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0S
1970—1979
关键词:
样板戏,地震棚,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小人书,游戏……
[样板戏]
7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的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被八个样板戏包围了。后人称之为
八个样板戏被八亿人看了八年。
这八个样板戏是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
《沙家浜》。
样板戏主人公清一色的刚烈,男主角都没有老婆,女主角都不见丈夫。往往是拳头捏紧,嘴一抿,而后大义凛然地开唱,连摇头晃脑都极具革命性。装容前所未有地同化,而脸谱则精简得让人惊骇。八个样板戏的普及程度,后来的文艺作品很难超越,这当然与特定的政治气候有关。八个样板戏中的许多台词,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至今难忘,比如《红灯记》中李玉和唱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铁梅唱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沙家浜》中,大家最喜爱的仍然是阿庆嫂与胡传魁、刁德一之间的“智斗”。
“智斗”这场戏,充分展示了阿庆嫂的风采,她不但具有一个地下工作者所应有的机智、敏锐的斗争经验,同时也具有开茶馆的老板娘所应有的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处事作风。
内蒙古某边远旗县在排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到乡镇苏木巡回演出时,突然发生问题:买不到女演员套在腿上的半透明尼龙丝袜,那时,这种丝袜本来就产得少,人们嫌其暴露性强,有资产阶级味道,都不敢穿。大家最后讨论,领导决定用红墨水涂在腿上,既代替尼龙袜,又避免过分暴露,跟尼龙袜性质相似,女演员一律在腿上涂满红墨水上场,但见场上一片红腿翻飞,如同女巫作法。成了红腿娘子军。
后来对样板戏的争论,也没有断过,肯定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一些人还是非常喜欢样板戏的,原因就是听熟了。巴金则说,在听到样板戏重播的当晚,做起“文革”噩梦。
“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真枪真炮,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这是人们对70年代影片的生动概括。
[地震棚]
上世纪70年代,一些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仍然以筒子楼为主,其前身大多是单位的办公室或者单身职工宿舍。
当时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等、靠、要”三个字上。“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当时的福利分房依据的是在单位的工龄、职称,还有工作年限以及是否是双职工等综合评分,想分房要论资排辈。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送礼的、递条子的,甚至拿菜刀威胁的……房管科的门槛都被踩破了。
曾有无数人在这样的筒子楼里结婚生子。上班是面对面的同事,下班是门对门的邻居,一到吃饭时间楼道里就油盐飞溅、人声鼎沸,这样的场景和生活方式也许都成了一代人永远的记忆。同在一个单位上班又在一栋楼里生活,他们已然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楼道里一同做饭,互相尝尝味道如何,你家缺煤,到我家来拿一块吧,孩子中午一个人在家让他去你家蹭顿饭,哎呀!你家的煤气瓶没拧好,我已经帮着拧好了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瞬间爆发。不久后,周边很多城市,甚至北京原本条条通衢的大路边见缝插针地搭起了简易的棚户——“地震棚”。1976年初冬,地震棚纷纷加固加厚,苇箔、黄泥、砖头(或单砖)为墙,稻草、油毡铺顶,柴木为简易门窗。这年冬天,凛冽的西北风呼啸而过、震天动地,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直到1977年以后,地震余波才渐浙退去。
[恢复高考]
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就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恢复高考制度。9月1 9日,邓小平同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谈话提出
“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消息在全中国飞快地传播,年轻人奔走相告,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到来了。关于报名费,当时经政治局讨论决定,不增加考生的负担,只收5角钱。
