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中的20张“她”面孔

来源 :莫愁·智慧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be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无数江苏女儿逆风而行,积极投身抗疫一线,明知危险但选择无畏,面对风险仍英勇前行。
  她们暂别亲人,出征湖北,与死神拔河;她们坚守岗位,24小时出勤,甘做守门人、守护者;她们八方联络,尽己所能,筹款捐物……她们是医护人员,是基层妇女工作者,是科学家、企业家、巾帼志愿者……是每一个不平凡的普通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医疗救治、科研攻关、群防群治到后勤保障、爱心接力,在每一条抗疫战线上,她们身影忙碌、面孔坚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诠释新时代的英雄含义。
  她们从人海中走来,却用自己的精神照亮了每一个人。徐辉在抗疫一线连续奋战18天,劳累过度,最终倒在了抗疫战场上;“汤妈妈”筹集到61万只口罩,却一只都没留给自己;谭淼启动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研制工作,紧急生产出一批核酸试剂捐赠给武汉;居黛霞提前复工,赶工制造口罩生产线;尹玲改造自己的酒店,作为隔离医学观察点……
  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惊心动魄。她们用生命,用行动,让每一处都温暖有光;她们恪尽职守,构成了全民战疫中江苏女性的生动群像,将初心与使命、大爱与责任诠释得如此荡气回肠。
  因为疫情,这个冬天阴霾密布。因为她们,这个春天早已繁花似锦。
  致敬,每一个踏上星辰大海征途的英雄!
  致敬,每一个为战疫做出努力的平凡人!

【白衣逆进,与子偕行】

千里驰援,战地茉莉分外香


  “我报名”“让我来”“我参加”……这是江苏医护工作者第一时间报名驰援湖北的火热情景,一句句简单的请战语,汇聚成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最坚定的力量和信心。
  “火令行南国,彤云间丹霞。之子方热中,濯濯冰雪花。”这是宋代诗人许开咏茉莉花的诗句。茉莉,是江苏女性的指称。逆行援鄂的江苏女性医务工作者们如同朵朵茉莉在疫区绽放,香气氤氲,沁人心脾。

徐辉生命的最后13个小时

徐辉生前最后一张工作照

  徐辉生前是南京市中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指挥部副组长和工作小组组长,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她身先士卒、忘我工作,在一线连续奋战18天,2月7日凌晨因突发疾病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51岁。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就徐辉逝世作出批示,号召向她学习,共同努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全国妇联、江苏省妇联分别追授徐辉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希望广大妇女学习她坚守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本色;学习她恪尽职守、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学习她克难奋进、英勇斗争的担当精神;学习她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挂念:“徐大夫心里想的都是病患”


  1968年出生的徐辉,祖籍江苏宜兴。1991年,23岁的她大学毕业选择了医生职业,一身白大褂一穿就是将近30个年头。
  “徐大夫当年接产的新生儿,如今很多已经为人父母,她依然还在医生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在南京市中医院产科门诊3号诊室,徐辉生前同事这样提起她。
  “对医生这份职业,徐大夫有一种由衷的热爱。”南京市中医院产科副主任周雪梅回忆起来语带哽咽,“看到年轻夫妇初次为人父母时手足无措,她会悉心指导;听到孕妇胎心平稳有力,她会自然地流露出那种欣喜……”
  徐辉业务能力特别强,最重要的是,她始终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有一次,凌晨1点,院里一名剖宫产妇大出血,情况很危险。同事们立即打电话给徐辉。十多分钟后,徐辉就换好衣服来到手术室。“她在,我们就像吃了定心丸。最终,产妇被成功抢救回来。”周雪梅说。
  在徐辉的职业生涯中,像这样深夜、凌晨时分被紧急召回医院的例子不胜枚举。和徐辉搭档多年的护士长汪元兰抹着眼泪说,徐辉生前经常强调,我们要把病人当成家人一样服务,不要等到病人来喊我们,要主动去跟她们聊聊。
  “她心里想的都是病患和职工,唯独没有她自己。”南京市中医院党委书记陈延年、院长虞鹤鸣说,徐辉走上管理岗位后,没有忘记入党的初心,没有忘记从医的使命,她救死扶伤,看病问诊,始终没有离开过她挂念的患者。
  徐辉去世后,一个当年由徐辉接生的孩子的父亲辗转打听到地址后前往吊唁,灵前深深一鞠躬,这名中年男子泪湿眼眶,当年如果不是徐大夫竭尽全力抢救,他的儿子活不下来。“徐大夫不一定記得我,我却一辈子忘不了她!”

沉浸:“她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徐辉不仅要对到医院就诊的发烧病人严格筛查,还要承担南京南站到站旅客中,有发烧症状病人的筛查、隔离。
  在奋战抗疫一线的18天里,从制订《南京市中医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应急预案》,对门诊急诊预诊分诊和发热门诊的流程进行部署,组建发热门诊、预检分诊的医疗队伍,到设置隔离病房和医护人员休息区,筹集防控物资,协调保障服务……徐辉事必躬亲、任劳任怨。
  医院沿途张贴的的发热门诊箭头标识,都是徐辉亲自设计。为了给患者找到一条最佳路线,她在这段路上反复走了许多遍。为保障发热门诊的顺畅运转,徐辉加紧落实人员调配,对发热门诊进行增援。随着疫情的发展,《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修订到了第五版。每一次修订,徐辉都在参加培训后回院布置院内专家培训,调整人员部署和物资调配。   “接到疫情防治工作的通知后,她便全身心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南京市中医院副院长赵国梁用“沉浸”两个字来形容徐辉连日来的工作状态。赵国梁负责医院后勤保障工作,他的办公室就在徐辉的隔壁。在他的印象中,自从疫情发生以来,徐辉就很少回办公室了。
  同事们都知道徐辉有多忙,有多累,却从未见她显露出一丝疲惫。她关心每一个人,却唯独没有关心自己,即便是在已经发现身体不适、同事提醒她尽早检查的情况下,她仍然忘我工作。直至她倒下的那一刻,还在考虑如何安排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们换班休整,如何调配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人员。
  徐辉的女儿范羽谦回忆,“从今年1月20日起,在抗疫一线的爸妈变得异常忙碌,我成了家里‘催饭’的,天天要问他们几点能到家。”对于女儿的催问,徐辉的回复不是“你们先吃,别管我”,就是“还在开会,我在单位吃工作餐”。
  事实上,从抗击疫情开始,直到她倒下的那一天,徐辉呆在家的时间只有睡觉的时间,即便如此,她还要打一个又一个电话,接进一个又一个电话。

缅怀:“战胜疫情的那一天一定会很快到来”


  直到今日,同事们仍无法相信徐辉真的已经离去。
  在家人、朋友、同事、患者眼中,徐辉是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医务工作者:她悉心照顾慕名而来的病患,总是抽空看望只有看到她心里才安心的病人;她业务精湛善于学习;她为人宽厚仁以待人……
  在丈夫范慧明的眼中,徐辉是一个特别豁达乐观的人,也是一个有着很多梦想的人。她说,干临床虽然很辛苦,但也会有很多快乐。这些年来,虽然徐辉有很多的行政工作,但她依然坚持每周三上门诊,用自己的专长迎接一个个小天使降临人间……
  因为疫情的影响,同事们无法为徐辉组织悼念活动,也无法到殡仪馆送她最后一程。他们只能压抑着悲痛和思念,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以这样的方式表达对徐辉的敬意和纪念。
  在徐辉精神的感召下,江苏更多的医护人员踊跃报名,积极请战,奔赴湖北抗疫一线。
  (撰稿:刘晓  顾小萍  许琴 图片来源:紫金山观察)

黄英姿,江苏大专家的N种绝活

黄英姿

  2月1日下午,一段拍摄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视频刷爆网络。镜头里,6位年轻的医护人员依次落座,头发被剪短或推平,作为江苏援助湖北第三批医疗队成员的他们即将出征。
  让网友印象深刻的,还有那双握着剃刀、纤巧而稳定的手。这双手的主人一身白衣如雪,神色庄重坚毅。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黄英姿,选择用这样的方式为战友送行。“人随其名,英姿飒爽、利落干练,医者当如此。”网友们留言。
  这段视频拍摄10天后,黄英姿如愿等来自己的出征。2月11日,江苏组建医疗支援队奔赴湖北黄石,黄英姿担任医疗救治及专家组组长。
  “国有难、召必应、战必胜。”在微信朋友圈里,她给自己这般壮行。

黄石终于等来江苏“黄主任”


