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者的赞歌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9306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彩色的荒漠》是当代著名诗人、作家雷抒雁的一篇游记散文。作品通过对奋战于大西北戈壁滩深处的石油工人的刻画,赞美了他们坚韧、坚强、高尚的精神品质,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及其爱国、爱民之情。全文在结构上逐层深入,形象而又生动地展示了主题。
  【关键词】荒漠 石油工人 赞美
  
  首先看文章的题目。“荒漠”给人的感觉应是荒凉、死寂,其色彩应是单调的,可作者在前面冠以“彩色”来修饰,便很好地吸引了读者,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合全文内容,文章的写作对象是石油工人,而石油工人创造的彩色世界是文章的主体内容,题目于对比中凸显写作倾向,出人意料之外,又十分形象,富有诗意。
  文章第一段紧承题目,主要描绘戈壁滩的特点。作者乘车从国道驶入油田公路,未到目的地,先以想象之词概述其情形。沙漠地带,黄沙漫漫,在这一背景下,有一气田。具体情状如何,作者并未展开,而是转笔写其沿途所见。具体而言,第一段共七句话,第一句叙出发地,直入文章,十分简练;第二句以想象之词概述荒漠、气田,是为点题;第三句写车行情况,“全速”说明路况很好又为下文所言公路宽广、平坦埋伏笔,同时也暗示了对所到之处的向往之情;第四句写眼前所见,远景寥廓、荒凉;第五、六句以一形象的比喻,写沙漠生存环境的艰难,是作者观点的议论化呈现;最后一句点题目之“彩色”,言眼前所见沙漠之色彩是“灰色”。在这一段中,作者分两个大的层次描述沙漠地带的苍茫、荒凉、以及色彩的灰暗、单调。概而言之,眼前所见戈壁滩的特点是:环境的恶劣,色彩的灰暗、单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写环境的恶劣是反衬,为后文赞美石油工人为祖国为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其次描绘沙漠色彩的灰暗单调是为了与下文写到的“彩色”形成对比,以赞美石油工人的创造力;再次采用先抑后扬的艺术手法,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第二段是过渡。首句承前文,使得所写目的地更为具体,第二句指出油田所处的具体位置,是“塔里木盆地的中心”,写来十分形象。思路上和第一段一样,同样是把油田置于沙漠之中,一主体一衬体,对照明显。最后作者说,“那里,将是另一种风景,另一幅图画,另一样色彩”,关合题目,开启下文,引人遐思。“另”字反复,自然表达出作者对戈壁滩深处的油田的期待、渴望之情。
  文章从第三段开始,逐层深入地展示了在荒漠所见的风景、色彩,抒发了作者对石油工人伟大品质的赞美。作者在这一段中写到了河流、胡杨树林。随着行程的延伸,河流由细瘦而踪迹全无。胡杨树是作者在本段中所要展示的主要景物,“刚劲、苍凉”是形象的概括性描绘,如“石雕”“铜雕”则是立体的具体刻画,“像是一群强悍的舞者”,则是拟人化的比喻,表现出胡杨树顽强不屈、与恶劣环境抗衡而呈现出勃勃生机的高贵品质。然后由此引出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并以细节性的叙述写到石油工人对胡杨树的呵护,实际上也初步表明了我们的石油工人有着胡杨树一般的顽强不屈,能与恶劣环境抗衡的美好品质。写法上以人喻物,以物拟人,写人点到此,并未展开,艺术上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本段在写景上,写河由细瘦而干涸,写树由茂密到稀疏直到消逝,呈现在作者与读者眼前的是越来越多的高大的沙丘,即越往前,自然环境越显恶劣,为下文写人作进一层的铺垫。
  第四段作者饱蘸笔墨写到了一条通往沙丘腹地的公路,宽阔、平坦,这一条丝毫不逊于内地任一条公路的沙漠之路是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修成的呢?是我们的石油工人在高温、干燥、漠风等常人难以想象的恶劣条件下修成的。这样,作者移步换景,对景物的描绘是为了逐层展示石油工人的内在力量、智慧、品质,实质上景物作为衬体,是为了衬托石油工人的伟大。
  文章三、四两段写荒漠,写荒漠之河、之树、之路,色彩依然是灰暗的、单调的。行文至第五段,作者写到“眼前一亮”,这一短句,表达了作者的惊叹,而为什么“一亮”,也吸引了读者的视线。接下来,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壮丽的画面:高耸的油罐塔,穿绕于塔间巨大弯曲的管道,银光闪闪、与之比肩而立的雄伟的建筑物,各种色彩在阳光下璀璨夺目,令人惊喜。这段是继前文自然之胡杨树与人文之公路之后石油工人的又一杰作,也是石油工人力量与智慧的集中体现,全段再进一层表达了作者的惊喜、赞美之情,当然这种赞美是蕴含于所绘景物之中的。
  文章第六段作者说:“在这一切色彩中,最鲜艳夺目的,是石油工人身上的红色。”与前文相结合,前面的“灰色、黄色、银灰色、银色、金色、棕色”,可以说,都是为这一“红色”作的铺垫。同样,前面所写一切景物也都是为石油工人这一主要形象作的铺垫,至此,石油工人这一主要形象便逐渐明晰而高大起来。“如朝霞,如春花”,生机勃发,如“共和国的旗帜”便是对石油工人伟大的爱国爱民之情的赞美。而后作者说“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借石油工人的话,表现出他们的崇高与伟大。沙漠是荒凉的,然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我们的石油工人却创造了人间奇迹,他们是伟大的创造者。因为他们心里永远想着祖国,想着人民,要使这一荒漠不再荒凉、单调,而是充满生机、绚丽多彩。
  文章第七段是议论性的总结,是在前文基础之上的进一步深入。本段首句,作者点出此行的终点是“伟大的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克拉2号气井”。至此,前文所写便都有了着落,沿途所见之景、之色、之人,便一清二楚。然后作者以对比手法写到,此处是雅丹地貌,地质条件差,前文所写沙漠地带的恶劣环境已非常人所想,而要在比沙漠地带更为恶劣的雅丹地貌环境下创造人类的奇迹,其难度可想而知,这一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工人们“打下了井,钻出了气,修成了路,铺下了管道”,这一排比句,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描绘,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信念、决心、意志和一往无前的气势。作者通过对天然气声音、行程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为西气东输所做的巨大贡献。最后作者借助想象表达了内心的兴奋与激动,抒发了对石油工人的敬佩、感激之情。这一段,是在前文基础上的进一步赞美。
  文章末尾,回应前文,照应题目,借助景物含蓄而深沉地抒发了作者真挚的喜悦之情。
  本文逐层铺垫,步步深入,跌宕有致,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充分赞美了为西气东送工程做出巨大贡献的劳动者、创造者。《彩色的荒漠》是散文,更是一首充满激情的对创造者的赞歌。