由于准备工作紧急,1977年的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考试于年底进行,新生于1978年春入学。这是世界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有关方面一时间竟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试卷纸张,问题反映到邓小平那里,小平同志当机立断,决定将印刷《毛选》第五卷的计划暂时搁置,调配相关纸张,先行印刷考生试卷。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如果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参加考试的人群年龄悬殊,长者已经年过而立,已婚或者已育,幼者才初开混沌。冬夏两季,共招生录取40.1万多名大学生,占参考人数的二十九分之一。
[改革开放]
1978年,一场深刻的改革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新纪元。31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变革、开放、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新台阶。
新的历史和命运从31年前开始,更新的历史和命运从现在开始。如今发轫于1978年的那场伟大改革还在继续,必将给我们的生活和国家发展带来更深刻的影响。在改革开放31年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回顾过去的31年,更要着眼未来。以目前的改革力度和发展趋势,31年后,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城市和乡村的变化、发展,大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形象以及综合国力等等会发展成什么样?改革开放60年的中国,需要我们大胆地猜想,就像1978年的中国人不可能预想改革开放31年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样,我们现在怎么样去畅想未来都不过分。
[小人书]
70年代的小人书,通俗但不低俗,很有品位,好多知识是从里面来的,记得小时候的四大名著、历史故事诗词歌赋,好多知识都是来源于小人书。
“小人书”又叫“连环画”,“小画书”,在生于70年代的人们的童年记忆里刻骨铭心。《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岳飞传》、《杨家将》这些小人书,常常是很多小孩子星期天打发时间的好东西。
那时候绘制小人书的作者水平就是高。小人书的画面大多都很丰富和精彩,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绘制的,一种是电影。这种电影的小人书很神奇,其实就是一个个的电影剧照,下面有文字说明。不过估计因为印刷条件和成本的限制,这种书除了封面是彩色的以外,内容都是黑白的。
小人书中最流行的是《西游记》,《封神演义》这样的神话故事,还有如《三国演义》,《水浒》等根据名著改编的小人书,这类书很多部是系列的。
一本小人书的售价从几分钱到几角钱,那时候绝对是个很大的开支于是小人书的阅读主要靠传阅,从这家借到那家,再从那家重新转回这家。许多人都有收藏小人书的经历。那时,把买来的或者借来的小人书放到一个纸箱子里,不少人能够收藏20本以上,遇到好的书就不想还给别人。得到了一本新的小人书,再着急也不会立刻就把它读完,而是找到一个最安静的时刻,搬一个小凳子,把书放在大凳子上,然后开始弼读,很快就沉浸在小人书里的故事情节中去了。看完以后,再找时间看第二遍。
[游戏]
打水漂被誉为“70年代最优美的弧线”。它讲究力度,还得讲究出手时的速度。力道用足了,出去时它如一支满弓扣发的箭,之后便像贴在砧板上的肉,擦着水面凌厉滑翔。最多的时候它能连续击出十几次,最后才踉跄一下,沉入河底,激起几丝微澜。
滚铁环几乎是每个男孩子都具备的本领。活计倒很简单,用一根粗铁丝扭成的铁钩钩住铁环,就可以推动铁环来回滚动。有些男孩为了增加铁环声音的“威势”。还在铁环上加了几个小铁丝的小圈,这样一来,铁环滚动的声音就越发大了,就有点像现在的汽车的警报声,旁人一听,立马闪出一条道来。
陀螺是古老的玩具,70年代,陀螺还有出售的
出自那时的农村木匠之手,做工相当漂亮。那时谁拥有的陀螺越多,越好看,谁在同伴中的地位就越高。一般都拥有几个陀螺,多是自己用刀砍制的,有的还用油漆涂上颜色。那时的晒场操场便成了过把瘾的地方,狠狠地抽动陀螺,飞快地旋转,一如转瞬即逝的童年。
70年代小女生们,爱玩“跳房子”,它在有些地方也叫做“踢田”。
那算是最廉价的游戏,只要一支粉笔,一块石子儿就可以搞定。小孩儿家在地上画出一个长方形,里面再分成8到10个小方格,就成了“房”或者“田”。
70年代的女孩童年最热衷的游戏。莫过于跳橡皮筋了,她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跳级升一级,跳死了就换人。女孩一边跳还一边唱着自己也摸不着头脑的歌谣:“青山青水青少年,分别不知多少年”,“小皮球架脚踢,马莲开花二十一”,“大白鸡上草垛,没有妈妈真难过”……
