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一篇英汉翻译实践报告,翻译文本选自迈克尔·米德尔顿和凯文·佩克斯合作编写的英文教学法书籍《学习动机:转变课堂文化以提高学生成绩》。该项目节选于本书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此部分详细介绍了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话语权。当正确引导时,动机会促进学生学习。
第一章 项目介绍
1.1项目来源及意义
本次翻译项目的文本材料来源于Corwin出版社于2014年5月13日出版的《學习动机:转变课堂文化以提高学生成绩》,由迈克尔·米德尔顿(Michael Middleton)和凯文·佩克斯(Kevin Perk)合作编写。
本次翻译实践的目的在于希望国内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该书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该书自2014年出版至今尚未出现中文译本,笔者认为有一定的翻译意义。
1.2 文本分析。本书是一本教学法书籍,专业术语和长难句居多。本书结构清晰,层次错落有致。
1.3 理论依据。译者本次翻译的理论依据是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1986年,奈达正式提出“功能对等理论”(Bassnett, 2004:21),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Nida, 2004:168)。
第二章 项目过程
2.1 阅读理解阶段。通过对本书内容的了解,译者对于学习动机有了全新的认识。“学习动机是用来说明学生发动和维持某种学习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中介变量”(施良方,1999:480)。
2.2 材料准备阶段。第一,原书理解准备。译者在翻译之前认真地了解了原文作者、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从而更加深入了解了原文的语言特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内容。
第二,翻译理论准备。译者查阅了一些与翻译及翻译方法相关的资料,例如刘宓庆编著的《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等。
2.3 翻译表达阶段。表达是确保译文成功的关键步骤,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该书专业术语较多,译者参考了大量教育类书籍,如《树立正确学习动机》,然后再对篇章进行翻译。
2.4 修正校订阶段。为了保证译文的翻译质量,首先,翻译了一稿之后,译者对照原文,认真对译文进行了逐词、逐句、逐段的检查。其次,对于不确定的地方,积极向导师寻求意见。
第三章 案例分析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准确表达词汇和句子的含义,从而将目标文本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1 词汇翻译。“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一个词的词义随其所在上下文变化,或同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意思。”(郭著章, 2012:59)
3.1.1 正确词义的选择。在现代汉语中,越是常用的字和词语,越有更多的释义,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应该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义。
例1:原文:Self-Reflection Tool
译文:自我反思的方法
分析:“tool”本身的含义是“工具、器具、手段、方法、受人利用的人”,若将其译为“自我反思的工具”不符合源文本的内容,译者在通读全书后,了解了原文作者想表达的含义,因此此处最合适的意思是“方法”。
3.1.2专业术语的处理。源文本中存在大量的专业术语,译者通过查阅教育类的书籍、使用超星图书馆及谷歌等网络工具,采用了被学术界广泛认可使用的翻译表述。
例2:“Pygmalion Effected”译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将其引入心理学和教育学,借以表明教师的期望也会激发自己的学生,产生传奇性的教育效果。”(文卫平,朱玉明, 1998:129)
3.1.3 词性转换。“词性转换既是一种译词法,又是一种句法变通手段,而后者往往是由于前者的变通而实现的。”(刘宓庆, 2005:187)
例3:原文:How often have we heard students say, “I’m terrible at math”or “I am just not a good writer!”
译文:我们有多少次听到学生说:“我数学不好!”或者“我不擅长写作!”
分析:原文采用了两个并列的主系表结构,主要为了强调学生不擅长的方面。原文中“writer”是一个名词形式,意思为“作者,作家”,此处将名词用作动词,更加符合的原文意思,与上下句更加贴近。
3.1.4 词语加注。阐释(解释)就是在双语转换中用目的语给原语中的可译性“障碍点”作注释。(刘宓庆, 2005:197)
例4:原文:The second assumption about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knowledges what we have found to be the euphemistic “elephant in the room.”