  出生在兰州,深受医生父亲的影响,黄英姿从小立志从医。她1993年考入原南京铁道医学院,后相继在东南大学读完硕士、博士,师从我国著名重症医学专家邱海波教授。
  在重症救治的专业领域,黄英姿多次临危受命。2014年,参加昆山爆燃事故医疗救援;2019年,担任宜兴特大车祸救治国家级专家组组长……又一次挂帅出征,黄英姿深知,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是一个全新领域,在未知面前,能做的就是竭尽全力。
  抵达黄石后,黃英姿经过实地摸排,迅速拿出“作战图”——集中最强医疗力量救治重症病人,派驻权威专家指导轻型病人收治;同时,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要全市统一布局,整体协调。
  “江苏方案”被黄石市政府火速采纳。经过调整,黄石市中医院分流一部分重症、危重症病人至黄石市中心医院,同时注入江苏力量与黄石中医院一起“死守”重症患者。
  战略定则战术明。江苏医疗队重症医学专业的医生和护士迅速兵分两路:10名医生35名护士,和黄石医疗队一起“把守”黄石市中医院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10名医生20名护士进驻黄石市中心医院,和当地医疗队守护危重患者。“这个布局是动态调整的。”黄英姿另外派出“机动部队”巡查收治轻型患者的医院及社区发热门诊,通过每日巡诊和筛查,早期预警,尽早将高危病人和轻转重患者转至黄石市中心医院救治。
  至此,奋战月余疲累不堪的黄石医疗团队,终于等到江苏强援,而黄石重症患者的病床前,多了一位来自江苏的“黄主任”。
  黄石市委组织部在支援队抵达的第四天就下发关于其中15位同志的挂职通知,其中黄英姿被任命为鄂东医疗集团市中心医院副院长、党委委员。
  “绝对的中坚力量!”江苏援湖北医疗支援队前方指挥部副总指挥鲁翔如是评价黄英姿。

“守住,一个都不能放弃”

出征湖北登机前合影

  “决策果断、不言放弃。”这是短时间来,黄石人对黄英姿的最强烈印象。
  在治疗过程中,只要有黄英姿在,遇到问题随时喊停,或进一步询问患者情况,或调整诊疗策略。得知一名67岁患者住院一个月,近一周低氧血症进行性加重,同时合并休克、急性肾衰竭。黄英姿果断询问黄石中医院负责同志:“医院有没有转运呼吸机?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为患者做胸部CT,进一步明确诊断。”话音刚落,黄石中医院同事立即落实。   重症治疗,就是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不仅要争分夺秒,更要结合现实条件,在最短时间里拿出可操作的最佳治疗方案。这,正是黄英姿的“绝活”。
  “上午8床90岁老太太心脏突然停跳,10分钟紧急复苏,心跳恢复,但指标还是不理想。”讲到问题,当地医护人员有点担心。“维持住,不放弃!”黄英姿想都不想,脱口而出。
  “刚刚抢救一位病人,血氧饱和度和血压突然下降,现在缓解一点了。”黄石市中医院5楼重症病区负责人、南医大二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牛常明跑得满头是汗,快速汇报病人情况。“要考虑痰堵、气胸,注意排除肺栓塞。”听完一串数字,黄英姿立即给出建议。
  “我们不能放弃任何一名重症患者!”江苏援黄石医疗支援队医护组长例会上,黄英姿反复强调。那场会议结束时,她又叫住大家大声喊道:“一个都不能放弃,你得给我守住了!”
  抵黄10日,江苏医疗队在黄石市中心医院等8个定点医院,参与会诊抢救危重型病例164人次,重型病例473人次。经过与黄石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已经有重症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

“被病人需要,我非常自豪”


  在病房里,黄英姿雷厉风行、果敢坚毅。在医院之外,她又是同事心中的暖心姐姐。
  “我们300多人的医疗团队,要整整齐齐地来,整整齐齐地回家。”在黄石市医院布局调整后,黄英姿对医院内感染控制和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提出高要求。在她协调下,江苏援黄医疗队感控组迅速组建。2月12日起,对医护人员感控培训一场接一场组织起来。黄英姿表示,“感控做不到位,培训考试不合格,医护人员就不能进入病房。”
  “餐厅有夜宵,夜班的同志喝了热粥再睡,不要空着肚子。”2月19日晚,结束例会,黄英姿在微信群里发了条提醒。发信息时,她正赶往餐厅,操心宵夜的热粥有没有备好。
  身为大专家,黄英姿还善用温情“小技巧”。住在黄石中医院7楼病区的一位55岁女患者,担心住在黄石市中心医院的77岁母亲,情绪失控,不肯吃药、不睡觉,甚至绝食。了解情况后,黄英姿开出一张特殊“处方”:请黄石市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拍摄一段母亲视频,传回来放给女儿看。2月19日下午会诊时,黄英姿的手机上收到这段视频。“一切都好,别担心。”视频里母亲的话如一剂良药,药到心安。
  “亲爱的妈妈,您是我心中的英雄,我永远永远支持您……”前不久,黄英姿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微信拍照后传到黄石。2月20日凌晨,黄英姿回信:“不要把妈妈想得多伟大,我只是被病人需要、被国家需要,我非常自豪,我希望你长大后成为被别人需要的人。”
  (撰稿:蔡蕴琦 胡安静 陈月飞 万程鹏 黄建伟 王昊晨
  图片来源:新华日报)

孙立群:我们不能只当勇士,还要当谋士


  “如果有外援任务,我可以去。”作为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副主任、医院新冠肺炎专家组成员,在得知国家组建援助武汉医疗队前,孙立群就跑去和医务处处长李云涛说。
  她的到来,为团队注入安心剂
  1月25日,大年初一晚,孙立群随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抵达武汉,投入紧张的救治工作。
  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是一家二甲医院,在支援队到来之前,医院只有三个病区,收治不到200个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患。孙立群率队加入后,医院迅速扩为8个普通病区、1个重症病区,共收治新冠肺炎确诊和疑似病患约500人。
  因长期在ICU工作,面对的都是生死一线的重症患者,孙立群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她的加入给当地医护人员注入了一支安心剂,不管遇到多凶险的病患,她总能第一时间拟定治疗方案。
  到达当天,雷厉风行的孙立群立即制订了一套医护人员培训方案。“我觉得当地医护人员有些观念需要更新。”孙立群认为,在疫情面前,挡“枪眼”是没用的,因为“子弹”堵住了,后面还有,所以我们要想办法避免让它不要射出“子弹”来。
  医护人员如何做好自我防护、如何正确穿脱防护服、如何做好驻地和医院之间的综合防护、如何让病患及其家人进行科学隔离等,孙立群制订的培训事项事无巨细。“我希望他们能迅速地达到和我们一样,成为训练有素的战士,这样当敌人来的时候,我们才能集体作战,光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没有用的。”孙立群说,“我们不能只当勇士,还要当谋士。只有做好自我保护措施,才能更好地为病人治疗。”

她手绘草图,建感控示范病房


  “肺水多,血压又不行,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用一点强心的。”孙立群每天查房时都会带着当地医护人员,边诊断边讲解。因长时间戴着口罩和面罩,她说话的声音要比平时大两倍,几天下来嗓子就哑了。“没办法,每天要到重症隔离病房查房,要组织医生开例会,一直都在说话,嗓子好不了。”孙立群说。
  作为江苏省第一批驰援武汉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疗队队长,孙立群进驻武汉后,每天上午和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隔离病房的医生们一起查房,指导并制订治疗方案。下午两点左右,她才能草草吃上午饭,遇到午饭冷了,便用开水泡一泡,狼吞虎咽地吃完,又继续到各个隔离病房进行环境整改。
  从医护人员进入医院开始,每一个环节,孙立群都要实地察看、手画草图,再和院感专业人员核实探讨商榷。紫外线灯、弹力绷带、医生办公室、示教室、主任办公室、护士办公室、更衣间、电梯间……不同的草图,孙立群画了一张又一张,改了又改,不同的区域如何才能做到有效隔离,如何才能防止感染,如何才能最大程度保证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孙立群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她还手绘优化医院的行走路线,暗中观察“监督”,一旦发现有医护人员走错,就会立即上前纠正。
  孙立群心中有个目标,那就是医疗队要实现“零感染、打胜仗”,从重症隔离病房整改开始,做成感控示范病房,再逐步推广到各个病区。
  南医大二附院医疗队员高燕说,“孙主任经常晚上要忙到凌晨一两点才休息!”队员们感嘆,正是因为孙立群处处为大家考虑,保驾护航,才让医护人员们可以更放心更安心的在一线与疾病斗争。

她是“战士”,也是女儿、妻子、母亲

孙立群手绘草图

  支援武汉的决定孙立群是“先斩后奏”的,她近80岁的老母亲孙明秀笑着说:“这点像我,我第一个支持她,因为我也是共产党员。我还鼓励她,去了就要干好。”
  大多数时候,孙立群无法享受完整的假期,“有特殊情况,必须立即赶到医院,生命大于一切。”家人这么多年也被她锻炼出来了,所以此次参加医疗队,她没有和家人商量便做了决定。她说:“作为一名党员,我理应冲在最前面;作为医务人员,这时候,我们再退缩,谁来上?”
  临行前,母亲为她准备了电饭煲,希望她再忙也能吃上一口热乎饭。每个医护人员都要带大量医疗物资,行李箱实在是无法腾出空间放电饭煲,只好放弃。儿行千里母担忧,孙明秀想来想去不放心,连夜煮了40个鸡蛋,给孙立群带上。“我知道她忙起来就顾不上吃饭,鸡蛋一剥就能吃,方便,还可以和队友分享。”事实证明,母亲很有远见,到了武汉后,这40个鸡蛋发挥了大作用。忙到不可开交时,孙立群就拿出鸡蛋和同事一起吃,撑过了好几个饥肠辘辘的深夜。
  去武汉的前一晚,孙立群和丈夫张亚荣拍了张合影,辗转反侧到凌晨两点才睡着。到了一线后,忙碌的孙立群很少和家里联系,家人也心照不宣地不去打扰她。丈夫和母亲只能从媒体的零星报道以及孙立群偶尔在家庭群里的“冒泡”来获取她平安的消息。
  “我会在朋友圈给她点赞。”张亚荣说,“最担心的就是她睡眠不足,影响抵抗力。”看着女儿发回来的照片,孙明秀则念叨着:“眼袋又重了,肯定是没有休息好。”
  在江苏卫视《江苏最美人物》节目现场,孙立群和母亲孙明秀通了个电话,没有倾诉思念,只是细细地叮嘱着:“妈妈,这几天你不要出门啊,要在家隔离。”母亲“乖乖”地应和:“好的,我听你的,今年过年在家里,哪儿也没去。立群放心,我一定听你的话,好好呆在家。”
  在人们眼里,孙立群是天使,是英雄,是最美“逆行者”。但此刻,她只是女儿、妻子、母亲。其实,没有人一定要当英雄,她只是选择了火热和赤诚。
  (撰稿:黄路莹 图片来源:荔枝新闻)

