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通过多年指导高三学生的复习备考,总结摸索出一套“导、练、议、结”的四步教学法,本文对该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阐释。
【关键词】复习备考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程,范围广,战线长,投入大,见效慢。所以要完成好语文复习备考工作必须既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黄冈地区普通高中,习惯上把整个高考复习备考的过程三分为“三轮复习”。高三语文教学是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尤其是第一轮的复习备考教学。复习课是高三教学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课型,一堂复习课的成功与否在于能否在紧张繁忙、枯燥无味的题海训练中让学生受之以法、获益匪浅,并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复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弥补知识的缺陷,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从而整体上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第一轮复习备考的教学实际中,特别是在对各个高考考点的复习而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都绞尽脑汁、精心摸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了既系统而又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备课和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绝大部分老师都参照并借鉴了江苏省洋思中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并结合浠水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都在实施一种相同的教学模式,我把它总结为“导、练、议、结”模式或称为“导、练、议、结”四步教学法。下面我将具体结合考点“压缩语段”的复习谈谈对这种模式的理解和看法。
一、导
导即“引导、导入”。在复习课中,导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考纲的过程,通过导考纲、导考题使学生明确和领悟该考点对自己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要求,掌握该考点的基本常见题型的设置和考法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每个知识点都要有综合导学,每节课都要有扼要导学。
“压缩语段”自2000年《高考考纲》中首次被列为考点后,立刻成了语文学科的一个考查热点,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虽然题目材料内容大多是新闻题材,但并不要求有专业的新闻采写知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在那些细枝末节,如新闻特征、新闻标题、新闻导语的拟写技法等专业知识上耗费时间,而把精力放在对主要信息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达能力的提高上。
“压缩语段”的题型设置和考法常有以下几种方式:①拟写新闻、广播稿的标题或一句话新闻、补写消息导语;②概括内容要点或作者的观点,补写结论句、总起句等;③根据材料对某一概念下定义。
二、练
复习课不同于授新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或做过的基础上的回顾、总结和提高。“练”是复习课的课堂教学之重要内容,在题目的设计和选择上我们必须紧紧扣住考纲的考查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或直接选用典型的高考试题作为课堂训练的内容,既有针对性,又有典型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备课时要仔细研读考纲和分析历年高考试题的题型特征和考查内容。
我们知道,语段压缩解题步骤有二:一是准确地筛选出符合文题要求的重要信息,二是按要求组合信息。其中关键的是筛选信息,因为它是准确地组合信息的前提,这是关键的一步。经过自己反复地备课和做题,我认同语段压缩的解题较有经验的做法是从三个角度着手和考虑:一看表达。语段压缩所给的材料从表达角度看,不外乎记叙、说明、议论三种。因为语段的表达方式不同,其主要信息分布的特点也不同。掌握了不同表达方式语段的信息分布规律,那么,筛选信息时也就能轻易地抓“纲”举“要”了。二辨结构。无论何种语段,其结构大致分为并列式(包括承接、相对、选择等语意显并举关系的)和偏正式(包括总分、转折、因果、条件等语意显偏正关系的)。如果学生弄清了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或并列或偏正等关系,则等于是找到了筛选语段主要信息的又一重要捷径。三重特殊,即关注有规可循或出现频率高的高考题型(如新闻消息类的各种题型)。
三、议
议的过程实际就是讲评、分析、议论和小结归纳的过程。通过讲评,使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有进一步的认识,讲评的关键是在于引导、启发学生多思、多议、多总结,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不断地在对学生练习失误和解题角度的归纳小结中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由现象上升到本质,进而揭示解题的规律,使学生练有所得、学有所得。
