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语用能力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越南语专业本科生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语用能力,但是并不乐观;调查对象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不成正比关系。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其语用能力。
外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Widdowson(1989)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语用能力是指根据特定语境正确使用语言形式的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Skehan 1991),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洪岗,1991;姜占好2004;李怀奎2005;刘建达,2006)。随着语用教学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逐步凸显,国内学者除了从理论上进行探索,还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对语用能力和语用能力培养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展开的,研究对象均为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学生,几乎没有对第三语言展开的调查。针对这种研究现状,我们对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2014级越南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一次语用能力调查,以期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一、语用能力的定义
关于语用能力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尚未达成一致共识。
Thomas(1983)把语用能力定义为有效地使用语言以取得某种目的的能力和理解在具体情景中如何使用语言的能力。Leech(1983)认为语用能力是指准确理解以及有效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用语言能力(pragma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交语用能力(sociopragmaic competence)。Bachman(1990)指出,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应包括两个要素: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组织能力由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和语篇能力(textual competence)组成。语用能力可分为以言行事能力(illocutionary competence)和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Taguchi(2011) 认为,语用能力是掌控和处理语言、语言使用者和交互语境三要素复杂互动的能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一些学者也相继开展了语用学领域的研究。何自然(1997)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即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包括表达和理解两方面”。 姜占好(2009)结合前人的研究,指出语用能力是一种语境条件下的言语行为能力,包括实施和识别言语行为的能力。卢加伟(2013)特别指出:“语用能力是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能够识别当前语境,经过一定的认知加工提取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语用知识,从而产出合适话语的一系列反应,它包括语用知识、语用意识和语用表现三部分。”
由此可见,语用能力问题一直是中外语用学界和外语教学界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语用能力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第一,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用能力包括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
二、越南语专业本科生语用能力调查
1.研究方法及探讨问题
本测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发放问卷,对越南语专业本科生语用能力进行调查。主要探讨的问题有:越南语专业本科生总体语用能力如何?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如何以及二者是否存在正比关系?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2014级越南语专业2个班的34名本科生(其中一个班有16名学生,另一个班有18名学生)。两个班所有学生均通过参加高考并且以云南省一本分数线招录进学院。本测试于2016年6月30日进行,调查对象已经完成4个学期越南语专业课程的学习。
3.问卷设计
问卷以《语用学概论》(何自然,1998)英语语用能力调查材料为基础,由越南语专业教师和越南语外籍教师进行补充和修改。问卷共设置20道客观选择题,有三个选项,但只有一个选项为最佳答案,分值设定为百分制。前10题是关于语用语言能力,后10题是关于社交语用能力。测试是在越南语专业课程上随堂进行的,由专业课教师全程监督,测试前没有留出时间让学生复习或者讨论。测试内容包括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
4.数据结果与分析
数据总体情况: 最低分是40分,最高分是75分,平均分是60分,全距是35,标准差为8.790。
从整体上看,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语用能力,但是情况并不乐观。表1显示,成绩呈正态分布,但是峰宽很大,表明学生的语用能力参差不齐。学生的分数主要集中在60—69分,共计14名。
表2、表3和表4反映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之间的配对样本T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成绩的平均分是27.65分,社交语用能力成绩的平均分是31.76分,这说明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要高于语用语言能力。从表3可以得知,本次样本共抽取34名学生,他们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者间的相关系数是0.101,显著水平为0.569(大于0.05),说明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之间沒有显著的线性变化,不存在相关性。从表4可得知,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之间的差值是4.118,差值的标准差是8.116,差值的均值的标准误差是1.392。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6(大于0.05),说明两组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从目前的数据可以看出,越南语专业本科生具有一定的语用能力,但是情况并不乐观。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之间不存在某种关系,换句话说,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不成正比。这说明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并不是相互依赖的,其各自的发展与学生所处的环境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李燕、姜占好,2014)。 三、结果讨论及启示
1.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发展其语用能力
众所周知,语言习得经过三个环节:语言材料的输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加工和学生对语言的输出。虽然测试表明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不成正比,但是如果没有语言材料的输入,没有标准的语音,丰富的词汇、语法等基礎知识,并且能够恰当地运用它们,可想而知,就不会有语言的输出,学生也不能顺利进行交际。当然,有了语言能力,不一定就会有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但是交际能力是对语言能力的运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其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2.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中越关系源远流长,越南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自秦始皇平定岭南始,先进的中国文化就源源不断地传入越南。当然,越南民族在吸收、借鉴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创造和发展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并且竭力强调民族文化的个性。到了近代,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由此越南文化还受到法国文化的一定影响。因此,中国文化与越南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学生对越南文化、越南人价值观等了解不够,导致在语言运用方面出现失误。文化差异是造成学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有意识地向越南语专业的学生灌输法国和越南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重视文化差异、尊重其国家的文明礼仪的意识是非常要的。
