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喜欢阅读,热爱阅读的乐趣。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趣味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结合课文插图、感悟课文、情感朗读,都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
[关键词]阅读;兴趣;生活;感悟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激发学习兴趣
日出而起,日落而息,一天又一天,看似很平常,但教师一旦有意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那就不平常了。如教《小小的船》之前,教师让学生逐日观察夜空,注意月亮、星星、云彩,不懂的还可以问家长,看看一月中,月亮有什么变化?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未开讲之前,学生心目中就有了“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及“蓝蓝的天”等美丽画面,一进入课堂兴趣就来了。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亲切地交谈,要求学生回忆夜空中的月亮有些什么形状。有的说“我看见的月亮是弯弯的”,有的说“圆圆的”,有的说“扁扁的”,有的说“长长的”……随着学生的发言,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教师表扬这个,鼓励那个,因势利导,接着便要学生把看到的月亮形状像什么说出来。这时全班学生情绪高涨,内心涌动着话语,“弯弯的月亮像镰刀”“圆圆的月亮像皮球”“圆圆的月亮像月饼”“弯弯的月亮像香蕉”“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源源不断。
学生沉浸在想象之中,教师马上转过话题:“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都会想像,都会形容,那么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看到的星星是怎样的?”这时又有很多学生举手回答“一闪一闪的”“发光的”“明亮的”。老师又问:“同学们观察得好,那么你又能把看到的星星说说看像什么?”有的说“像小小的电灯珠子”,有的说“一闪一闪的像眨着眼睛一样”,“像棋子”,老师见学生沉浸在快乐的学习状态中,就“趁热打铁”,进入朗读阶段,很快就碰撞出阅读和理解文本的火花。
二、联系课文插图 激发学习兴趣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同时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顺利地进学习状态,完成学习任务。以《回声》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是科学童话,让学生理解“回声”的原理是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在学习本文时,就必须充分利用插图,以此激发学生兴趣,牵动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先让学生观看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再让学生说出图的内容。在学生观察第一幅图时,教师重点提示学生注意:两只青蛙所在地点是“半圆的桥洞下的水中”。而看第二幅图,就再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当小青蛙妈妈扔一颗石子到河里,河水被激起的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那圈圈又怎么地荡回来?”当学生观看清楚了这两幅插图,教师便引导学生联系青蛙妈妈说的话(用多媒体展示出水波纹碰到障碍一圈圈荡回来及声波碰到桥洞石壁返回的画面),理解产生回声的原因。学生兴趣激发出来了,纷纷说出:“我知道了什么是回声。”“我懂得了产生回声的原因是声音碰到了桥洞石壁才返回来的。”“我晓得了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叫声。”学生表达的欲望随着观图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有感情地朗读 激发学习兴趣
感悟了课文便能成竹在胸,朗读时也就感情饱满,而不是有口无心。在朗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奇妙,进一步通晓文章的思想情感。津津有味,更添学习兴趣。如教《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篇幅虽短,童趣很浓,作者运用简洁优美的语句描绘了秋天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而且妙趣横生。一开头似乎有人在召唤,似乎有人发现了这一幅秋天的图画而呼喊:“秋天来啦,秋天来啦!”“那么,秋天在哪里呢?大家闻声赶去,放眼一望,那梨,那苹果,那稻子,那高粱组成了一幅多彩的图画。哦!原来秋天就在这里。面对这大好秋光,你一定会问:‘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一声看,把大家的视线全集中在蓝天上那排成‘人’字的大雁,大家终于明白是勤劳的人们画出这秋天的图画。”教师让学生沿着这思路进行朗读,学生欢呼雀跃、慷慨激昂、抑扬顿挫,都可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无论是自读、互读、领读,范读、引读、齐读,无不发音正确,语言流利,情感丰富,激情澎湃,沿着这思路熟读成诵,充分展示出学生的的朗读能力,也满足了每位学生朗读的欲望,共同分享情感朗读的欢乐,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效果。
