墨经久而气息醇古。此本外配木盒及刘体健题簸布函套,揭本凡三十九页,附题簸一页、题跋二页。此本最后一页有数行小字,和传世整搦本及《八琼室金石补正》辑录的金刻本题记对照均吻合,由此可以断定此搦并非出自北宋刻石,而是出自金泰和刻石。当为金刻,时间在元中晚期,在金刻传世揭本中推为早期善本。
金刻原石在乾隆年间时,虽然笔画清晰完整,但唐人原作的风貌尽失,已大不如剜刻。由于未剜本已非常少见,好事者往往误将已剜本当作早期搦本,经过与此搦本比对,方知金刻本的原来精神。这里可以认定为金代碑刻还在矗立。后人又根据已断裂的金刻本翻刻一本,裂纹一如金刻本,说明乾隆时碑已有裂纹,而字迹点画较金刻本乏骨力,说明碑刻已遭火灾,并且进行若干次拓碑导致磨损严重。前辈学者方若、王壮弘、张彦生虽所见异本颇多,都提及在金刻之后仍有翻刻一本,再次说明金代之后有碑刻遭天灾人损变异的嫌疑。因此这部金刻元拓善本的现身,不仅成为鉴定此碑绝佳的标准件,也为了解研究唐代女性书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早期文物。
3.2 明拓本
关于目前存世流传的拓本《唐石壁寺铁弥勒像颂》,今存明拓本,林愕撰文,也是房嶙妻高氏书,文理通畅,字体挺秀。该拓本为经折装,外有函套,首末为木版。拓片似为白棉纸,拓片被裁成九字一行,每四行为一开,装裱而成。碑文共粘裱为35开,另有清代王昶题跋、徐渭长题跋、陈景云录欧阳文忠公题跋等三个题跋、有罗振玉印及其他二十余方印章。从明拓本《唐石壁寺铁弥勒像颂》来看,高氏的书法结体舒朗,点画精到,有虞世南的书风,以行书笔法入楷书,活泼而不板滞。高氏作为封建社会普通官僚家庭的女性,其书法如此精到,并在“男尊女卑”时代脱颖而出,以书石刻闻名,非常难能可贵。洞穿文物背后的历史,管窥唐代社会封建宗法制度的弱化,主要表现为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并参与社会交往从事文化活动,从而导致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明赵崡《石墨镌华》:“而一经元佑火毁,政和间寺主道珍重勒,再经大定火毁,泰和间寺主元钊又勒,鋩铩都亡,仅存形似耳。”今所见之明拓本实为金泰和四年(1204)刻石,“近吾乡人有为交城广文者为言,碑今又就毁,交城人犹有旧榻本。以此观之,当亦非开元刻,乃泰和刻也。然则碑自元祐至今,凡三毁于火矣,何高氏之不幸耶”。可见明赵崡称其“三毁于火”,显然明代是第三次火,碑石乃石灰岩材质,遇火会崩,粘接而立,现存碑刻并未发现重刻,即称其谓“三火”。但值得怀疑的是明代赵崡不过是听到传闻,并未眼见为实,值得商榷。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劫后余生的第三次火,竟然使断碑被粘接而立,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当代学者普遍沿用“清道光后碑断为六石”的说法,说明碑石高温遇湿会断裂,造成碑刻的现状也不足为奇。因而金代《高氏碑》一直存在并矗立,所以现存清代《交城县志》对遭受第三次火的史料只字未提。
4 结语
《高氏碑》饱经岁月沧桑,虽然经历了“三火三刻”的悲焋历程,但它凤凰涅槃的重生,必定是人类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不朽杰作。特别是在科学保护文物、弘扬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背景下,必将会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旷世辉煌!截至目前,当地文物部门已对《高氏碑》进行了必要的科学透明管护,以及数据信息采集,以此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赵吉士.交城县志[M].康熙四十八年(1669)刻本.
[2]常士功,贺大龙.净土古刹玄中寺[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3]解光启.玄中寺卦山·天宁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4]靖淑婷.笔力遒健出素手金刻善本《石壁寺铁弥勒像颂》[J].新美术,2013(12).
[5]徐燕.唐朝女书家,其中一位居然是“仙人”?[N].扬子晚报,2018-12-01(008).