丢手绢恐怕算是70年代最温馨的集体游戏。按照游戏规则要围成一个圆圈,然后推选丢手帕的人。被选中的人通常都不是很乐意,他会恶作剧般拼命地跑起来,像断了线的风筝在你身旁绕啊绕……
1970—1979
关键词:
样板戏,地震棚,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小人书,游戏……
[样板戏]
7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的生活,特别是文化生活,被八个样板戏包围了。后人称之为
八个样板戏被八亿人看了八年。
这八个样板戏是京剧:《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奇袭白虎团》,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
《沙家浜》。
样板戏主人公清一色的刚烈,男主角都没有老婆,女主角都不见丈夫。往往是拳头捏紧,嘴一抿,而后大义凛然地开唱,连摇头晃脑都极具革命性。装容前所未有地同化,而脸谱则精简得让人惊骇。八个样板戏的普及程度,后来的文艺作品很难超越,这当然与特定的政治气候有关。八个样板戏中的许多台词,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至今难忘,比如《红灯记》中李玉和唱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铁梅唱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
《沙家浜》中,大家最喜爱的仍然是阿庆嫂与胡传魁、刁德一之间的“智斗”。
“智斗”这场戏,充分展示了阿庆嫂的风采,她不但具有一个地下工作者所应有的机智、敏锐的斗争经验,同时也具有开茶馆的老板娘所应有的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处事作风。
内蒙古某边远旗县在排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到乡镇苏木巡回演出时,突然发生问题:买不到女演员套在腿上的半透明尼龙丝袜,那时,这种丝袜本来就产得少,人们嫌其暴露性强,有资产阶级味道,都不敢穿。大家最后讨论,领导决定用红墨水涂在腿上,既代替尼龙袜,又避免过分暴露,跟尼龙袜性质相似,女演员一律在腿上涂满红墨水上场,但见场上一片红腿翻飞,如同女巫作法。成了红腿娘子军。
后来对样板戏的争论,也没有断过,肯定者有之,反对者有之。一些人还是非常喜欢样板戏的,原因就是听熟了。巴金则说,在听到样板戏重播的当晚,做起“文革”噩梦。
“罗马尼亚电影又搂又抱,朝鲜电影又哭又笑,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越南电影真枪真炮,中国电影新闻简报。”这是人们对70年代影片的生动概括。
[地震棚]
上世纪70年代,一些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仍然以筒子楼为主,其前身大多是单位的办公室或者单身职工宿舍。
当时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等、靠、要”三个字上。“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当时的福利分房依据的是在单位的工龄、职称,还有工作年限以及是否是双职工等综合评分,想分房要论资排辈。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送礼的、递条子的,甚至拿菜刀威胁的……房管科的门槛都被踩破了。
曾有无数人在这样的筒子楼里结婚生子。上班是面对面的同事,下班是门对门的邻居,一到吃饭时间楼道里就油盐飞溅、人声鼎沸,这样的场景和生活方式也许都成了一代人永远的记忆。同在一个单位上班又在一栋楼里生活,他们已然由一个个小家庭组成了一个互帮互助的大家庭。楼道里一同做饭,互相尝尝味道如何,你家缺煤,到我家来拿一块吧,孩子中午一个人在家让他去你家蹭顿饭,哎呀!你家的煤气瓶没拧好,我已经帮着拧好了
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瞬间爆发。不久后,周边很多城市,甚至北京原本条条通衢的大路边见缝插针地搭起了简易的棚户——“地震棚”。1976年初冬,地震棚纷纷加固加厚,苇箔、黄泥、砖头(或单砖)为墙,稻草、油毡铺顶,柴木为简易门窗。这年冬天,凛冽的西北风呼啸而过、震天动地,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直到1977年以后,地震余波才渐浙退去。
[恢复高考]
1977年8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与教育工作座谈会,就在这次会议上,他提出恢复高考制度。9月1 9日,邓小平同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谈话提出
“招生主要抓两条:第一是本人表现好,第二是择优录取”。
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城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招生办法是自愿报名,统一考试。
消息在全中国飞快地传播,年轻人奔走相告,一个通过公平竞争改变自己命运的时代到来了。关于报名费,当时经政治局讨论决定,不增加考生的负担,只收5角钱。
