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有效性,让教改的春风也吹拂古诗词教学这条“漫漫长路”,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学之春呢?在我看来,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教学立足点上,应该把握古诗词的文化意蕴来进行;在教学途径上,应该扣住古诗词的语言内容来展开;在教学策略上,应少教多诵读,少讲多积累。下面试着展开论述。
一、在教学立足点上,应围绕领悟古诗词的文化意蕴来进行
领悟古诗词的文化意蕴,即体悟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文化。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词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词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而诵读水平不高,而古诗词中贮存着贯通古今的人生意蕴,往往隐藏在一个个意象之中。如何让学生们真正地领悟古诗词的文化意蕴,并从中受益呢?
1.领悟古诗词的文化意蕴,需要“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指为了理解某个诗人的作品,而去了解作者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古诗词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尽可能详细地、重点突出地向学生介绍诗人生活的时代特点、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等情况,让学生在“知人论世”上去把握、领悟诗词的意韵。例如,在教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时,我先给学生介绍了这个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在北宋灭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古家赵明诚醉心于文艺。等到我介绍了词人生平、背景、词的主要情感之后,学生大悟“此乃词人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自己的寂寞与相思情怀,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也”。所以,我们教学生赏诗品词时,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作一个较为细致的介绍,为学生赏读诗作及他同时期的其他作品打开方便之门。
2.领悟古诗词的文化意蕴,需要“观景悟情”
“观”指对诗词的直观感受,也就是让学生具体再现诗中之景,具体感受诗词实的、可感的一面。“悟”指读者对作品的品味感悟,通过学生的联想、想象确定丰富的艺术意境,再现实景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观景悟情”指让学生把头脑中再现的实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画、影像等),进一步品味出实景之后的意蕴和情思。如,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们先直观感受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瘦马等具体形象,并要求在头脑中再现这些物象构成的整个画面,因为画面背后深处的作者的“情”,是以这些具体的物象为依托的。接下来,让学生品悟由物象构成的丰富意境,使学生同诗人之“情”产生共鸣,为作品意境所感染,达到“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之境界。在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明白“知人论世”,披文入情,运用联想、想象去品味领悟诗词意境,做到“以意求古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诗人的“知音”,走进诗词意境的美好境界。
二、在教学途径上,应该扣住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来展开
汉民族的语言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而古诗词的语言更是凝练有加,真可谓一字千金。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炼字的典范。古诗词语言描摹物态能抓住特征,描摹心理能妙传心绪,描绘情景能使人身临其境。因此,须细细推敲,方能解其中之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咀嚼。
1.咀嚼标题,揣摩诗中的内容
标题往往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方面传递出该诗的各种信息,遵循着这些信息揣摩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内容。如读《江南逢李龟年》,一看题目,我们会抓住“逢”这一题眼,让学生揣摩诗中内容,可猜想:“诗人在什么情况下遇见李龟年?相逢时是怎样的心情?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些问题去揣摩诗句,就会自觉地咀嚼诗中的每一个字,也就读懂了这首诗的大意。
2.咀嚼意象,琢磨诗人的情感
任何诗词都是借助一定的物象来表达情感的,对诗词中所用的物象,都不能只当作一般的物象,而要结合诗词的标题仔细思考这些物象所寄寓的情感和深藏的内涵。如李白的《送友人》,当我们借助标题传递的信息了解到诗人正与友人送别,通过写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怀时,就要揣摩诗中的“孤蓬”“浮云”“落日”等物象也许是非同一般,它们很有可能是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意象。通过咀嚼诗中的字句,发现诗人用“孤蓬”说明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活的深切关怀。
3.咀嚼诗眼,品味全诗的精妙
诗眼就是指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一首诗,往往因这一词而境界全出。一个精妙的诗眼,可以有声有色,细致入微,营造出一种意境。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中的“孤”字,不仅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而且我们从诗的意象和细节——“僵卧孤村”“风吹雨”“入梦来”中所传递出来的孤苦、愤懑,找到了“孤”的注脚。所以,古诗词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培养咀嚼文字习惯的同时,训练思维,感悟思想,推敲感情,丰富语言库存。
三、在教学策略上,应该少教多诵读,少讲多积累
中国的古诗词浩如烟海,灿若星汉,要想更多地吸收民族的精华,我们提倡少教多诵读,少讲多积累。
1.少教多诵读
诵读是彰显学生个性和诗文音乐之美的反复朗读,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意,受到熏陶感染。学生学习古诗词必须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自我感受,在读得烂熟于心的过程中陶冶性情。
2.少讲多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只有积累大量的诗词,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诗词的精华,得到文化的浸润,从而积累词语,形成语感,学会表达。
当然诵读与积累是合而为一的,两者相互作用,注重过程与结果并举,能够直达诗文本身的情韵,实属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必然选择。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学生诵读积累古诗词的教学工作,从而尽快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
通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探究,我们将从“以为学生鲜能自览,必为之讲解始能明晓”(叶圣陶语)的陈旧的观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彻底走出来,利用古诗词留给我们的特有的理解空间,独有的历史情感、美学价值,鼓励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古诗词探究阅读中去,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来厚实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还古诗词教学一个生动活泼、百花齐放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关文信.初中语文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2]袁清华.诗歌的情绪传达与阅读理解[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02)
[3]冯爱军.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02)
(责任编辑 韦雄)
一、在教学立足点上,应围绕领悟古诗词的文化意蕴来进行
领悟古诗词的文化意蕴,即体悟诗人的情怀、感受诗歌文化。由于古诗词的语言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多数古诗词教学仅仅满足于诗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至于诗词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因而诵读水平不高,而古诗词中贮存着贯通古今的人生意蕴,往往隐藏在一个个意象之中。如何让学生们真正地领悟古诗词的文化意蕴,并从中受益呢?
