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背景下的自读教学例谈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nz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具有平等地位基础上的教学。对话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形态、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平等、合作、互助的精神。生动活泼的对话式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认读、思考、练笔中汲取知识,掌握学法、开拓视野、陶冶性情。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内蕴丰厚、寓意深远。在《故乡》的教学中,运用对话式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大有裨益。
  一、课前的自主式认读
  只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直接面对文本,充分阅读,才有可能实现对话教学。
  任何语言材料的学习都是从感知开始的,教学也一样,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阅读,自由阅读。读准字音,感知字形,理解部分词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关系,学生阅读文本时会与文本有碰撞,会与作者的思想有碰撞,因而会有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有自主读书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是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重要要求。
  认读是阅读的基础,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仍很重要。《故乡》这篇课文,生字颇多,比如,“晦、髀、愕、黛、恣睢”等,形似字、多音字也不少。对于初中二年级学生而言,这些字词应该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不容易理解,比如,“既然、谋食、五行缺土”等等。通过注释或工具书也可以自行解决。教师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预习字、词、句、段、篇、章,是阅读的基础。
  二、课上的对话式阅读
  1.速读
  《故乡》文字较长,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都难以实现。初中生已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让学生速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使阅读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速读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修辞句如“可悲的厚障壁”、“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精彩段落如描写闰土外貌的段落等;理清文章的时间线索,划出表示时间经过的句子,从而初步感知教材。
  2.精读
  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精读要求全面理解,咬文嚼字,细心琢磨,边读边思。对精彩段落和关键句,要让学生精读,《故乡》中揭示农民悲剧命运的关键句:“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的他像一个木偶人”,以及文未的议论语句,学生精读,对掌握文章中心思想很有帮助。另外,文中闰土和杨二嫂人物描写的精彩段落,要紧扣“变”字,通过反复朗读,反复体会,纵横浏览,仔细揣摩,找到“变”的原因,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要获得深层次的感悟还是要有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师生的平等对话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平等对话,充分尊重学生,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笔者在教学《故乡》时,引导学生思考《社戏》和《故乡》中的江南景色有何不同,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学生畅所欲言,深刻的主题轻松地解决了。
  3.赏读
  鉴赏是较高的阅读能力。朱自清说:“欣赏是感性的操练,可增加感性的广度深度,也可增加高度。”有了鉴赏,阅读才是完整的。鉴赏活动,应该坚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则,这样,学生才不迷信,不盲从,会提新问题,新观点,增长创新精神。《故乡》一文值得鉴赏之处很多,情节推演的技巧、人物勾勒的手法、景物的烘托渲染,学生可以就此去谈感想,也可以评价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亦能体味百草园的无忧无虑与背井离乡的沧桑苦涩,还可以对比长妈妈的淳厚善良与杨二嫂的尖厉刻薄。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学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授之以渔,则能终身受益。
  本阶段的教读只是“举一”,自读则是“反三”;“自读”是把“教读”课中学来的阅读方法,运用于相对独立的阅读实践中。诸如速读感知要点、研读评析亮点、圈点批注等方法,一般都得法于“教读”,得力于“自读”,经过反复尝试、练习而熟练,在“自读”实践中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建构。阅读学习,是一项思维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活动。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时间与空间,有序地指导学生进行“自读”实践。
  三、课后的拓展式略读
  苏霍姆斯基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谈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鲁迅先生有关绍兴故乡的小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经过讨论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课后应有一个补充知识的略读,可以进一步阅读《风波》、《明天》、《阿Q正传》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辛亥革命前后广大农村的深重灾难。
  读和写不能截然分开,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写作习惯的方法有很多,学习《故乡》后,应当适时进行想象练笔,可以试评人物,可以收集有关闰土的资料,可以对比今昔之故乡等。这一阶段的对话形式最为丰富,可以自主,可以合作。