议的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在于引导学生对文题的解读和思考,将考纲和文题有效有机地整合,理出知识网络,认真分析问题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明确文题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答案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讨论,形成初步的解题思路框架和大致解法。
“压缩语段”这一文题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感悟能力,能整体上把握材料意蕴,并且具有较强的捕捉语言信息能力,能准确地筛选出符合文题要求的重要信息,还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根据文题要求将筛选出的主要信息连缀成文,总之学生做这一题型具有一定难度。老师要引导学生详细解读不同类型语段材料的内容和结构层次,像指导学生阅读一样让他们在自主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和筛选主要信息,并按照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原则及题目具体要求拟出参考答案。值得提出的是,“压缩语段”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切忌忽视阅读把答案强加在他们身上。
四、结
经过对学生给出答案的展示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在解答压缩语段一般会出现以下两大失误:一是不能准确捕捉文段的主要信息,误把无关信息、次要信息当作主要信息,从而导致压缩后要点概括不全面;二是语言组织不合理,导致压缩后的文字不能准确表达语意。
针对学生的失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在压缩语段时减少失误,提高解答的准确性,是总结归纳的教学环节中要解决的问题。
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可用如下公式表示:主体(谁、什么)十怎样(人或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这里的“主体”就是语段的陈述对象,即具体的“人”、“事”或“物”。“怎样”即记叙文的六要素。因为记叙性语段总是陈述某人、某事,于何时何地缘何故发生何情况,结果又怎样。所以如果关注了这些记叙的要素,也就抓住了其主要的信息分布点。
说明是对事物特征、性质、状态、功能等进行解释、介绍、阐述的一种表达方式,说明性语段的主要信息集中在“说明对象的特征”上。不同类别的说明对象,具有不同的信息特征。如说明对象是“人”,则主要信息读为“外形性格”,如说明对象是具某功能的物体,则主要信息为“属性、特点、功用”等;如是“景物、建筑物”,其主要信息则是“方位、大小、结构、成因”等;如是抽象事物,其主要信息即是它的“内涵”、“外延”、“属性”等等,所以对于说明性语段,如果抓住了说明对象的这些“本质特征”,也就把握住了其“主要信息”。
议论文总是表达作者的某个主张或观点,一般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分組成,其中论点就是作者的主张和观点。因此议论性的文段其信息重点应该是作者的“论点”。议论性语段的题型一般有“概括语段主要意思”和“为文段补写结论句”。对于前者,我们可关注文段的首尾和例子前后的总括句、解释句,因为它们往往是文段的中心句(也即作者的论点所在),涵括了语段的主要意思,因此找到了中心句,也即找到了答案。对于后者即“为文段补写结论句”,则需我们分析归纳出文段中例证或说理中的共性,才能拟出答案。
刚才所说的重“特殊”,即重视“特殊题型”,特殊题型包括“新闻消息类”语段压缩和“下定义”。之所以把这两类题型单独提出来,是因为新闻类题目(如“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导语”、“概括要点”、“为消息拟定标题”等)出现频率很高,而信息分布又有其独特的规律;而“下定义”则属“有规可循”一类题,掌握了这二类题型的特点,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正确性。
新闻类的语段其表达方式隶属于记叙性语段,所以它的主要信息分布在记叙的六要素上。又由于新闻有独特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几部分组成,其中“标题”往往是最重要的信息的涵括;“导语”位于段首,是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和“结尾”则具体交代描述事件的始末结果,所以新闻的信息分布重点是呈“倒金字塔”形的,集中在开头。抓住了开头,也就掌握了新闻类语段压缩的钥匙。但简短的消息,文末常有重要信息的补充,也要同时关注。
“下定义”是语段压缩中规律最强的题型。其语言表达的特点是阐释性的,主要信息有“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被定义概念的类属”。其信息组合公式如下:“被定义的概念”+“概念的本质特征的描述”十“类属”,通常用判断句“是”字句,也有用“……叫……”句式的。
如果针对学生答案反映出来的问题,结合具体的例题进行有效的讲评和归纳,我想学生以后在提取任何语段的主要信息时都会感到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提取主要信息这一最大难题之后,组合信息可遵循“留用、完整、简洁、连贯”原则,则可事半功倍,收到较好的效果。
归纳起来,语段压缩时除了要谨慎“信息筛选”和“信息组合”两个步骤,还须注意解题程序的合理性。合理的解题流程一般如下:审题,明确解题要求——判断材料方式,记叙?说明?议论?——分辨结构特点,偏正?并列?——筛选主要信息——整合取舍信息——拟答案。
我想,结合具体考题经过这样系统的总结归纳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练有所得,学有所获的,事实证明,在这一题型的训练和考试中,学生的丢分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总之,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没有千篇一律的固定的模式,但并不是随意的。我们老师要在复习备考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摸索,紧紧围绕考纲要求,只要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有帮助,任何有效实用的教学模式都是值得我们借荐的。