译文:第二个关于动机和学习的设想验证了我们所说的委婉语“房间里的大象”(意指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
分析:“elephant in the room”意指“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由于很多读者不太了解这个委婉语的真实含义,因此进行了加注,方便读者理解。
3.2 句子翻译
3.2.1分译法。分译主要用于长句的翻译。
例5:原文:In fact, as a way to assess levels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Ryan and Deci (2000) have employed a measure of “free choice” in which participants can continue working on a task even when no external reasons (rewards) exist. 译文:事实上,作为评估内在动机水平的一种方法,赖安和德西(2000)采用了一种“自由选择”的方法,即使在没有外部原因(奖励)的情况下,参与者也可以继续完成任务。
分析:在该句中,若将 “in which” 引导的定语从句直接翻译在中心词 “a measure of free choice”之前,会显得其过于冗长,对该句进行拆分,可以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3.2.2语序调整法。“对同一客观事物或事实,英汉有不同的语言表达顺序”(韩忠华, 2009:82)。
例6:原文:Conversely, teachers who hold a strong sense of self-efficacy for their teaching expect positive outcomes for their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译文: 相反地,那些对自己的教学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的老师们,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取得不错的成果。
分析:该句中,从英语的句式结构出发,“teacher”作为先行词,后面紧跟“who”引导的定语从句。但在汉语中,应将定语前置,对“老师”一词进行修饰。所以适当的语序调整会使译文更加通顺。
第四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经验。通过翻译《学习的动机:转变课堂文化以提高学生成绩》一书,译者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翻译水平。一个好的翻译,应该经常锻炼自己,提高中英文表达能力。
4.2 待解决的问题及展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意识到翻译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的过程。译者需要进一步学习词汇、语法以及各种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 (2004).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Nida, E. A., & Charles, R. T. (2004).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郭建中. 文化與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4]郭著章.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四版)[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5]韩忠华. 英语笔译实务(3级)[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9.
[6]刘宓庆.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7]施良方. 学习论(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8]文卫平,朱玉明. 外语学习情感障碍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8.
[9]姚便芳. 评价的奥妙[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第一章 项目介绍
1.1项目来源及意义
本次翻译项目的文本材料来源于Corwin出版社于2014年5月13日出版的《學习动机:转变课堂文化以提高学生成绩》,由迈克尔·米德尔顿(Michael Middleton)和凯文·佩克斯(Kevin Perk)合作编写。
本次翻译实践的目的在于希望国内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该书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
该书自2014年出版至今尚未出现中文译本,笔者认为有一定的翻译意义。
1.2 文本分析。本书是一本教学法书籍,专业术语和长难句居多。本书结构清晰,层次错落有致。
1.3 理论依据。译者本次翻译的理论依据是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1986年,奈达正式提出“功能对等理论”(Bassnett, 2004:21),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Nida, 2004:168)。
第二章 项目过程
2.1 阅读理解阶段。通过对本书内容的了解,译者对于学习动机有了全新的认识。“学习动机是用来说明学生发动和维持某种学习行为以达到一定目标的中介变量”(施良方,1999:480)。
2.2 材料准备阶段。第一,原书理解准备。译者在翻译之前认真地了解了原文作者、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从而更加深入了解了原文的语言特点,表达的思想感情等内容。
第二,翻译理论准备。译者查阅了一些与翻译及翻译方法相关的资料,例如刘宓庆编著的《新编当代翻译理论》等。
2.3 翻译表达阶段。表达是确保译文成功的关键步骤,在翻译的过程中,由于该书专业术语较多,译者参考了大量教育类书籍,如《树立正确学习动机》,然后再对篇章进行翻译。
2.4 修正校订阶段。为了保证译文的翻译质量,首先,翻译了一稿之后,译者对照原文,认真对译文进行了逐词、逐句、逐段的检查。其次,对于不确定的地方,积极向导师寻求意见。
第三章 案例分析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注意准确表达词汇和句子的含义,从而将目标文本完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3.1 词汇翻译。“词语是构成句子的基本单位,一个词的词义随其所在上下文变化,或同一个词用在不同的地方会有不同的意思。”(郭著章, 2012:59)
3.1.1 正确词义的选择。在现代汉语中,越是常用的字和词语,越有更多的释义,因此在翻译时,我们应该结合语境选择合适的词义。
例1:原文:Self-Reflection Tool
译文:自我反思的方法
分析:“tool”本身的含义是“工具、器具、手段、方法、受人利用的人”,若将其译为“自我反思的工具”不符合源文本的内容,译者在通读全书后,了解了原文作者想表达的含义,因此此处最合适的意思是“方法”。
3.1.2专业术语的处理。源文本中存在大量的专业术语,译者通过查阅教育类的书籍、使用超星图书馆及谷歌等网络工具,采用了被学术界广泛认可使用的翻译表述。
例2:“Pygmalion Effected”译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将其引入心理学和教育学,借以表明教师的期望也会激发自己的学生,产生传奇性的教育效果。”(文卫平,朱玉明, 1998:129)
3.1.3 词性转换。“词性转换既是一种译词法,又是一种句法变通手段,而后者往往是由于前者的变通而实现的。”(刘宓庆, 2005:187)
例3:原文:How often have we heard students say, “I’m terrible at math”or “I am just not a good writer!”