陈伟:你们保护病人,我保护你们

陈伟

  1月23日,徐州市儿童医院接到通知,要选派一名医院感染管理人员驰援武汉。陈伟得知消息后很激动,“医生护士肯定要选年轻人,因为体力跟得上,干院管还是要经验丰富的,我正合适!”陈伟在第一时间报了名。
  医院感染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就是保障医疗安全,避免患者、医院职工以及探视者发生院内感染的风险,意味着这项工作必须要事无巨细、细致入微。

落发明志,主动请战


  第二天,陈伟就在妹妹的陪同下,剪去了精心养护多年的齐腰长发。看到姐姐剪下的长发,妹妹心疼了,陈伟却很高兴,“对于新冠肺炎疫情,从院感防控来说,工作结束后一定要有洗头、沐浴这个环节。如果头发很长的话,一方面浪费时间,另一方面在穿防护用品时会影响效果。”而彼时,医院符合条件的感染防控专家有好几个,还没有决定派谁出征。
  “她主动报名这个事情我知道,但是没想到组织上还没有正式通知,她就已经做好准备了。”徐州市儿童医院副院长朱林回忆起接到陈伟的请缨电话时,依然十分感动,“在这种关键时刻,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敢于担当,舍小家保大家的精神。”
  顺利争取到驰援武汉的名额后,陈伟十分高兴,甚至有点小激动。可看到医疗队的其他姑娘时,她却哭了。“我感受到了身边每一位同仁打赢这场战役的决心和勇气,我想有了这样的勇气和精神,我们一定会赢得最终胜利。”陈伟暗暗下定决心,“作为一个院感防控人员,最起码,我要保证同行23个人的安全,他们健康地出发,也要平平安安地返回。”

事无巨细,要让队员零感染


  虽然不直接参与临床救治,但院管工作同样容不得一丝差错。他们对所负责的武汉市江夏区人民医院和中医院,进行了一系列专业的院感防控指导,促进了各病区防控流程通道的改善,得到当地院方的肯定和好评。
  “培訓后第二天,我们的人员就要进入病房工作。我心里还是不放心,晚上10点,把徐州队的所有人员都叫到了会议室,对于防护用品的穿脱,让大家一个一个过一遍,确定他们每个人都已经正确掌握,避免出现任何疏漏。”
  她和其他几位院感防控人员有一个工作目标,那就是保证江苏医疗队的所有成员“零感染”。
  “今天去28楼发现,很多医护人员白大褂外穿手术衣,我不建议这么穿。”“护士长等外勤人员不能自由穿越半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否则是行走的污染传播者。”这些发在工作群中,略显严厉的措辞,全都出自陈伟之手。
  在武汉,陈伟所在的院管组要负责两家医院和住地酒店的全部感染控制工作。一到医院,陈伟就楼上楼下跑了个遍,发现这两家医院都是由综合医院改设的,不是专业传染病定点医院,没有严格的区域划分,医护人员存在被感染的风险。
  陈伟立即与院方沟通,共同设计方案,将医护人员工作场所、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进行分区界定,同时增加了隔断的设置;对医院的13部电梯的功能进行划分,确保医护人员出入的电梯没有污染。针对医护人员使用、穿戴防护用品不规范和一些浪费的现象,陈伟又组织对全体队员进行防护用品使用的培训、考核,确保人人过关。   陈伟雷厉风行而又细致入微地定下一条条防护措施,大到医院里隔断的位置,小到驻地的一双拖鞋、一份盒饭、一件外套都细心地安排妥当。拖鞋要里面放一双,中间放一双,外面放一双,三双鞋界定区域;盒饭一人一盒拿回房间分食;外套要脱下来挂在门外……也许有人会觉得繁琐,甚至会觉得没有必要,但陈伟不这么认为,“宾馆和家不一样,条件有限,你们每天睡眠区域,两平方米之内一定要保持清洁。”正是这些严厉、琐碎的措施,全力保障着医护人员的安全。

分秒必争,只想实实在在做点事


  陈伟说自己只想为武汉实实在在地做点事情,所以她把每一分每一秒都投入在院管工作中。只是每天夜深人静时,才会掏出手机,给远在徐州的單位发去第一线的消息。“每天跟我们报告情况都是在晚上11点以后。她给我们传递的信息,对我们当地、本院的疫情防控也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留守在徐州的领导和同事们就是通过这一条条“前线战况”布置后方工作,并从中得知陈伟等人的安好。
  在武汉的半个多月时间里,陈伟接受了一次采访。记者问她,最想对家人说什么。她只有短短的一句话:“我在这里一切都好,不要为我担心,要为我加油!”
  “我的工作就是保障医护人员不被传染。”简单朴实的话语却是陈伟心中坚守的信念。她期待着,“待到疫情结束,打了胜仗,我们再欢呼、再雀跃、再庆贺!”
  (撰稿:刘嘉 图片来源:荔枝新闻)

陶连珊:我没有后顾之忧,我先上

陶连珊

  1月25日,报名参加驰援武汉的陶连珊,终于接到了出发的通知。陶连珊是江苏第一批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在ICU(重症加强护理病房)干过2年,在呼吸科干了11年,我应该是最符合上前线条件的人了。”

“我一定要去武汉”


  在陶连珊看来,科里的护士虽然不少,但有的家里孩子小,有的身体不好,有的年龄又太小,只有自己没有后顾之忧,作为护士长,她第一个站了出来。
  虽然预感到以妈妈的性格肯定会冲到一线,但得知她要去前线的那一刻,陶连珊的女儿小冯还是有些慌乱。家人的担心不是没有缘由,陶连珊的睡眠一直不好。作为一名呼吸与危重症科护士长,她的日常工作强度极大,平日里,既要负责科室护士团队的管理,也要参与病人的日常护理,同时,还要随时应付危重症患者的各种突发状况。女儿担心,她到了一线工作压力更大,抵抗力下降会增加感染风险。
  “武汉需要我的患者更多,我一定要走。”临走前,她对女儿说:“别担心妈妈,在家听爸爸的话。”有前行的决绝,有对家人的不舍,看着高铁玻璃窗外的丈夫和女儿,眼泪在陶连珊眼中不停打转,但始终没有掉下。

像党员那样去战斗


  陶连珊被分配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的27病区,这是该医院为收治新冠肺炎患者扩建的8个病区之一,共有60位病人。
  因为病区成立时间短,护理人员组建得仓促,部分流程不尽合理。投入救治工作的头几天,陶连珊带领护士们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优化流程。“我们通过人工输入,为所有病人都制作了床头牌,还对护士们进行了院感和专科知识的培训……”
  当发现病区原有的消毒液对新冠肺炎病毒不起作用时,陶连珊又带着护士们紧急手工配置消毒液,分发到每一个病房,手把手地教患者使用。
  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终日不摘的护目镜、质地较硬的医用口罩……陶连珊和所有的一线医护人员一样,脸上勒出压疮,手指捂得泛白,每天脱下防护服,里面被汗水浸湿的医用洗手衣甚至可以挤出水。女儿心疼她,问她疼不疼,陶连珊轻描淡写地来了一句:“没事儿,明早就消了。”
  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穿梭在60位患者中间,不在防护服上写名字的话,很难分辨谁是谁。但神奇的是,即便不写名字,仍然有不少病人能一眼认出陶连珊。有位武汉患者对她说:“你叫连珊,我印象很深的,不写名字也认得出。你们是江苏人,是来帮我们的,一起加油!”听到病人这么说时,陶连珊流泪了,护目镜蒙上了一层雾气。那种被认同、被需要的感觉,击溃了她多日来拼命克制的“眼泪防线”:“作为江苏人,我很自豪,真的!”
  连珊,年三,是大年初三出生的意思。1月27日,是陶连珊50岁生日。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孔超萍说:“关于生日,护士长一个字也没提。但我们都记得。”馒头代替了蛋糕,炒面代替了长寿面,几位朝夕相处的队员围坐在食堂,戴着口罩为她唱了生日歌,就算庆祝了生日。
  生日当天,陶连珊也给自己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递交入党申请书。“其实我在25年前就提交过入党申请书,但是当时自己还不够优秀,没能如愿,所以这么多年我一直努力工作,争取加入党组织。在病区冲在最前面的同志都是党员,他们真是了不起。我也想像党员那样去战斗。”陶连珊说。

