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社会是一个文化多元、观念纷呈的时代,在绘画界,关于热点问题的讨论层出不穷,一方面促进了艺术家对自身艺术创作的反思,另一方面,“绘画已死”“市场低迷”以及“艺术家如何生存下去”等诸多关于绘画艺术在当下存在价值与意义的讨论,不断挑战艺术家的思维和信念。一部分人选择放弃,一部分人坚守着。传统的艺术形式,因为风格已经固定,囿于大众的欣赏水平参差不齐,势必不能普及,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正以多变新潮的面貌出现,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也无法抗拒地冲击着艺术原有的生存基础。在一系列因素的冲击下,对传统、对画作以及对艺术创作本身价值的质疑接踵而至。
程瑞珍,生于银川,正是这座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孕育了她直爽、憨厚、热情的性格。她从小喜欢静,喜欢画画,在报社工作期间从事美术编辑,画栏目、画插图、做广告设计到做部门管理工作都是那样认真踏实。短短几年间,不同的设计作品不计其数地投放市场,佳作频出。不过这一切似乎都不是她想要的,她不喜欢搭伙游玩,她想要的,是通过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中感受,于是,2015年她毅然决然返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恢复绘画。2016又到中央美术学院研修一年。短短的三年时间,她从北京到山东大洼、威海、宏村、野三坡、青岛、马六甲等多个地方写生,她喜欢大自然的美,喜欢与大自然的灵性美进行灵魂上的交流,在她的画面中书写自己幻想中的艺术世界,也许她自己也不明白,这是一种心灵本能的表达?还是为实现多年的一种愿望?正如她所言:“绘画就是要像梵高那样至善至美,挚爱自然,无需杂质。把自由律动的点、线、面充分地表现在绘画之中。把大自然的美概括装饰在美妙的想象中。”清华美院教授王铁牛老师说:“程瑞珍拥有高级高雅的艺术气质,画很洋气,不同一般人的眼睛观察世界的角度。激情与情感倾注于作品中形成了生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这是一种天性,也是一份执着与追求。
扎实的基础
清华美院戴顺智老师这样评价:“程瑞珍的作品,介于主观与客观之间,具象与意象之间,表现与写实之间,她力图把这对立的两极进行有机的整合,通过她这一系列的写生,实现了她的艺术追求的目标,而且做得很好……”其实程瑞珍真正画油画的时间仅仅三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画法精进很快,这与扎实的绘画基础和不懈的精研博取是分不开的。
回顾程瑞珍多年来的从艺经历,包豪斯的色彩理论基础、85新潮美术运动、超写实绘画的影响以及吴冠中、叶浅予、张仃、韩美林、常莎娜、刘巨德等老师的耐心教导,均给予她非常深刻的影响。
色彩教育是包豪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伊顿创立,并结合纳吉、保罗克利、康定斯基等人的理论体系发展而来, 伊顿善于研究不同材质、图形、颜色与色调之间的关系,探究作品的内在精神与表现内容,注重视觉感受能力的锻炼,不断地挖掘和诠释自然,是一位优秀的色彩大师,程瑞珍的色彩运用中一直延续着这种色彩理论的影响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
程瑞珍是不断努力的,也是非常幸运的,在中央工艺学习时期,首次接触到了以姚庆章为代表的超写实主义画派,对全新画法的尝试,激发了程瑞珍内在的创造力和感悟力,用自身独特的眼光,把所见的物象收入画面,在不断地对比中进行描绘,运用细腻的手法,丰富对比强烈的色彩,把都市景象、田园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意味的形式
程瑞珍个人画风和绘画理念的形成,不仅是个人长期坚持训练和不断思考的结果,她身上深深地留存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学理念以及美术界一个重要时代的烙印,作为那个时代的亲临者和见证者,她所一直信奉的准则,时至今日都是值得当今美术从业者深入思考的。在我与她对谈的过程中,她说“我喜欢自然的美,在绘画过程中,我依然喜欢有‘意味’的形式美。我喜欢独处,喜欢静态中发现人与自然的美。每一天的时间都是宝贵的,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够静止,去画更多自己想画的内心世界。 回首过去,让我最欣慰的是,在绘画道路上,有幸遇到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的几位导师。在写生的路上遇到了几位诚挚可交的朋友。”