  课外自读突出迁移性。考试中“阅读”题得分总是较低,原因之一是很多教师忽视阅读的迁移性训练。试题中,课外短文的阅读完全靠考生的自读能力,即使课内语段的阅读和解答,也往往是考查学生阅读的迁移能力。从近年中考发展趋势看,阅读题越来越注重迁移能力的考查。所以,教师要加强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即迁移性阅读。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独立的阅读学习,课内学法,课外用法,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方法到能力的升华。这是促进学生掌握自读方法,形成并提高自读能力的重要策略。
  熟能生巧,阅读也一样,读多了,接触多了,便能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从无到有的”,“能力要在习惯中才能养成。”从教师阅读方法指导,到学生形成自读能力,绝不会立竿见影,立见功效。这个过程中,要结合“习惯历练”,进行反复持久的训练,在逐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言善辩,自主读写,语文能力自然会逐渐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215600)
其他文献
现代诗歌的意境美  《天上的街市》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中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中引用了我国古代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有关传说来描写天上的美好生活,用自然来表达作者的追求和理想,其显著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想象与联想。郭沫若的现代诗,将想象与联想完美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深远、意味开阔,从而让读者有着无尽的遐想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一、联想与想象的运用  《天上的街市》开头便展开联想,从远远的
期刊
当代小说家李森祥的短篇小说《台阶》,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同时入选人教版语文第八册教材。我在备课时发现,苏教版选文删去了原有的两段文字,仔细品读,这些文字意味深长,断不可删。  第一段文字是小说开篇第四节后:  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 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
期刊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运用。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写得好是读得好的体现。因为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识记、书写、积累,会逐渐提高写作能力。正如扬雄所说:“读千赋而后能赋。”  一、以书为本,积累材料,从读学写  作文能力主要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阅读能使人了解文章结构框架,积累词汇,增强遣词造句的能力,学习写作技巧,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在学习名篇名著时,要注意文中的写作方法,争取一堂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应用,既充满了浓郁的现代气息,又带来了活力四射的课堂气氛,真正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日俱增,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程序,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那么,究竟如何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景,有效感染学生  学生理解文本中所描绘的情景离不开合理的想
期刊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也是如此,写文章要靠平时的积累。中学生常把写作看得特别困难。冰心对学生写作困难做过精辟分析:“是不是有时提起笔来却觉得无话可说,有时眼前闪烁着景物的色彩、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呢?”其实,“无话可说”是指没有写作材料,“形容不出来”是指没有写作方法。因此,要想写好作文,离不开材料积累和方法积累。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这些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提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从课标中体会到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走进课堂
期刊
对于特别浅显的课文,教师应该如何通过课堂对话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呢?余映潮《赫耳墨斯和雕像者》的教学实录告诉我们:课堂对话指导,有法可寻。教师应立足课堂,钻研教材,分析并提取出课文包含的能力训练点。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对话主要是以文本为中介而进行的平等的精神交流。作为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导师,教师应在学生远离文本时,适时将其拉回来。在学生围绕文本作答后,及时、有针对性地
期刊
教师可以将语言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一、培养语感,促进语言技能  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是言语经验,是个体在生活中进行言语活动的产物。培养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  诵读,早在汉代已经是一种普遍的、成熟的、系统的自学方法。古人有讽、诵、读三种形式,“讽
期刊
如果把语文课堂的开头比作“开幕式”,课堂的结尾则是“闭幕式”,精彩的结尾能让人感到“课虽终,意犹在”。语文课堂,教师应让学生带着“探求的欲望、激荡的情感、收获的满足”完美谢幕。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出以下四种行之有效的结尾策略。  一、创设情境,放飞想象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同时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注重听、说、读、写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
期刊
一、要重视汉字的书写  虽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也重视汉字的书写,并对每个学段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但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修改稿”)在第一学段就明确提出了“写字姿势正确”的要求,把对汉字的正确书写提高到从未有过的高度。  要讲究写字的姿势。“桑条自小煣,到老煣不直。”在正式接触书写工具开启学生生活的启蒙教学阶段,小学生的“一拳、一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