让初心在“疫”线闪光


  “我们的病区在27楼,一条长长的走廊连通着从东到西20个病房,共65个床位。”对于病区的情况,陶连珊了如指掌,“在我们来之前,江夏区人民医院共有3个病区和1个重症病区,现在,这里共有8个病区和1个重症病区。我们提高了当地医院的战斗力和抢救水平,大家并肩作战。”
  “每天白天,院感防控组的同事们会深入病房,把感染与防控工作做到不留死角。每天晚上,领队会召集各组组长召开质量持续改进会议,了解当天工作情况与病人的情况,制订应急预案。”陶连珊说。
  医疗队成员们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各项操作日益熟练。“一切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有时候我走在病区的走廊中,心中想着,走着走着,雪过天晴的日子就将到来。”   对于陶连珊和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员们来说,他们在前线战斗不仅牵动着家人们的心,更牵动着8000万江苏民众的心。
  2月14日,当观看一段媒体采访丈夫冯美红的视频时,陶连珊发现,与自己相守多年、情感含蓄的丈夫流下了眼泪。“他很不善于表达,我们结婚多年,他基本上没怎么哭过。我知道他也很担心我,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看见丈夫哭了,陶连珊也止不住默默流泪。一旁的队友安慰陶连珊说,这也算是老冯送你的节日礼物了。
  2月19日,对于陶连珊来说,是个值得终生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她和9名预备党员右手握拳,面对鲜红的党旗,完成了入党宣誓。
  “像党员那样去战斗,曾是我的梦想。如今夙愿达成,我将继续英勇战斗,讓初心在‘疫’线闪光!”陶连珊说。
  (撰稿:王烨 图片来源:荔枝新闻)

周玲:我在湖北已开始战斗,你们别忘了帮我去伴读

周玲

  无论在湖北战疫前线的工作有多忙,周玲心里都有一份牵挂,牵挂着她负责义务帮扶的常州市金坛区几个困境家庭。

千里之外的记挂


  “佩奇到货了,是送给雨轩和梓琳的。”“别忘了,明天是给火芳伴读的日子。”2月10日晚上,常州市金坛区女性社会组织“小红妈爱心社”志愿者群收到了周玲从湖北发来的消息。
  周玲是常州市金坛区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主管护师,也是常州市金坛区“小红妈爱心社”电胜社区困境家庭成长小组组长。面对疫情,周玲火线报名,作为第三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成员,2月9日凌晨星夜出征,赶赴一线抗击疫情。
  在繁忙的医护工作之余,周玲没有忘记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叫雨轩的女孩。雨轩今年9岁,出生1年后确诊为脑瘫,3年后确诊为癫痫,智商检测为零,不会说话无法咀嚼,需要长期服用药物。
  另外一位是金坛区电胜社区居民火芳,1998年因病导致双眼视力下降,目前视力只有光感,生活来源靠重残补助。
  在常州市金坛区东城街道电胜社区,这样的困境家庭共有16户。按照常州市民政局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困境家庭关爱服务的部署,“小红妈爱心社”成立电胜社区困境家庭成长小组,联合常州市新北区恩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对这些家庭进行帮扶。
  周玲担任困境家庭成长小组组长后,一直边忙工作边做服务。2月3日早上,她上完夜班接到社区通知后,立即带领3名成员赶到电胜社区,帮助外来人员测量体温,一直忙到晚上8点钟。期间,周玲还抽空看望了帮扶对象雨轩、梓琳姐妹俩。那天,她特地在网上订购了两只小猪佩奇玩具,准备送给雨轩姐妹俩。没想到,佩奇寄到后,周玲已经上了湖北前线。

陪伴打开一扇窗


  答应孩子的事,一定要做到。周玲虽然去了前线,但很多志愿者立即帮她顶上了。
  2月11日上午,困境成长小组社工潘小花、朱金花、樊文娟和义工陈洪伟等人来到雨轩家中。他们不仅带来了小猪佩奇玩具,还带了很多好吃的食品。看到这么多的礼物,孩子们又蹦又跳,高兴极了。社工朱金花还为姐妹俩准备了30分钟的“爱的阳光”绘画活动,小梓琳管她叫佩奇阿姨。每周,她都会抽出半天时间教姐妹俩画画。
  在火芳家中,社工李凤莲为她准备的是“爱的阳光”伴读活动。火芳读熟后,李凤莲会打开手机,为火芳录音。听到自己的朗读录音,火芳不时点头,也会指出哪里读得不好,要求重读一下。李凤莲还为火芳带来了一盆绿萝。火芳伸出手指触摸着枝叶,轻嗅着绿植的气息,脸上露出了笑容。
  家住电胜宜景苑的徐连洪夫妇是失独家庭,老两口均已70多岁,一个星期没有出门,家里的菜快吃完了。社工王湘知道后,每隔几天就会给他们送一些蔬菜和日用品。义工陈洪伟也隔三岔五上门,免费送一些老人喜欢的蛋白饮品。
  “疫情管控期间,困境对象会更孤独,希望更多的人能关爱他们,给他们带去温暖。”周玲在服务日记中的记录,得到了帮扶家庭的印证:“我很喜欢社工们来朗读,对提高孩子的成长有很大帮助。”“爱的阳光”关爱活动持续近一个月来,社区几名孩子由最初的胆怯害羞逐渐变得开朗活泼起来,捏黏泥土、绘画、夹气球,都渐渐能辅助完成。
  “你打开一扇窗,送来了外面的风景与心情。我想,你是我的眼,带给我爱的阳光……”这是火芳录的一首自编的小短诗,特地传给奋战在湖北的周玲。周玲收到后发来微信说,她已把这首诗收藏了,累的时候就放出来听听。
  周玲坚信:“不管在湖北还是江苏常州,爱都需要不断传递。”爱的阳光,能够使人们增加信心,并战胜困难和疫情。
  (撰稿:唐悦 图片来源:交汇点)

战地日记:我站在需要我的地方

江苏省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师李梦影:

李梦影

  我昨晚负责的是两位病情相对较轻的病人。其中有一位阿姨是接班后5分钟送来的,因重症肌无力、合并糖尿病,她呼吸很困难。我们迅速地帮助她吸氧和接心电监护,并准备了呼吸湿化治疗仪。她开始有些许恐惧,我轻声地安慰她,“不要害怕,我们是江苏派来支援你们的,我们一起加油!”紧接着,遵照医嘱帮她采集了静脉血和血气分析,平时只需要几分钟完成的操作,却因为面屏和眼罩雾气的影响,花了十几分钟的时间,最后分离针尖的时候,我十分小心。
  新冠肺炎疫情严峻,第一次面对病人时我难免有些紧张,但是看着身边有那么多热血青年,还有经验丰富的协和医院马队长和省人民医院的周副队长,我很快就调整好进入了战斗状态。我相信,大家只要齐心合力,一定可以打赢这场战役!

2020年2月5日

连云港市第二批援鄂医疗小组成员、灌云县人民医院护士林媛媛:

林媛媛

  2003年非典时期,我还小,被白衣天使们保护着;2020年,我长大了,我要身穿白衣保护别人。
  2月9日上午,我们到达武汉后不久,便开始了紧张的培训。老师详细讲解、示范,我们逐个练习。我们医院去的5个人中,90后的我年纪最小,看着她们快速掌握要领,我心里忽然有些慌乱。王华荣护士长看到了,过来拍拍我的肩,给我加油鼓劲:没事,一会儿我陪你再多练习几次。王护士长既是我们医院组长,也是我们连云港市护理组组长,听着她的话语,我内心渐渐平静下来:是的,我能行,我一定能行!
  武汉的老师听说王华荣在医院担任ICU护士长,激动地抓着她的手不放。王护士长说:“您放心,我们都是带着技能来的,有需要我第一个上!”
  准备就绪,上战场了!2月14日1点至7点,我开始了在武汉的第一个班次。测体温、发药、分发食物,平常工作中非常简单的事情,忽然间变得困难起来。穿着防护服,带着一层层口罩、手套,整个人泡在汗水里,走路都很艰难,甚至就连呼吸都变成了一件很费劲的事。6个小时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快要晕倒了。忽然,一个清晰的声音传到我的耳朵里:“谢谢你们,你们是最勇敢的人!”
  一瞬间,我整个人突然清醒了,仿佛一阵清凉的微风吹过。说话的是一位患者,他看着交班的我们,远远地竖起大拇指。
  我,勇敢吗?小时候,看到邻居家的小狗,我会吓得哇哇大哭;大一点,生病了要输液,总要母亲拿糖哄着才肯伸出手来……
  但此时,白衣在身,职责在身,我已不是当初那个小姑娘。我要勇敢面对一切,像个真正的战士一样!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

2020年2月10日

常熟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护士曹梦漪:

曹梦漪

  今天是我正式进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第一天。今天的医疗任务相对繁重,不仅要负责在院患者的整体查房,还要负责收治新的患者。巨大的工作量,厚重的防护服,都像一道道铜墙铁壁阻挡我们自由地呼吸,在病房内移动举步维艰。不仅如此,与患者的零距离接触,甚至有些患者没有自我防护,都让我们的医师心有余悸。但对于躺在病床上的患者,我们就是他们的希望,我們必须坚持!
  医疗组顺利诊疗了15名重症患者,其中有一名氧饱和度仅为50%的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经过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并调整呼吸参数,患者的缺氧症状得到改善,氧饱和度达到了90%以上,病情转危为安。
  今天是苏大附二院一位护理老师的生日,我们自发站在各自房间门口为寿星唱歌祝福。这个特殊的时期,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为战友庆生,一幕幕都让我们感到无比温暖,让我们明天的战斗更有动力。

2020年2月11日

江苏省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淮安市中医院祁琦:

祁琦

  我今年29岁,29年来听过、唱过无数次国歌,就在前两天,我在房间忍不住默默地唱起了国歌,唱着唱着竟不知不觉湿了眼眶。在抗疫一线,我体会到了国歌当中蕴含的力量。
  我向队友们提议:“每天上班路上唱首歌吧!”立刻得到大家赞同。今天上班路上,淮安市第一医院惠亮亮主任说:“我们唱国歌和《我和我的祖国》吧。”大声唱完之后,觉得到武汉半个多月来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有国才有家,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必须肩负起医护人员的使命,坚定信心,同舟共济,全力以赴救治患者,和武汉人民共渡难关。守护好一个患者,就是守护了一个家庭。只有我们的国家繁荣昌盛,我们的小家才能幸福安康!