责任编辑 周正旺
[关键词]阅读;兴趣;生活;感悟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门教学艺术。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激发学习兴趣
日出而起,日落而息,一天又一天,看似很平常,但教师一旦有意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那就不平常了。如教《小小的船》之前,教师让学生逐日观察夜空,注意月亮、星星、云彩,不懂的还可以问家长,看看一月中,月亮有什么变化?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未开讲之前,学生心目中就有了“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及“蓝蓝的天”等美丽画面,一进入课堂兴趣就来了。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亲切地交谈,要求学生回忆夜空中的月亮有些什么形状。有的说“我看见的月亮是弯弯的”,有的说“圆圆的”,有的说“扁扁的”,有的说“长长的”……随着学生的发言,课堂活跃起来,学生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教师表扬这个,鼓励那个,因势利导,接着便要学生把看到的月亮形状像什么说出来。这时全班学生情绪高涨,内心涌动着话语,“弯弯的月亮像镰刀”“圆圆的月亮像皮球”“圆圆的月亮像月饼”“弯弯的月亮像香蕉”“弯弯的月亮像小船”……源源不断。
学生沉浸在想象之中,教师马上转过话题:“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都会想像,都会形容,那么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看到的星星是怎样的?”这时又有很多学生举手回答“一闪一闪的”“发光的”“明亮的”。老师又问:“同学们观察得好,那么你又能把看到的星星说说看像什么?”有的说“像小小的电灯珠子”,有的说“一闪一闪的像眨着眼睛一样”,“像棋子”,老师见学生沉浸在快乐的学习状态中,就“趁热打铁”,进入朗读阶段,很快就碰撞出阅读和理解文本的火花。
二、联系课文插图 激发学习兴趣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同时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顺利地进学习状态,完成学习任务。以《回声》一课为例。这篇课文是科学童话,让学生理解“回声”的原理是难点。为解决这一难点,在学习本文时,就必须充分利用插图,以此激发学生兴趣,牵动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先让学生观看课文中的两幅插图,再让学生说出图的内容。在学生观察第一幅图时,教师重点提示学生注意:两只青蛙所在地点是“半圆的桥洞下的水中”。而看第二幅图,就再提醒他们注意观察:“当小青蛙妈妈扔一颗石子到河里,河水被激起的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那圈圈又怎么地荡回来?”当学生观看清楚了这两幅插图,教师便引导学生联系青蛙妈妈说的话(用多媒体展示出水波纹碰到障碍一圈圈荡回来及声波碰到桥洞石壁返回的画面),理解产生回声的原因。学生兴趣激发出来了,纷纷说出:“我知道了什么是回声。”“我懂得了产生回声的原因是声音碰到了桥洞石壁才返回来的。”“我晓得了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叫声。”学生表达的欲望随着观图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三、有感情地朗读 激发学习兴趣
感悟了课文便能成竹在胸,朗读时也就感情饱满,而不是有口无心。在朗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奇妙,进一步通晓文章的思想情感。津津有味,更添学习兴趣。如教《秋天的图画》,这篇课文篇幅虽短,童趣很浓,作者运用简洁优美的语句描绘了秋天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而且妙趣横生。一开头似乎有人在召唤,似乎有人发现了这一幅秋天的图画而呼喊:“秋天来啦,秋天来啦!”“那么,秋天在哪里呢?大家闻声赶去,放眼一望,那梨,那苹果,那稻子,那高粱组成了一幅多彩的图画。哦!原来秋天就在这里。面对这大好秋光,你一定会问:‘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一声看,把大家的视线全集中在蓝天上那排成‘人’字的大雁,大家终于明白是勤劳的人们画出这秋天的图画。”教师让学生沿着这思路进行朗读,学生欢呼雀跃、慷慨激昂、抑扬顿挫,都可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无论是自读、互读、领读,范读、引读、齐读,无不发音正确,语言流利,情感丰富,激情澎湃,沿着这思路熟读成诵,充分展示出学生的的朗读能力,也满足了每位学生朗读的欲望,共同分享情感朗读的欢乐,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效果。
责任编辑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