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彩色的荒漠》是当代著名诗人、作家雷抒雁的一篇游记散文。作品通过对奋战于大西北戈壁滩深处的石油工人的刻画,赞美了他们坚韧、坚强、高尚的精神品质,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及其爱国、爱民之情。全文在结构上逐层深入,形象而又生动地展示了主题。
【关键词】荒漠 石油工人 赞美
首先看文章的题目。“荒漠”给人的感觉应是荒凉、死寂,其色彩应是单调的,可作者在前面冠以“彩色”来修饰,便很好地吸引了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全文内容,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石油工人,而石油工人创造的彩色世界是文章的主体内容,题目于对比中凸显写作倾向,出人意料之外,又十分形象,富有诗意。
文章第一段紧承题目,主要描绘戈壁滩的特点。作者乘车从国道驶入油田公路,未到目的地,先以想象之词概述其情形。沙漠地带,黄沙漫漫,在这一背景下,有一气田。具体情状如何,作者并未展开,而是转笔写其沿途所见。具体而言,第一段共七句话,第一句叙出发地,直入文章,十分简练;第二句以想象之词概述荒漠、气田,是为点题;第三句写车行情况,“全速”说明路况很好又为下文所言公路宽广、平坦埋伏笔,同时也暗示了对所到之处的向往之情;第四句写眼前所见,远景寥廓、荒凉;第五、六句以一形象的比喻,写沙漠生存环境的艰难,是作者观点的议论化呈现;最后一句点题目之“彩色”,言眼前所见沙漠之色彩是“灰色”。在这一段中,作者分两个大的层次描述沙漠地带的苍茫、荒凉、以及色彩的灰暗、单调。概而言之,眼前所见戈壁滩的特点是:环境的恶劣,色彩的灰暗、单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写环境的恶劣是反衬,为后文赞美石油工人为祖国为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其次描绘沙漠色彩的灰暗单调是为了与下文写到的“彩色”形成对比,以赞美石油工人的创造力;再次采用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第二段是过渡。首句承前文,使得所写目的地更为具体,第二句指出油田所处的具体位置,是“塔里木盆地的中心”,写来十分形象。思路上和第一段一样,同样是把油田置于沙漠之中,一主体一衬体,对照明显。最后作者说,“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关合题目,开启下文,引人遐思。“另”字反复,自然表达出作者对戈壁滩深处的油田的期待、渴望之情。
文章从第三段开始,逐层深入地展示了在荒漠所见的风景、色彩,抒发了作者对石油工人伟大品质的赞美。作者在这一段中写到了河流、胡杨树林。随着行程的延伸,河流由细瘦而踪迹全无。胡杨树是作者在本段中所要展示的主要景物,“刚劲、苍凉”是形象的概括性描绘,如“石雕”“铜雕”则是立体的具体刻画,“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则是拟人化的比喻,表现出胡杨树顽强不屈、与恶劣环境抗衡而呈现出勃勃生机的高贵品质。然后由此引出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并以细节性的叙述写到石油工人对胡杨树的呵护,实际上也初步表明了我们的石油工人有着胡杨树一般的顽强不屈,能与恶劣环境抗衡的美好品质。写法上以人喻物,以物拟人,写人点到此,并未展开,艺术上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本段在写景上,写河由细瘦而干涸,写树由茂密到稀疏直到消逝,呈现在作者与读者眼前的是越来越多的高大的沙丘,即越往前,自然环境越显恶劣,为下文写人作进一层的铺垫。
第四段作者饱蘸笔墨写到了一条通往沙丘腹地的公路,宽阔、平坦,这一条丝毫不逊于内地任一条公路的沙漠之路是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修成的呢?是我们的石油工人在高温、干燥、漠风等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条件下修成的。这样,作者移步换景,对景物的描绘是为了逐层展示石油工人的内在力量、智慧、品质,实质上景物作为衬体,是为了衬托石油工人的伟大。
文章三、四两段写荒漠,写荒漠之河、之树、之路,色彩依然是灰暗的、单调的。行文至第五段,作者写到“眼前一亮”,这一短句,表达了作者的惊叹,而为什么“一亮”,也吸引了读者的视线。接下来,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壮丽的画面:高耸的油罐塔,穿绕于塔间巨大弯曲的管道,银光闪闪、与之比肩而立的雄伟的建筑物,各种色彩在阳光下璀璨夺目,令人惊喜。这段是继前文自然之胡杨树与人文之公路之后石油工人的又一杰作,也是石油工人力量与智慧的集中体现,全段再进一层表达了作者的惊喜、赞美之情,当然这种赞美是蕴含于所绘景物之中的。
