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儿童因为天性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绘画经验不足、判断能力不准或绘画技能生涩等多种原因,作画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一些失误,无法完美地实现绘画的整体构想,难以体验到成功感受。如果能恰当运用“就错”这一理念,帮助孩子消除因“失误”带来的挫伤,让幼儿在经历挫折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纠错、求新、求变的创作思路,就能收到别开生面、柳暗花明的效果。
一、“就错”的认识
“就错”即“将错就错”,指已经发生了错误或者失误,索性继续错下去,这是帮助孩子拨云见日的方向性过程,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处事谋略。
并非所有的错误都是遗憾,有时权宜机变将错就错,也能别开生面,化腐朽为神奇。三国时期,曹不兴的“点墨成蝇”的故事便是典型的例子。在绘画教学中,教育者有时也会由于本身的失误或教育对象的错误而陷入某种不利境地,这时采用“就错”之策,则可以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甚至可以将这种失误或错误转化为不可多得的绝妙的教学资源。
二、“就错”,就要脱离原初思维的束缚
1.想要消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就得脱离原初思维的束缚。 “就错”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体,因此,“就错”也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对传统的扬弃,取精华、舍糟粕,通过积极的思考,把创作的想法、追求在“无意”中进行有意的传达。
2.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艺术思维能力。 “就错”无疑是想象力与艺术思维的一种延续和补充,它所“就”的“错”包括无意的“错”和有意的“错”。无意的“错”是一种偶然、意想不到的“错”;有意的“错”实质是一种创造,一种自由的联想,是创作想法和观念的表达。这种思维的注入,在脱离原有构思的同时,使作品进入另一个更新、更高的艺术层面,是一种艺术思维的延续、补充。
三、“就错”作为教学资源的独特价值
“就错”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幼儿通过知错、辨错、找错、改错的方法,寻找、发现错误,用“就错”的方法善待失误,可以消除因失误带来的急躁情绪,树立信心,分享失误,共同找到解决的方法,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1.挖掘“失误”——知错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孩子经常会说:“呀 老师,我画错了 ”其实,这只是儿童绘画中由于疏忽或水平不高而造成差错,是幼儿绘画教学中遇到的最常见的失误,教师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是否定的评价,而应关注这种失误,并挖掘、分析这种失误,针对问题,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变劣势为优势。“你的想法很独特,其他人都没做到。就是有些地方还没做到位,可以再补充一下。”通过这样鼓励性的话语,让孩子在观察与思考中知道不能轻易放弃,而应拓展思路,发现补救的方法,努力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学会灵活变通,以此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错”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让孩子懂得“另辟蹊径”的道理,这样自然就能增强他们学习绘画的信心。适当夸大孩子绘画中存在的特点,一块色彩或是一根线条,都能成为升华的依据。
案例一:
一节手工活动,用纸裁剪服装。一个孩子不慎将已经裁好的衣服剪掉了一个角,周围的孩子带着惋惜“呀”了一声。
老师拿起了这件掉了一个角的服装问:“孩子们,这件衣服有问题吗?”有的孩子说有,有的孩子说没有,还有部分孩子不出声,显然在犹豫。 老师随即画下这件衣服并添加了几笔,“这是什么衣服?”有的孩子喊:“燕尾服,乐团指挥家穿的 ”老师问: “这种衣服别具一格,和其他服装不同,我们能说这件衣服做错了吗?”大家点头。(如图1)
2.指出“失误”——辨错
教师在课前往往会做出周密的计划,针对预想的情况作一些相应的准备,但是计划往往没有变化快,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数,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面对这些“失误”,积极引导孩子辨别存在的问题,帮助孩子想办法克服出现的“失误”。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想象力非富,但对教师有依赖性、动手能力不强。对于这样一群向师性强的孩子,他们不经意间的问题,发出的不同声音,产生的困惑、灵感与顿悟等,都需要教师独具慧眼,灵活机智地加以运用,这样美术课堂才能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案例二:
在美术想象画《天太热了,我想……》教学活动课上,老师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学生甲说:“你画错了,老师说树上只能长水果,怎么会长冰棒呢?”
学生乙说:“没画错,我画的是天太热了,如果树上能长许多吃不完的冰棒,又能吃,又能遮太阳,那该多舒服呀”
学生丙说:“就是,我也想听吃树上的冰棒解渴 ”(如图2)
面对幼儿的美术作品,如果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评定,其错误或失误会很多,教师只有把自己融入孩子中,才能体会儿童美术中的童趣和天真。
3.善待“失误”——找错
画面的效果能表现充分体现孩子的性格、胆量,教师要善待孩子的失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失误在哪,并能引导孩子在失误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在集体的环境中,应该营造一个愉快的绘画氛围,不作过高的要求,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们大胆动笔,只要敢画就是成功。
案例三:
练习画《小鸡》的作业时,学生甲拿着画走到老师身边沮丧地说: “老师,我想重画,画得太小了。”接过画纸,老师发现画面上的小鸡形象确实太小了,“嗯,那就想想办法吧 ! ”老师举起了学生甲的作业,“大家看他画的鸡多漂亮啊可惜有点画小了,谁原意帮他想想办法?”