2020年2月14日

淮安市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医疗队队员、淮安市中医院王媛媛:

王媛媛

  时间长了,我和一些患者相处成了朋友,有一天输液,一个患者开玩笑地对我说,“你穿防护服的样子真像大白。”听了他的话,我的眼前浮现出大白呆萌暖心的样子。可不是吗?每天穿上防护服特别臃肿,还真像大白。患者把我看作大白,也是对我工作的肯定吧。
  虽然戴上N95口罩工作常常憋喘,长时间不能喝水导致声音嘶哑,总是要透过面罩起雾滴水的缝隙完成输液穿刺,每次上完班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下班后累得躺着床上不能伸直双腿……但是,我很高兴能在这个特殊时期,像大白一样,为患者提供温暖和帮助。看着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出院,我心里特别高兴,觉得自己没有白来一趟。
  2020年2月14日

常熟市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常熟第二人民医院消化科医生成翠娥:

成翠娥
  2月9日晚上,我们抵达武汉天河机场。2月10日中午各小队行李物资分批到达,随后就是紧急会议和岗前培训。当晚9时正式收治病人,我们常熟37名医护人员并入苏州一队,支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我们所在的病区是收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重症病区,采用整建制接管模式。病区分三大组,9小组,每班上班时间6小时,医生3人一组,护士10人一组,根据排班分批进入。
  接管病区后的第二天,病房的病员几乎收满,都是重症病患,其中2例危重。我作为消化科医生,除了参加值班外还需承担内部会诊,压力与使命感并驱,但我和大家都毫无退缩之意。每晚七八点的防护服培训及穿脱练习和院感培训、业务学习,即使轮休,我们也没有一次落下。
  2月11日一早,为了避免自身暴露,感染病毒,大家相互理发,把长发剪成男生的样式。我们常熟二院的张译丹和侯慕蓉是堂姐妹,此次携手出征,两人一起毫不犹豫地把发际线、两侧鬓角和后脑勺的头发剃掉了。她们说:“一起丑,不怕!”剪完后,大家互相看着对方的发型,都忍不住笑了。
  上午9时,由我们二院的呼吸科副主任医师由振华和一院的副主任医师许春阳打头阵,之后二院和一院的医生护士全部分批进入病房,上班时间6小时。至此,两天内常熟所有医生、护士已经全部进入病房,与新型肺炎病人正面接触。
  这里看不到弥漫硝烟,却是与死神展开激烈较量的战场。病人一声痛苦的呻吟,就促使我们全身心投入工作,争分夺秒救治患者。沉重的防护服,行动极不方便,时间一长,呼吸困难,胸闷、头痛,一个班下来,嘴干舌燥,腰酸背痛,疲惫不堪。可看着病人期待的眼神,我想,一定要坚守阵地,不能临阵脱逃。如今,慢慢地适应了,胸闷、头痛的现象减轻了不少。下班后,胃口竟也好得不得了。
  至2月16日,我们已经进入病房6天了。这6天是紧张战斗的6天,是我终生难忘的6天。在这6天中,有的病人开始出现好转,但也有病人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为了不辜负每一名患者、每一个生命,我们每天组织科内或全院讨论死亡疑难病例,总结经验,为病人提供更精准的治疗。
  现在是2月16日凌晨3点半,武汉下雪了,结束了6个小时工作的我坐在接送班车上回宾馆。夜间的雪下得冰冷而安静,我的心情却炽热而激动。我并不困乏,我的心中充满了斗志。我坚信:雪过天晴,静待春来!

2020年2月16日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只争朝夕,同心织密防护网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我争取当好菜农和煮妇之间的中间人。”“这里的百姓需要我!”……她们扎根基层,全力发挥妇联工作者、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引领联系服务妇女群众和家庭的优势,投身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织密疫情防控网,将省委指示和全国妇联倡议落细落小落地落实,为坚决打赢防控疫情阻擊战贡献巾帼力量。

付媛:当好菜农和“煮妇”之间的“中间人”


  “我们是妇联干部,我们是蔬菜搬运工!病毒无情,一起行动!”“妇联义务卖菜小组,让更多人安全吃上放心菜!”……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妇联工作群、妇联执委群、妇女代表群热闹了起来。
  连云港市蔬菜种植基地小伊镇花厅村,目前种植面积3000多亩,种有青菜、菠菜、蒜苗、菌类等十几个品种。受疫情影响,销售渠道中断,眼看着田地里的蔬菜个头一天天蹿高,菜农急得团团转。
  “申明:保证现采现卖,价廉物美。是各位在菜市场购买价格的一半。请大家帮帮她们,这是她们整整辛苦一冬的希望啊。”小伊镇花厅村党支部书记唐成在朋友圈急切地求助。
当地农民采摘滞销蔬菜
成设集中点售卖蔬菜

  这个信息引起了连云港市灌云县妇联执委付媛的注意,她想:除了引导广大家庭科学防护、捐款捐物外,我们还可以做些什么呢?付媛绞尽脑汁:上不了一线,去不了武汉,帮广大留守妇女把菜卖了,又解决了城里各个“煮妇”的无米之炊,岂不两全其美!这不正是我们妇联应尽的职责吗?想到这些,付媛立马行动,于是有了开头的一幕。
  为了使得蔬菜尽快卖出,付媛想了各种招数:“标准包:小青菜、菠菜、韭菜、蒜苗、香菜、藕、平菇或蘑菇。50元团购!30份起送,菜品会有调整。”“满30份送货上门,个人购买设集中点自取。”一声声吆喝在微信群、朋友圈响起,付媛带着姐妹们,既帮卖又帮买,在菜农和主妇之间当好“中间人”,架起了农户和需求者之间的桥梁。
  灌云县妇联专门在连云港市区成立卖菜工作小组,建立花厅村蔬菜销售微信群,为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燃眉之急。得知情况后,连云港市妇联立刻呼吁妇联干部、妇联执委、女企业家迅速加入“妇联帮帮团”。各级妇联的姐妹们纷纷行动起来,统计买菜名单、寻找合适的取货地点、代收款、转账、联系送货时间、通知取货……十几天时间销售蔬菜8500斤。
  “这下可好了!眼望着我这两亩韭菜钱要到手了。”看着马上要割到头的韭菜地,花厅村60多岁的丁大娘喜笑颜开。

骆婷:这里的百姓需要我

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宣传疫情知识

  “我们社区有5个小区,近6000名居民,其中老年人占20%以上,是疫情传染的易感染人群。另外,社区是开放式的,拆迁户比较多,所以外来人口尤其是来自湖北的人群的防范工作尤为重要。”江苏徐州市鼓楼区牌楼街道鼓楼花园社区党委书记骆婷经历过SARS疫情,深知此次战疫的难度和重要性。她身先士卒一头扎进社区,带领大家严格、细致、扎实地开展疫情防控工作。
  1月22日晚11点,忙碌一天的骆婷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不久,接到一个电话,交警队说她爱人出了车祸,很严重,目前正在医院抢救。听到消息骆婷懵了,她赶到医院,在手术室外守到凌晨4点。看着被推出手术室仍旧昏迷不醒的丈夫,骆婷询问何时才能苏醒,医生回答:“先保命。”
  1月23日晚9点,骆婷的丈夫因为脑出血再次进行了手术,她守到天亮。次日早上8点,骆婷准时出现在社区,带着大家一起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我哥我姐,还有小姑和孩子都守在医院,我跟医生说了,有事打我电话。”
  大年三十以来,骆婷没有休息过一天,社区每一个外来人员和车辆的排查、登记以及行迹路线跟进,她都心中有数。
  “骆书记,我们刚看到从湖北来的那个人下楼到车上拿东西。”听到联户党员报告的紧急情况,骆婷微笑着说:“他已经过了隔离期,你只要注意观察他戴口罩了没有。”在骆婷的带领下,大家共同构筑起了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很多药店口罩都卖断了货。好在骆婷早有准备,将事先储备好的口罩免费发放给居民,暂缓了口罩紧缺情况。
  骆婷坚持每天到岗,从不缺席。“我得到社区来,因为我是社区党委书记、主任,也是妇联主席,这里的老百姓需要我,需要我带领他们一起防控疫情。我虽然挂念家人,但责任告诉我,我得来。”