1.领悟古诗词的文化意蕴,需要“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就是指为了理解某个诗人的作品,而去了解作者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即结合作家思想和时代背景理解作品。它为古诗词阅读和欣赏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对理解原文无疑有很大的帮助。因此,教师要尽可能详细地、重点突出地向学生介绍诗人生活的时代特点、创作背景、诗人生平等情况,让学生在“知人论世”上去把握、领悟诗词的意韵。例如,在教李清照的《醉花阴》这首词时,我先给学生介绍了这个文学史上的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在北宋灭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古家赵明诚醉心于文艺。等到我介绍了词人生平、背景、词的主要情感之后,学生大悟“此乃词人通过悲秋伤别来抒写自己的寂寞与相思情怀,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丈夫刻骨铭心又委婉动人的相思之情也”。所以,我们教学生赏诗品词时,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作一个较为细致的介绍,为学生赏读诗作及他同时期的其他作品打开方便之门。
2.领悟古诗词的文化意蕴,需要“观景悟情”
“观”指对诗词的直观感受,也就是让学生具体再现诗中之景,具体感受诗词实的、可感的一面。“悟”指读者对作品的品味感悟,通过学生的联想、想象确定丰富的艺术意境,再现实景与它所暗示、象征的虚境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观景悟情”指让学生把头脑中再现的实景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画、影像等),进一步品味出实景之后的意蕴和情思。如,在教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们先直观感受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瘦马等具体形象,并要求在头脑中再现这些物象构成的整个画面,因为画面背后深处的作者的“情”,是以这些具体的物象为依托的。接下来,让学生品悟由物象构成的丰富意境,使学生同诗人之“情”产生共鸣,为作品意境所感染,达到“可喜可愕,可悲可涕,可歌可舞”之境界。在诗词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明白“知人论世”,披文入情,运用联想、想象去品味领悟诗词意境,做到“以意求古人”。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诗人的“知音”,走进诗词意境的美好境界。
二、在教学途径上,应该扣住古诗词的语言特点来展开
汉民族的语言博大精深、奥妙无穷,而古诗词的语言更是凝练有加,真可谓一字千金。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炼字的典范。古诗词语言描摹物态能抓住特征,描摹心理能妙传心绪,描绘情景能使人身临其境。因此,须细细推敲,方能解其中之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咀嚼。
1.咀嚼标题,揣摩诗中的内容
标题往往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题材类型等方面传递出该诗的各种信息,遵循着这些信息揣摩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内容。如读《江南逢李龟年》,一看题目,我们会抓住“逢”这一题眼,让学生揣摩诗中内容,可猜想:“诗人在什么情况下遇见李龟年?相逢时是怎样的心情?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带着这些问题去揣摩诗句,就会自觉地咀嚼诗中的每一个字,也就读懂了这首诗的大意。
2.咀嚼意象,琢磨诗人的情感
任何诗词都是借助一定的物象来表达情感的,对诗词中所用的物象,都不能只当作一般的物象,而要结合诗词的标题仔细思考这些物象所寄寓的情感和深藏的内涵。如李白的《送友人》,当我们借助标题传递的信息了解到诗人正与友人送别,通过写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怀时,就要揣摩诗中的“孤蓬”“浮云”“落日”等物象也许是非同一般,它们很有可能是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意象。通过咀嚼诗中的字句,发现诗人用“孤蓬”说明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表达了对朋友漂泊生活的深切关怀。
3.咀嚼诗眼,品味全诗的精妙
诗眼就是指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一首诗,往往因这一词而境界全出。一个精妙的诗眼,可以有声有色,细致入微,营造出一种意境。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中的“孤”字,不仅给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而且我们从诗的意象和细节——“僵卧孤村”“风吹雨”“入梦来”中所传递出来的孤苦、愤懑,找到了“孤”的注脚。所以,古诗词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在培养咀嚼文字习惯的同时,训练思维,感悟思想,推敲感情,丰富语言库存。
三、在教学策略上,应该少教多诵读,少讲多积累
中国的古诗词浩如烟海,灿若星汉,要想更多地吸收民族的精华,我们提倡少教多诵读,少讲多积累。
1.少教多诵读
诵读是彰显学生个性和诗文音乐之美的反复朗读,让学生熟读背诵,感受其中的诗意,受到熏陶感染。学生学习古诗词必须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自我感受,在读得烂熟于心的过程中陶冶性情。
2.少讲多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学生只有积累大量的诗词,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诗词的精华,得到文化的浸润,从而积累词语,形成语感,学会表达。
当然诵读与积累是合而为一的,两者相互作用,注重过程与结果并举,能够直达诗文本身的情韵,实属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必然选择。我们语文教师需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学生诵读积累古诗词的教学工作,从而尽快提高初中古诗词教学质量,努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育思想。
通过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探究,我们将从“以为学生鲜能自览,必为之讲解始能明晓”(叶圣陶语)的陈旧的观念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彻底走出来,利用古诗词留给我们的特有的理解空间,独有的历史情感、美学价值,鼓励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古诗词探究阅读中去,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来厚实自身的语言文化素养,还古诗词教学一个生动活泼、百花齐放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关文信.初中语文创新性教学指导[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
[2]袁清华.诗歌的情绪传达与阅读理解[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02)
[3]冯爱军.古典诗词中的审美教育[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02)
(责任编辑 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