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燕子归来报道春消息、大雁南飞捎带游子乡思一样,杜鹃,也因其独特的啼鸣与“望帝啼鹃”的传说而成为古诗词世界的一个多情的符号,沉淀了丰富的文化意蕴。
子规啼:传达春消息。
杜鹃鸟,又名杜宇、子规、望帝、布谷、蜀鸟等。杜鹃体长33—35厘米,身体黑灰色,尾部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春末夏初常昼夜啼鸣。古代诗人常以记录杜鹃啼鸣描绘暮春景色,点明时节,烘托气氛。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苏轼游沙湖,见清泉寺“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而写作。上阕中借“子规啼”。点明畅游的时间是春日,也借助于子规鸟鸣,烘托出沐浴潇潇春雨而漫步松间小径的轻松愉悦,与“兰芽短”、“路净无泥”一起,为下阕言身处逆境仍胸怀旷达、信念不移的思想感情设定了基础。“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诗人解下马鞍作枕,斜卧在绿杨桥上稍事休息。空山月明,万籁俱寂,杜鹃的一声一声啼叫,唤醒了野外春天的黎明。“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开篇择取杨花、子规两种富有季节特征的事物,点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时节,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
杜宇叫:渲染抑郁、凄凉气氛。
古代诗人喜欢借描写杜鹃叫声。从听觉的角度渲染悲切压抑的气氛,烘托情感:“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月夜空山子规啼,蜀道难更是让人心寒:“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白居易《江上送客》)“杜鹃不解离人意,更向落花枝上啼。”(无闷《暮春送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杜鹃哀哭悲啼,让分别更是沉浸在压抑难耐的凄凉之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暮”(秦观《踏莎行》),杜鹃声里,孤馆春寒益发凄凉难耐。
之所以成为悲情象征,源于关于杜鹃的种种传说。“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日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张华《禽经》)。又扬雄《蜀王本纪》载:鳖灵,长江鳖精修练而成,每夜都与出于江源之井中的情人朱利幽会。听说西海水灾泛滥,便沿江而上到蜀国。望帝任用其为相,治水。后朱利到蜀找鳖灵,与望帝邂逅,被强纳为妃。鳖灵治水有方,望帝设宴庆功,鳖灵醉留宫中。朱利与鳖灵相认,各诉思恋之情。望帝得知而悔恨交集。草拟诏书,禅位鳖灵,悄悄隐人西山修行。望帝在山中思念朱利,郁郁死去,灵魂化作杜鹃鸟飞回蜀都。无论是哪种传说,望帝都是凄恻、抑郁的悲情角色,杜鹃的哀鸣也就成为渲染悲凉氛围的首选。
望帝泣:年年啼血动人悲。
据载:“子规即杜鹃也,蜀中最多,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鸣,夜啼达旦,至夏尤甚,昼夜不止,鸣必向北,若云‘不如归去’,声甚哀切”。“不如归去”,每一声啼唤都饱含着他乡游子的千般思念、万缕乡愁。
“春心如杜鹃,日夜思归切。啼尽一川花,愁落千山月。”(向子諲《生查子》);“春暖烟晴,杜鹃永日啼芳树。声声苦,劝人归去。不道归何处。 我欲东归,归去无门路。君提举,有何凭据。空设闲言语。”(丘处机《万年春杜鹃》)听杜鹃,若言“不如归去”,而游子有家难回,思乡之痛更深切。“昨夜分明梦到家,飘飖依旧客天涯。故园门掩东风老,无限杜鹃啼落花。”(文天祥《旅怀》)“惆怅多山人复稀,杜鹃啼处泪沾衣。故园此去千馀里,春梦犹能夜夜归。”(顾况《忆故园》);“杜鹃啼断回家梦,半在邯郸驿树中。”(刘言史《泊花石浦》),就是在梦中,故园杜鹃总是声声呼唤游子回乡。“蜀地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杜牧《子规》)游子心中,杜鹃声卢断肠痛。“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贺铸《忆秦娥》)三更夜,月照梨花,杜鹃凄厉,使人倍思亲,伤心欲绝。词人通过夜月、梨花和杜鹃声描写,渲染气氛,抒发幽深的乡思。“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千百年来,杜鹃就是啼血鸣叫“不如归去”,用忧伤熏染和净化人们的情感世界。