译文:我们有多少次听到学生说:“我数学不好!”或者“我不擅长写作!”
分析:原文采用了两个并列的主系表结构,主要为了强调学生不擅长的方面。原文中“writer”是一个名词形式,意思为“作者,作家”,此处将名词用作动词,更加符合的原文意思,与上下句更加贴近。
3.1.4 词语加注。阐释(解释)就是在双语转换中用目的语给原语中的可译性“障碍点”作注释。(刘宓庆, 2005:197)
例4:原文:The second assumption about motivation and learning acknowledges what we have found to be the euphemistic “elephant in the room.”
译文:第二个关于动机和学习的设想验证了我们所说的委婉语“房间里的大象”(意指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
分析:“elephant in the room”意指“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由于很多读者不太了解这个委婉语的真实含义,因此进行了加注,方便读者理解。
3.2 句子翻译
3.2.1分译法。分译主要用于长句的翻译。
例5:原文:In fact, as a way to assess levels of intrinsic motivation, Ryan and Deci (2000) have employed a measure of “free choice” in which participants can continue working on a task even when no external reasons (rewards) exist. 译文:事实上,作为评估内在动机水平的一种方法,赖安和德西(2000)采用了一种“自由选择”的方法,即使在没有外部原因(奖励)的情况下,参与者也可以继续完成任务。
分析:在该句中,若将 “in which” 引导的定语从句直接翻译在中心词 “a measure of free choice”之前,会显得其过于冗长,对该句进行拆分,可以更好地表达原文的意思。
3.2.2语序调整法。“对同一客观事物或事实,英汉有不同的语言表达顺序”(韩忠华, 2009:82)。
例6:原文:Conversely, teachers who hold a strong sense of self-efficacy for their teaching expect positive outcomes for their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译文: 相反地,那些对自己的教学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的老师们,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取得不错的成果。
分析:该句中,从英语的句式结构出发,“teacher”作为先行词,后面紧跟“who”引导的定语从句。但在汉语中,应将定语前置,对“老师”一词进行修饰。所以适当的语序调整会使译文更加通顺。
第四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经验。通过翻译《学习的动机:转变课堂文化以提高学生成绩》一书,译者意识到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提高翻译水平。一个好的翻译,应该经常锻炼自己,提高中英文表达能力。
4.2 待解决的问题及展望。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意识到翻译不是简单的、一蹴而就的过程。译者需要进一步学习词汇、语法以及各种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 (2004).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Nida, E. A., & Charles, R. T. (2004).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3]郭建中. 文化與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4]郭著章. 英汉互译实用教程(第四版)[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2.
[5]韩忠华. 英语笔译实务(3级)[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9.
[6]刘宓庆.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5.
[7]施良方. 学习论(第一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8]文卫平,朱玉明. 外语学习情感障碍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8.
[9]姚便芳. 评价的奥妙[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