★作者简介:徐进,湖北省浠水第二中学高中教师。
【关键词】复习备考 高中语文 教学方法 教学模式
语文学科具有自身的特点,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艰苦的工程,范围广,战线长,投入大,见效慢。所以要完成好语文复习备考工作必须既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
在黄冈地区普通高中,习惯上把整个高考复习备考的过程三分为“三轮复习”。高三语文教学是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尤其是第一轮的复习备考教学。复习课是高三教学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课型,一堂复习课的成功与否在于能否在紧张繁忙、枯燥无味的题海训练中让学生受之以法、获益匪浅,并且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复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弥补知识的缺陷,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巩固与提高,使基本技能进一步熟练,从而整体上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在第一轮复习备考的教学实际中,特别是在对各个高考考点的复习而设计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每位老师都绞尽脑汁、精心摸索,根据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设计出了既系统而又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平时的备课和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绝大部分老师都参照并借鉴了江苏省洋思中学的先进教学理念,并结合浠水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都在实施一种相同的教学模式,我把它总结为“导、练、议、结”模式或称为“导、练、议、结”四步教学法。下面我将具体结合考点“压缩语段”的复习谈谈对这种模式的理解和看法。
一、导
导即“引导、导入”。在复习课中,导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考纲的过程,通过导考纲、导考题使学生明确和领悟该考点对自己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要求,掌握该考点的基本常见题型的设置和考法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每个知识点都要有综合导学,每节课都要有扼要导学。
“压缩语段”自2000年《高考考纲》中首次被列为考点后,立刻成了语文学科的一个考查热点,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提取、归纳、概括信息的能力。虽然题目材料内容大多是新闻题材,但并不要求有专业的新闻采写知识,所以在教学时我们必须使学生明确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在那些细枝末节,如新闻特征、新闻标题、新闻导语的拟写技法等专业知识上耗费时间,而把精力放在对主要信息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及表达能力的提高上。
“压缩语段”的题型设置和考法常有以下几种方式:①拟写新闻、广播稿的标题或一句话新闻、补写消息导语;②概括内容要点或作者的观点,补写结论句、总起句等;③根据材料对某一概念下定义。
二、练
复习课不同于授新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或做过的基础上的回顾、总结和提高。“练”是复习课的课堂教学之重要内容,在题目的设计和选择上我们必须紧紧扣住考纲的考查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计或直接选用典型的高考试题作为课堂训练的内容,既有针对性,又有典型性。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前备课时要仔细研读考纲和分析历年高考试题的题型特征和考查内容。
我们知道,语段压缩解题步骤有二:一是准确地筛选出符合文题要求的重要信息,二是按要求组合信息。其中关键的是筛选信息,因为它是准确地组合信息的前提,这是关键的一步。经过自己反复地备课和做题,我认同语段压缩的解题较有经验的做法是从三个角度着手和考虑:一看表达。语段压缩所给的材料从表达角度看,不外乎记叙、说明、议论三种。因为语段的表达方式不同,其主要信息分布的特点也不同。掌握了不同表达方式语段的信息分布规律,那么,筛选信息时也就能轻易地抓“纲”举“要”了。二辨结构。无论何种语段,其结构大致分为并列式(包括承接、相对、选择等语意显并举关系的)和偏正式(包括总分、转折、因果、条件等语意显偏正关系的)。如果学生弄清了句与句、段与段、层与层之间或并列或偏正等关系,则等于是找到了筛选语段主要信息的又一重要捷径。三重特殊,即关注有规可循或出现频率高的高考题型(如新闻消息类的各种题型)。
三、议
议的过程实际就是讲评、分析、议论和小结归纳的过程。通过讲评,使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有进一步的认识,讲评的关键是在于引导、启发学生多思、多议、多总结,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以提高学生的理性认识,不断地在对学生练习失误和解题角度的归纳小结中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由现象上升到本质,进而揭示解题的规律,使学生练有所得、学有所得。