学生乙:“在鸡的边上画上草地、远山、小花和小鸡的家”。
学生丙:“再添加几个小鸡在打斗、抢虫吃。”
学生丁:“再添上鸡妈妈和鸡爸爸一家人在一起。”
学生甲豁然开朗,高高兴兴地回去改画了。(如图3)
作为教师,应通过有效的组织方式使全体孩子能自觉、自发地参与绘画交流,使孩子吸收绘画的处理技巧和方法,认真感受他人是如何生动、突出地表现主题的。
4.共享“失误”——改错
教师要尽量给孩子充裕的时间体验、感悟、思考、质疑、探讨、表达,使孩子的自己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孩子没有了因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没有了被同伴耻笑的苦恼,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就能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便会敢说、敢做、敢问,思维活跃,勇于创新。
案例四:
手工活动中,幼儿甲在拼贴老虎的眼睛时,不小心把眼睛贴到耳朵上去了。幼儿甲在嘲笑声中,将老虎的鼻子剪得大大的反过来贴在圆的下半部。幼儿甲举起作品问: “老师我做的好看不好看?”
“嘿他做出了另一种动物青蛙面具,被贴错的老虎眼睛变成了青蛙的眼睛。作品很有创意,出入意料。”老师在评价中表扬了该幼儿,并将他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引起许多孩子的关注。(如图4)
5.拓展“失误”——用错
拓展“失误”是建立在激发和引导孩子主动发展创造力基础上的教学。幼儿在绘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通过分析,在拓展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通过孩子的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加以应用,孩子的创造能力就能得到不断提高。
案例五:
在体验水墨画时,常会遇到“跑墨”的现象,由于孩子抓笔不稳,墨水蘸得多,常常会不小心滴到宣纸上,一浸一大片,造成“失误”。老师可及时启发: “这些墨点可以看成什么,或改成什么?”孩子们兴奋地说:“可以画成荷叶。” “可以画成小鸟或小鸡。” “还可以当作一块石头。”……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兴奋之极 (如图5)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对于出现的所谓“失误”要有意识引导,不轻易放弃,将错就错,不成熟的“败笔”能呈现儿童的本真雅拙,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画面。通过“就错”教学,把“失误”的“点”巧妙发挥,发掘孩子的创造性,就会获得意外的惊喜!
一、“就错”的认识
“就错”即“将错就错”,指已经发生了错误或者失误,索性继续错下去,这是帮助孩子拨云见日的方向性过程,是一种逆向思维的处事谋略。
并非所有的错误都是遗憾,有时权宜机变将错就错,也能别开生面,化腐朽为神奇。三国时期,曹不兴的“点墨成蝇”的故事便是典型的例子。在绘画教学中,教育者有时也会由于本身的失误或教育对象的错误而陷入某种不利境地,这时采用“就错”之策,则可以化险为夷,变被动为主动,甚至可以将这种失误或错误转化为不可多得的绝妙的教学资源。
二、“就错”,就要脱离原初思维的束缚
1.想要消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就得脱离原初思维的束缚。 “就错”是偶然与必然的结合体,因此,“就错”也是建立在传统基础上对传统的扬弃,取精华、舍糟粕,通过积极的思考,把创作的想法、追求在“无意”中进行有意的传达。
2.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灵活的艺术思维能力。 “就错”无疑是想象力与艺术思维的一种延续和补充,它所“就”的“错”包括无意的“错”和有意的“错”。无意的“错”是一种偶然、意想不到的“错”;有意的“错”实质是一种创造,一种自由的联想,是创作想法和观念的表达。这种思维的注入,在脱离原有构思的同时,使作品进入另一个更新、更高的艺术层面,是一种艺术思维的延续、补充。
三、“就错”作为教学资源的独特价值
“就错”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具有独特的价值。幼儿通过知错、辨错、找错、改错的方法,寻找、发现错误,用“就错”的方法善待失误,可以消除因失误带来的急躁情绪,树立信心,分享失误,共同找到解决的方法,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
1.挖掘“失误”——知错
在幼儿绘画教学中,孩子经常会说:“呀 老师,我画错了 ”其实,这只是儿童绘画中由于疏忽或水平不高而造成差错,是幼儿绘画教学中遇到的最常见的失误,教师不能简单地给予肯定或是否定的评价,而应关注这种失误,并挖掘、分析这种失误,针对问题,采取启发、引导的方式,变劣势为优势。“你的想法很独特,其他人都没做到。就是有些地方还没做到位,可以再补充一下。”通过这样鼓励性的话语,让孩子在观察与思考中知道不能轻易放弃,而应拓展思路,发现补救的方法,努力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学会灵活变通,以此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就错”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让孩子懂得“另辟蹊径”的道理,这样自然就能增强他们学习绘画的信心。适当夸大孩子绘画中存在的特点,一块色彩或是一根线条,都能成为升华的依据。
案例一:
一节手工活动,用纸裁剪服装。一个孩子不慎将已经裁好的衣服剪掉了一个角,周围的孩子带着惋惜“呀”了一声。
老师拿起了这件掉了一个角的服装问:“孩子们,这件衣服有问题吗?”有的孩子说有,有的孩子说没有,还有部分孩子不出声,显然在犹豫。 老师随即画下这件衣服并添加了几笔,“这是什么衣服?”有的孩子喊:“燕尾服,乐团指挥家穿的 ”老师问: “这种衣服别具一格,和其他服装不同,我们能说这件衣服做错了吗?”大家点头。(如图1)
2.指出“失误”——辨错
教师在课前往往会做出周密的计划,针对预想的情况作一些相应的准备,但是计划往往没有变化快,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变数,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如何面对这些“失误”,积极引导孩子辨别存在的问题,帮助孩子想办法克服出现的“失误”。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想象力非富,但对教师有依赖性、动手能力不强。对于这样一群向师性强的孩子,他们不经意间的问题,发出的不同声音,产生的困惑、灵感与顿悟等,都需要教师独具慧眼,灵活机智地加以运用,这样美术课堂才能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案例二:
在美术想象画《天太热了,我想……》教学活动课上,老师听到了这样一段对话,学生甲说:“你画错了,老师说树上只能长水果,怎么会长冰棒呢?”
