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千赋而后能赋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2k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运用。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写得好是读得好的体现。因为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识记、书写、积累,会逐渐提高写作能力。正如扬雄所说:“读千赋而后能赋。”
  一、以书为本,积累材料,从读学写
  作文能力主要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阅读能使人了解文章结构框架,积累词汇,增强遣词造句的能力,学习写作技巧,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在学习名篇名著时,要注意文中的写作方法,争取一堂一得,一课一练。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强调以书为本,积累材料。尽管学生在生活中可以观察到很丰富的内容,但毕竟有局限性,因此还需要依靠书本知识提供间接的生活素材。要扩大阅读面,充分利用好图书室,上好语文阅读课,订阅相关的报刊杂志,养成经常阅读书报的良好习惯。多读多看,对学生而言,不仅有写作上的借鉴意义,更重要的是,有知识的丰富和生活的积累作用。
  书本不单指教科书,还包括有益的课外书。学生应利用寒暑假读一些中外名著。只要是内容建康向上的,就可以阅读。这样可以丰富知识面,可以弥补阅历的不足。学生之所以怕作文,主要原因还是没有材料。由于平时不积累材料,致使到写作文的时候,脑中一片空白,心中没有写作的欲望。为了完成任务,或临时抱佛脚,挤牙膏般凑一篇;或东挪西借地乱写一通。要避免这些现象,学生可以从课内外名篇中积累材料,将文中的名言警句或自己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
  二、分析总结,摹拟仿写,以读带写
  中学没有独立的写作阅读材料,是在阅读中揭示写作规律和训练来实现写作目的的。因此,在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调动写作兴趣,带着自己应该怎样写和作者又是怎样写的疑问分析文章,彻底改变为分析而分析的现状。具体来说,就是把背景、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介绍写作特点等学习过程分解到写作思维过程中。在写作思维分析的过程中吸收,使静态的分析变成动态的分析。
  摹拟就是模仿已学过的名篇佳作典范文章,作为写作的范文来进行训练,从而把握各类文体的特点,框架结构和写作的技能技巧。做到以读带写,以读促写。有的文章有利于直接引导写作,如学完《背影》就写《父亲的 》、《母亲的 》等,抓住一些典型的日常生活细节来倾吐对父母的眷眷深情;有的文章不便于直接模仿,但也要从写作角度去理解和吸收思想内容及写作方法,至少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写”,如学完《白杨礼赞》就可自选题材,自拟题目,练习欲扬先抑、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抒情散文的特点;有的还可以用于局部训练,如学完《在烈日和暴雨下》就学习把文中以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给人以天气炎热强烈感受的写法迁移过来,以《冷》为题,学写一段描写天气严寒的话。长期坚持下去,由模仿范文中的一词一句开始,渐渐由不自觉地受熏陶到自觉模仿,由单纯模仿到有所发挥、有所变化,直至有所创造。
  当然,在模仿的基础上,更要善于变通和创新,不断地超越别人、超越自己,进步才会更快。不然,学了杨朔的《荔枝蜜》,就会千篇一律地以“梦”言志,机械模仿,落入窠臼。
  三、以读助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
  就阅读能力而言,阅读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借书迁移能力和求新创造能力。这就要求学生时刻注意将课文所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处处留心正在学的课文与前后已学过或将要学的课文进行比较阅读。从读与写上,时时处处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以写促读,用读和写的有关知识角度变化和结合来培养阅读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
  对于那些优秀的白话文,学生可着重体会文章的立意,领悟作者的运思,把握文章的结构,揣摩作品在语言表达方面的妙处。通过具体解剖“麻雀”,就可以使自己切实学到写作技巧,真正做到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此外,学生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文进行续写、改写、扩写、缩写等多种训练,以提高写作技能,如学习了《皇帝的新装》,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续写出许多精彩的故事。这样,通过作文加深了对课文印象和理解,课文的学习又为写作提供了借鉴,相辅相成,一举两得。
  阅读是为了吸收和借鉴,写作是为了锻炼和创造。同时在表现自我的写作中又不断加深着对于从阅读中获取的语言信息的理解,促进学生运用语言的思想和能力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写作是阅读的延伸和提高。因此,学生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必将给阅读注入生机和活力,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海安镇孙庄初级中学(226652)
其他文献
“文以意为先”,“意”是文章的主题,是文章的核心与灵魂。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可是,在作文教学中,往往会出现“一百篇文章,一个作者”的奇怪现象,也就是说,同一话题,大家的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立意,大都一样。在作文的立意上,学生主要存在“旧”、“浅”、“散”三大误区。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谈谈作文立意的应对策略。  一、突破“旧题”,引入“活水”  相信不少老师都布置过《一件
期刊
