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趣激情 以美悦情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941041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关注,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提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操”,“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我们可以从课标中体会到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作用。
  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心灵,能够使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凭借作品本身的美感愉悦学生,能够让他们对文学作品产生审美能力,从而陶冶情操。
  一、寻找美的元素
  苏教版初中教材选文基本上都是名家名作,内容健康高尚,风格清新优美,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如《春》、《济南的冬天》等。有的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但紧扣时代特征,体现当代风貌,如《鼎湖山听泉》、《往事依依》等。
  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善于从教材中寻找美的元素,融入到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去。在《三峡》中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在《阿里山纪行》中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在古代诗歌中吟诵涵泳,熏陶感染,培养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意识以及灵气、悟性。在一篇篇美文中,撷取美的花瓣,可以是一个字或一个词,可以是一种生活的感触,可以是浅显但又充满哲理的意境。运用这些美的元素来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观照课文,以感性观照的方式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接的感性的把握。审美既是主体发现、发掘审美对象的美的素质的过程,也是主体内心品赏、评价美的对象或对象的美,体验美在自身反映的过程。把审美作为教学目标,不要求作深刻抽象的理性分析、高屋建瓴的美学探究,而是限于对课文的感性的感知理解,以及初步的审美评价。其次,对于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在关注课文内容中的美点之后,再来品赏课文中的物象与意境的情状、品性,体验和品评课文美情美意作用于读者心灵的方式,这从因材施教的角度将使这一类学生获得更高的情味、意趣。
  二、整合美的零件
  苏教版初中教材基本上按照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思路来构建,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并在对自然社会的审美化的、艺术化的感受认知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对自身的能力、悟性的认识和开发。教学中,教者不可能把所有的体系展现出来,而是在每一学期、每一单元、每一篇课文、每一堂语文课中,整合美的零件,分层次地把美情美意渐次展开。不少学生对事物外在形式的兴趣大大超过了对事物内容本身的兴趣,在广泛的兴趣中缺乏中心的兴趣。而且,他们的兴趣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情景性很强。化解这一矛盾,要求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发现学生的潜力,使之在众多的兴趣中逐步形成一个稳定的中心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务必要把学生的中心兴趣引领到对文学作品的语言赏析上来。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是文学美的最主要的部分,品味语言是引领读者的感知力、领悟力通往艺术世界的桥梁。过去的语言教学也许过多地重视语言的实用性,较少地注意语言的审美特性,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借助多种形式,如倾听、诵读、电视散文欣赏、演讲等,把对语言的咀嚼作为探入课文的入口,在推敲字词、吟味语句语段中得到艺术的享受。
  联想和想象也是审美教学的重要零件。现在的文学作品教学常见的一个问题是,单纯地、片面地发展学生的知性思维、理性思维、抽象思维,忽视、淡化以联想想象为主的感性思维、形象思维,学生刚一接触文学作品,就带领他们立即进入主题探讨、思想分析的阶段,跳过了必要的中介阶段,这完全违背了文学欣赏教学的规律。对学生来说,联想、想象的能力越强,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三、展示美的风采
  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老师谈“讲”色变,认为老师“讲”就陷入“烦琐分析”的樊篱。其实不然,毕竟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的教师必须“该出手时就出手”,对文本的遣词造句精深微妙处需要老师的引导与点拨。
  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创设开放而富有情趣的情境,调动学生阅读的内驱力,使他们很积极地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这时文字不再仅仅是静止不动的语言符号,它已被学生内化,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而后的师生对话自然是一种情动而辞发,这样的表达正是学生美的风采的展示。其次是诵读。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最直接最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篇篇课文都指导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象,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课文。老师要着力在激发学生的情感上下功夫,以情促读。在这样的“阅读情境”中,学生情趣盎然,当学生的情感之弦被拨动之后,对文本的感受也就丰盈起来。
  四、创造美的载体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的重要手段。”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大。要培养“真、善、美合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审美教育。初中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联系,在语文中学习大量的经典作品,就是走进先哲和名贤,用他们健康高尚的心灵世界去影响和规范学生的心理结构,教学时,把语文阅读教学和生命教育融合起来,使学生和作者达到生命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走进课文中,通过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和思考来关照自己的生命,唤醒自身的生命意识,达到生命与美相融合。在语文审美体验中,学生的心理机制被全面地、充分地调动起来,获得了生命对美的渴求,拥有了原先所未曾拥有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和情感储蓄成美的载体,进一步为今后的发现美、判断美、鉴赏美积蓄着能量。
