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恋错的不是“恋”,是具有欺骗性的“网”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pyev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网恋成为潮流,有知识而社会阅历又不足的大学生似乎对网恋的倾向度开始提高,有的恋情因为互联网跨越了年龄、性别甚至道德底线。当今社会对网恋的抵制力度越来越强,当我们谈到网恋时,究竟该持何种态度?文章将从网恋动机方面表达对大学生网恋的看法。
  21世纪的大学生被互联网束缚在了愈来愈小的现实空间,沦陷于不断变大的虚拟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身心也在不断变化,对情感的渴求也更高。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心灵的慰藉,广阔的网络空间恰好提供了充足的机会。网恋的盛行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并为这样的“希望”付诸行动。由此产生了一些出人意料的后果,由此导致社会上对网恋的讨伐声不绝。当一件事物出现正反两面,就值得很多人深思:网恋为何让人沉迷又不安?
  一、“網”的未知性造成的物质欺骗
  网恋常常伴随着各种欺骗,最常见的就是金钱欺诈。在互联网中,人的容貌、身份甚至个性都可以造假,互联网中的人际关系没有坚定的现实根基,极为脆弱。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而易在大学里由于性格原因或者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很多人愿意生活在网络世界,想在网络世界茫茫人海寻求那个知己。有些犯罪分子就投其所好,把自己包装成与大学生年龄相仿、趣味相投的知音。大学生涉世未深,觉得自己遇到了真爱,觉得自己足够了解也足够信任对方了,就开始商量见面,却没有想到自己可能受到了欺骗,甚至因此被敲诈、拐卖等。另外,大学生是有文化的一群人,如果有些人想做错事、坏事,他们可以有更令人咋舌的方法,对社会安全造成更大威胁。
  二、“网”的虚拟性造成的自我欺骗
  互联网减少了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形成了阻碍,引发了其心理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性格内向或者敏感的人害怕现实中的交往,久而久之,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情感的渴求度直线攀升。由于一个游戏、一本书、一个交流群甚至一次巧合,就会偶遇那个谈得来的人,很多抑郁和不安都得到释放,也从双方那里获得了安慰和理解,然后一方或者双方都开始依赖这种感情,就产生了较为正常的网恋。
  然而在没有现实交往的摩擦下,很大一部分网恋只是因为大学生内心孤独而发生,并不能称为爱情,这样子的恋情会因为某一方的厌烦或者现实中计划好的接触而终止,使大学生因情感的破裂而对交往产生恐惧,进而造成现实中的失落压抑。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迷恋爱情,将所有精力和时间都花在了网恋上,不参与活动,不追求兴趣爱好,不重视学业,他们会因为情感的需要而产生一种自我欺骗的心理,认为虚拟世界中才有理解他(她)的人,自己无法在现实中合群,这是网恋的一大弊端。
  三、“网”的速成性造成的情感欺骗
  网络中各种交友网站、交友软件将恋爱的各个阶段时间都缩减到最短,就会造成很多不良的风气和后果,恋爱的情感方面的作用就大打折扣。其中不乏真正投入感情的学生,当这类人的感情遭遇玩弄和欺骗,其身心会受到伤害,造成严重后果。其中更令人不耻的是有一部分自我感觉良好、恋爱态度随便的学生,利用网恋的速成性“处处留情”,他们不是真的需要爱情,而是需要别人的爱带给他们优越感和满足感。网恋降低了恋爱成本,也使人忽略了恋爱责任,这是令人忧虑的现象,感情的欺骗击溃的是人的心理防线,对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在网络中,两个人真诚地相知相爱是存在的,我们不能完全否认网恋。我们真正需要重视的是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告诉他们要有基本的安全保护意识,不要轻信他人;告诉他们要有基本的道德责任意识,不要伤害他人;告诉他们要有基本的恋爱原则,不要将恋爱当成游戏。学校对学生的恋爱教育必不可少,我们无法控制互联网的纯洁性,但我们能做的是挽救误入歧途的大学生。网恋是现代互联网发展的产物,家长更应该关心孩子的身心变化,教育他们尊重爱情以及了解做人的底线。
  参考文献:
  [1]赵德旭.大学生网恋现象心理分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2).
  [2]程 燕,余 林.大学生“网恋”心理与行为的初步探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
其他文献
摘 要:从严治党、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互联网+”等内外部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组织如何增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切实提高服务群众的满意度是一个难点问题。文章在深入分析高校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的内涵和意义的基础上,以实证调研的方式对天津市6所典型高校基层党建服务现状探析。调研结果表明:高校基层党组织能够围绕“立德树人”有效开展服务工作,但是在服务理念和创新工作方式方面还有待提升。最后,文章以调研结果为依
期刊
摘 要:校园文化名片的打造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之一。文章基于高校的四大职能和根本任务,指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名片打造必须遵循“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原则,同时基于个案探究艺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名片打造的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名片打造;原则;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一、高校校园文化名片打造的意义  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精髓所在,体现在物质建设、精神建设、制
期刊
摘 要:文章以上海电机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教师教学激励团队为例,从教师回归校园、教授重返课堂、本科生导师制、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教学效果、教研教改等方面,介绍了本科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实施一年来的校园新变化,并在高校教师考核、规范高校教师行为、彰显激励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教师教学激励团队;本科生学生导师制;教师回归校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收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作为十九大报告中的最大变化之一,意味着我国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有了更为精准和更为全面的判断,也不可否认,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对我国当前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不平衡;
期刊
摘 要:文章针对当中职教育面临的问题,结合教学工作实践体会,提出用“爱心”“耐心”“关心”三心教育走近学生,具体分析了如何用耐心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用爱心感化学生,用关心促进学生进步成长。  关键词:中职;教育;爱心;耐心;关心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一、用耐心来承受,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本能的愿望就是希望得到赞赏,赞赏可以使学生走出自卑,获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改革已经成为一大重点。中高职衔接课程的改革具有优化教育结构、加强中高职衔接课程联系的作用,是解决当前中高职衔接课程问题的主要方式。文章以旅游专业为例,简单介绍中高职衔接课程的作用,分析目前中高职衔接课程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合适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旅游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一、中高职衔接课程的作用  中
期刊
摘 要:随着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发展,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京东、菜鸟、顺丰等物流企业加速智能化布局,为新时期物流管理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在分析智能物流背景下人才培养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CDIO视角的高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在目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路径及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智能物流;人才培养;CDIO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一、
期刊
摘 要:大学生思想政治(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改革需要通过“互联网+”时代来实现。文章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论述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服务平台建设的关系:其一,提升思政工作者的新媒体意识是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首要目标;其二,构建高校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要素是网络思政教育的主要内容;其三,大数据平台是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提升思政工作者的新媒体意识  大学生是思政教育的对象,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特
期刊
摘 要: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将CDIO理念融入PLC技术教学中,可以有效地将开发和工程实际结合在一起,实行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时,教师依据学生的基础情况与项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次教学的方式,将学习划分为几个阶段,改革考核与评价制度。通过教学实践可以看出,基于CDIO的项目课程改革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CDIO;项目课程改革;实践;PLC技术  中图分类号:G712  
期刊
摘 要:翟永明以独特的女性视角、黑夜意识走上诗坛。她的诗歌也以艰涩难懂著称于世,这也使得她的诗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文章以中国古典诗歌做注的传统方法,对《盲人按摩师的几种方式》这首诗进行文本细读,从而触摸她诗歌语言深处的生命脉络。  关键词:盲人;按摩师;生命;世界  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盲:喻不被事物迷惑持守通透澄明的心灵境界。《说文》谓:“盲,目无牟子也。”  按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