20世纪80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是美术界的一个重要节点,在首次面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时,多数人只看到了其创新与叛逆带来的新奇感,却缺乏对西方艺术本质的深入了解。“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这些概念多被认为是对立的。但是在中央工艺美院,以张仃、吴冠中、白雪石、叶浅予、阿老、钱绍武、权正环、陈和鼎、侯德昌、庄寿红、朱军山、李燕、朱军山、刘巨德、戴顺智等为代表,开启的是一条融合中西的宽容的创作道路,关于“装饰美”“形式美”“抽象美”的讨论和不同态度,呈现为当时美术界创作的精彩纷呈,立足本土,加入自身的思考,不断探寻适合中国人自己的绘画道路。
程瑞珍在谈及自己作品风格的成因时曾说“绘画中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是千遍万化的,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内心思想意识的外化,你内心喜欢什么最终就会画出来什么,绘画过程中不能只追求带有装饰意味的形式,而缺乏对绘画本体的认识,在一副好的作品中這两者是共生、不可或缺的,无论哪种风格流派的绘画创作,都要回归到对绘画本质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上。”构图上的协调、色彩上的对比、形式上的美感和对绘画本质问题的思考,诸多因素恰到好处地结合,才称得上优秀的艺术作品,没有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作,虽然能够通过某一方面的创新,在短期内吸引大众的眼球,但是终将被时代淡忘。
中央工艺美院教授汪钰林评价程瑞珍的画:“程瑞珍老师的画,装饰味里透出自然的气息。笔触和色彩充满力量感,表达出对生命的敬畏。再看瑞珍的作品,画面里有着一种果敢、横断的动势。宇宙间的音乐被音乐家发现了,画面有了音律合声变化万千的交响乐章……程瑞珍出于天性,幼年时就藏符着的内心渴望,从短短几年里的作品中看到,她面对晴阴不定、冷暖聚变的自然景物,都有内在感应,画面出现了顺势流动,恰到好处的色快对比。她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是画面的感动与震撼!” 直至今日,程瑞珍都清楚记得吴冠中先生的教导,绘画学习中不注重艺术技巧,更注重对物象本质性的认识,绘画不是一种技巧,而是思维活动。作为一个画家,除了要有熟练的绘画技巧外,还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相应绘画技巧而只会思考的人,只能是空头艺术家。她不断研读中国美术史及国外艺术大师的作品,受蒙德里安的启发,汲取几何抽象派形体构成的精华,以抽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加入自我思考及二次转化出来形成的独特风格。她说:“绘画的过程,要调动各种因素来画,基本功是基础,对大自然充满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用画家名气来作为对绘画的评判标准。这么多年我不断在反省自己,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我觉得还是要花时间和大自然交流,西方绘画的脉络要细细研究,不能盲目跟风,不能缺少人文精神。”正如吴冠中先生在鼓励年轻人绘画时所说的:“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绘画的修养
绘画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品位与格调,这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于画家内心对所画物象的理解和思考。每一个画家笔下所想绘制的图像,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别人无法主宰的,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关系到生活、内容和创新等,所有的思考都会在画作中充分体现,好的作品往往包括了画家的思想、气质、学识、修养和他们对绘画语言的探寻与追求,经过反复加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行为,而不是单纯、呆板的“画匠”。
画家的修养品位,与长期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积累息息相关,得益于画家的知识结构、读书的多少、思考的深度以及美学修养。每个绘画者都需要准确找到自己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心中的世界。雷诺兹曾经说过“照搬自然景色是绝对画不出传世之作的。”程瑞珍性格中的热情、质朴、赋予幻想和创造等活跃成分,使得她将所学运用于创作时作品显得自然而富有生命力。时而厚重时而明快的颜色铺洒在清新、空旷、错落有秩的自然物象之上,画面色彩斑斓又不失传统文化底蕴,每幅画面都向世人诠释两个世界,一个真实存在,一个梦幻而豁达。在面对客观形象时,她更注重主观形象的输出,即从思想上摆脱具体物象对自身“内在精神”的束缚,试图去达到她之所想的画境的目的。