关键词:《高氏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技艺精湛;碑刻;三火;三刻;凤凰涅槃
在中国佛教史——净土宗史上独树一帜的玄中寺(图1),地处山西省吕梁山交城县的秀丽山川。玄中寺创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净土法门初传中土,便是由玄中寺昙鸾、道绰、善导三位祖师集众念佛,弘宣法化,使凈土一系发扬光大,蔚为一宗。玄中寺成为中国佛教净土宗祖庭,横流中华大地。因山形如壁,峡谷幽静,唐元和七年(812)甘露又降,赐名龙山石壁永宁寺。经唐、宋、元、明、清、民国(殿宇倾毁严重)直至新中国成立,修辑更迭,历久弥新。
在玄中寺前院西侧,有金泰和四年(1204)元在钊法师住持下,按旧藏《石壁寺铁弥勒像碑》墨本,命净悟、净演二师书碑并加跋文,汾州刻工李元甫摸刻的《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碑,背阴有元钊法师阴刻人物像及功德主名录。刻工李元甫技艺精湛,高超复制出原碑特征,此碑尚属珍品,乃玄中寺的镇寺之宝。此碑通高250厘米,面宽95厘米,厚24厘米,材质为青石(石灰岩),有断裂破损痕迹,且拓损较重,遭“三火三刻”,凤凰涅槃,可谓国之瑰宝。原碑系唐代开元二十九年(741)创立,前濮州鄄城县尉林谔撰,太原府参军房嶙妻渤海高氏书,朝议郎太原府司录参军常山苏倇题额。碑文字体刚劲秀丽,为唐代女书法家、太原参军房嶙之妻渤海高氏所书,简称《高氏碑》。本文呈现采集到的金代《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碑刻现存文物拓片数据影像(图2),并详细列出《高氏碑》原碑文的内容。
1 受历代名家和世人共识推崇的《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
《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内容如下:
大唐太原府交城县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
前濮州鄄城县尉林谔撰
太原府参军房嶙妻渤海高氏书
朝议郎太原府司录参军常山苏倇题额
维佛曰觉,是法曰空,镕范所谓敬田,薰崇可兼意境。自西林宴灭,东夏闻教,纳群动故广辟度门,诣真宰即密传智印。功应沙劫,化慈金界,支提所以列寰宇,建葺所以遍山林。石壁寺者,晋之西山,旧号石壁谷。隋隶西寿阳县,唐改寿阳为文水,先朝分置交城而立寺焉。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玉衣。旋复金榜遂开,因诏天下名山形胜,皆表刹焉。所以报护力广真谛也。特起绀台之制,颇余紫禁之恩。禅师寻终,官寺初创,分身建塔,遗迹岿然。多宝不开,吾徒安仰?年龠四纪,诏复六僧。修伽蓝者罐润脱,造山阁者毅本元,竟未雄成,且为能事。奥邑宰敦煌张公令孙,清信香缘,台铉英胄,隐若敌国,知无不为。行春之余,瞻星开制。琢拓岩突,所以面双峰;筑基林间,所以立前殿。飞廊右转,高门南豁。化槛灿烂于虹涧,漱渠香蔼于龙鳞,附丽张惶公之教也。复次,寺大众、县诸吏、乡三老等,端念断结回向,增修属廊殿,功闲,请鼓铸像设。信施山积,稽恳云奔,弦朔再移,公难久抑。爰咨上座普公,曰:和上万亿之中,已经付嘱一方之内。佥谓导师,此处山泉,人间卓绝,常叹庭宇浅狭,形像卑古。既众心同欲,敢仰屈专知。先舍俸钱,次添净陕媳望耆阁之德,思摹兜率之笛。宝台系念于仪形,华林正观于神卫。倬开元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铸铁弥勒像一座,良冶攻橐,神物助铜,回禄蒸云而喷铄,飞廉噫风而沸液。焰漏钧外,乃彻金光。