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大量越南语词汇、语法知识等基础知识,但是在具体的日常交际中,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负迁移现象,而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学生在了解对象国语言文化习惯、背景知识外,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当地的影视作品赏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了解对象国文化的机会。
3.充分发挥越南语外籍教师的作用
越南语外籍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师,更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对象。他们有传播本国文化、发扬本国文明、推广本国语言的责任。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请外籍教师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和越南语角,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注重文化间的差异的意识。外籍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和课堂中,记录、分析、研究学生的语用失误,以便习得对象国的话语规则。
4.在教学中运用语用学理论
语言习得,不仅仅要掌握其发音、词汇、语法规则等语言知识,还必须能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使用这门语言准确、恰当地进行语言交际活动,以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由此可见,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培养其语用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与教学课堂是密不可分的。何自然(2003)主张有意识地引导语用能力的培养,而不能简单地将语用能力的培养归之于社会实践,使其不再成为课堂教学的关注对象。因此,在越南语教学课堂上,运用语用学理论教授语用知识,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结语
本测试以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2014级越南语专业34名本科生为样本,样本较小,且被试学习越南语的时间还不长,这些都会使研究产生误差。但是,本次调查是一次具体的、特殊的实证调查,其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普遍性与特殊性具有辩证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本次调查的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越南语专业本科生语用能力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通过调查,使我们认识到:学生的语用能力还需要整体提高;提高语言能力,培养语用能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今后课堂教学需注意教授语用知识和培养跨文化意识。越南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G,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2]Jenny Thomas.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J]. Applied linguistics,1983 (4).
[3]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4]Bachman,Lyle 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Peter Skehan.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6]Naoko Taguchi.Teaching Pragmatics:Trends and Issues[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31).
[7]洪 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8]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何自然,张巨文.外语教学中的语用路向探索[J]. 山东外语教学,2003(4).
[10]姜占好.语用能力评估中的构念效度探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1]李 燕,姜占好.新时期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调查报告及启示[J].外语教学,2014(5).
[12]李怀奎.国内关于学习者外语语用能力的实证研究:调查与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3]刘建达.中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测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4).
外语教学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Widdowson(1989)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语用能力是指根据特定语境正确使用语言形式的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Skehan 1991),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洪岗,1991;姜占好2004;李怀奎2005;刘建达,2006)。随着语用教学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逐步凸显,国内学者除了从理论上进行探索,还进行了大量实证研究。这些研究对语用能力和语用能力培养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然而遗憾的是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展开的,研究对象均为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学生,几乎没有对第三语言展开的调查。针对这种研究现状,我们对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2014级越南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一次语用能力调查,以期发现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一、语用能力的定义
关于语用能力的界定,国内外学者尚未达成一致共识。
Thomas(1983)把语用能力定义为有效地使用语言以取得某种目的的能力和理解在具体情景中如何使用语言的能力。Leech(1983)认为语用能力是指准确理解以及有效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语用语言能力(pragmalinguistic competence)和社交语用能力(sociopragmaic competence)。Bachman(1990)指出,语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应包括两个要素:组织能力(organizational competence)和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组织能力由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和语篇能力(textual competence)组成。语用能力可分为以言行事能力(illocutionary competence)和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Taguchi(2011) 认为,语用能力是掌控和处理语言、语言使用者和交互语境三要素复杂互动的能力。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一些学者也相继开展了语用学领域的研究。何自然(1997)认为,“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培养该门语言的语用能力,即运用语言进行得体交际的能力,包括表达和理解两方面”。 姜占好(2009)结合前人的研究,指出语用能力是一种语境条件下的言语行为能力,包括实施和识别言语行为的能力。卢加伟(2013)特别指出:“语用能力是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能够识别当前语境,经过一定的认知加工提取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语用知识,从而产出合适话语的一系列反应,它包括语用知识、语用意识和语用表现三部分。”
由此可见,语用能力问题一直是中外语用学界和外语教学界学者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语用能力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两点:第一,语用能力是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用能力包括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
二、越南语专业本科生语用能力调查
1.研究方法及探讨问题
本测试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发放问卷,对越南语专业本科生语用能力进行调查。主要探讨的问题有:越南语专业本科生总体语用能力如何?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如何以及二者是否存在正比关系?