  在当前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广泛地利用教材资源和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各种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是一项新的任务。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已经能够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通过以趣激情、以美悦情的手段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操,但在实际操作中设计还不够科学合理,教学的着眼点不能脱离中高考的指挥棒,对单元教学的定位把握还不够准确。这些问题将在今后的语文课改中逐步地通过实践和研究加以解决,我们的语文教学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226400)
其他文献
一篇作文要想出彩,应该学会巧借物象。在写作教学中,不妨和学生一起灞桥折柳,伤春送别,拨琴扫弦间,定能弹出别样的雅意。  一、一物倾情,脉穿全文  生活中有感动,才有写作的冲动。反之,写作时要抓住凝结情感的“物”,细细描摹,反复渲染,贯穿脉络,在行文中体现情感,表达心境。  父母之爱是经久不衰的写作主题,在接触这类文章时,一些学生会模式化地出现“雷人”情节,如天下大雨,沾湿了母爱一片;医院急诊室被挤
期刊
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组织者是教师,他们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又需要同时面对文章作者,只有了解了作者生平和写作文本的背景,才能对文本主题有一个透彻的认识,否则就可能出现天马行空般的偏差;如果文本中存在人物,师生必须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位置看问题。这种教与学的方式渗透在整个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求参与的师生能够随时站在需要的角度和位置,以新的身份看待新的问题,这跟演员入戏是一个道
期刊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代表作品之一。写作此文时,陶渊明已归隐田园多年,经历了“猛志固常在”的青壮年时代,丰富的生活阅历使其作品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虽然陶渊明也曾作诗“心远地自偏”以自嘲,但是中国古代优秀读书人固有的“大济于苍生”之志,使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面对刘裕废晋,陶渊明心怀不满,在这种背景下,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记》一文。此文语言质朴简洁、情节引人入胜、结构精致巧妙。蕴含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期刊
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都和语文基础知识紧密相联,而语文基础知识又是语文阅读的前提条件,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能够积累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质。初中阶段,重视阅读教学能让学生的语文基础更加扎实,写作水平不断提升。当前,语文试卷通常由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和写作三个部分构成。在阅读中,既有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又有语文写作练习,因此,阅读在语文学习中地位重要,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期刊
作文是受情感控制的文字表达活动,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能推动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首先,情感能诱发写作活动。对学生来说,主观上没有作文的积极情感,则会使作文成为折磨人的苦差事,使学生产生逃避应付的态度。这样,是不能写出好文章的。下面一个实例,足以说明情感对写作的诱发作用。两位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我的同桌》。一位教师从确定中心、选择材料、使用语言等方面作了详细的指导,但到落笔时,学生仍然
期刊
现代诗歌的意境美  《天上的街市》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奇思妙想”中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中引用了我国古代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有关传说来描写天上的美好生活,用自然来表达作者的追求和理想,其显著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的想象与联想。郭沫若的现代诗,将想象与联想完美结合,使诗歌的意境深远、意味开阔,从而让读者有着无尽的遐想以及对理想世界的憧憬。  一、联想与想象的运用  《天上的街市》开头便展开联想,从远远的
期刊
当代小说家李森祥的短篇小说《台阶》,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同时入选人教版语文第八册教材。我在备课时发现,苏教版选文删去了原有的两段文字,仔细品读,这些文字意味深长,断不可删。  第一段文字是小说开篇第四节后:  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 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
期刊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运用。读得好才能写得好,写得好是读得好的体现。因为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识记、书写、积累,会逐渐提高写作能力。正如扬雄所说:“读千赋而后能赋。”  一、以书为本,积累材料,从读学写  作文能力主要是在阅读实践中养成的,阅读能使人了解文章结构框架,积累词汇,增强遣词造句的能力,学习写作技巧,从而提高作文能力。因此,在学习名篇名著时,要注意文中的写作方法,争取一堂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其中,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应用,既充满了浓郁的现代气息,又带来了活力四射的课堂气氛,真正让课堂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日俱增,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程序,教学效果事半功倍。那么,究竟如何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景,有效感染学生  学生理解文本中所描绘的情景离不开合理的想
期刊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写作也是如此,写文章要靠平时的积累。中学生常把写作看得特别困难。冰心对学生写作困难做过精辟分析:“是不是有时提起笔来却觉得无话可说,有时眼前闪烁着景物的色彩、形象,笔下却形容不出来呢?”其实,“无话可说”是指没有写作材料,“形容不出来”是指没有写作方法。因此,要想写好作文,离不开材料积累和方法积累。怎样引导学生进行这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