徐小燕:和5名社工一起服务7000居民

徐小燕

  “徐书记,我妈今天感觉头疼,身体不舒服,家里又没有体温计,会不会是新冠肺炎啊,我们好担心,你能来看下吗?”“放心,没事的,这两天气温低,老人可能着了凉,多喝些热水,我马上过来。”
  “徐书记,我今天早上身体乏力,还咳嗽了,是不是得了新冠肺炎啊?”“别担心,先放松,家里有体温计吗?先拿出来量量,我一会儿就来。”
  徐小燕是江苏南通市港闸经濟开发区龙湖佳苑社区党支部书记,她所管辖的龙湖佳苑和龙庭景苑两个小区都是拆迁安置小区,共有居民7000多人,与她一起并肩作战的社工只有5人。
  每天上午9点,徐小燕带队开始第一轮的入户,解决居民“宅”在家中的心理和生活问题。下午1点,简单吃完午饭的徐小燕又来到社区,劝说那些聚集在楼下聊天打牌的老人们回家。一幢幢走、一个个劝,将“老宝贝”们全部安然送回家去,徐小燕这才略略松口气。紧接着,新一轮走访排查又开始了。
  从早上7点到晚上12点,徐小燕的时间围绕着居民安全循环往复。疫情期间,她用脚步丈量社区街巷长度,解决社区居民居家隔离遭遇的烦恼。

梁菲:远程守护,搭起通往武汉的“连心桥”


  “昨天睡得好吗?”“今天武汉天气不错,给自己做一顿丰盛的早餐。”……每天,江苏省十三次妇代会代表、张家港市公益组织培育中心主任梁菲都会打开微信,通过网络搭起一座通往武汉的“连心桥”,帮助那里的市民驱散笼罩在心头的阴霾。
  “我有危机干预经验,一定能做点什么。”疫情期间,作为社工,梁菲一直想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为武汉市民做些什么。看到武汉社会工作联合会发起的关于《招募专业社工提供肺炎防治支持性志愿服务》公告后,她立即报名并顺利通过审核,进驻武汉社区心理支持“后援团”。每天,她和伙伴们通过微信平台为当地承受较大工作负担和精神压力的50多名社区工作者以及200多名居家隔离的市民提供线上情绪疏导、情感支持及家庭增能等专业服务。
  远程的心理援助非常检验综合能力,因为面对被隔离者的求助,基本不能运用传统的会谈技术去服务,也不能在对最新疫情无所知的情况下,去与求助者沟通。面对特殊环境,求助者的心理变化,要结合疫情发展的洞察、对武汉当地疫情的了解、对国家政策的关注等来综合考量。
  “我感觉屋子里都是病毒”“我一天量好几次体温,感觉自己随时会‘中招’”……打开工作群,满屏都是市民的担忧。梁菲耐心“倾听”,给予心理疏导、情绪安抚,通过文字给武汉市民“隔空送爱”。按照分工,梁菲晚上6点至11点上线,在群里提供专业服务。而实际上,她每天都是24小时在线守候,及时化解求助者的困惑。
  “刚接到通知,明天救护车接我去医院复查,万一确诊了,传染给家里的老人、孩子,怎么办啊?”武汉市民小洁因疑似感染新冠肺炎,已主动自我隔离6天,即将进行复查,开始出现焦虑情绪。梁菲为她临时组建了一个包括医务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在内的个案服务小组,进行“多对一”帮扶。
  第二天中午,梁菲收到小洁发来的复查报告单。报告单显示小洁确实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但很有可能在她自我隔离期间已经自愈了。梁菲这才松了口气。因小洁还需居家隔离,梁菲依旧每天24小时在线陪伴。在她的帮助下,小洁走出阴霾,开始在朋友圈晒自己制作的美食和健身计划。
  “刚入群时,我的内心是忐忑的。是社工志愿者、医务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帮助我战胜了内心的不安,他们真的很棒!”小洁成功走出阴霾后,梁菲鼓励她在群里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她的经历也鼓励了很多居家隔离的武汉人。   正是有一群像梁菲一样专业又热心的社工志愿者,发挥着各自专长,才为武汉市民组成了一道特殊的防疫战线。“只要疫情不退,我就会一直在线,继续用自己的危机干预经验,帮助武汉市民渡过难关。”梁菲说。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一江吴楚,且赠江南万枝春


  “没有谁是一座孤岛,在大海里独踞;每个人都像一块小小的泥土,连接成整个陆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益慈善人,科研人员、企业家、酒店老板……每个人都在问自己“我能做什么”。“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苏鄂两地,情牵一江。从筹集物资到研制试剂,从提前复工到定向援助,在这场战疫中,无数江苏女儿站出来,为战疫而奔跑。她们守望相助,用爱心接力,形成了巨大的能量。

汤崇雁:发起“口罩增援战”

汤崇雁夫妻搬运口罩得到民警帮助

  50岁的汤崇雁热心公益事业近20年,是江苏苏州工业园“汤妈妈公益慈善中心”的创立者,救助白血病患儿、捐资助学、助力贫困地饮用水安全……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她的身影。汤崇雁和她的家庭也由此获评全国“最美家庭”、全国“五好”家庭、中国好人、江苏省道德模范等荣誉称号。
  除夕夜,汤崇雁加入了一个由湖北省各地医院工作人员组成的抗击疫情物资筹措群,发现物资告急,口罩缺口最大。她决定发起一场“口罩增援战”。
  汤崇雁联系到浙江省义乌市一个口罩批发商,好不容易借到4万个口罩所需款项,并下订单付了款。但是等到第二天深夜,商家还没有发货。“我当时眼泪都急出来了。”后来,得知是口罩已經全订光了,对方把钱退了回来。
  汤崇雁来不及沮丧,立即把注意力转向英国。她的丈夫约翰是英国人,她的女儿和一些朋友的子女也在英国读书。她决定发动这些力量从英国各地药房采购口罩,再运回国内。在女儿等人的支持下,“英国华人爱心救援队”成立了,成员包括200多位华人华侨同胞。
  “爱心救援队”在英国各大城市采购口罩,终于在曼彻斯特找到一家医疗器械仓库,FFP3口罩(相当于医用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储备充足。但是资金又成了问题,在英国采购口罩必须支付英镑。
  约翰借给汤妈妈公益慈善中心4万英镑,这笔钱来自他们孩子的教育经费账户。在苏州的英国朋友又帮忙垫付了3万英镑,使得“爱心救援队”顺利买到了医疗物资。
  在晨昏颠倒的沟通、协调中,由于中英两国8个小时的时差,汤崇雁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她的身体几乎熬到了极限,许多陈年老病相继复发。
  1月31日,61万只口罩运抵伦敦希思罗机场,汤崇雁却遇到了另一个难题。原来,彼时几乎所有到中国的航空公司都已停飞。
  紧急关头,“英国天天欧洲物流”找到中国南方航空伦敦办事处,南航伦敦顶住各方压力,为61万只口罩提供免费舱位,并优先排序。经过近10天的等待,驰援武汉的口罩终于起飞。汤崇雁悬着的心才安定下来。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战役,而是成千上万人的。”汤崇雁说,“我们的母亲叫中国,其中有个娃是武汉,最近这娃生病了,作为一家人,兄弟姐妹们理应来分担责任。”

谭淼:7天研发出病毒检测试剂盒

向武汉捐赠病毒检测试剂盒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江苏苏州市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企业、苏州海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谭淼,就一直在关注疫情的发展。作为科研人员,谭淼了解禽流感、埃博拉、猪流感等病毒,职业的敏感性让她迅速形成了对疫情的判断。

科研人员的职业敏感

谭淼

  “我们有成熟的平台技术,如果这时候不站出来,一定会有遗憾。”谭淼说。针对传染病的研发,对于企业来说,投入大于产出,但对科研人员来说,自己有能力时就应该站出来,因为能做这件事的人并不多。
  “干吧!去年海苗有些项目做得不错,研发还有结余。”1月11日,国家公布首代病毒序列信息后,谭淼紧急启动2019-nCov病毒检测试剂盒研制工作。海苗6人的核心团队一商量,就达成了一致。
  1月18日,苏州海苗检测试剂盒开发成功,正当产品准备发布时,国家派出高级别专家组到武汉,给出了明确结论:新冠肺炎疫情有人传人情况。为了避免试剂漏检风险,谭淼当机立断,结合最新的病毒信息对产品进行了改进。正值春节假期,团队中有人放弃和亲人团聚的机会,有人取消了参加婚礼的行程,克服困难保证研发工作顺利进行。
  1月25日,海苗专门检测人传人疫情的超敏2019-nCov病毒的检测试剂盒成功下线,并正式通过上海临床检验中心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质控品临床样本测评。该试剂盒可以对人传人的二代、三代、四代疫情检测。它的成功研发,为新冠肺炎的确诊起到重要作用。

“面对疫情,我们责无旁贷”