非普公之总众罄心,调御之慈悲冥应,则何以仿佛相好,成是福润?十二月八日,设大斋而出之,都人严护以礼。供掌事丛,掀而改座。铲剃设色,醉湛起容,顷者,都师思九,先患两足,绵历数年,医巫竭精,蹇辟生念,忍苦强步,有加无廖。当监理之夜,忽觉轻举。及成像之日,曳空如初。此则指魔易容,如鸟出谷之摄也。此寺幽深,远邃林壑。猛兽不育,濡草罗生。列郡旱亢,祈之则霖雨阖境;岁俭,念之则丰饶。感触加敬,警俗整僧,此则轩台不敢西射,庐山长存东首也。然结构大厦,兼写圣容,工不召而来,役不言而应。始谓陶唐之俗,家尽归依;追悟巧妙之徒,人皆饬力。殿像云毕,居处自空,此则梵帝输灵匠,育王献神兵也。夫金者,物之最刚;像者,代之崇奉。见不坏想,故因感以存质,在有为迹,故凭应以住法。是梵场也,其炳焕乎。上座普敬,寺主会琏、都师思九、法师元琰,大德茂忠、守延,常念宝定,洎龙象法裔,贞实真华,戒珠圆明,智剑猛利。当对初地,踅择胜于闲安,果证中天,已授计于文佛。乡望王思贞、县吏郝仙寿等,五色鸩窖,千里骐骥,琼树尘映玉匣气浮。古署或列于桐乡,虔承遂陪于柰苑。奉钟离之旧政,喜得人心;结昙弥之后缘,仍为佛事。于戏否往泰来,圣作惠出,微妙用之,发挥匠意,表刻纪灵。则我皇之会昌景福,天主之示现功利。不其茂绝穹谷,摩灭苍岑者哉。谔诧傺不偶,诚敬兴徒发于简栖,白林为颂词,欲徵于灵运。石壁言诗,贝叶尚记,买园线花,亦题施树,佛则无愧,谨偈铭云:
世尊传,兜率天,弥勒宴坐对中天。
晋山记,石壁寺,佛影下来留此地。
新殿开,望昭回,白毫放兮昭云隈。
危楼敞,临慈像,翠微浓兮洗烟上。
张公作,神鬼诺,五十六亿龙华乐。
灵匠罢,真僧揩,八万四千狮子骇。
镇帝乡,归梵场,法轮转兮众福证。
铢衣拂兮圣劫长。
开元二十九年,岁在辛巳六月庚辰朔二十四日癸卯建。
碑文中详细记载了唐太宗李世民礼谒净土高僧道绰,谨为文德皇后长孙氏祈愿祛病,以及交城知县主持修建寺院,并于开元二十六年(738)铸成铁弥勒像一尊的事迹记录。
汾州刻工李元甫技艺高超,其基本保留了高氏原有的书法艺术。我国很多历史文献中都提到过此碑,如宋欧阳修《集古录》:“余所集录古文,自周、秦以下讫于显德,凡为千卷,唐居其十七八。其名臣显达下至山林幽隐之士所书,莫不皆有,而妇人之书,惟此高氏一人尔。然其所书刻石存于今者,惟此颂与《安公美政颂》尔。二碑笔画字体,远不相类,殆非一人之书。疑摹刻不同,亦不应相远如此,又疑好事者寓名以为奇也,识者当为辨之。”《金石记》中做出具体评价:“余所集录亦已博矣,而妇人之笔画着于金石者,高氏一人而已。余入晋中拓得《高氏碑》通,宛然二王书法。”可见宋代欧阳修有幸拓得《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唐碑(注: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当代书法家和学者更是不厌其烦地对其深研细剖,作词修文,拓碑鉴赏,令人叹为观止!特别是女性书法家更是效秉千秋,临摹不止,笔耕不辍,络绎不绝! 2 历代金石学家器重的重要文献《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跋文
《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跋文内容如下:
夫法无隆替,弘之在人。若得其人,何虑其道不弘而且大哉!爰兹寺者,唐初大禅师绰公晦迹之地,太宗皇帝创兴净刹。尔后名僧继辑,贤□赞成危阁巨□□出幽岩。迄开元后有□□□□□□□九等,铸铁弥勒像一躯,林谔撰记,房嶙妻高氏书丹,苏琬题额,以字划简古,笔力遒健,世为之《高氏碑》焉。至宋元祐五年夏,遂值火灾,堂殿焚毁十之八九。惟御书阁存焉,碑亦随坏□□□□□□□□。道珍再建堂宇,复刊碑石。至本朝定二十六年春,又值火灾。御书阁、法堂、房廊、寮舍悉为灰烬,碑亦被焚,仅存僧堂、齋厨而已。有大法师元钊,文阳横沟里人也。姓武□□□□□□□□□□□之后遍历讲筳,始及立岁,遂专开演,先于定八年杖锡河南,复扣名师,传大乘戒,至郑州圃田,众请主持福祥院十五余年,于定二十一年还乡,众复请住持本寺,乃重建法堂□□□□□□□□□□。当制基破木之时,其病即愈,以与九公铸像感应无异,人皆谓师再来人也。数年之间,巨堂巍然,壮观泉石,丹□文□,光耀眩目,库堂、□□、僧室、三门相次修完,焕然一新。可谓得其人□□□□□□□□哉。师两处住持,度门弟子一十八人。一日,谓门人曰:即令修盖稍完,弥勒像碑惜乎焚毁,旧得墨本藏之有年,拟再刊石,汝等有□□□□净悟、净行、净演等曰:敬奉尊师。师于是命□□□□□□。一时好事者闻之,喜跃助缘,成斯美事。仆寓迹东邻,杖锡谒师清话终日,因悟演二监寺具言,遂书碑石。泰和四年四月旦日□□□□□□□谨跋。知事僧净悟、净行、净演、净理、净善,净言。
汾水李元甫摸刻
跋文详细介绍了《唐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始创唐开元年间,宋元祐五年(1090)毁于火,宋政和间道珍重刻,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又毁于火,重点提到了金泰和四年(1204)四月旦日元钊法师藏有弥勒像碑旧墨本,净悟、净演书碑,汾水李元甫摸字又重刻之,可谓“途遭两火”“碑石三刻”。明赵崡《石墨镌华》卷四跋云:“《唐弥勒佛颂》,此房嶙妻高氏书。高氏又书《安公美政颂》,欧阳公谓:字迹如出二手,而疑好事者寓名以为奇。余未见《美政颂》,此本借自束肇商,观其笔画遒劲,信足名家。”此碑虽经宋元年间几度毁刻,但所幸文本尚得流传。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卷四著录:“今在交城县石壁山寺,末有金泰和四年防。”提及《高氏碑》者,还有清王昶《金石萃编》卷八四著录:“碑髙七尺七寸三分,广三尺二寸,二十三行,行五十八字,行书,在交城县石壁山永宁寺。”遗憾的是,明清两代所看到的《高氏碑》不过是唐碑的复制品,但也十分受到青睐,足可见金代重刻此碑的高超技巧和唐高氏书法的魅力。对于目前我们所看到的《高氏碑》碑刻,需要特别指出碑文开头的常山苏倇名字的倇偏旁是“单立人”,而后者跋文中苏琬题额的琬偏旁是“王”字旁,似乎是后者有意的安排,耐人寻味。碑文中房嶙的嶙偏旁是“山”字旁,而康熙八年《交城县志》中所载碑文房璘的璘是“王”字旁,值得考证。这首跋文为后世点明了碑刻的历史价值,更为后世留下了考证的题记,可谓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令人敬佩的是,历代金石学家观其词文,知其来意,明赵崡《石墨镌华》中“金人口苑跋语历历可证”对跋文“重刻碑石”的保护行为大加赞赏,跋文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开创了文物保护信息采集保藏的先河,铸就了文物保护传承利用的活化石。
3 当代书家赏识的书法文献《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分析
今所见金泰和四年(1204)重刻的《高氏碑》仍然矗立,清道光后《高氏碑》断为六石(断后的六石图2中用1~6标注区分),署名为太原府参军房嶙妻渤海高氏书。
3.1 金刻善本
《高氏碑》的流传善本较多,目前上海松隐禅寺金刻善本较为珍贵。金刻善本《石壁寺铁弥勒像颂》,传揭精细入微,字口清晰而不板滞,纸墨经久而气息醇古。此本外配木盒及刘体健题簸布函套,揭本凡三十九页,附题簸一页、题跋二页。此本最后一页有数行小字,和传世整搦本及《八琼室金石补正》辑录的金刻本题记对照均吻合,由此可以断定此搦并非出自北宋刻石,而是出自金泰和刻石。当为金刻,时间在元中晚期,在金刻传世揭本中推为早期善本。
