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球创始人方三文,199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在南方报业集团和网易公司工作。2010年创立雪球公司。
截至目前,雪球公司先后获得三轮融资。2011年,雪球获得红杉资本300万美元A轮融资。2013年5月,雪球获得来自晨兴资本、红杉中国的1000万美元B轮融资。2014年9月,雪球完成4000万美元C轮融资,由人人集团领投,晨兴资本跟投。
方三文本人热爱投资,喜爱钻研各类公司价值。在他眼中,雪球本身是一个离钱很近的“社交投资网络”,具有巨大价值。
在接受《陆家嘴》采访时,方三文回顾了雪球的创业经历:缺乏文学作品中追求的大起大落的冲突,仅仅是保持着一种追求模糊的正确的状态。
这种克制的姿态,同样深植在方三文个人投资原则和公司经营理念中:投资要尽量少做交易;公司要尽量少开新业务、尽量少铺设新品类,尽量不创新……直到最近,雪球着力开拓私募业务,打算谨慎地用互联网的方式改造投资。
《陆家嘴》:回顾创业历史,从传统媒体人,到资讯网站,后来又做了雪球社区,怎么做到成功转型的?
方三文:传统媒体写稿,或者叫PGC(专业产生内容),相当于时间换产能,实力再强的人时间也有限。
世界上很多人也都在生产内容,内容像一片海洋,你再去生产内容,就是给太平洋舀了一勺水,不能说没价值,但是对整个市场的增加是很有限的。
如果让互联网用户来生产内容,或者叫UGC(用户产生内容),基础数量是非常多的,那可能就会形成一个湖泊,相对来说价值就大了。我就是看准了这一点。
《陸家嘴》:很多人也能看到这个趋势,但从PGC转型UGC平台的公司,后来真正成功的没几个。有些团队甚至给用户发钱,用现金激励他们生产内容,但是也没做起来。具体来说,你觉得雪球当时做了什么正确的事?
方三文:首先是要坚持、坚信自己的判断。你不能同时既做PGC又做UGC平台。这两个事情同时做,会很难。
如果你下定了决心要做平台,至少就得具备基础设施。比如说开发网站技术要过关。做平台,就要方便用户使用,他们才愿意生产内容。他们生产的东西容易被别人看到,形成及时反馈,用户就会获得激励,他们才会持续生产内容。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用互联网的方式去思考用户体验。我觉得这方面很多人都做不到,或者是只做了一个形式,外表看起来像那么回事。但用户真的上手还是不好用。用户觉得不好用,那这个东西就夭折了。
另外一方面,我觉得也涉及到运营的问题,一个互联网社区,要依靠运营才能成功。在互联网公司中,运营团队的分量是很大的。一个社区有运营,才能具备自己的特质,就能够聚集一批人来。我们能够把社区运营出一个独特的气质,可能就是跟我们团队有关系。
别人搞不起来,那可能大部分人在这个事情上,要么看法是错的,要么方法是错的。
《陆家嘴》:长期泡在雪球APP中聊投资,对你的工作生活有什么帮助?
方三文:在雪球上,我的账号叫@不明真相的群众,简介中写着主业是陪聊,副业是“陪赌”。这两个就是我们雪球的核心业务。陪聊是什么?就是在线社区里的交互,社区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希望用户之间的交互越多越好。我自己也是用户,参与讨论就叫陪聊。
我们聊的内容就是做投资,买卖基金股票。我自己也是投资爱好者,也会买卖基金股票,我也发行自己的私募,所以戏称“陪赌”。
我作为一个创始人,本身就是雪球的一个深度使用用户,那就比较容易了解用户的需求。
《陆家嘴》:看到雪球目前推出了私募板块,雪球怎么想到从一个财经社交平台,转型发展私募的呢?
方三文:我们的业务逻辑大概是这样的:雪球上有很多用户,他们通过雪球发帖子公开自己的观点,或者发布自己的投资组合,展示投资能力。
如果是能力强的高手,投资组合会获得优秀的成绩。在社区中,就会有一些人因为高手的投资表现关注他。
这个投资高手,也想把自己的认识能力变现。现在最合法合规的办法,就是成立一个自己的私募基金,然后用私募基金去市场中验证“高手”到底有没有投资能力。
如果这位投资高手能验证投资能力,并通过互联网,建立起别人对他的信任,他的粉丝就可能变成他的投资人,这个模式就运作起来了。这就是雪球私募的运转模式。当然这里也会有合格投资人门槛等等保障。
雪球上目前运营着200多只私募基金,大部分基金的经理都是雪球用户。
《陆家嘴》:现在投资市场上,也有不少创新。比如说有量化策略,人工智能辅助等等。雪球私募会考虑引入这些工具吗?