近幾年,程瑞珍从北京到青岛、宏村、鼓浪屿、马六甲等多个地方写生,一路走来,从她的写生作品中可以看出,是她对艺术的敏感与直觉造就了她的绘画之路。她的作品大多是写生中的创作,大自然尽是她艺术创作的源泉。仔细观察她的每一副作品,均是反复推敲,大胆取舍。她说:“画画过程中我什么都不想,只想把自然物景为我所用,画我所想,画我所感。”
程瑞珍,生于银川,正是这座历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孕育了她直爽、憨厚、热情的性格。她从小喜欢静,喜欢画画,在报社工作期间从事美术编辑,画栏目、画插图、做广告设计到做部门管理工作都是那样认真踏实。短短几年间,不同的设计作品不计其数地投放市场,佳作频出。不过这一切似乎都不是她想要的,她不喜欢搭伙游玩,她想要的,是通过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中感受,于是,2015年她毅然决然返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恢复绘画。2016又到中央美术学院研修一年。短短的三年时间,她从北京到山东大洼、威海、宏村、野三坡、青岛、马六甲等多个地方写生,她喜欢大自然的美,喜欢与大自然的灵性美进行灵魂上的交流,在她的画面中书写自己幻想中的艺术世界,也许她自己也不明白,这是一种心灵本能的表达?还是为实现多年的一种愿望?正如她所言:“绘画就是要像梵高那样至善至美,挚爱自然,无需杂质。把自由律动的点、线、面充分地表现在绘画之中。把大自然的美概括装饰在美妙的想象中。”清华美院教授王铁牛老师说:“程瑞珍拥有高级高雅的艺术气质,画很洋气,不同一般人的眼睛观察世界的角度。激情与情感倾注于作品中形成了生动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
这是一种天性,也是一份执着与追求。
扎实的基础
清华美院戴顺智老师这样评价:“程瑞珍的作品,介于主观与客观之间,具象与意象之间,表现与写实之间,她力图把这对立的两极进行有机的整合,通过她这一系列的写生,实现了她的艺术追求的目标,而且做得很好……”其实程瑞珍真正画油画的时间仅仅三年,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画法精进很快,这与扎实的绘画基础和不懈的精研博取是分不开的。
回顾程瑞珍多年来的从艺经历,包豪斯的色彩理论基础、85新潮美术运动、超写实绘画的影响以及吴冠中、叶浅予、张仃、韩美林、常莎娜、刘巨德等老师的耐心教导,均给予她非常深刻的影响。
色彩教育是包豪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伊顿创立,并结合纳吉、保罗克利、康定斯基等人的理论体系发展而来, 伊顿善于研究不同材质、图形、颜色与色调之间的关系,探究作品的内在精神与表现内容,注重视觉感受能力的锻炼,不断地挖掘和诠释自然,是一位优秀的色彩大师,程瑞珍的色彩运用中一直延续着这种色彩理论的影响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
程瑞珍是不断努力的,也是非常幸运的,在中央工艺学习时期,首次接触到了以姚庆章为代表的超写实主义画派,对全新画法的尝试,激发了程瑞珍内在的创造力和感悟力,用自身独特的眼光,把所见的物象收入画面,在不断地对比中进行描绘,运用细腻的手法,丰富对比强烈的色彩,把都市景象、田园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意味的形式
程瑞珍个人画风和绘画理念的形成,不仅是个人长期坚持训练和不断思考的结果,她身上深深地留存着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学理念以及美术界一个重要时代的烙印,作为那个时代的亲临者和见证者,她所一直信奉的准则,时至今日都是值得当今美术从业者深入思考的。在我与她对谈的过程中,她说“我喜欢自然的美,在绘画过程中,我依然喜欢有‘意味’的形式美。我喜欢独处,喜欢静态中发现人与自然的美。每一天的时间都是宝贵的,我多么希望时间能够静止,去画更多自己想画的内心世界。 回首过去,让我最欣慰的是,在绘画道路上,有幸遇到中央工艺美院(现清华美院)的几位导师。在写生的路上遇到了几位诚挚可交的朋友。”
20世纪80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是美术界的一个重要节点,在首次面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时,多数人只看到了其创新与叛逆带来的新奇感,却缺乏对西方艺术本质的深入了解。“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形式与内容”这些概念多被认为是对立的。但是在中央工艺美院,以张仃、吴冠中、白雪石、叶浅予、阿老、钱绍武、权正环、陈和鼎、侯德昌、庄寿红、朱军山、李燕、朱军山、刘巨德、戴顺智等为代表,开启的是一条融合中西的宽容的创作道路,关于“装饰美”“形式美”“抽象美”的讨论和不同态度,呈现为当时美术界创作的精彩纷呈,立足本土,加入自身的思考,不断探寻适合中国人自己的绘画道路。