  作为生物医药组织百华协会的成员,谭淼通过百华协会联系上第三方检测机构——武汉艾迪康医学检验所,决定通过红十字会定向捐赠新冠肺炎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1月29日,海苗紧急生产一批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次日,武汉艾迪康正式通过武汉市疾控及卫计委审核,被纳入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机构,为湖北省内医疗系统提供第三方实验室支持。2月1日,武汉艾迪康接收了第一批新冠病毒标本,并顺利检测出结果。同时,他们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试剂的需求更加迫切。
  2月4日,苏州海苗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完成。为确保该批核酸检测试剂的安全可靠,谭淼委托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进行了质控品临床样本的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试剂盒与预期质控结果相符。试剂盒采用公司生物专利技术“納米抗体分子锁”对新冠病毒进行检测,具有超高灵敏度等特点,不管新冠病毒在体内有没有明显症状,都能快速检测出来,在病毒性肺炎的早期感染确认、治疗过程、疗效评价、转阴判断等关键环节,提供参考依据。
  2月6日深夜,苏州海苗生物通过太仓红十字会,将4800人份、总价值76.8万元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试剂盒”运往武汉。2月8日上午11时许,检测试剂盒抵达武汉,并正式投入到新冠肺炎病毒的检测中。
  “面对疫情,我们责无旁贷,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贡献出我们应有的力量。”谭淼已经与武汉艾迪康医学检验所展开全面合作,与江苏、西安等分公司签订了框架协议。海苗生物的太仓生物港生产基地具备月产40万人份试剂的能力,在多班运行下可立即扩容至月产200万人份。谭淼说,她愿为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充足的试剂保障,与国家和人民共同打赢这场战役。

“待等春归花绽日,情满人间”


  2001年,谭淼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4年后,谭淼赴德国马普研究所做学术交流,期间让她感受最深的是,德国教授对科学的执著与热爱。教授当时已经年过六旬,还在手把手地教学生做实验,对待实验像对待易碎的艺术品。教授很喜欢爪蟾的图案,家里收集了上百件青蛙造型的物品。受教授影响,2019年上半年,谭淼在华东理工大学开了一门课叫《生命科学的可视化教育》,探求生命科学的美。
  在访学行将结束时,谭淼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留德深造,另一个是回国发展。她选择了后者。带着对科研的一腔热情,谭淼进入国内分子诊断试剂生产龙头企业,因为个人能力突出,她成为全国医学检验专家委员会委员、实验医学专家、卫生系统产业专家,多次成为国家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的子课题负责人。
  2015年8月,谭淼成立了苏州海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精准医疗行业和POCT相关产品的开发,比如癌症早期的筛查工作。谭淼没有忘记对生命科学的追求,公司成立至今,先后与多家科研院所、医疗机构进行科研和临床的合作,此次检测试剂盒的成功研发,正是在多方研发力量的合力参与下完成的。
  “新冠起荆川,举国驰援,万家物竞渡寒关。千队白衣飞武汉,天使容颜。抗疫有重拳,众志城坚,全民驻足斗瘟顽。待等春归花绽日,情满人间。”作为南京大学梧桐诗社的诗友,生活中的谭淼喜欢用诗词来表达情感。一首《浪淘沙令·抗疫情》表达了她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念。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撰稿:本刊记者王冬艳)

居黛霞:紧急复工制造口罩生产线

居黛霞

  “出自本人之手的第一片口罩产品,一定要封存起来作纪念。”当看到自家工厂里生产出了口罩,可以缓解疫情之下的“口罩危机”时,江苏淮安市金湖县妇联兼职副主席、金卫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居黛霞兴奋不已,喜发朋友圈。

紧急复工,制造口罩生产线

赶造口罩生产线

  居黛霞的公司主要制造生产卫生巾、纸尿裤、口罩等一次性生活用纸的设备。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内30多家口罩工厂给居黛霞打来求助电话:“生产线不够,产能亟需扩充。”
  大年初六,居黛霞做出决定:提前复工,为口罩厂赶工生产线。2月1日,在金卫集团的车间里,几十个工人忙着搭建生产设备框架,速度惊人,20个小时内完成了10台设备框架的搭建工作。居黛霞说:“疫情刻不容缓,我们想尽一份绵薄之力。”她要争取在7天之内完成15套口罩生产线。
  第一天,就有30多名工人戴着口罩到车间工作。工人们每天至少要轮班12个小时,但他们知道此刻赶工意义重大,都自愿加班毫无怨言。晚班工人更辛苦,夜里温度降到了零下,车间里没有暖气,居黛霞和工人们被冻得腿脚冰凉。第二天,居黛霞立刻买来十几台取暖器,放到车间的各个角落。
  为了加快进度,准时交付口罩设备,为疫情防控做贡献,很多员工都自发拿着枕头、被子在厂里打地铺,吃住在厂里。看到这一幕,居黛霞感动不已。她说:“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我永生难忘。谢谢并肩战斗的战友们!”

紧急回国,最快速度开工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居黛霞与家人正在新加坡。那几天,不少朋友都给居黛霞打电话,问她能否帮忙在国外买口罩,“国内已经是‘一罩难求’了”。
  除了要求代购口罩的朋友,给居黛霞打电话的,还有来自山东、福建、广东、浙江等地的口罩生产商。特殊时期,口罩是最重要的防护物资,这些工厂都在紧急复工。但是,原有的产能并不能满足全国各大医院以及普通居民的需求。福建一家口罩厂的老板,原本每天能生产100万只口罩。自从政府统一调配口罩工厂后,他工厂的任务量猛增。紧急之下,他在阿里巴巴国际站上找到了居黛霞,问能否订购10条生产线。   国内有制造口罩生产线能力的工厂不到40家。恰逢春节,其中不少工厂都停工了,很多口罩厂想要增加产能,却订不到生产线。
  居黛霞夫妻商量后,立马跟几个核心员工开了电话会议,一是盘点仓库里剩下的库存材料,二是讨论生产线的设计方案。“图纸设计出来,工人才能开始生产。”居黛霞说。
  紧接着,居黛霞改签机票,立马回国。刚落地,她就看到飞机停飞的消息。“很幸运能及时赶回来,明天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当时的居黛霞既庆幸又焦急。

暂停国外订单,国内需求第一


  金卫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是外贸出口型公司,出口占比达85%,客户来自美国、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109个国家和地区。决定复工时,居黛霞手头上还欠着600多万美元的纸尿裤、卫生巾等生产线订单,需要在近3个月完工。
  但眼下,她要“违约”了。居黛霞给德国、阿尔及利亚等几个国家的客户,寄去了致歉邮件。在邮件里,她说起中国的疫情,以及全国口罩库存告急的情况,原本约定要尽快输出的几条生产线,她希望能延后至少1个月交货。
  居黛霞说:“当务之急,我只能考虑国内的需求,若有客户告我违约,我也认了。”让她没想到的是,没有一个客户对此有怨言。
  除了口罩设备,居黛霞的工厂停掉了其他设备的生产。据了解,口罩设备在众多生产线里是非常小众的品类,1条纸尿裤生产线的价格是1条口罩生产线出货价的15倍。但疫情当前,居黛霞顾不了这些。仓库里囤的材料,只够生产70套口罩生产线。她必须马上采购材料,增加产能。
  口罩生产线所需要的材料集中在山东、浙江等地。很多城市的高速封路了,为了让居黛霞顺利采购到所需材料,金湖县政府开具了红头文件,工厂采购员拿着通行文件,一路畅通,当天顺利采购往返。
  “埋头苦干,按时交付!”居黛霞无时无刻不谨记这八字宣言。她还时不时地带领车间员工一起高呼:“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一方面鼓舞士气,一方面缓解大家的焦虑。
  如今,她手中的材料能够生产120到130条口罩生产线。1条生产线,每分钟能出产80~100只医用口罩。“第1批的20条生产线,每天能生产120万~140万只口罩。”从她工厂发出去的口罩生产线,至少能解决1个市的口罩需求量。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撰稿:本刊记者沈欢欢)

尹玲:即使以后酒店不开了,这次也要接待

尹玲

  “即使以后酒店不开了,这次也要接待!”常州市原木精品酒店老板尹玲说。
  新春伊始,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江苏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亟需设置隔离医学观察点。湖塘镇疫情防控工作组希望以酒店改造的方式,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但联系多家酒店,都被拒绝。当工作组找到尹玲时,她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并自掏腰包,家人朋友齐上阵配合改造,仅用两天就完成了5层楼、76个房间的改造。
  在湖塘镇疫情防控中,尹玲酒店改造的隔离医学观察点发挥了很大作用,常常处于满员状态,通过隔离医学观察,保障了疑似病人的生命安全,也保障了湖塘镇居民的身体健康。
  尹玲同意改造的决定干脆利落,她说:“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是拿生命在战斗,我只是把酒店拿出来而已,真的没什么。”尹玲的选择里没有思量和计较,充满了责任与热忱,如此选择的背后,是她善良的生活底色。