2.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是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2014级越南语专业2个班的34名本科生(其中一个班有16名学生,另一个班有18名学生)。两个班所有学生均通过参加高考并且以云南省一本分数线招录进学院。本测试于2016年6月30日进行,调查对象已经完成4个学期越南语专业课程的学习。
3.问卷设计
问卷以《语用学概论》(何自然,1998)英语语用能力调查材料为基础,由越南语专业教师和越南语外籍教师进行补充和修改。问卷共设置20道客观选择题,有三个选项,但只有一个选项为最佳答案,分值设定为百分制。前10题是关于语用语言能力,后10题是关于社交语用能力。测试是在越南语专业课程上随堂进行的,由专业课教师全程监督,测试前没有留出时间让学生复习或者讨论。测试内容包括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
4.数据结果与分析
数据总体情况: 最低分是40分,最高分是75分,平均分是60分,全距是35,标准差为8.790。
从整体上看,调查对象具有一定的语用能力,但是情况并不乐观。表1显示,成绩呈正态分布,但是峰宽很大,表明学生的语用能力参差不齐。学生的分数主要集中在60—69分,共计14名。
表2、表3和表4反映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之间的配对样本T检验。从表2可以看出,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成绩的平均分是27.65分,社交语用能力成绩的平均分是31.76分,这说明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要高于语用语言能力。从表3可以得知,本次样本共抽取34名学生,他们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两者间的相关系数是0.101,显著水平为0.569(大于0.05),说明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之间沒有显著的线性变化,不存在相关性。从表4可得知,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之间的差值是4.118,差值的标准差是8.116,差值的均值的标准误差是1.392。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6(大于0.05),说明两组成绩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从目前的数据可以看出,越南语专业本科生具有一定的语用能力,但是情况并不乐观。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和社交语用能力之间不存在某种关系,换句话说,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不成正比。这说明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并不是相互依赖的,其各自的发展与学生所处的环境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李燕、姜占好,2014)。 三、结果讨论及启示
1.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发展其语用能力
众所周知,语言习得经过三个环节:语言材料的输入、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加工和学生对语言的输出。虽然测试表明学生的语用能力和语言能力之间不成正比,但是如果没有语言材料的输入,没有标准的语音,丰富的词汇、语法等基礎知识,并且能够恰当地运用它们,可想而知,就不会有语言的输出,学生也不能顺利进行交际。当然,有了语言能力,不一定就会有交际能力和语用能力,但是交际能力是对语言能力的运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发展其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2.有意识地向学生灌输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中越关系源远流长,越南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自秦始皇平定岭南始,先进的中国文化就源源不断地传入越南。当然,越南民族在吸收、借鉴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创造和发展了本民族的特色文化,并且竭力强调民族文化的个性。到了近代,越南沦为法国殖民地,由此越南文化还受到法国文化的一定影响。因此,中国文化与越南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由于学生对越南文化、越南人价值观等了解不够,导致在语言运用方面出现失误。文化差异是造成学生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要有意识地向越南语专业的学生灌输法国和越南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重视文化差异、尊重其国家的文明礼仪的意识是非常要的。
很多学生尽管掌握了大量越南语词汇、语法知识等基础知识,但是在具体的日常交际中,由于受到母语的影响,会产生一定的负迁移现象,而导致交际的失败。所以,学生在了解对象国语言文化习惯、背景知识外,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当地的影视作品赏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了解对象国文化的机会。
3.充分发挥越南语外籍教师的作用
越南语外籍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教师,更是跨文化交际中的对象。他们有传播本国文化、发扬本国文明、推广本国语言的责任。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请外籍教师定期举办相关讲座和越南语角,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注重文化间的差异的意识。外籍教师还可以在日常生活和课堂中,记录、分析、研究学生的语用失误,以便习得对象国的话语规则。
4.在教学中运用语用学理论
语言习得,不仅仅要掌握其发音、词汇、语法规则等语言知识,还必须能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使用这门语言准确、恰当地进行语言交际活动,以达到相互沟通的目的。由此可见,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应培养其语用能力。这些能力的提高和培养与教学课堂是密不可分的。何自然(2003)主张有意识地引导语用能力的培养,而不能简单地将语用能力的培养归之于社会实践,使其不再成为课堂教学的关注对象。因此,在越南语教学课堂上,运用语用学理论教授语用知识,是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四、结语
本测试以云南民族大学东南亚学院2014级越南语专业34名本科生为样本,样本较小,且被试学习越南语的时间还不长,这些都会使研究产生误差。但是,本次调查是一次具体的、特殊的实证调查,其结果具有一定代表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普遍性与特殊性具有辩证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本次调查的结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越南语专业本科生语用能力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通过调查,使我们认识到:学生的语用能力还需要整体提高;提高语言能力,培养语用能力,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今后课堂教学需注意教授语用知识和培养跨文化意识。越南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Widdowson,H.G,Explorations in Applied Linguistics[M].Oxfor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2]Jenny Thomas.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J]. Applied linguistics,1983 (4).
[3]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 1983.
[4]Bachman,Lyle 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5]Peter Skehan.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6]Naoko Taguchi.Teaching Pragmatics:Trends and Issues[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1(31).
[7]洪 岗.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1(4).
[8]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何自然,张巨文.外语教学中的语用路向探索[J]. 山东外语教学,2003(4).
[10]姜占好.语用能力评估中的构念效度探究[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11]李 燕,姜占好.新时期英语专业学生语用能力调查报告及启示[J].外语教学,2014(5).
[12]李怀奎.国内关于学习者外语语用能力的实证研究:调查与分析[J].山东外语教学,2005(5).
[13]刘建达.中国学生英语语用能力的测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