子规啼:传达春消息。
杜鹃鸟,又名杜宇、子规、望帝、布谷、蜀鸟等。杜鹃体长33—35厘米,身体黑灰色,尾部有白色斑点,腹部有黑色横纹。春末夏初常昼夜啼鸣。古代诗人常以记录杜鹃啼鸣描绘暮春景色,点明时节,烘托气氛。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是苏轼游沙湖,见清泉寺“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而写作。上阕中借“子规啼”。点明畅游的时间是春日,也借助于子规鸟鸣,烘托出沐浴潇潇春雨而漫步松间小径的轻松愉悦,与“兰芽短”、“路净无泥”一起,为下阕言身处逆境仍胸怀旷达、信念不移的思想感情设定了基础。“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苏轼《西江月》)诗人解下马鞍作枕,斜卧在绿杨桥上稍事休息。空山月明,万籁俱寂,杜鹃的一声一声啼叫,唤醒了野外春天的黎明。“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开篇择取杨花、子规两种富有季节特征的事物,点明“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时节,烘托出一种哀伤的气氛。
杜宇叫:渲染抑郁、凄凉气氛。
古代诗人喜欢借描写杜鹃叫声。从听觉的角度渲染悲切压抑的气氛,烘托情感:“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月夜空山子规啼,蜀道难更是让人心寒:“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白居易《江上送客》)“杜鹃不解离人意,更向落花枝上啼。”(无闷《暮春送人》)。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这杜鹃哀哭悲啼,让分别更是沉浸在压抑难耐的凄凉之中。“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暮”(秦观《踏莎行》),杜鹃声里,孤馆春寒益发凄凉难耐。
之所以成为悲情象征,源于关于杜鹃的种种传说。“望帝修道,处西山而隐,化为杜鹃鸟,或云化为杜宇鸟,亦日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张华《禽经》)。又扬雄《蜀王本纪》载:鳖灵,长江鳖精修练而成,每夜都与出于江源之井中的情人朱利幽会。听说西海水灾泛滥,便沿江而上到蜀国。望帝任用其为相,治水。后朱利到蜀找鳖灵,与望帝邂逅,被强纳为妃。鳖灵治水有方,望帝设宴庆功,鳖灵醉留宫中。朱利与鳖灵相认,各诉思恋之情。望帝得知而悔恨交集。草拟诏书,禅位鳖灵,悄悄隐人西山修行。望帝在山中思念朱利,郁郁死去,灵魂化作杜鹃鸟飞回蜀都。无论是哪种传说,望帝都是凄恻、抑郁的悲情角色,杜鹃的哀鸣也就成为渲染悲凉氛围的首选。
望帝泣:年年啼血动人悲。
据载:“子规即杜鹃也,蜀中最多,南方亦有之,状如雀鹞,而色惨黑,赤口,有小冠,春暮即鸣,夜啼达旦,至夏尤甚,昼夜不止,鸣必向北,若云‘不如归去’,声甚哀切”。“不如归去”,每一声啼唤都饱含着他乡游子的千般思念、万缕乡愁。
“春心如杜鹃,日夜思归切。啼尽一川花,愁落千山月。”(向子諲《生查子》);“春暖烟晴,杜鹃永日啼芳树。声声苦,劝人归去。不道归何处。 我欲东归,归去无门路。君提举,有何凭据。空设闲言语。”(丘处机《万年春杜鹃》)听杜鹃,若言“不如归去”,而游子有家难回,思乡之痛更深切。“昨夜分明梦到家,飘飖依旧客天涯。故园门掩东风老,无限杜鹃啼落花。”(文天祥《旅怀》)“惆怅多山人复稀,杜鹃啼处泪沾衣。故园此去千馀里,春梦犹能夜夜归。”(顾况《忆故园》);“杜鹃啼断回家梦,半在邯郸驿树中。”(刘言史《泊花石浦》),就是在梦中,故园杜鹃总是声声呼唤游子回乡。“蜀地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杜牧《子规》)游子心中,杜鹃声卢断肠痛。“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贺铸《忆秦娥》)三更夜,月照梨花,杜鹃凄厉,使人倍思亲,伤心欲绝。词人通过夜月、梨花和杜鹃声描写,渲染气氛,抒发幽深的乡思。“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作无情、莫也愁人苦。”(朱淑真《蝶恋花送春》)千百年来,杜鹃就是啼血鸣叫“不如归去”,用忧伤熏染和净化人们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