学生乙说:“没画错,我画的是天太热了,如果树上能长许多吃不完的冰棒,又能吃,又能遮太阳,那该多舒服呀”
学生丙说:“就是,我也想听吃树上的冰棒解渴 ”(如图2)
面对幼儿的美术作品,如果用成年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评定,其错误或失误会很多,教师只有把自己融入孩子中,才能体会儿童美术中的童趣和天真。
3.善待“失误”——找错
画面的效果能表现充分体现孩子的性格、胆量,教师要善待孩子的失误,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失误在哪,并能引导孩子在失误中找到解决的办法。在集体的环境中,应该营造一个愉快的绘画氛围,不作过高的要求,以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鼓励他们大胆动笔,只要敢画就是成功。
案例三:
练习画《小鸡》的作业时,学生甲拿着画走到老师身边沮丧地说: “老师,我想重画,画得太小了。”接过画纸,老师发现画面上的小鸡形象确实太小了,“嗯,那就想想办法吧 ! ”老师举起了学生甲的作业,“大家看他画的鸡多漂亮啊可惜有点画小了,谁原意帮他想想办法?”
学生乙:“在鸡的边上画上草地、远山、小花和小鸡的家”。
学生丙:“再添加几个小鸡在打斗、抢虫吃。”
学生丁:“再添上鸡妈妈和鸡爸爸一家人在一起。”
学生甲豁然开朗,高高兴兴地回去改画了。(如图3)
作为教师,应通过有效的组织方式使全体孩子能自觉、自发地参与绘画交流,使孩子吸收绘画的处理技巧和方法,认真感受他人是如何生动、突出地表现主题的。
4.共享“失误”——改错
教师要尽量给孩子充裕的时间体验、感悟、思考、质疑、探讨、表达,使孩子的自己尊心得到了切实的保护,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孩子没有了因答错题被老师斥责的忧虑,没有了被同伴耻笑的苦恼,在民主的气氛中学习,就能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学习,便会敢说、敢做、敢问,思维活跃,勇于创新。
案例四:
手工活动中,幼儿甲在拼贴老虎的眼睛时,不小心把眼睛贴到耳朵上去了。幼儿甲在嘲笑声中,将老虎的鼻子剪得大大的反过来贴在圆的下半部。幼儿甲举起作品问: “老师我做的好看不好看?”
“嘿他做出了另一种动物青蛙面具,被贴错的老虎眼睛变成了青蛙的眼睛。作品很有创意,出入意料。”老师在评价中表扬了该幼儿,并将他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引起许多孩子的关注。(如图4)
5.拓展“失误”——用错
拓展“失误”是建立在激发和引导孩子主动发展创造力基础上的教学。幼儿在绘画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通过分析,在拓展过程中给予关注和指导,
通过孩子的体验、分享、交流,整合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并加以应用,孩子的创造能力就能得到不断提高。
案例五:
在体验水墨画时,常会遇到“跑墨”的现象,由于孩子抓笔不稳,墨水蘸得多,常常会不小心滴到宣纸上,一浸一大片,造成“失误”。老师可及时启发: “这些墨点可以看成什么,或改成什么?”孩子们兴奋地说:“可以画成荷叶。” “可以画成小鸟或小鸡。” “还可以当作一块石头。”……学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兴奋之极 (如图5)
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对于出现的所谓“失误”要有意识引导,不轻易放弃,将错就错,不成熟的“败笔”能呈现儿童的本真雅拙,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画面。通过“就错”教学,把“失误”的“点”巧妙发挥,发掘孩子的创造性,就会获得意外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