  作者简介:毕宇清,山西省静乐一中教师。
其他文献
【摘要】笔者通过多年指导高三学生的复习备考,总结摸索出一套“导、练、议、结”的四步教学法,本文对该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释。  【关键词】复习备考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程,范围广,战线长,投入大,见效慢。所以要完成好语文复习备考工作必须既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黄冈地区普通高中,习惯上把整个高考复习备考的过程三分为“三轮复习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得到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探究高等教育双边合作机制是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方式。文章通过分析斯洛文尼亚高等教育的发展概况,结合中国与斯洛文尼亚的合作经验,寻求中斯高等教育合作的最佳契合点,为与沿线其他国家开展高等教育双边合作提供借鉴。文章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之一,此为第四部分。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据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官网2019年3月29日消息,德国人工智能国际专家顾问委员会于当日成立。该委员会旨在评估人工智能中心和网络建设水平,提出方向性建议,以确保能力中心和网络的质量。委员会的成员为11位受聘于联邦教育与研究部的国际专家,他们来自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英国、瑞士、荷兰,涵盖了人工智能的各研究领域。联邦教育与研究部长安雅·卡尔利泽克(Anja Karliczek)任命莱布尼茨学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可见,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而诵读是语感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结合新的“课程标准”重新思考了诵读这一教学方法对语感培养的作用,并具体分析了诵读培养语感的实施过程。  【关键词】诵读 语感 实施过程 语感培养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
摘 要: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政府针对其公立高中存在的学生学业成绩下降、辍学率居高不下以及高中毕业生失业率上升的困境,于2004年开始实施“720项目”,对公立高中进行改进,以提高学校质量。从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视角来看,720项目的实施体现了全员参与、依据事实、持续改革以及让消费者满意的特征,符合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基本原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20项目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学校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
【摘要】新课改对教师个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个人素养的提高跟教师的平时阅读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何阅读通过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本文的探讨重点,笔者论述了几个具体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新课改 教师素养 阅读提高    教师的素养与教学的关系如同山体与山峰的关系。美国作家海明威曾经提出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说,作家所知道的事情就像海中漂浮的冰山,而写出来的东西则像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这种比喻完全
【摘要】造成《边城》主人公翠翠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传统的价值观、价值取向是造成翠翠悲剧的主要原因,地理环境对翠翠性格的影响是其中的又一个原因,而封闭的内心造成了沟通上的困难是人物悲剧的第三个原因。  【关键词】边城 人物悲剧 悲剧成因    “山头夕阳极感动着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着我,我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沈从文先生在他的文
摘要 本文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为切入点,解读了孔子的教育观和教学艺术,并从中体悟到做一名教师的一些基本素养和基本方法。  关键词 孔子 教育思想 教学方法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记叙的是孔子与四名学生之间的一次恳谈会。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关系与思想上良性的沟通和交流,得益于孔子以高超的教育艺术所创设的宽松自如的教学氛围。这种教育艺术实质上是一种尊重的艺术。  充分尊重
[摘要]在语文新课程改革中,许多地区的选修课程中新增了新闻教学板块,对于这板块的课程,语文教师如何组织教学,笔者对此问题作了研究探讨。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新闻教学 选修课    在很多省的选修课中有一个模块叫新闻与传记,许多老师以前对新闻课教学都很陌生,在具体的教学上感觉无从下手。我们首先要明确在高中阶段开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我们不是要借此培养专业的新闻人才
【摘 要】《祭十二郎文》是韩愈的一篇悼亡名篇,作品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本文对韩愈在该文中运用的抒情方式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与论述。  【关键词】韩愈 古代散文 抒情方式 艺术特色    手足情深,骨肉离难。退之少孤,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兄殁嫂亡,叔侄相濡以沫。忽闻侄亲噩耗传来,已是撒手人寰。韩愈悲从中来,一声哀恸,其情何堪,肝肠寸断。韩愈《祭十二郎文》感情真挚,读来潸然,其动情之处,自是发于肺腑,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