程瑞珍在谈及自己作品风格的成因时曾说“绘画中的形式和表现手法是千遍万化的,外在的表现形式是内心思想意识的外化,你内心喜欢什么最终就会画出来什么,绘画过程中不能只追求带有装饰意味的形式,而缺乏对绘画本体的认识,在一副好的作品中這两者是共生、不可或缺的,无论哪种风格流派的绘画创作,都要回归到对绘画本质问题的关注和认识上。”构图上的协调、色彩上的对比、形式上的美感和对绘画本质问题的思考,诸多因素恰到好处地结合,才称得上优秀的艺术作品,没有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作,虽然能够通过某一方面的创新,在短期内吸引大众的眼球,但是终将被时代淡忘。
中央工艺美院教授汪钰林评价程瑞珍的画:“程瑞珍老师的画,装饰味里透出自然的气息。笔触和色彩充满力量感,表达出对生命的敬畏。再看瑞珍的作品,画面里有着一种果敢、横断的动势。宇宙间的音乐被音乐家发现了,画面有了音律合声变化万千的交响乐章……程瑞珍出于天性,幼年时就藏符着的内心渴望,从短短几年里的作品中看到,她面对晴阴不定、冷暖聚变的自然景物,都有内在感应,画面出现了顺势流动,恰到好处的色快对比。她的作品带给我们的是画面的感动与震撼!” 直至今日,程瑞珍都清楚记得吴冠中先生的教导,绘画学习中不注重艺术技巧,更注重对物象本质性的认识,绘画不是一种技巧,而是思维活动。作为一个画家,除了要有熟练的绘画技巧外,还必须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没有相应绘画技巧而只会思考的人,只能是空头艺术家。她不断研读中国美术史及国外艺术大师的作品,受蒙德里安的启发,汲取几何抽象派形体构成的精华,以抽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加入自我思考及二次转化出来形成的独特风格。她说:“绘画的过程,要调动各种因素来画,基本功是基础,对大自然充满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不要用画家名气来作为对绘画的评判标准。这么多年我不断在反省自己,自己到底喜欢什么,我觉得还是要花时间和大自然交流,西方绘画的脉络要细细研究,不能盲目跟风,不能缺少人文精神。”正如吴冠中先生在鼓励年轻人绘画时所说的:“你一定要穿着大师的拖鞋走一走,然后把拖鞋扔了,在穿和脱的过程中,你就会找到自己。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绘画的修养
绘画作品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艺术作品的品位与格调,这其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于画家内心对所画物象的理解和思考。每一个画家笔下所想绘制的图像,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别人无法主宰的,需要思考的问题很多,关系到生活、内容和创新等,所有的思考都会在画作中充分体现,好的作品往往包括了画家的思想、气质、学识、修养和他们对绘画语言的探寻与追求,经过反复加工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艺术形式,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行为,而不是单纯、呆板的“画匠”。
画家的修养品位,与长期的生活体验和艺术积累息息相关,得益于画家的知识结构、读书的多少、思考的深度以及美学修养。每个绘画者都需要准确找到自己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描绘心中的世界。雷诺兹曾经说过“照搬自然景色是绝对画不出传世之作的。”程瑞珍性格中的热情、质朴、赋予幻想和创造等活跃成分,使得她将所学运用于创作时作品显得自然而富有生命力。时而厚重时而明快的颜色铺洒在清新、空旷、错落有秩的自然物象之上,画面色彩斑斓又不失传统文化底蕴,每幅画面都向世人诠释两个世界,一个真实存在,一个梦幻而豁达。在面对客观形象时,她更注重主观形象的输出,即从思想上摆脱具体物象对自身“内在精神”的束缚,试图去达到她之所想的画境的目的。
近幾年,程瑞珍从北京到青岛、宏村、鼓浪屿、马六甲等多个地方写生,一路走来,从她的写生作品中可以看出,是她对艺术的敏感与直觉造就了她的绘画之路。她的作品大多是写生中的创作,大自然尽是她艺术创作的源泉。仔细观察她的每一副作品,均是反复推敲,大胆取舍。她说:“画画过程中我什么都不想,只想把自然物景为我所用,画我所想,画我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