由于准备工作紧急,1977年的高考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命题,文理两类都考政治、语文、数学,文科加考史地,理科加考理化。考试于年底进行,新生于1978年春入学。这是世界教育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有关方面一时间竟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试卷纸张,问题反映到邓小平那里,小平同志当机立断,决定将印刷《毛选》第五卷的计划暂时搁置,调配相关纸张,先行印刷考生试卷。
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如果加上1978年夏季的考生,两季考生共有1160万人。参加考试的人群年龄悬殊,长者已经年过而立,已婚或者已育,幼者才初开混沌。冬夏两季,共招生录取40.1万多名大学生,占参考人数的二十九分之一。
[改革开放]
1978年,一场深刻的改革运动开启了中国的新纪元。31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变革、开放、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跃上了新台阶。
新的历史和命运从31年前开始,更新的历史和命运从现在开始。如今发轫于1978年的那场伟大改革还在继续,必将给我们的生活和国家发展带来更深刻的影响。在改革开放31年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回顾过去的31年,更要着眼未来。以目前的改革力度和发展趋势,31年后,小到个人的衣食住行,城市和乡村的变化、发展,大到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形象以及综合国力等等会发展成什么样?改革开放60年的中国,需要我们大胆地猜想,就像1978年的中国人不可能预想改革开放31年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样,我们现在怎么样去畅想未来都不过分。
[小人书]
70年代的小人书,通俗但不低俗,很有品位,好多知识是从里面来的,记得小时候的四大名著、历史故事诗词歌赋,好多知识都是来源于小人书。
“小人书”又叫“连环画”,“小画书”,在生于70年代的人们的童年记忆里刻骨铭心。《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岳飞传》、《杨家将》这些小人书,常常是很多小孩子星期天打发时间的好东西。
那时候绘制小人书的作者水平就是高。小人书的画面大多都很丰富和精彩,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绘制的,一种是电影。这种电影的小人书很神奇,其实就是一个个的电影剧照,下面有文字说明。不过估计因为印刷条件和成本的限制,这种书除了封面是彩色的以外,内容都是黑白的。
小人书中最流行的是《西游记》,《封神演义》这样的神话故事,还有如《三国演义》,《水浒》等根据名著改编的小人书,这类书很多部是系列的。
一本小人书的售价从几分钱到几角钱,那时候绝对是个很大的开支于是小人书的阅读主要靠传阅,从这家借到那家,再从那家重新转回这家。许多人都有收藏小人书的经历。那时,把买来的或者借来的小人书放到一个纸箱子里,不少人能够收藏20本以上,遇到好的书就不想还给别人。得到了一本新的小人书,再着急也不会立刻就把它读完,而是找到一个最安静的时刻,搬一个小凳子,把书放在大凳子上,然后开始弼读,很快就沉浸在小人书里的故事情节中去了。看完以后,再找时间看第二遍。
[游戏]
打水漂被誉为“70年代最优美的弧线”。它讲究力度,还得讲究出手时的速度。力道用足了,出去时它如一支满弓扣发的箭,之后便像贴在砧板上的肉,擦着水面凌厉滑翔。最多的时候它能连续击出十几次,最后才踉跄一下,沉入河底,激起几丝微澜。
滚铁环几乎是每个男孩子都具备的本领。活计倒很简单,用一根粗铁丝扭成的铁钩钩住铁环,就可以推动铁环来回滚动。有些男孩为了增加铁环声音的“威势”。还在铁环上加了几个小铁丝的小圈,这样一来,铁环滚动的声音就越发大了,就有点像现在的汽车的警报声,旁人一听,立马闪出一条道来。
陀螺是古老的玩具,70年代,陀螺还有出售的
出自那时的农村木匠之手,做工相当漂亮。那时谁拥有的陀螺越多,越好看,谁在同伴中的地位就越高。一般都拥有几个陀螺,多是自己用刀砍制的,有的还用油漆涂上颜色。那时的晒场操场便成了过把瘾的地方,狠狠地抽动陀螺,飞快地旋转,一如转瞬即逝的童年。
70年代小女生们,爱玩“跳房子”,它在有些地方也叫做“踢田”。
那算是最廉价的游戏,只要一支粉笔,一块石子儿就可以搞定。小孩儿家在地上画出一个长方形,里面再分成8到10个小方格,就成了“房”或者“田”。
70年代的女孩童年最热衷的游戏。莫过于跳橡皮筋了,她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跳级升一级,跳死了就换人。女孩一边跳还一边唱着自己也摸不着头脑的歌谣:“青山青水青少年,分别不知多少年”,“小皮球架脚踢,马莲开花二十一”,“大白鸡上草垛,没有妈妈真难过”……
丢手绢恐怕算是70年代最温馨的集体游戏。按照游戏规则要围成一个圆圈,然后推选丢手帕的人。被选中的人通常都不是很乐意,他会恶作剧般拼命地跑起来,像断了线的风筝在你身旁绕啊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