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提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从课标中体会到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心灵,能够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凭借作品本身的美感愉悦学生,能够让他们对文学作品产生审美能力,从而陶冶情操。
一、寻找美的元素
苏教版初中教材选文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如《春》、《济南的冬天》等。有的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紧扣时代特征,体现当代风貌,如《鼎湖山听泉》、《往事依依》等。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善于从教材中寻找美的元素,融入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去。在《三峡》中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在《阿里山纪行》中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在古代诗歌中吟诵涵泳,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以及灵气、悟性。在一篇篇美文中,撷取美的花瓣,可以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感触,可以是浅显但又充满哲理的意境。运用这些美的元素来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课文,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的感性的把握。审美既是主体发现、发掘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自身反映的过程。把审美作为教学目标,不要求作深刻抽象的理性分析、高屋建瓴的美学探究,而是限于对课文的感性的感知理解,以及初步的审美评价。其次,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关注课文内容中的美点之后,再来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情状、品性,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这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将使这一类学生获得更高的情味、意趣。
二、整合美的零件
苏教版初中教材基本上按照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思路来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并在对自然社会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感受认知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认识和开发。教学中,教者不可能把所有的体系展现出来,而是在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语文课中,整合美的零件,分层次地把美情美意渐次展开。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潜力,使之在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务必要把学生的中心兴趣引领到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赏析上来。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是文学美的最主要的部分,品味语言是引领读者的感知力、领悟力通往艺术世界的桥梁。过去的语言教学也许过多地重视语言的实用性,较少地注意语言的审美特性,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多种形式,如倾听、诵读、电视散文欣赏、演讲等,把对语言的咀嚼作为探入课文的入口,在推敲字词、吟味语句语段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联想和想象也是审美教学的重要零件。现在的文学作品教学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单纯地、片面地发展学生的知性思维、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忽视、淡化以联想想象为主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带领他们立即进入主题探讨、思想分析的阶段,跳过了必要的中介阶段,这完全违背了文学欣赏教学的规律。对学生来说,联想、想象的能力越强,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三、展示美的风采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谈“讲”色变,认为老师“讲”就陷入“烦琐分析”的樊篱。其实不然,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教师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对文本的遣词造句精深微妙处需要老师的引导与点拨。
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创设开放而富有情趣的情境,调动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使他们很积极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这时文字不再仅仅是静止不动的语言符号,它已被学生内化,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而后的师生对话自然是一种情动而辞发,这样的表达正是学生美的风采的展示。其次是诵读。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篇篇课文都指导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老师要着力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下功夫,以情促读。在这样的“阅读情境”中,学生情趣盎然,当学生的情感之弦被拨动之后,对文本的感受也就丰盈起来。
四、创造美的载体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的重要手段。”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大。要培养“真、善、美合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审美教育。初中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联系,在语文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进先哲和名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教学时,把语文阅读教学和生命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和作者达到生命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走进课文中,通过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和思考来关照自己的生命,唤醒自身的生命意识,达到生命与美相融合。在语文审美体验中,学生的心理机制被全面地、充分地调动起来,获得了生命对美的渴求,拥有了原先所未曾拥有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和情感储蓄成美的载体,进一步为今后的发现美、判断美、鉴赏美积蓄着能量。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泛地利用教材资源和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是一项新的任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能够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以趣激情、以美悦情的手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但在实际操作中设计还不够科学合理,教学的着眼点不能脱离中高考的指挥棒,对单元教学的定位把握还不够准确。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语文课改中逐步地通过实践和研究加以解决,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226400)
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心灵,能够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凭借作品本身的美感愉悦学生,能够让他们对文学作品产生审美能力,从而陶冶情操。
一、寻找美的元素
苏教版初中教材选文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如《春》、《济南的冬天》等。有的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紧扣时代特征,体现当代风貌,如《鼎湖山听泉》、《往事依依》等。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善于从教材中寻找美的元素,融入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去。在《三峡》中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在《阿里山纪行》中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在古代诗歌中吟诵涵泳,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以及灵气、悟性。在一篇篇美文中,撷取美的花瓣,可以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感触,可以是浅显但又充满哲理的意境。运用这些美的元素来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课文,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的感性的把握。审美既是主体发现、发掘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自身反映的过程。把审美作为教学目标,不要求作深刻抽象的理性分析、高屋建瓴的美学探究,而是限于对课文的感性的感知理解,以及初步的审美评价。其次,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关注课文内容中的美点之后,再来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情状、品性,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这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将使这一类学生获得更高的情味、意趣。
二、整合美的零件
苏教版初中教材基本上按照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思路来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并在对自然社会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感受认知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认识和开发。教学中,教者不可能把所有的体系展现出来,而是在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语文课中,整合美的零件,分层次地把美情美意渐次展开。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潜力,使之在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务必要把学生的中心兴趣引领到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赏析上来。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是文学美的最主要的部分,品味语言是引领读者的感知力、领悟力通往艺术世界的桥梁。过去的语言教学也许过多地重视语言的实用性,较少地注意语言的审美特性,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多种形式,如倾听、诵读、电视散文欣赏、演讲等,把对语言的咀嚼作为探入课文的入口,在推敲字词、吟味语句语段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联想和想象也是审美教学的重要零件。现在的文学作品教学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单纯地、片面地发展学生的知性思维、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忽视、淡化以联想想象为主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带领他们立即进入主题探讨、思想分析的阶段,跳过了必要的中介阶段,这完全违背了文学欣赏教学的规律。对学生来说,联想、想象的能力越强,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三、展示美的风采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谈“讲”色变,认为老师“讲”就陷入“烦琐分析”的樊篱。其实不然,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教师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对文本的遣词造句精深微妙处需要老师的引导与点拨。
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创设开放而富有情趣的情境,调动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使他们很积极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这时文字不再仅仅是静止不动的语言符号,它已被学生内化,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而后的师生对话自然是一种情动而辞发,这样的表达正是学生美的风采的展示。其次是诵读。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篇篇课文都指导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老师要着力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下功夫,以情促读。在这样的“阅读情境”中,学生情趣盎然,当学生的情感之弦被拨动之后,对文本的感受也就丰盈起来。
四、创造美的载体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的重要手段。”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大。要培养“真、善、美合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审美教育。初中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联系,在语文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进先哲和名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教学时,把语文阅读教学和生命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和作者达到生命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走进课文中,通过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和思考来关照自己的生命,唤醒自身的生命意识,达到生命与美相融合。在语文审美体验中,学生的心理机制被全面地、充分地调动起来,获得了生命对美的渴求,拥有了原先所未曾拥有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和情感储蓄成美的载体,进一步为今后的发现美、判断美、鉴赏美积蓄着能量。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泛地利用教材资源和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是一项新的任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能够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以趣激情、以美悦情的手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但在实际操作中设计还不够科学合理,教学的着眼点不能脱离中高考的指挥棒,对单元教学的定位把握还不够准确。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语文课改中逐步地通过实践和研究加以解决,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22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