让旅行有温度


  经营酒店并不是尹玲的主业,她的事业重心是旅游业。尹玲是一名80后,1998年开始从事导游工作。随着阅历、资源的积累,2010年,她成立了自己的旅行社,悉心经营下,逐渐成为当地同行中的佼佼者。
  因为做旅游,尹玲去过很多地方,看过的美景数不胜数。但有一处风光,对她来说却是意义非凡,甚至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2014年,尹玲随常州市武进区援疆考察团来到新疆伊犁州尼勒克县。虽然只是短短数天,但她看到了尼勒克众多的优质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同时也看到了当地贫困的现状,她暗下决心,一定要为尼勒克做些什么。在返程途中,一个产业援疆的构想,在她的脑海中逐步形成。
  之后,尹玲又多次前往尼勒克,与武进援疆工作組商谈开设尼勒克分公司的设想,向当地旅游主管部门了解相关政策,对尼勒克及周边景区景点实地考察。2017年4月,尼勒克分公司正式成立,并推出了产业援疆旅游项目——“千人原疆行”。项目运行3年,累计导入游客4500人次。2019年,尹玲又多方协调,合作升级旅游援疆模式,打造唐布拉红色旅游及毡房现代化提档升级示范基地,促进了尼勒克旅游发展,带动当地20户牧民每户增收2万元。
  2017年开始,尹玲积极参与江苏省对口支援伊犁州“万人帮万户,共同奔小康”活动,与当地贫困少数民族家庭“结亲”帮扶。得知边疆农牧区和偏远山区教学点长期缺少课外读物,她又联合爱心人士,连续3年为当地捐赠书籍3000余册。在寒冬为新疆的学生捐赠羽绒服,为新疆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金……在尹玲的爱心感召下,武进爱心人士累计捐款捐物30万元。3年,从常州到新疆,50个往返,50万公里的奔波。这个属于尹玲的数字,还在不断累加。
  旅游扶贫踏出了第一步,就没有想过结束。”心中认准了方向,尹玲便会义无反顾地前行。继新疆尼勒克之后,尹玲将旅游扶贫的第二站,放在了常州市对口帮扶的陕西省安康市。素有“汉江画廊”美誉的紫阳县,依水而栖,风光旖旎,却因为山大沟深地处偏远,长期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有“女娲故里”之称的平利县物资丰富,天然干净,却因为地方需求不足,始终脱不下贫困的帽子……
  为此,尹玲带着同事们利用十多天时间对安康所有县、区进行全面细致的旅游资源考察,开辟了一条特色乡村旅游路线,为当地带去更多的经济发展机遇。同时,尹玲还成立了一家土特产销售公司,搭建当地黑土豆、蜂蜜、木耳等优质农产品走出去的通道。不仅如此,她还拿出一部分土特产的销售收入,用于资助当地的贫困学子。

善良总有回响


  尹玲喜欢帮助他人,发展事业时,她想着带大家一起富;支援疫情防控时,她不计得失,即使疫情之下,她经营的旅游企业受到冲击,计划出发的旅行团全部取消。
向新疆伊犁贫困学生捐赠书籍
酒店改造成隔离医学观察点

  或许是每一份善良都会有回响,就在尹玲无私支援当地疫情防控的同时,她的公司也收获了许多支持与理解。为了降低此次疫情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国家出台了许多保障性政策,其中国家文旅部发文,向旅行社暂退80%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尹玲的公司收到的暂退质保金有100多万元,足够保证公司现金流不断。
  更让尹玲暖心的是得到客户的理解。当地一家建筑公司在她的旅行社定制了100人的团体旅行服务,并支付了全部费用,计划2月发团,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后,旅行计划不得不取消。当尹玲找对方协商退款事宜时,因为相信她的人品和旅行社的服务品质,这家建筑公司拒绝了退款,而是决定调整出游时间。公司员工也表示,一定不离不弃,与尹玲共担压力,一起度过这段艰难的时光。
  善意,始终贯穿着尹玲的所作所为。怀着这份善,她谋划旅游援疆、旅游扶贫,收获事业成功;怀着这份善,她诚信经营,客户为先,收获客户的信任与支持;怀着这份善,她在抗击疫情中不计得失,收获了更多的爱与支持。尹玲认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善良一定有回响。
  (图片由本文主人公提供
  撰稿:本刊记者杨易霖)
  编辑 火星 文心 钟健 王冬艳 沈欢欢
其他文献
厚厚的一本《珍物》,400多页,每一页都是淡绿色,收入100篇文章,谈的都是作者的珍爱之物。撰写者大多是文艺名流,所写的“珍物”形形色色,书籍、收音机、瓦片、煤油灯、老照片、雪茄烟……甚至有苔藓、垃圾。没有几件贵重的东西,但与作者的人生有深度的伴随,意义就不一样了。  一篇篇看下去,没想到越看越入迷,一口气看到快天亮。这样令人废寝忘食的书,这几年很少见。书中,台湾音乐人李宗盛说,家里到处都是这样的
期刊
留学女生沉醉于网恋  26岁的肖梦在澳大利亚一所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她在学校附近与人合开了一家中餐馆。由于经营有方,餐馆生意红火,年收入有十几万澳元。她将收入的一部分寄给父母,另一部分留给自己做创业基金。然而肖梦根本不满足于做餐馆老板,她有更大的梦想。  肖梦平时爱玩网络游戏。一次在游戏中她扮演男性角色救下一位女子,没想到女子并不领情,反而责备她坏了好事。为表达歉意,肖梦应女子的要求和她结为网络夫妻
期刊
《哪吒之魔童降世》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刷新着国产动画片的票房记录。这原本并不是一部被看好的电影,《XX之XX》这样的片名格式,向来被认为是烂片的标志之一,而且有《哪吒闹海》等经典在前,给后续翻拍制造了不可逾越的高度。更何况,将哪吒定位于“魔童”,挑战了哪吒在人们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的形象。  《哪吒之魔童降世》开篇将哪吒定性为魔,是不小的冒险,但恰恰是这种冒险,成就了这部电影。或许是得到周星驰《西
期刊
1933年,旧金山,一部晚间电影散场了,19岁的伍锦霞随着人流走出戏院,酷爱电影的她表情凝重一言不发。那天播的是纪录片《十九路军抗日血战史》,银幕上,东三省变成一片火海,随后,日军坦克的履带一寸寸碾过祖国的土地,也一点点压在她的心上。  出身于美国华裔富商之家,在父亲影响下,伍锦霞从小学中文,讲中文,还常常跟着父亲去中国大戏院看电影,看粤剧,与祖国日渐亲近。那时,《排华法案》仍在延续,她曾带领训练
期刊
一朵朵美丽的“陶都木兰”绽放在宜兴大地。她们联系群众,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高妇女政治素养;她们贴近百姓,面对面给予关爱帮扶,提供微爱服务;她们走进社区,零距离开展法律咨询活动,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她们鼓励妇女,搭建多方平台,推动妇女创业就业……妇联工作的新品牌与新亮点  宜兴市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首批试点县(市)之一,全市上下奋力担当、主动作为,各级妇联组织紧紧围绕中心,在全市范围内开
期刊
“猪能吃的是湿垃圾,猪都不要吃的是干垃圾,猪吃了会死的是有害垃圾,卖了能换猪的是可回收垃圾。”连玲玉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网络上这个关于垃圾分类的口诀,她很多年前就已经在公益讲座上说过。口诀普及了,对垃圾分类有帮助,连玲玉很开心。母爱,走上公益路的原动力  1999年2月28日,连玲玉诞下次子江杰融。早产的江杰融只有两个拳头大小,重量仅有670克。“医生当时觉得孩子不可能活下来。”连玲玉每天抱着孩
期刊
“从来佳茗似佳人”。女子与茶,似乎生来就有着某种缘分,茶人邱丽芳正是这样的女子。她出生于武夷山,一天的生活,总是围绕手中那盏茶开场又落幕。童年就在茶香里长大的她热爱武夷岩茶的韵味,更爱赋予武夷岩茶生命和灵魂的这片碧水丹山。处一世净土,植一隅芳茶  初见邱丽芳,是在武夷山的井坑香涧之间。她身着一袭素色长裙,有着被茶浸染的从容之美,十分令人回味。说话间,她递来一杯茶,“这是岩茶顶尖山场慧苑坑的矮脚乌龙
期刊
旗袍被誉为中国国粹,定制一件旗袍,是现代女性的时髦事。在常州前后北岸的小巷里就有一家高级定制旗袍馆,手工旗袍制作者姜晓琪从帮顾客量身到出品,都坚守传统的技艺。用16年,拾忆传统手工艺  “我的父亲是个手艺人,做的是徽州木雕。”姜晓琪1982年出生,是家里年龄最小的孩子,“我们那里的技艺传男不传女,父亲时常叹息我为什么不是男孩。”姜晓琪的父亲凭借一手精湛的技艺,养活着全家十几口人。  有道是,荒年饿
期刊
一场科学对谈影响一生  2019年4 月 29 日,第十五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我国10位在各个科研领域表现卓越的女性,获得了这一奖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赵维莅便是其中之一。  赵维莅长期致力于淋巴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工作,在恶性淋巴瘤化疗、生物靶向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多年临床工作和医学研究中,赵维莅
期刊
月嫂不仅是护爱周全  每天下午四五点,南京石头城公园的池塘边,都会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带着孩子,她们或是三五成群地聚集攀谈,或是推着婴儿车沿着古老的城墙漫步……鸡鸣寺的和平公园、夫子庙的水街、水西门的莫愁湖公园等处,也能看到类似的场景。她们当中有许多人是在附近雇主家工作的月嫂。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规范、推动家政行业发展。江苏省政府将“建立家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