金刻原石在乾隆年间时,虽然笔画清晰完整,但唐人原作的风貌尽失,已大不如剜刻。由于未剜本已非常少见,好事者往往误将已剜本当作早期搦本,经过与此搦本比对,方知金刻本的原来精神。这里可以认定为金代碑刻还在矗立。后人又根据已断裂的金刻本翻刻一本,裂纹一如金刻本,说明乾隆时碑已有裂纹,而字迹点画较金刻本乏骨力,说明碑刻已遭火灾,并且进行若干次拓碑导致磨损严重。前辈学者方若、王壮弘、张彦生虽所见异本颇多,都提及在金刻之后仍有翻刻一本,再次说明金代之后有碑刻遭天灾人损变异的嫌疑。因此这部金刻元拓善本的现身,不仅成为鉴定此碑绝佳的标准件,也为了解研究唐代女性书法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早期文物。
3.2 明拓本
关于目前存世流传的拓本《唐石壁寺铁弥勒像颂》,今存明拓本,林愕撰文,也是房嶙妻高氏书,文理通畅,字体挺秀。该拓本为经折装,外有函套,首末为木版。拓片似为白棉纸,拓片被裁成九字一行,每四行为一开,装裱而成。碑文共粘裱为35开,另有清代王昶题跋、徐渭长题跋、陈景云录欧阳文忠公题跋等三个题跋、有罗振玉印及其他二十余方印章。从明拓本《唐石壁寺铁弥勒像颂》来看,高氏的书法结体舒朗,点画精到,有虞世南的书风,以行书笔法入楷书,活泼而不板滞。高氏作为封建社会普通官僚家庭的女性,其书法如此精到,并在“男尊女卑”时代脱颖而出,以书石刻闻名,非常难能可贵。洞穿文物背后的历史,管窥唐代社会封建宗法制度的弱化,主要表现为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并参与社会交往从事文化活动,从而导致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明赵崡《石墨镌华》:“而一经元佑火毁,政和间寺主道珍重勒,再经大定火毁,泰和间寺主元钊又勒,鋩铩都亡,仅存形似耳。”今所见之明拓本实为金泰和四年(1204)刻石,“近吾乡人有为交城广文者为言,碑今又就毁,交城人犹有旧榻本。以此观之,当亦非开元刻,乃泰和刻也。然则碑自元祐至今,凡三毁于火矣,何高氏之不幸耶”。可见明赵崡称其“三毁于火”,显然明代是第三次火,碑石乃石灰岩材质,遇火会崩,粘接而立,现存碑刻并未发现重刻,即称其谓“三火”。但值得怀疑的是明代赵崡不过是听到传闻,并未眼见为实,值得商榷。特别值得庆幸的是劫后余生的第三次火,竟然使断碑被粘接而立,奇迹般地生存下来。当代学者普遍沿用“清道光后碑断为六石”的说法,说明碑石高温遇湿会断裂,造成碑刻的现状也不足为奇。因而金代《高氏碑》一直存在并矗立,所以现存清代《交城县志》对遭受第三次火的史料只字未提。
4 结语
《高氏碑》饱经岁月沧桑,虽然经历了“三火三刻”的悲焋历程,但它凤凰涅槃的重生,必定是人类文化艺术发展史上的不朽杰作。特别是在科学保护文物、弘扬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背景下,必将会发出更加绚丽多彩的旷世辉煌!截至目前,当地文物部门已对《高氏碑》进行了必要的科学透明管护,以及数据信息采集,以此回馈社会!
参考文献
[1]赵吉士.交城县志[M].康熙四十八年(1669)刻本.
[2]常士功,贺大龙.净土古刹玄中寺[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5.
[3]解光启.玄中寺卦山·天宁寺[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
[4]靖淑婷.笔力遒健出素手金刻善本《石壁寺铁弥勒像颂》[J].新美术,2013(12).
[5]徐燕.唐朝女书家,其中一位居然是“仙人”?[N].扬子晚报,2018-1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