方三文:完全没有你说的那些时髦的概念。
我认为用互联网来改造金融这个行业,是可行的,但具体怎么做我们必须非常谨慎。
传统的私募产生,规则相对刻板,入口很窄。一个典型的传统私募是这样设立的:你有很好的学历背景,比如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然后你有很好的工作经历,比如在华夏基金从业几年;等到你功成名就,积累起一定的信用了,你就可以出来做自己的私募。
学历和工作经历,证明基金经理是有投资能力的。
但我的看法是这样的,投资能力是一种极其稀缺的能力。虽然通过高学历、相关的工作经历,可以筛选出一部分有投资能力的人,但并不一定是充分必要条件。
有了互联网,我们可以让有条件、有意愿做投资的人,都来试试看,然后用互联网的方式,验证他到底有没有投资能力。我们雪球的核心,就是让每个用户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投资,真的跑出投资业绩来。
《陆家嘴》:雪球本身在这个商业模式中盈利靠什么呢? 方三文:现在私募基金监管实行备案制,门槛降低了。在成立阶段,我们会帮助合格用户,完成合规的私募基金设立工作,降低私募基金成立成本,通过互联网的链接作用,提高募资能力,加速发展。其中提供的咨询服务也能产生价值。
我愿意用传统金融机构之外的方法做私募,一开始大家也是存疑的,现在我们证明,这个方法也是行得通的。
有些个人投资者,通过这种模式,变成了一个机构。这是非常神奇的。
《陆家嘴》:听说你自己也发了一个私募?
方三文:我们雪球的思路就是让用户都来玩,我自己也是雪球用户,也愿意一起玩。别的用户发帖子,我也发帖子,别的用户买基金,我也买基金。别的用户发私募,我也发……
我自己发的这个私募,就是实现自己投资的想法。
仔细想想,我们在投资上能做的事情,本质上是非常少的。
我们判断不了别的投资者会做什么,所以我们没有办法捕捉住市场的波动——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
所以我们不要老想赚市场的钱;我们能确定的是赚好的公司的钱。
想要赚好公司的钱也不容易,如果大多数人和你一样,都知道这家公司是好公司,那它的市场价格已经很高了,你是赚不到钱的。我们需要投资于一些自己能建立认知优势的公司,只有你比大多数人有更深的认识,才有获得超额利润。
同时,你能力越小,就需要在越宽的范围内去找,才可能找到为数不多的能建立认知优势的公司。这个公司的挑选范围有时候我们需要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去找。
建立认知优势以后,主要就是跟踪这些公司,持有这些公司。其他的我们也做不了什么。
简单说,我的私募基金,就是要实践这种投资想法。
《陆家嘴》:做投资和运营一家互联网创业公司之间,有什么相同之处?
方三文:本质道理其实是一样的。我常说,要尽可能维持一种模糊的正确。
比如说在投资方面,我们有可能搞不清楚某家公司的质地,有可能搞不清楚商业模式的变迁,搞不清楚市场怎么波动。
在投资中,你不能高估自己的能力,必须尽可能少做交易。对于想要交易的标的,必须尽可能深入研究,即使是深入研究后,你也得提醒自己,有可能看法还是错的。
投资需要拿真金白银去做,投资的成败又是建立在你的判断之上,所以你对自己的判断准确性,就必须保持谨慎和敬畏的态度。
运营一家公司也一样,我们也可能搞不清楚用户的需求,或者了解到一些需求,但是实现需求的方法不对,招聘的员工可能也不对。这些都是有可能的。
我在管理公司上的方法和投资是一样,里面的基本道理就是保持模糊的正确。
在运营公司的过程中,我坚持做出的决策要尽可能少。同时,要把做决策的权力,尽可能给到接近第一线用户的员工手里,而不是老板在上边拍脑袋。这个和投资是一样的。
《陆家嘴》:如何保持这种克制的态度?
方三文:很簡单,因为它是一种正确的态度。
不光是投资,从我们认知世界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认知能力,无论是智力、体力都是非常的有限。无论如何去努力,我们认知到的世界都只是一个局部、一个片段。
人对于自己的认知能力,也是不断变化的。我也买过很多错误的公司,比如说富士康,这个股票我亏了很多钱。我曾经认为我对它有认知能力,结果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很好地认识到手机行业的变迁。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富士康的大客户后来都没落了。
我曾经在2009年春天的时候,用一块钱的价格买过很多花旗银行,后来四块就卖掉了。当时感觉自己挣了一点小钱。但是我现在回头看,我其实对花旗银行并没有很深入的认识。
《陆家嘴》:未来,你觉得用科学技术改造投资行业还有哪些空间?雪球会推出哪些新业务?
方三文:我们经营公司的理念就是经营的业务尽量少,品类尽量的少,尽量不创新。
回溯公司一路发展,看起来有不少创新,但都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我们是看到用户有这个需求,同时我们也有一个比现有的方案更好的解决方案,然后团队才会去做这个东西。我们喜欢这样的创新。
并不是市场上有什么新的东西出来,马上就去跟风搞创新。比如说现在时髦的区块链技术,我们还没有看到有什么应用它的地方。
我自己是一个雪球深度用户,习惯在使用中发现用户的需求,然后根据需求来创新。我们的效率提升,体验改善,积累起来后,外部看也是一种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