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话式阅读教学是建立在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具有平等地位基础上的教学。对话式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形态、教学方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平等、合作、互助的精神。生动活泼的对话式阅读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认读、思考、练笔中汲取知识,掌握学法、开拓视野、陶冶性情。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内蕴丰厚、寓意深远。在《故乡》的教学中,运用对话式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大有裨益。
一、课前的自主式认读
只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直接面对文本,充分阅读,才有可能实现对话教学。
任何语言材料的学习都是从感知开始的,教学也一样,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阅读,自由阅读。读准字音,感知字形,理解部分词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关系,学生阅读文本时会与文本有碰撞,会与作者的思想有碰撞,因而会有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有自主读书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是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重要要求。
认读是阅读的基础,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仍很重要。《故乡》这篇课文,生字颇多,比如,“晦、髀、愕、黛、恣睢”等,形似字、多音字也不少。对于初中二年级学生而言,这些字词应该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不容易理解,比如,“既然、谋食、五行缺土”等等。通过注释或工具书也可以自行解决。教师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预习字、词、句、段、篇、章,是阅读的基础。
二、课上的对话式阅读
1.速读
《故乡》文字较长,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都难以实现。初中生已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让学生速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使阅读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速读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修辞句如“可悲的厚障壁”、“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精彩段落如描写闰土外貌的段落等;理清文章的时间线索,划出表示时间经过的句子,从而初步感知教材。
2.精读
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精读要求全面理解,咬文嚼字,细心琢磨,边读边思。对精彩段落和关键句,要让学生精读,《故乡》中揭示农民悲剧命运的关键句:“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的他像一个木偶人”,以及文未的议论语句,学生精读,对掌握文章中心思想很有帮助。另外,文中闰土和杨二嫂人物描写的精彩段落,要紧扣“变”字,通过反复朗读,反复体会,纵横浏览,仔细揣摩,找到“变”的原因,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要获得深层次的感悟还是要有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师生的平等对话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平等对话,充分尊重学生,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笔者在教学《故乡》时,引导学生思考《社戏》和《故乡》中的江南景色有何不同,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学生畅所欲言,深刻的主题轻松地解决了。
3.赏读
鉴赏是较高的阅读能力。朱自清说:“欣赏是感性的操练,可增加感性的广度深度,也可增加高度。”有了鉴赏,阅读才是完整的。鉴赏活动,应该坚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则,这样,学生才不迷信,不盲从,会提新问题,新观点,增长创新精神。《故乡》一文值得鉴赏之处很多,情节推演的技巧、人物勾勒的手法、景物的烘托渲染,学生可以就此去谈感想,也可以评价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亦能体味百草园的无忧无虑与背井离乡的沧桑苦涩,还可以对比长妈妈的淳厚善良与杨二嫂的尖厉刻薄。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学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授之以渔,则能终身受益。
本阶段的教读只是“举一”,自读则是“反三”;“自读”是把“教读”课中学来的阅读方法,运用于相对独立的阅读实践中。诸如速读感知要点、研读评析亮点、圈点批注等方法,一般都得法于“教读”,得力于“自读”,经过反复尝试、练习而熟练,在“自读”实践中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建构。阅读学习,是一项思维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活动。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时间与空间,有序地指导学生进行“自读”实践。
三、课后的拓展式略读
苏霍姆斯基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谈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鲁迅先生有关绍兴故乡的小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经过讨论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课后应有一个补充知识的略读,可以进一步阅读《风波》、《明天》、《阿Q正传》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辛亥革命前后广大农村的深重灾难。
读和写不能截然分开,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写作习惯的方法有很多,学习《故乡》后,应当适时进行想象练笔,可以试评人物,可以收集有关闰土的资料,可以对比今昔之故乡等。这一阶段的对话形式最为丰富,可以自主,可以合作。
课外自读突出迁移性。考试中“阅读”题得分总是较低,原因之一是很多教师忽视阅读的迁移性训练。试题中,课外短文的阅读完全靠考生的自读能力,即使课内语段的阅读和解答,也往往是考查学生阅读的迁移能力。从近年中考发展趋势看,阅读题越来越注重迁移能力的考查。所以,教师要加强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即迁移性阅读。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独立的阅读学习,课内学法,课外用法,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方法到能力的升华。这是促进学生掌握自读方法,形成并提高自读能力的重要策略。