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生活,一直是考场作文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作文大多如一潭死水,没有灵性。无论是考场作文还是平时作文,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生活的思考已成为常态。这就需要为学生觅得一汪清泉、一股活水。如何才能为作文寻到源头活水呢?  一、阅读探究素材,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阅读探究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语文知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分析、概括、归纳
期刊
新课标提出,作文教学“要尽可能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要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分层教学的着眼点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不应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  一、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兴趣  多年以来,作文教学无非是作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三部曲。教师封闭在校园内教作文,学生禁锢在教室里写作文,周而复始,其结果是学生对作文的厌恶感越来越
期刊
一篇作文要想出彩,应该学会巧借物象。在写作教学中,不妨和学生一起灞桥折柳,伤春送别,拨琴扫弦间,定能弹出别样的雅意。  一、一物倾情,脉穿全文  生活中有感动,才有写作的冲动。反之,写作时要抓住凝结情感的“物”,细细描摹,反复渲染,贯穿脉络,在行文中体现情感,表达心境。  父母之爱是经久不衰的写作主题,在接触这类文章时,一些学生会模式化地出现“雷人”情节,如天下大雨,沾湿了母爱一片;医院急诊室被挤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组织者是教师,他们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又需要同时面对文章作者,只有了解了作者生平和写作文本的背景,才能对文本主题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否则就可能出现天马行空般的偏差;如果文本中存在人物,师生必须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位置看问题。这种教与学的方式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求参与的师生能够随时站在需要的角度和位置,以新的身份看待新的问题,这跟演员入戏是一个道
期刊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代表作品之一。写作此文时,陶渊明已归隐田园多年,经历了“猛志固常在”的青壮年时代,丰富的生活阅历使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虽然陶渊明也曾作诗“心远地自偏”以自嘲,但是中国古代优秀读书人固有的“大济于苍生”之志,使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面对刘裕废晋,陶渊明心怀不满,在这种背景下,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记》一文。此文语言质朴简洁、情节引人入胜、结构精致巧妙。蕴含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期刊
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都和语文基础知识紧密相联,而语文基础知识又是语文阅读的前提条件,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积累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初中阶段,重视阅读教学能让学生的语文基础更加扎实,写作水平不断提升。当前,语文试卷通常由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三个部分构成。在阅读中,既有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又有语文写作练习,因此,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地位重要,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期刊
作文是受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活动,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能推动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首先,情感能诱发写作活动。对学生来说,主观上没有作文的积极情感,则会使作文成为折磨人的苦差事,使学生产生逃避应付的态度。这样,是不能写出好文章的。下面一个实例,足以说明情感对写作的诱发作用。两位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我的同桌》。一位教师从确定中心、选择材料、使用语言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指导,但到落笔时,学生仍然
期刊
现代诗歌的意境美  《天上的街市》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中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中引用了我国古代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有关传说来描写天上的美好生活,用自然来表达作者的追求和理想,其显著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想象与联想。郭沫若的现代诗,将想象与联想完美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深远、意味开阔,从而让读者有着无尽的遐想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一、联想与想象的运用  《天上的街市》开头便展开联想,从远远的
期刊
当代小说家李森祥的短篇小说《台阶》,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同时入选人教版语文第八册教材。我在备课时发现,苏教版选文删去了原有的两段文字,仔细品读,这些文字意味深长,断不可删。  第一段文字是小说开篇第四节后:  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 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