文章第六段作者说:“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的红色。”与前文相结合,前面的“灰色、黄色、银灰色、银色、金色、棕色”,可以说,都是为这一“红色”作的铺垫。同样,前面所写一切景物也都是为石油工人这一主要形象作的铺垫,至此,石油工人这一主要形象便逐渐明晰而高大起来。“如朝霞,如春花”,生机勃发,如“共和国的旗帜”便是对石油工人伟大的爱国爱民之情的赞美。而后作者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借石油工人的话,表现出他们的崇高与伟大。沙漠是荒凉的,然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石油工人却创造了人间奇迹,他们是伟大的创造者。因为他们心里永远想着祖国,想着人民,要使这一荒漠不再荒凉、单调,而是充满生机、绚丽多彩。
文章第七段是议论性的总结,是在前文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深入。本段首句,作者点出此行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至此,前文所写便都有了着落,沿途所见之景、之色、之人,便一清二楚。然后作者以对比手法写到,此处是雅丹地貌,地质条件差,前文所写沙漠地带的恶劣环境已非常人所想,而要在比沙漠地带更为恶劣的雅丹地貌环境下创造人类的奇迹,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工人们“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这一排比句,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描绘,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信念、决心、意志和一往无前的气势。作者通过对天然气声音、行程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输所做的巨大贡献。最后作者借助想象表达了内心的兴奋与激动,抒发了对石油工人的敬佩、感激之情。这一段,是在前文基础上的进一步赞美。
文章末尾,回应前文,照应题目,借助景物含蓄而深沉地抒发了作者真挚的喜悦之情。
本文逐层铺垫,步步深入,跌宕有致,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充分赞美了为西气东送工程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创造者。《彩色的荒漠》是散文,更是一首充满激情的对创造者的赞歌。
作者简介:毕宇清,山西省静乐一中教师。
【关键词】荒漠 石油工人 赞美
首先看文章的题目。“荒漠”给人的感觉应是荒凉、死寂,其色彩应是单调的,可作者在前面冠以“彩色”来修饰,便很好地吸引了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全文内容,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石油工人,而石油工人创造的彩色世界是文章的主体内容,题目于对比中凸显写作倾向,出人意料之外,又十分形象,富有诗意。
文章第一段紧承题目,主要描绘戈壁滩的特点。作者乘车从国道驶入油田公路,未到目的地,先以想象之词概述其情形。沙漠地带,黄沙漫漫,在这一背景下,有一气田。具体情状如何,作者并未展开,而是转笔写其沿途所见。具体而言,第一段共七句话,第一句叙出发地,直入文章,十分简练;第二句以想象之词概述荒漠、气田,是为点题;第三句写车行情况,“全速”说明路况很好又为下文所言公路宽广、平坦埋伏笔,同时也暗示了对所到之处的向往之情;第四句写眼前所见,远景寥廓、荒凉;第五、六句以一形象的比喻,写沙漠生存环境的艰难,是作者观点的议论化呈现;最后一句点题目之“彩色”,言眼前所见沙漠之色彩是“灰色”。在这一段中,作者分两个大的层次描述沙漠地带的苍茫、荒凉、以及色彩的灰暗、单调。概而言之,眼前所见戈壁滩的特点是:环境的恶劣,色彩的灰暗、单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写环境的恶劣是反衬,为后文赞美石油工人为祖国为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其次描绘沙漠色彩的灰暗单调是为了与下文写到的“彩色”形成对比,以赞美石油工人的创造力;再次采用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第二段是过渡。首句承前文,使得所写目的地更为具体,第二句指出油田所处的具体位置,是“塔里木盆地的中心”,写来十分形象。思路上和第一段一样,同样是把油田置于沙漠之中,一主体一衬体,对照明显。最后作者说,“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关合题目,开启下文,引人遐思。“另”字反复,自然表达出作者对戈壁滩深处的油田的期待、渴望之情。