熟能生巧,阅读也一样,读多了,接触多了,便能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从无到有的”,“能力要在习惯中才能养成。”从教师阅读方法指导,到学生形成自读能力,绝不会立竿见影,立见功效。这个过程中,要结合“习惯历练”,进行反复持久的训练,在逐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言善辩,自主读写,语文能力自然会逐渐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215600)
《故乡》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内蕴丰厚、寓意深远。在《故乡》的教学中,运用对话式阅读教学,对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水平,大有裨益。
一、课前的自主式认读
只有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直接面对文本,充分阅读,才有可能实现对话教学。
任何语言材料的学习都是从感知开始的,教学也一样,第一步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充分阅读,自由阅读。读准字音,感知字形,理解部分词义,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为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关系,学生阅读文本时会与文本有碰撞,会与作者的思想有碰撞,因而会有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有自主读书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是对话式阅读教学的重要要求。
认读是阅读的基础,字词教学在初中阶段仍很重要。《故乡》这篇课文,生字颇多,比如,“晦、髀、愕、黛、恣睢”等,形似字、多音字也不少。对于初中二年级学生而言,这些字词应该借助工具书自行解决。课文中还有一些词语不容易理解,比如,“既然、谋食、五行缺土”等等。通过注释或工具书也可以自行解决。教师检查字词预习情况,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节省课堂教学时间。预习字、词、句、段、篇、章,是阅读的基础。
二、课上的对话式阅读
1.速读
《故乡》文字较长,教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都难以实现。初中生已有一定的朗读能力,可以让学生速读。苏霍姆林斯基说:“必须使阅读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地读的能力。”速读时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找出修辞句如“可悲的厚障壁”、“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精彩段落如描写闰土外貌的段落等;理清文章的时间线索,划出表示时间经过的句子,从而初步感知教材。
2.精读
叶圣陶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精读要求全面理解,咬文嚼字,细心琢磨,边读边思。对精彩段落和关键句,要让学生精读,《故乡》中揭示农民悲剧命运的关键句:“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的他像一个木偶人”,以及文未的议论语句,学生精读,对掌握文章中心思想很有帮助。另外,文中闰土和杨二嫂人物描写的精彩段落,要紧扣“变”字,通过反复朗读,反复体会,纵横浏览,仔细揣摩,找到“变”的原因,做到心到、眼到、口到,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
学生要获得深层次的感悟还是要有教师的引导和点拨,师生的平等对话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平等对话,充分尊重学生,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笔者在教学《故乡》时,引导学生思考《社戏》和《故乡》中的江南景色有何不同,故乡发生了哪些变化,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变化。学生畅所欲言,深刻的主题轻松地解决了。
3.赏读
鉴赏是较高的阅读能力。朱自清说:“欣赏是感性的操练,可增加感性的广度深度,也可增加高度。”有了鉴赏,阅读才是完整的。鉴赏活动,应该坚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则,这样,学生才不迷信,不盲从,会提新问题,新观点,增长创新精神。《故乡》一文值得鉴赏之处很多,情节推演的技巧、人物勾勒的手法、景物的烘托渲染,学生可以就此去谈感想,也可以评价闰土、杨二嫂、水生、宏儿,亦能体味百草园的无忧无虑与背井离乡的沧桑苦涩,还可以对比长妈妈的淳厚善良与杨二嫂的尖厉刻薄。在这样的讨论过程中,学生能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授之以渔,则能终身受益。
本阶段的教读只是“举一”,自读则是“反三”;“自读”是把“教读”课中学来的阅读方法,运用于相对独立的阅读实践中。诸如速读感知要点、研读评析亮点、圈点批注等方法,一般都得法于“教读”,得力于“自读”,经过反复尝试、练习而熟练,在“自读”实践中进行知识与能力的建构。阅读学习,是一项思维和实践紧密结合的活动。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读”时间与空间,有序地指导学生进行“自读”实践。
三、课后的拓展式略读
苏霍姆斯基说:“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的框框,那就无从谈起他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鲁迅先生有关绍兴故乡的小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经过讨论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课后应有一个补充知识的略读,可以进一步阅读《风波》、《明天》、《阿Q正传》等,让学生充分了解辛亥革命前后广大农村的深重灾难。
读和写不能截然分开,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写作习惯的方法有很多,学习《故乡》后,应当适时进行想象练笔,可以试评人物,可以收集有关闰土的资料,可以对比今昔之故乡等。这一阶段的对话形式最为丰富,可以自主,可以合作。
课外自读突出迁移性。考试中“阅读”题得分总是较低,原因之一是很多教师忽视阅读的迁移性训练。试题中,课外短文的阅读完全靠考生的自读能力,即使课内语段的阅读和解答,也往往是考查学生阅读的迁移能力。从近年中考发展趋势看,阅读题越来越注重迁移能力的考查。所以,教师要加强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即迁移性阅读。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进行独立的阅读学习,课内学法,课外用法,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方法到能力的升华。这是促进学生掌握自读方法,形成并提高自读能力的重要策略。
熟能生巧,阅读也一样,读多了,接触多了,便能熟练掌握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叶圣陶先生说:“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从无到有的”,“能力要在习惯中才能养成。”从教师阅读方法指导,到学生形成自读能力,绝不会立竿见影,立见功效。这个过程中,要结合“习惯历练”,进行反复持久的训练,在逐渐养成习惯的过程中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言善辩,自主读写,语文能力自然会逐渐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湖实验学校(21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