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各种原因,这一目标未能很好实现。
关键词:语文素养;大学语文
目前,大学生毕业生语文素养堪忧。不会写文章,甚者求职信错字、病句连篇;不擅口语表达,不能讲清自己的想法;读书少,阅读经典尤少。这些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注意。
一方面,是大学生语文素养普遍糟糕的状况,另一方面,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日益弱化,其原因令人深思。
我们认为,主要是大学语文的教学出现了问题,导致学生不喜该课程,进而使校方有理由弱化该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取消《大学汉语》必修课事件中,校方给出的解释就是,“学生对这门课的热情一直不高,多次课程测评的综合排名都排在倒数第二名”。那么,大学语文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大学语文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授课方法缺乏新意。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前仍重知识性讲授,甚至授课方法更老化,侧重讲解作者、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色等等。在网络发达的时代,这些知识随便在网上一搜索就可以了解,已不具备太多讲授价值。
2.忽视语文的特点,把语文课上成思想课、文化课、文学史课。
有的大学语文课堂一味强调人文性,不注重脚踏实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内容空疏,把大学语文上成了思想课、文化课、文学史课。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倪文锦曾指出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宏观而不是微观入手,习惯于制定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界已经相当普遍。由于目标过于‘宏大’,怕学生不懂,于是教史铁生的《秋天的回忆》时,教师脱离课文而一味宣讲母爱的伟大;教鲁迅的《祝福》时,教师离开了人物的活动而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进行专题批判。这显然不符合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现实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如下现象:讲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歌《当你老了》,不是着眼于文字、情思之美,进而分析、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而是大讲特讲爱情的定义、种类、爱情对于个人的意义,内容可谓宏大,但严格说,这些内容并非语文课应有之义,学生语文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大学生性格、心理特点及语文学习的特点
1.大学生更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反感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
當代大学生普遍个性极强,而且特别强调自由。表现在课堂行为上,就是很反感教师满堂灌、一言堂,自以为真理在握、高高在上的教学行为。
2.学习语文,失去了目标。
升入大学,这一目标不再成为目标。那么学习大学语文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很多学生,甚至包括教师,在思想上都很模糊。
而在学习行为中,如果没有目标,学习者注定不会有太多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
三、大学语文应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提高途径
1.大学语文的教与学,都应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新课标制订者之一的倪文锦教授指出,“‘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十分丰富的,它们并不平行并列,处于一个层面之中。有学者把它大致归纳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的习惯和行为意志;作为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到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等”。
2.大学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
无论学生未来从事哪一行业,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的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而表达能力的基础则是大量的阅读。教师可以以教材篇目为中心,精心设计一些听、说、读、写训练项目,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一体化训练。正如叶圣陶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面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
培养这一能力,要从阅读中去培养。师生可以共读一本书、一部著作,读完后大家读书座谈会,通过读书心得、体会的交流,来引导大家多方面了解他人的不同观点,并对各种观点进行辨别
最后,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
大学语文课时普遍较少,一般是32课时或48课时。
在这么短的课时内,仅靠课堂时间,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注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例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征文比赛等等。
我们认为,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使大学语文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当然,大学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一定还有许多途径,这里仅提出三条,以抛砖引玉。
关键词:语文素养;大学语文
目前,大学生毕业生语文素养堪忧。不会写文章,甚者求职信错字、病句连篇;不擅口语表达,不能讲清自己的想法;读书少,阅读经典尤少。这些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注意。
一方面,是大学生语文素养普遍糟糕的状况,另一方面,是大学语文课程的日益弱化,其原因令人深思。
我们认为,主要是大学语文的教学出现了问题,导致学生不喜该课程,进而使校方有理由弱化该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取消《大学汉语》必修课事件中,校方给出的解释就是,“学生对这门课的热情一直不高,多次课程测评的综合排名都排在倒数第二名”。那么,大学语文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大学语文究竟应该如何进行教学?本文试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授课方法缺乏新意。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前仍重知识性讲授,甚至授课方法更老化,侧重讲解作者、时代背景、思想内容、写作特色等等。在网络发达的时代,这些知识随便在网上一搜索就可以了解,已不具备太多讲授价值。
2.忽视语文的特点,把语文课上成思想课、文化课、文学史课。
有的大学语文课堂一味强调人文性,不注重脚踏实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内容空疏,把大学语文上成了思想课、文化课、文学史课。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倪文锦曾指出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从宏观而不是微观入手,习惯于制定抽象的而不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在当下的语文教学界已经相当普遍。由于目标过于‘宏大’,怕学生不懂,于是教史铁生的《秋天的回忆》时,教师脱离课文而一味宣讲母爱的伟大;教鲁迅的《祝福》时,教师离开了人物的活动而对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进行专题批判。这显然不符合语文教学的根本宗旨——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在现实大学语文教学中,存在如下现象:讲爱尔兰诗人叶芝的诗歌《当你老了》,不是着眼于文字、情思之美,进而分析、学习诗歌的写作技巧,而是大讲特讲爱情的定义、种类、爱情对于个人的意义,内容可谓宏大,但严格说,这些内容并非语文课应有之义,学生语文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大学生性格、心理特点及语文学习的特点
1.大学生更强调个性自由与解放,反感教师至高无上的权威。
當代大学生普遍个性极强,而且特别强调自由。表现在课堂行为上,就是很反感教师满堂灌、一言堂,自以为真理在握、高高在上的教学行为。
2.学习语文,失去了目标。
升入大学,这一目标不再成为目标。那么学习大学语文的目标究竟是什么?很多学生,甚至包括教师,在思想上都很模糊。
而在学习行为中,如果没有目标,学习者注定不会有太多积极性、主动性,学习效果也不会太好。
三、大学语文应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提高途径
1.大学语文的教与学,都应以提高语文素养为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语文课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华东师范大学著名语文教育专家、新课标制订者之一的倪文锦教授指出,“‘语文素养’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是十分丰富的,它们并不平行并列,处于一个层面之中。有学者把它大致归纳为四个层级:听、说、读、写,这是形诸于外的显性言语行为;支配这些行为的知能因素是语文知识、言语技能、语文感悟和语文思维;参与和支配这些行为的直接心理因素是语文的动机、情感和态度、语文的习惯和行为意志;作为言语行为的背景要素则涉及到言语主体的思想品德修养、文化知识积累、智力水平、人格个性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等”。
2.大学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
无论学生未来从事哪一行业,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的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而表达能力的基础则是大量的阅读。教师可以以教材篇目为中心,精心设计一些听、说、读、写训练项目,以此来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一体化训练。正如叶圣陶所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
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要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同时,也要注重培养他们面对网络信息的辨别能力、判断是非的能力。
培养这一能力,要从阅读中去培养。师生可以共读一本书、一部著作,读完后大家读书座谈会,通过读书心得、体会的交流,来引导大家多方面了解他人的不同观点,并对各种观点进行辨别
最后,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
大学语文课时普遍较少,一般是32课时或48课时。
在这么短的课时内,仅靠课堂时间,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明显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注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可以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例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征文比赛等等。
我们认为,只有做到以上三点,才能使大学语文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真正发挥作用。当然,大学语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一定还有许多途径,这里仅提出三条,以抛砖引玉。