文章从第三段开始,逐层深入地展示了在荒漠所见的风景、色彩,抒发了作者对石油工人伟大品质的赞美。作者在这一段中写到了河流、胡杨树林。随着行程的延伸,河流由细瘦而踪迹全无。胡杨树是作者在本段中所要展示的主要景物,“刚劲、苍凉”是形象的概括性描绘,如“石雕”“铜雕”则是立体的具体刻画,“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则是拟人化的比喻,表现出胡杨树顽强不屈、与恶劣环境抗衡而呈现出勃勃生机的高贵品质。然后由此引出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并以细节性的叙述写到石油工人对胡杨树的呵护,实际上也初步表明了我们的石油工人有着胡杨树一般的顽强不屈,能与恶劣环境抗衡的美好品质。写法上以人喻物,以物拟人,写人点到此,并未展开,艺术上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本段在写景上,写河由细瘦而干涸,写树由茂密到稀疏直到消逝,呈现在作者与读者眼前的是越来越多的高大的沙丘,即越往前,自然环境越显恶劣,为下文写人作进一层的铺垫。
第四段作者饱蘸笔墨写到了一条通往沙丘腹地的公路,宽阔、平坦,这一条丝毫不逊于内地任一条公路的沙漠之路是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修成的呢?是我们的石油工人在高温、干燥、漠风等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条件下修成的。这样,作者移步换景,对景物的描绘是为了逐层展示石油工人的内在力量、智慧、品质,实质上景物作为衬体,是为了衬托石油工人的伟大。
文章三、四两段写荒漠,写荒漠之河、之树、之路,色彩依然是灰暗的、单调的。行文至第五段,作者写到“眼前一亮”,这一短句,表达了作者的惊叹,而为什么“一亮”,也吸引了读者的视线。接下来,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壮丽的画面:高耸的油罐塔,穿绕于塔间巨大弯曲的管道,银光闪闪、与之比肩而立的雄伟的建筑物,各种色彩在阳光下璀璨夺目,令人惊喜。这段是继前文自然之胡杨树与人文之公路之后石油工人的又一杰作,也是石油工人力量与智慧的集中体现,全段再进一层表达了作者的惊喜、赞美之情,当然这种赞美是蕴含于所绘景物之中的。
文章第六段作者说:“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的红色。”与前文相结合,前面的“灰色、黄色、银灰色、银色、金色、棕色”,可以说,都是为这一“红色”作的铺垫。同样,前面所写一切景物也都是为石油工人这一主要形象作的铺垫,至此,石油工人这一主要形象便逐渐明晰而高大起来。“如朝霞,如春花”,生机勃发,如“共和国的旗帜”便是对石油工人伟大的爱国爱民之情的赞美。而后作者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借石油工人的话,表现出他们的崇高与伟大。沙漠是荒凉的,然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石油工人却创造了人间奇迹,他们是伟大的创造者。因为他们心里永远想着祖国,想着人民,要使这一荒漠不再荒凉、单调,而是充满生机、绚丽多彩。
文章第七段是议论性的总结,是在前文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深入。本段首句,作者点出此行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至此,前文所写便都有了着落,沿途所见之景、之色、之人,便一清二楚。然后作者以对比手法写到,此处是雅丹地貌,地质条件差,前文所写沙漠地带的恶劣环境已非常人所想,而要在比沙漠地带更为恶劣的雅丹地貌环境下创造人类的奇迹,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工人们“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这一排比句,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描绘,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信念、决心、意志和一往无前的气势。作者通过对天然气声音、行程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输所做的巨大贡献。最后作者借助想象表达了内心的兴奋与激动,抒发了对石油工人的敬佩、感激之情。这一段,是在前文基础上的进一步赞美。
文章末尾,回应前文,照应题目,借助景物含蓄而深沉地抒发了作者真挚的喜悦之情。
本文逐层铺垫,步步深入,跌宕有致,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充分赞美了为西气东送工程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创造者。《彩色的荒漠》是散文,更是一首充满激情的对创造者的赞歌。
作者简介:毕宇清,山西省静乐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