议的过程中的核心内容在于引导学生对文题的解读和思考,将考纲和文题有效有机地整合,理出知识网络,认真分析问题的基本特征,使学生明确文题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答案让学生充分自主地讨论,形成初步的解题思路框架和大致解法。
“压缩语段”这一文题是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要求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语言感悟能力,能整体上把握材料意蕴,并且具有较强的捕捉语言信息能力,能准确地筛选出符合文题要求的重要信息,还要求学生具备相应的语言表达能力,能根据文题要求将筛选出的主要信息连缀成文,总之学生做这一题型具有一定难度。老师要引导学生详细解读不同类型语段材料的内容和结构层次,像指导学生阅读一样让他们在自主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和筛选主要信息,并按照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原则及题目具体要求拟出参考答案。值得提出的是,“压缩语段”是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考查,切忌忽视阅读把答案强加在他们身上。
四、结
经过对学生给出答案的展示和比较分析,不难发现他们在解答压缩语段一般会出现以下两大失误:一是不能准确捕捉文段的主要信息,误把无关信息、次要信息当作主要信息,从而导致压缩后要点概括不全面;二是语言组织不合理,导致压缩后的文字不能准确表达语意。
针对学生的失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在压缩语段时减少失误,提高解答的准确性,是总结归纳的教学环节中要解决的问题。
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的语段,其主要信息可用如下公式表示:主体(谁、什么)十怎样(人或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这里的“主体”就是语段的陈述对象,即具体的“人”、“事”或“物”。“怎样”即记叙文的六要素。因为记叙性语段总是陈述某人、某事,于何时何地缘何故发生何情况,结果又怎样。所以如果关注了这些记叙的要素,也就抓住了其主要的信息分布点。
说明是对事物特征、性质、状态、功能等进行解释、介绍、阐述的一种表达方式,说明性语段的主要信息集中在“说明对象的特征”上。不同类别的说明对象,具有不同的信息特征。如说明对象是“人”,则主要信息读为“外形性格”,如说明对象是具某功能的物体,则主要信息为“属性、特点、功用”等;如是“景物、建筑物”,其主要信息则是“方位、大小、结构、成因”等;如是抽象事物,其主要信息即是它的“内涵”、“外延”、“属性”等等,所以对于说明性语段,如果抓住了说明对象的这些“本质特征”,也就把握住了其“主要信息”。
议论文总是表达作者的某个主张或观点,一般由论点、论据和论证三部分組成,其中论点就是作者的主张和观点。因此议论性的文段其信息重点应该是作者的“论点”。议论性语段的题型一般有“概括语段主要意思”和“为文段补写结论句”。对于前者,我们可关注文段的首尾和例子前后的总括句、解释句,因为它们往往是文段的中心句(也即作者的论点所在),涵括了语段的主要意思,因此找到了中心句,也即找到了答案。对于后者即“为文段补写结论句”,则需我们分析归纳出文段中例证或说理中的共性,才能拟出答案。
刚才所说的重“特殊”,即重视“特殊题型”,特殊题型包括“新闻消息类”语段压缩和“下定义”。之所以把这两类题型单独提出来,是因为新闻类题目(如“拟写一句话新闻”、“拟写导语”、“概括要点”、“为消息拟定标题”等)出现频率很高,而信息分布又有其独特的规律;而“下定义”则属“有规可循”一类题,掌握了这二类题型的特点,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正确性。
新闻类的语段其表达方式隶属于记叙性语段,所以它的主要信息分布在记叙的六要素上。又由于新闻有独特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等几部分组成,其中“标题”往往是最重要的信息的涵括;“导语”位于段首,是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和“结尾”则具体交代描述事件的始末结果,所以新闻的信息分布重点是呈“倒金字塔”形的,集中在开头。抓住了开头,也就掌握了新闻类语段压缩的钥匙。但简短的消息,文末常有重要信息的补充,也要同时关注。
“下定义”是语段压缩中规律最强的题型。其语言表达的特点是阐释性的,主要信息有“被定义概念的本质特征”、“被定义概念的类属”。其信息组合公式如下:“被定义的概念”+“概念的本质特征的描述”十“类属”,通常用判断句“是”字句,也有用“……叫……”句式的。
如果针对学生答案反映出来的问题,结合具体的例题进行有效的讲评和归纳,我想学生以后在提取任何语段的主要信息时都会感到轻而易举的。解决了提取主要信息这一最大难题之后,组合信息可遵循“留用、完整、简洁、连贯”原则,则可事半功倍,收到较好的效果。
归纳起来,语段压缩时除了要谨慎“信息筛选”和“信息组合”两个步骤,还须注意解题程序的合理性。合理的解题流程一般如下:审题,明确解题要求——判断材料方式,记叙?说明?议论?——分辨结构特点,偏正?并列?——筛选主要信息——整合取舍信息——拟答案。
我想,结合具体考题经过这样系统的总结归纳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练有所得,学有所获的,事实证明,在这一题型的训练和考试中,学生的丢分现象有了明显的改观。
总之,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没有千篇一律的固定的模式,但并不是随意的。我们老师要在复习备考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摸索,紧紧围绕考纲要求,只要是对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有帮助,任何有效实用的教学模式都是值得我们借荐的。
★作者简介:徐进,湖北省浠水第二中学高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